图书介绍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研究
  •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董事会战略委员会课题组编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2379736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50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365页
  • 主题词:汽车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一篇 整车1

1 世界汽车工业的变化趋势1

1.1 世界汽车工业面临的新情况1

1.2 世界汽车企业联合重组的原因4

1.3 世界汽车企业联合重组的历程5

1.4 联合重组后形成的新格局5

1.5 世界汽车工业分工转移的趋势6

2 中国汽车需求市场特征7

2.1 中国汽车市场特征之一——发展快7

2.2 中国汽车市场特征之二——容量大12

2.3 中国汽车市场特征之三——多层次14

2.4 中国汽车市场特征之四——易进入21

3 中国汽车工业的比较优势22

3.1 比较优势概述22

3.2 市场优势23

3.3 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24

3.4 相关产业的比较优势26

3.5 制造业发展的比较优势29

3.6 汽车零部件工业的优势29

4.1 通用(General Motor)联盟31

4 跨国汽车公司在中国的投资31

3.7 后发优势31

4.2 大众(Volkswagen)集团35

4.3 丰田(Toyota)集团38

4.4 福特(Ford)联盟41

4.5 戴-克(Daimler-Crysler)联盟43

4.6 雷诺-日产(Renalt-Nissan)联盟45

4.7 本田(Honda)公司48

4.8 PSA标致-雪铁龙(Peugeot-Citroen)集团49

4.9 宝马(BMW)公司51

4.10 跨国汽车公司中国市场战略分析52

5.1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53

5 中国轿车整车企业53

5.2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55

5.3 东风汽车公司57

5.4 长安集团59

5.5 广汽集团60

5.6 奇瑞汽车61

5.7 北汽控股62

5.8 南汽集团63

5.9 东南汽车63

5.10 哈飞汽车64

5.11 华晨控股65

5.12 吉利控股集团66

5.13 昌河汽车67

5.14 其他新进入汽车领域的企业68

6 汽车产业集群68

6.1 产业集群概述69

6.2 国际国内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69

6.3 产业集群的结构71

6.4 产业集群的优势72

6.5 我国汽车产业集群雏形73

6.6 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评议77

6.7 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思考82

6.8 汽车产业集群的培育85

7 竞争格局与产业结构变化87

7.1 从多视角看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格局87

7.2 目前中国汽车产业结构的不稳定性95

8 研读《汽车产业发展政策》99

8.1 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概述99

8.2 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内容100

8.3 研读汽车产业结构政策100

8.4 研读汽车产业组织政策102

8.5 研读汽车产业技术政策106

8.6 全面发展我国完整强大的汽车产业108

8.7 贯彻执行《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几项重要突破109

8.8 配套政策与实施110

9 汽车新动力的发展趋势111

9.1 汽车新动力的发展背景112

9.2 汽车新动力技术知识113

9.3 世界各国研究汽车新动力情况119

9.4 汽车新动力的发展趋势121

9.5 我国汽车新动力的发展战略126

第二篇 零部件135

10 国际汽车零部件公司135

10.1 北美汽车零部件公司136

10.2 欧洲汽车零部件公司153

10.3 日本汽车零部件公司170

10.4 世界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与特点178

11 零部件与整车企业关系模式180

11.1 欧美模式180

11.2 日本模式181

11.3 两种企业关系模式的比较181

11.4 从整零关系研究看零部件发展的机遇和风险182

11.5 两种关系模式的融合发展趋势183

11.6 中国企业关系模式184

12 世界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趋势184

12.1 零部件与整车业务关系的发展趋势185

12.2 汽车零部件产业结构发展趋势187

12.3 汽车零部件技术发展趋势189

12.4 汽车零部件价值结构发展趋势192

12.5 应对世界零部件产业发展趋势的思考193

13 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概况195

13.1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基本情况195

13.2 跨国汽车零部件公司在中国的投资197

13.3 形成零部件行业分工协作的供应体系200

13.4 从配套关系看汽车零部件行业格局201

13.5 从产权结构看汽车零部件行业格局203

13.6 日韩汽车企业对中国零部件工业的影响206

14.1 产业国际竞争力概述209

14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竞争力分析209

14.2 汽车零部件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210

14.3 汽车零部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表现214

14.4 企业国际竞争力分析评价的思路215

14.5 汽车零部件系统216

14.6 国内各零部件系统企业竞争力测评219

14.7 各零部件系统国内外企业竞争力比较227

14.8 汽车零部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分析231

15 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走势233

15.1 市场环境对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要求233

15.2 汽车零部件企业业绩分化加剧237

15.3 集中整合是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趋势238

15.4 零部件产品开发能力与整车同步发展241

15.5 民营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244

15.6 我国成为世界汽车零部件重要生产基地251

15.7 新动力汽车发展对零部件工业的影响254

15.8 发展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战略思考256

第三篇 自主品牌产品开发267

16 发展自主品牌产品的重要性267

16.1 汽车产业的地位及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267

16.3 自主开发与汽车产业发展的关系269

16.2 汽车工业的稳定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269

16.4 汽车产业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技术创新270

16.5 从发达国家产业分工转移战略来看自主开发的重要性271

16.6 汽车产业肩负着发展国家支柱产业的使命272

17 产品开发能力和自主品牌产品273

17.1 概述273

17.2 企业的竞争是品牌的竞争274

17.3 以国际竞争的眼光创立品牌文化274

18 自主品牌汽车开发的新环境275

18.1 挑战275

18.2 机遇277

19.1 开发的组织方式281

19 中资企业自主品牌产品开发的实践探索281

19.2 承接开发的国内外开发机构283

19.3 零部件系统的参与程度284

19.4 车型系列284

19.5 投放市场后的销售情况285

19.6 自主开发实践的经验及特征285

20 合资企业产品开发287

20.1 合资企业产品开发现状和特征287

20.2 合资企业产品自主开发迟缓的原因分析288

20.3 合资企业产品开发的动因289

20.4 合资企业产品开发的实践探索290

20.5 合资企业产品开发小结293

21 自主品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293

21.1 产品开发能力建设294

21.2 产品生产基地298

21.3 产品销售服务网络299

22 汽车产品开发的推动与规范301

22.1 市场竞争是产品开发的主动力301

22.2 产业政策对企业产品开发行为的引导和规范302

22.3 汽车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促进产品开发303

23 汽车产品开发的前景展望304

24.1 中外合资企业占主导地位307

24 从市场份额变化看行业格局307

第四篇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模式307

24.2 民营企业、业外企业涉足轿车领域308

25 市场特征与行业格局形成的关系309

25.1 “发展快”市场特征对行业格局的影响309

25.2 “容量大”市场特征对行业格局的影响309

25.3 “多层次”市场特征对行业格局的影响310

25.4 “易进入”市场特征对行业格局的影响311

26 合资企业与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关系311

26.1 合资企业发展阶段312

26.2 合资企业外方的作用和中方的任务313

26.3 合资企业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所作的贡献315

26.4 中国汽车工业必须坚持中外合资的发展方向317

26.5 中外汽车合资企业不稳定性研究319

27 中资企业市场定位及比较优势326

27.1 产品市场定位326

27.2 产品技术327

27.3 成本价格优势327

28 汽车工业的发展模式328

28.1 世界后起国家汽车工业发展的两种模式328

28.2 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模式328

28.3 我国汽车行业将孕育出国际性大公司329

附录 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全文)339

参考文献34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