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第2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第2版
  • 金伯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095782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766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771页
  • 主题词:医用生物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3

一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分组3

第一节 白细胞分化抗原的分类3

第一篇 免疫分子3

二小鼠和大鼠白细胞分化抗原4

(一)小鼠的CD分子和CDmAb5

(二)大鼠的CD分子和CDmAb6

二白细胞分化抗原的基本结构7

一膜本体蛋白质分型7

第二节 白细胞分化抗原的结构7

(一)白细胞分化抗原分子胞膜外区的结构8

(二)白细胞分化抗原分子跨膜区的结构9

(三)白细胞分化抗原分子的胞浆区结构10

(四)白细胞分化抗原分子的糖基化11

第三节 白细胞分化抗原的作用12

一常用的CD分子13

(一)与细胞识别、黏附、活化有关的CD分子13

(二)与B细胞别、黏附、活化有关的CD分子19

(三)免疫球蛋白Fc段受体24

(二)在临床免疫学中的应用29

(一)在基础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29

二CD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的应用29

推荐读物33

第一节 黏附分子的种类和结构34

一整合素家族34

第二章 黏附分子34

(一)VLA组(B1组)37

(二)白细胞黏附受体组(B2组)39

(三)血小板糖蛋白质(B3组)41

(四)B4组42

(七)B7组43

(八)B8组43

(六)B6组43

(五)B5组43

二免疫球蛋白超家族44

(一)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44

(二)a4B1和a4B7识别的IgSF分子47

(三)同型黏附的IgSF分子48

(一)选择素分子的基本结构52

三选择素(selectin)家族52

(二)选择素家族的组成53

(三)选择素分子识别的配体56

四黏蛋白样血管地址素57

(一)钙黏着素分子的结构58

(二)E钙黏着素、N钙黏着素和P钙黏着素58

五钙黏着素(cadherin)家族58

(一)血小板膜糖蛋白59

六其他黏附分子59

(二)CD44和其他黏附分子61

(一)蛋白聚糖64

七细胞外基质64

(二)胶原65

(三)多黏附基质蛋白66

(四)其他细胞外基质68

一黏附子构象改变影响细胞的黏附作用69

第二节 黏附分子表达的调节69

(五)支黏附因子69

(一)LFA-1分子构象和分布改变对其黏附作用的影响70

二黏附分子表达数量改变对黏附作用的调节72

(一)调节 细胞表面黏附分子表达数量的方式72

(二)其他黏附分子构象的改变对黏附作用的影响72

(二)细胞因子、炎症介质对黏附分子表达的调节73

(三)细胞的生长、发育状态对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73

(一)不同黏附分子在黏附过程中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74

(二)膜结合细胞因子在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黏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74

一炎症过程中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74

第三节 黏附分子功能74

(三)细胞因子在白细胞选择性渗出过程中的作用76

二黏附分子与淋巴细胞的分类76

(二)淋巴细胞的外周淋巴器官的归巢78

(一)T细胞前体向胸腺的归巢78

(三)淋巴细胞向非淋巴组织的归巢79

(四)淋巴细胞归巢过程中激活黏附作用的分子80

三黏附分子与免疫细胞的识别作用80

四黏附分子与细胞发育、分化、附着及移动81

(一)黏附分子参与细胞间的附着81

(一)黏附分子与肿瘤的浸润与转移82

五黏附分子与肿瘤82

(三)黏附分子参与细胞的移动82

(二)黏附分子参与细胞与基质的附着82

(二)黏附分子对杀伤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影响83

六黏附分子与血栓形成84

(一)黏附分子与动脉凝血84

(三)黏附分子与肿瘤的诊断84

第四节 可溶性黏附分子85

(一)可溶性L选择(sL选择素)85

(二)黏附分子与静脉凝血85

(五)可溶性VCAM-1(sVCAM-1)86

(四)可溶性ICAM-1(sICAM-1)86

(三)可溶性E选择(sE选择素)86

(二)可溶性P选择(sP选择素)86

推荐读物87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组成和特点89

一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组成89

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89

(一)IgSF的结构特点93

二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特点93

(二)IgSF的功能特点95

一免疫球蛋白基因的结构96

(一)Ig重链可变区(V区)基因96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基因的结构和重排及其多样性96

