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区域发展路径的经济系统分析 中部崛起实现机理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李新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 ISBN:9787801809735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03页
- 文件大小:84MB
- 文件页数:415页
- 主题词:地区经济-经济系统-系统分析-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区域发展路径的经济系统分析 中部崛起实现机理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中部崛起的国家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15
1.1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与中国区域政策变迁16
1.1.1 区域发展战略的理论回顾17
1.1.2“四大板块”经济区划及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演变20
1.1