(二)Ig重链可变区(C区)基因97

(三)IgK链基因97

二免疫球蛋白基因的重排98

(一)重组信号序列98

(四)Igλ链基因98

(三)V(D)J重排99

(二)V(D)J重组酶99

(四)V(D)J与C基因片段的重排和免疫球蛋白类别转换101

(五)Ig基因的转录和轻链、重链合成和装配102

(六)膜表面Ig重链基因104

(一)核因子Ig基因转录的调节 作用105

三免疫球蛋白基因表达的调节105

(二)细胞因子对Ig类别转换调节106

(三)等位排斥和同型排斥107

四免疫球蛋白的多样性107

(二)轻、重链不同配对108

(三)V(D)J连接的多样性108

(一)胚系中众多的V、D、J基因片段不同的取用和重排108

(四)体细胞高突变109

第三节 T细胞受体基因的结构和重排及其多样性109

(一)TCRa链基因110

(二)TCRB链基因110

一TCR基因的结构110

(一)TCRaB链和TCRγδ链基因重排的顺序111

二TCR基因的重排111

(四)TCRδ链基因111

(三)TCRγ链基因111

(二)等位排斥112

(三)再次重排113

(四)不常发生体细胞高突变113

(二)N区的插入多于Ig基因113

三TCR的多样性113

(一)胚系中有众多的V、D和J基因片段113

一独特型和抗特型的分类114

(一)独特型的分类114

第四节 独特型和抗独特型114

(二)独特型的分布115

(三)抗独特型的分类115

(一)Jerne的免疫网络学说116

二免疫网络学说116

(二)免设网络的其他模型118

三抗独特型抗体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119

(一)抗独特型抗体的制备119

(二)抗独特型抗体在医学中的应用120

第五节 神经系统中的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分子122

(三)basigin/neturothelin/HT7/gp42/OX47123

(四)脊髓灰质炎病毒受体(poliovirusreceptor,PVR/CD155)123

(二)Thy-1(CD90)与MRCOX-2123

一含有IgSFV样结构域的分子123

(一)外周髓磷脂糖蛋白(proteinzero,PO)123

(三)OBCAM、LAMP和NTM124

(四)klingon124

(二)CEPU-1124

二含有三个IgSFC2样结构域的分子124

(一)REGA-1124

(一)神经细胞黏附分子和成束蛋白125

(二)唐氏综合征细胞黏附分子125

三含有五个以上IgSFC2样结构域的分子125

(五)髓磷脂相关糖蛋白126

(六)神经细胞黏附分子L1和神经胶质蛋白126

(四)神经束蛋白126

(三)gicerin126

(十)结肠癌缺失蛋白127

(九)端脑素127

(八)接触蛋白127

(七)瞬时表达的轴突糖蛋白1127

推荐读物130

(二)根据细胞因子的结构和主要功能分类131

(一)根据产生细胞分子的细胞种类分类131

一细胞分子的分类和命名131

第四章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131

第一节 细胞因子的概念和作用特点131

二细胞因子的作用特点132

第二节 细胞因子的结构、产生和生物学活性133

一白细胞分类133

(一)IL-1134

(二)IL-2137

(四)IL-4139

(三)IL-3139

(五)IL-5141

(六)IL-6142

(七)IL-7146

(八)IL-8147

(九)IL-9147

(十)IL-10148

(十一)IL-11150

(十二)IL-12151

(十三)IL-13154

(十五)IL-15155

(十四)IL-14155

(十六)IL-16156

(十七)IL-17157

(十八)IL-18157

(十九)IL-19158

(二十)IL-20159

(二十二)IL-22160

(二十一)IL-21160

(二十三)IL-23161

二集落刺激因子163

(一)IL-3164

(二)G-CSF165

(三)M-CSF167

(四)GM-CSF168

(五)SCF169

(七)EPO171

(六)flt3配体171

(八)TPO172

三肿瘤坏死因子和淋巴毒素175

(一)TNF-a175

(二)LT-a178

(三)LT-B179

四干扰素180

(一)IPN-a、IFN-B和IFN-180

(二)IFN-γ183

五转化生长因子-B(TGF-B)184

(一)转化生长因子-B185

(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家族187

六趋化性细胞因子188

(一)趋化性细胞因子的产生189

(二)趋化性细胞因子的结构190

(三)几种重要的趋化性细胞因子190

(四)趋化性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193

(五)趋化性细胞因子临床196

(一)白血病抑制因子198

七白血病抑制因子和抑瘤素M198

(二)抑瘤素M200

八细胞分子中的几个生物学现象203

(一)膜结合形式的细胞因子203

(三)细胞因子的天然自身抗体205

(四)细胞因子载体——α2巨球蛋白205

(二)细胞因子的天然变异体205

第三节 细胞因子受体206

一细胞因子受体的分类和结构特征206

(一)胞膜外区属IgSF的细胞因子受体207

(二)细胞因子受体家族211

(三)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217

(四)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218

(五)TGF-β受体超家族221

二细胞因子受体中的共有链221

(二)CDw131222

(一)gP130(CD130)222

(三)CD132223

(一)sCKR的产生机制及作用特点224

三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224

(二)sCKR与临床225

四细胞因子受体中的几个生物学现象227

(一)微生物基因编码CKR的分子模拟现象228

第四节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检测232

一生物学活性检测法232

(二)“诱骗”受体232

(三)直接杀伤靶细胞236

(四)保护靶细胞免受病毒的攻击236

(二)集落形成法236

(一)增殖或增殖抑制法236

二免疫法检测法237

(一)夹心ELISA237

(六)抗体形成法237

(五)趋化作用237

(二)RIA238

(三)胞内细胞因子的检测238

三核酸标记技术检测法239

推荐读物239

(五)同位素标记竞争结合试验239

(四)膜型细胞因子或细胞因子受体的检测239

(三)补体受体240

(四)活性片段240

(二)补体系统活化的调节 分子和控制分子240

第五章 补体240

第一节 概述240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和分类240

(一)补体系统的固有成分240

二补体分子结构中的共有基序241

(一)短共有重复序列241

三补体系统的激活及其生物学活性243

(一)补体系统的激活243

(三)丝氨酸蛋白酶结构域243

(二)I型血小板反应蛋白重复序列243

一C1分子245

(一)C1q245

第二节 补体固有成分的分子结构及功能245

(二)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245

(二)C1r和C1s247

二C4因子248

四C3因子250

三C2因子250

五C5因子253

七C8因子254

六C6因子和C7254

八C9因子255

九B因子256

十D因子257

十一P因子257

第三节 补体调节 分子的结构及功能258

一C1抑制物259

二C4结合蛋白260

三促衰变因子(CD55)260

四膜辅蛋白(CD46)262

五H因子264

八S蛋白266

七过敏毒素灭活剂266

六I因子266

九CD59267

十SP40/40268

十一同源限制因子268

第四节 补体受体的结构及功能270

一C1q受体270

二Ⅰ型补体受体(CD35)271

三Ⅱ型补体受体(CD21)272

四Ⅲ型补体受体(CD11b/CD18)273

五Ⅳ型补体受体(CD11c/CD18)273

七H因子受体274

八C3a/C4a受体和C5a受体(CD88)274

六Ⅴ型补体受体274

一补体的遗传多态性276

第五节 补体的遗传学特征276

二定位于1号染色体长臂32区的RCA基因家族277

三定位于5号染色体长臂上的RCA补体基因家族278

四定位于6号染色体长臂21区的MHC-Ⅲ类基因278

推荐读物279

第六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281

(一)人和小鼠MHC复合体中的基因座282

一MHC基因分类及其多样性282

第一节 MHC基因及其编码的分子282

(二)MHC基因的多基因性和多态性284

二MHC分子结构、组织分布及抗原多态性285

(一)MHC-Ⅰ类分子的结构和分布285

(二)MHC-Ⅱ类分子的结构和分布287

(三)MHC抗原的多态性289

一MHC在抗原呈递中的作用290

(一)MHC-Ⅰ类分子呈递抗原——细胞溶胶途径290

第二节 MHC在免役应答中的作用290

(一)BCR信号转导的启动291

(二)MHC-Ⅱ类分子呈递抗原——内体/溶酶体途径293

(三)MHC-Ⅰ类分子和MHC-II类分子抗原呈递途径的交叉现象294

(四)MHC-Ⅰ类分子抗原呈递途径中的分了伴侣295

(五)MHC-Ⅱ类分子抗原呈递途径中的分了伴侣299

(二)TCR识别抗原的机制303

(一)MHC限制性的概念303

二TCR识别抗原的基础——MHC限期性303

(三)TCR与MHC/抗原肽段的相互作用304

(一)阳性选择305

三MHC与T细胞的胸腺选择305

(二)阴性选择306

(三)T细胞选择的新发现和新观点307

第三节 非经典MHC分子和MHC样分子308

一非经典MHC-类分子309

(一)CD1311

二非MHC基因编码的MHC-样分子311

(二)FcRn313

(一)MHC分子基因结构314

一MHC分子基因结构及其转录调控序列314

(三)病毒编码的MHC-样分子314

第四节 MHC分子基因表达的调控314

(二)MHC分子基因转录调控系列315

(一)结合DNA的转录因子316

二MHC-II类分子基因的转录因子及其调控机制316

(二)不结合DNA的转录因子317

(三)其他辅助转录因子318

(四)转录因子的协同作用319

第五节 MHC与医学实践320

三MHC-I类分子基因的转录因子及其调控机制320

(一)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321

一MHC与组织器官移植321

(二)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323

(三)同种异体组织器官移植的发展简史324

(一)阻断T细胞对感染靶细胞的杀伤325

二MHC与抗病毒免疫325

三MHC与自身免疫性疾病326

(二)抑制NK细胞对感染靶细胞的杀伤326

(二)MHC与自身免疫相关的机理327

(一)遗传因素与疾病相关性研究的几个常用参数327

(三)几种与MHC密切相关的自身免疫病328

(一)HLA表型检测330

四HLA配型技术330

五HLA的其他临床意义331

(二)HLA基因型检测331

推荐读物332

(一)启动子335

一基因转录的起始335

第二篇 免疫细胞335

第七章 转录因子对免疫细胞发育的调节 作用335

第一节 真核基因的转录335

(三)RNA聚合酶II转录基因所需的蛋白因子336

(二)RNA聚合酶II336

(二)沉默子337

(一)增强子337

二基因转录的顺式作用元件337

(一)转录因子中的重要结构域338

三转录因子/反式作用元件338

(二)转录因子家族339

第二节 转录因子对造血干细胞发育的调节 作用348

一转录因子对B细胞发育的调节 作用349

第三节 转录因子对淋巴细胞发育的调节 作用349

(一)调节 抗原非依赖阶段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350

(二)调节 抗原依赖发育阶段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353

二转录因子对T细胞发育的调节 作用357

(一)调节 共同淋巴样细胞向T细胞/NK细胞发育的转录因子358

(二)调节 T细胞发育成熟的转录因子360

(三)调节 Th细胞发育分化为Th1/Th2的转录因子362

第四节 转录因子对髓系细胞发育的调节 作用365

推荐读物368

(一)T细胞受体(TCR)370

一T细胞的表面标记370

第八章 T淋巴细胞370

第一节 T细胞的表面标记和发育分化370

(二)其他T细胞膜分子374

(一)T细胞在胸腺内分化376

二T细胞的发育和内分化376

(二)Notch信号途径与T细胞活化379

(三)成熟T细胞的分化382

第二节 免疫突触与T细胞活化384

(一)参与免疫突触形成过程的接头蛋白386

一免疫突触形成的分子机制386

(二)细胞骨架388

(三)接头蛋白的相互作用及细胞骨架的活化391

二免疫突触的形成过程392

(四)其他与免疫突触有关的分子392

(一)淋巴细胞活化393

(二)免疫突触的形成过程394

(三)T细胞膜分了和胞内蛋白分布的动态变化395

一Th1和Th2细胞亚群396

第三节 T细胞压群及其功能396

(四)免疫突触的作用396

(一)Th1和Th2的膜表面标志397

(二)Th1和Th2分化的调节 因素399

(三)Th1和Th2分化过程中的信号转导403

(四)Th1和Th2的生物学功能404

(五)Th1和Th2与疾病的关系405

(一)Tc细胞亚群及其分化411

二Tc1和Tc2细胞亚群411

(二)Tc细胞亚群的功能412

(三)Tc细胞亚群功能的调节415

(四)Tc细胞亚群与疾病的关系417

三抑制住T细胞419

(一)γδT细胞的表面标志420

四γδT细胞表面标志420

(三)γδT细胞识别的抗原421

(二)γδT细胞的分类421

(四)γδT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422

(五)γδT细胞的生物学性能423

(二)NK1.1+T细胞的表面标记424

(一)NK1.1+T细胞的发育424

五NK1.1+T细胞424

(三)NK1.1+T细胞的免疫功能425

推荐读物426

(一)B细胞的分化的阶段428

一B细胞的分化428

第九章 B淋巴细胞428

第一节 B细胞的分化和表面标志428

(二)B细胞的分化过程中细胞因子的调节 作用429

二B细胞的膜表面分子430

(一)B细胞的CD抗原431

(三)膜表面免疫球蛋白432

(二)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432

(二)B-1细胞的表面标记434

(一)B-1细胞的发育和分布434

第二节 B细胞及其功能434

一B-1细胞及其功能434

(三)B-1细胞的功能435

(一)产生抗原参与体液免疫436

二B-2细胞及其功能436

(二)B细胞对抗原的处理及呈递438

(一)单克隆抗体的概念439

一单克隆抗体的概念和特性439

(三)分泌细胞因子调节 免疫应答439

第三节 单克隆抗体439

(二)免疫动物440

(一)抗原的纯度440

(二)单克隆抗体的特性440

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440

(三)细胞融合441

(六)单克隆抗体特性的鉴定442

(五)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442

(四)抗体筛选442

推荐读物443

三单克隆抗体的应用443

一NK细胞受体的种类和结构444

第一节 NK细胞膜分子的种类和结构444

第十章 自然杀伤细胞444

(一)KIR家族445

(二)ILT/LIR家族447

(三)自然杀伤活性受体449

(四)CD94/NKG2家族450

(五)Ly49家族452

(六)NKP-P1家族453

(一)免疫球蛋白超家族454

二其他NK细胞膜分子454

第二节 NK细胞受体识别的配体457

(二)C型凝集素样超常家族和碳水化合物457

(一)KIR家放识别经典MHC-Ⅰ类分子458

一经典MHC-Ⅰ类分子配体458

(二)ILT/LIR家族识别经典MHC-Ⅰ类分子459

(三)Ly49家族识别经典H-2类分子460

(一)HLA-E分子461

二非经典MHC-Ⅰ类分子配体461

三HLA-I类相关基因产物462

(二)HLA-G分子462

(一)CD16介导的信号转导(ADCC)463

一NK细胞活化信号的转导463

四其他NK细胞膜分子识别的配体463

第三节 NK细胞膜分子介导的信号转导463

(二)自然杀伤活性介导的信号转导465

(二)含有ITAM和ITIM免疫受体与信号转导网络的关系467

(一)识别MHC抑制性受体的信号转换467

(三)细胞因子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467

二NK细胞抑制性信号的转导467

(一)NK细胞的发育分化的场所468

一NK细胞的发育和分化468

第四节 NK细胞的分子发育及其生物学活性468

(三)NK细胞的发育与免疫耐受的获得470

(二)NK细胞的发育过程中转录因子的调控470

(一)细胞毒作用471

二NK细胞的生物学活性471

(三)NK细胞的黏附功能473

(二)合成和分泌细胞因子473

(四)细胞因子对NK细胞功能的调节 作用474

一NK细胞的抗感染功能475

第五节 NK细胞的免疫学功能475

(一)NK细胞抗感染的机制476

(二)病毒对MHC-1类分子表达和对NK功能的影响477

推荐读物478

三NK细胞的其他免疫学功能478

二NK细胞的抗肿瘤功能478

(一)单核/巨噬细胞的发育分化及细胞因子的调控作用480

一单核/巨噬细胞的发育和组织分布480

第十一章 单核/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480

第一节 单核/巨噬细胞的发育分化及其生物学特性480

(二)单核/巨噬细胞的组织分布和生物特性481

(二)炎症巨噬细胞482

(一)正常巨噬细胞482

二巨噬细胞亚群及其高度异质性482

(三)巨噬细胞异质性的意义483

(三)调节 性细胞因子484

(二)趋化必细胞因子484

三单核/巨噬细胞公泌的细胞因子484

(一)促炎细胞因子484

(一)甘露糖受体485

一巨噬细胞的模式识别受体485

第二节 巨噬细胞的模式识别受体与先天免疫485

(二)CD14486

(三)IL-1受体/Toll样受体超家族487

(四)清除剂受体家族489

(八)CR491

(七)FcR491

(五)磷脂酰丝氨酸受体491

(六)整合素αγβ3491

(一)巨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天然防卸作用492

二巨噬细胞在先天免疫中的作用492

(九)小鼠巨噬细胞表面PRR492

(三)巨噬细胞的炎症调节 作用493

(二)巨噬细胞清除凋亡细胞的作用493

(四)巨噬细胞的组织修复作用494

(一)人DC发育分化途径495

二DC的起源和发育495

第三节 树突状细胞(DC)的起源和发育495

一DC研究奋勇495

(一)髓样DC497

一按照细胞谱系分类的亚群——髓样DC和淋巴样DC497

(二)小鼠DC发育分化途径497

(三)其他影响DC产生的因素497

第四节 DC亚群及其生物学特性497

(三)DC在分化成熟过程中的迁移499

(二)淋巴样DC499

二按照生物学功能分类的亚群——DC1和DC2500

(一)人DC1/DC2亚群501

(一)DC的高度异质性502

三不同DC的亚群的表面标记502

(二)小鼠DC1/DC2亚群502

(三)DC1/DC2调节 Th1/Th1细胞分化的机理502

(二)DC表面标记503

(一)巨噬细胞和不成熟DC摄取外源性抗原的机制504

一巨噬细胞和DC的抗原呈递功能504

第五节 巨噬细胞和DC参与获得性免疫504

(二)巨噬细胞和DC加工处理抗原的机制505

(一)DC与T细胞相互作用中的协同刺激分子506

二DC与T细胞免疫506

(三)巨噬细胞和DC在抗原呈递能力上的差异506

(二)DC与T细胞的相互调节 作用507

(一)DC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的可能机制508

三DC与B细胞免疫508

(三)DC与T细胞耐受508

一DC与病毒感染509

第六节 DC和临床509

(二)FDC在维持记忆性B细胞中的作用509

三DC与自身免疫性疾病510

二DC与肿瘤510

推荐读物511

五DC和疫苗511

四DC与其他疾病511

一中性粒细胞的颗粒513

(一)颗粒分类及其特点513

第十二章 粒细胞513

第一节 中性粒细胞513

(二)颗粒内容物体和颗粒包膜分子514

(三)调控颗粒发育分化的转录因子516

(四)颗粒胞吐及其调节 因素519

(二)NADPH氧化酶520

(一)呼吸爆发520

二NADPH氧化酶与呼吸爆发520

(一)ROI522

三ROI和RNI522

(二)RNI523

(三)RIO和RNI代谢途径的相互关系525

(二)颗粒包膜分子和内容物在中性粒细胞穿血管内皮和组织浸润中的作用526

(一)参与中性粒细胞穿血管内皮的黏附分子526

四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和迁移526

(一)中性细胞的吞噬功能527

五中性粒细胞与先天免疫527

(三)趋化性细胞因子和趋化物质的作用527

(一)机体抵抗中性粒细胞致组织损伤的机制528

六中性粒细胞与组织损伤疾病528

(二)中性粒细胞的杀菌和细胞毒作用528

(一)细胞因子对中性粒细胞功能的调节529

七中性粒细胞功能的调节529

(二)中性粒细胞与疾病关系529

(三)中性粒细胞损伤组织的机制529

第二节 嗜酸性粒细胞530

(三)神经内分泌激素对中性粒细胞功能的调节530

(二)生物脂类对中性粒细胞功能的调节530

二嗜酸性粒细胞的迁移和浸润531

(二)嗜酸性粒细胞颗粒内容物分子531

一嗜酸性粒细胞的颗粒531

(一)嗜酸性粒细胞颗粒的形态学特征531

(二)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对嗜酸性粒细胞迁移浸润影响532

(一)与嗜酸性粒细胞迁移有关的黏附分子532

(四)嗜酸性粒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533

(三)参与组织修复533

三嗜酸性粒细胞的生物学功能533

(一)抗寄生虫免疫533

(二)参与超敏反应533

(二)诱发嗜酸性粒细胞脱颗粒的因素534

(一)嗜酸性粒细胞释放炎性介质的种类534

第三节 嗜碱性粒细胞534

一嗜酸性粒细胞释放的炎性介绍534

推荐读物535

二嗜酸性粒细胞功能的调节535

(一)配件激发的受体交联和聚集539

一免疫受体信号转导的一般规律539

第三篇 免疫细胞的信号转导539

第十三章 免疫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基础539

第一节 概论539

(三)受体胞浆区的磷酸化540

(二)蛋白酪氨酸激酶的活化540

二信号分子的特殊结构域541

(四)胞浆信号分子的蓦集541

(三)其他结构域542

(二)结合富含脯氨酸序列的结构域542

(一)结合磷酸化酪氨酸的结构域542

(一)接头蛋白543

三接头蛋白与锚定蛋白543

(二)锚定蛋白544

(一)受体型蛋白酪氨酸激酶(RTK)545

一蛋白酪氨酸激酶545

第二节 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酶545

(二)非受体型蛋白酪氨酸激酶(NRTK)548

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552

(一)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553

(二)非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555

(一)蛋白激酶C557

三蛋白丝/苏氨酸激酶557

(二)MAPK系统559

四蛋白丝/苏氨酸酯酶561

一磷脂酰机醇的机制562

第三节 磷脂562

(一)PPP家族562

(二)PPM家族562

五双特异性磷酸酶562

(一)PI-3k的结构与分类563

二磷酸肌醇-3激酶563

(二)PI-3k的信号转导565

(一)PLC的结构与分类566

三磷脂酶C566

(二)PLC的激活567

(一)G蛋白的结构与分类568

一G蛋白568

第四节 G蛋白和小G蛋白568

(二)G蛋白偶联受体569

(一)小G蛋白的分类与功能570

二小G蛋白570

(三)G蛋白的激活与信号转导570

(三)Rho家族571

(一)NF-kB的结构与组成572

一NF-kB572

第五节 转录因子572

(二)I-kB的结构与组成573

(四)NF-kB系统在生物进化中的保守性575

(三)I-kB激酶575

(五)NF-kB的活化576

(六)NF-kB及其相关分子的生物学功能577

二NFAT577

(一)NFAT家族的结构与分布578

(二)NFAT的活化过程578

(三)NFAT的转录激活活性579

推荐读物580

第十四章 免疫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582

第一节 T淋巴细胞抗原受体的信号转导582

一TCR信号转导机制583

(一)配体识别引起的TCR聚集583

(二)Src家族PTK的活化584

(三)TCR/CD3胞浆区酪氨酸磷酸化584

(四)SyK家族PTK的募集与活化585

(五)接头分子的募集与下游分子的活化585

(六)效应途径586

二TCR转导不同信号的机制587

(一)诱导不同反应的模型588

(二)胸腺细胞发育过程中TCR介导不同信号的调控环节588

(一)蛋白酪氨酸磷酸酶的作用589

三TCR信号转导的调节589

(三)外周血T细胞中TCR介导不同信号的调控环节589

(二)接头蛋白的作用590

第二节 B淋巴细胞抗原受体的信号转导591

一BCR信号转导机制591

(二)Src家族PTK的活化和受体胞浆区的磷酸化592

(三)Syk家族PTK的募集和活化592

(四)接头分子的募集和下游分子的活化593

(五)效应途径593

二BCR信号转导的调节594

(一)CD16膜相关分子胞浆区磷酸化597

第三节 NK细胞受体的信号转导597

一NK细胞ADCC的信号转导597

(二)Src、Syk家族PTK的活化598

二NK细胞自然杀伤作用的信号转导598

(一)NK细胞受体活化的信号介导599

(二)NK细胞受体抑制信号的介导601

第四节 免疫球蛋白Fc受体的信号转导601

一FcR的信号转导的特点602

(一)FcR活化性信号转导的特点602

(二)非活化性FcR信号转导的特点602

二活化性Fcr的信号转导603

(一)活化性FcR信号的结构603

(二)活化性FcR信号的传递603

(三)活化性FcR信号的效应阶段604

一脂筏的性质与结构604

第五节 脂筏与免疫受体的的信号转导604

(一)脂筏与TCR信号转导605

二脂筏与免疫受体信号转导605

推荐读物606

(二)脂筏与其他免疫受体的信号转导606

第一节 JAK-STAT途径608

第十五章 细胞因子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608

一JAK与STAT分子的结构609

(一)JAK分子的结构609

(二)STAT分子的结构610

(一)JAK-STAT途径信号转导的一般规律610

二JAK-STAT途径的信号转导过程610

(三)多条链组成的细胞因子受体介导的JAK-STAT途径611

(二)单链细胞因子受体介导的JAK-STAT途径611

三细胞因子受体对JAK与STAT选择性激活612

(一)细胞因子受体胞浆区结构决定所结合的STAT分子612

(二)STAT分子功能的特异性613

四JAK与STAT的生物学特性613

(一)JAK/STAT基因缺陷的表现614

(一)JAK激活的其他信号分子615

(三)STAT与凋亡615

五JAK与STAT的独立作用615

(二)JAK/STAT的异常激活与白血病615

(二)非JAK依赖的STAT活化616

六JAK-STAT途径的负调节 机制616

(一)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的去磷酸化作用617

(二)STAT诱导的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分子617

(三)活化STAT的抑制蛋白618

一Ras-MAPK途径信号转导过程619

(一)Ras的活化619

(二)MAP激酶的级联激活619

第二节 Ras-MAPK途径619

(二)核因子IL-6(NF-IL6)620

(三)Ets转录因子家族成员620

三Ras-MAPK与JAK-STAT途径的联系620

(一)活化蛋白1(AP-1)620

二激活的转录因子620

(一)JAK激酶参与Ras与MAPK的活化621

(二)MAPK参与STAT活化621

(三)Ras-MAPK途径对STAT的负调节 作用621

四Ras-MAPK途径的负调节 机制622

(一)蛋白磷酸酶2A622

(二)MAP激酶磷酸酶1622

一磷酸肌醇-3激酶623

(一)磷酸肌醇-3激酶的结构与分型623

(二)磷酸肌醇-3激酶的活化与功能623

第三节 磷酸肌醇-3激酶途径623

二PKB激酶途径624

(一)PKB的结构与功能624

(二)PKB的下游信号分子及其作用方式625

(一)蛋白磷酸酶2A(PP2A)的负调节 作用626

(二)磷酸酯酶PTEN的负调节 作用626

三磷酸肌醇-3激酶途径的负调节626

第四节 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的信号转导627

一G蛋白途径628

二PTK途径628

三趋化细胞因子受体与HIV感染628

一TGF-B家族的受体629

(一)TGF-B家族受体的分型与结构629

(二)TGF-B家族受体与配体的结合及其活化629

第五节 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家族的信号转导629

二Smad分子630

(二)Smad分子的结构与特性630

(一)Smad的命名630

三Smad介导的信号转导631

(三)Smad分子的分组631

四Smad信号转导的调节 异常632

(一)拮抗性Smad的调节 作用632

(三)TCF-B受体和Smad分子的突变与肿瘤633

第六节 多种细胞因子信号在细胞核内的整合633

(二)MAP激酶的调节 作用633

推荐读物634

第一节 细胞骨架及细胞间连接635

一细胞骨架635

(一)微丝635

第十六章 黏附分子的信号转导635

(二)微管637

(三)中间纤维637

二细胞间连接638

一整合素的相关分子639

(一)整合素分子的配体——细胞外基质639

第二节 整合素家族黏附分子的信号转导639

(二)与整合素相关的信号转导分子640

二整合素介导的功能及其信号转导641

(一)整合素分子参与细胞骨架结构的变化641

(二)整合素分了参与细胞增殖与存活调控643

(三)整合素分子的外向信号传递645

(一)钙黏着素分子胞膜外区的聚合646

第三节 钙黏着素家族黏附分子的信号转导646

(三)钙黏着素相关复合体的形成与调控647

(二)钙黏着素细胞浆区结构及其相关分子647

(四)钙黏着素的其他功能649

推荐读物649

(一)Toll/TLR家族成员的结构与功能651

第一节 Toll/IL-1受体超家族介导的信号转导651

一Toll/TLR受体超家族介导的信号转导651

第十七章 先天免疫应答中的信号转导651

(二)Toll/TLR家族的组成与结构653

(三)TLR分布与表达调控655

(二)IL-1受体辅助蛋白656

二IL-1受体家族成员的结构与功能656

(一)IL-1受体656

(三)IL-18受体657

(四)T1/ST2657

三Toll/IL-1受体超家族的其他成员658

(一)MyD88658

(二)单Ig区IL-1相关受体658

(一)信号转导分子659

(三)植物Toll同源分子659

四Toll-1受体超家族介导的信号转导659

(二)Toll-1受体超家族信号转导过程662

(三)Toll-1受体超家族信号转导的调节 机制662

(一)NR的结构与表达调控663

(二)PNR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663

一双链RNA依赖的蛋白激酶途径663

第二节 病毒诱导的先天免疫应答中的信号转导663

(三)PNR途径的调节 机制664

(一)双链RNA对JNK激酶的活化665

(四)PMR途径与疾病的关系665

二JNK激酶途径665

推荐读物666

(二)病毒感染活化JNK激酶的其他途径666

第一节 肿瘤坏死因子及其受体超家族667

第十八章 死亡受体及其信号转导667

一TNFRI超家族与TNF超家族的结构徒刑征668

(一)TNFR超家族的结构特征668

(二)TNF超家族的结构特征669

(一)TNRRI、TNRFII、LF-βR与TNF-a、LT-a、LT-B671

二死亡受体、相关TNFR超家族成员及配体671

(二)Fas、DeR3与FasL674

(三)DR3与TWEAK677

(四)TRALL及其受体678

(一)CD27与CD27L679

三TNFR超家族其他成员及配体679

(二)CD30与CD30L680

(三)OX-40与OX-40L681

(四)4-1BB与4-BBL682

(五)RANK、OPG与RANKL682

(六)LIGHTR和LIGHT684

(七)LNGFR685

(八)AITR与AITRL685

(九)BCMA685

一参与死亡受体信号转导的接头蛋白686

(一)死亡结构域蛋白686

第二节 死亡受体的信号转导686

(二)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家族688

二死亡受体的信号转导691

(一)Fas的信号转导691

(二)TNFRI的信号转导692

(四)DR4和DR5的信号转导694

(三)DR3的信号转导694

第三节 caspase蛋白酶与凋亡的效应阶段694

一caspase家族的结构与分类695

二ICE亚类caspase蛋白酶697

(一)caspase-1(ICE)697

(二)ICE亚类其他成员的结构与功能698

三凋亡启动亚类caspase蛋白酶699

(一)caspase-8700

(二)其他凋亡启动亚类caspase蛋白酶701

(一)caspase-3702

四凋亡效应亚类caspase蛋白酶702

(二)其他凋亡效应亚类caspase蛋白酶703

(三)凋亡效应亚类caspase蛋白酶引起细胞凋亡的机制703

第四节 线粒体与凋亡信号的调控705

一线粒体细胞凋亡705

(一)线粒体参与细胞凋亡或坏死的途径705

(二)凋亡细胞线粒体的变化706

(一)Bcl-2家族成员的组成与结构706

二Bcl-2家族及凋亡信号的调控706

(二)Bcl-2家族拮抗与促进凋亡的作用机制707

推荐读物708

附表1CD分子的主要特征709

附表2小鼠CD分子的主要特征724

附表3小鼠Ly分子的命名738

附表4大鼠CD分子的主要特征740

汉英索引746

英汉索引755

(二)Ras家族57157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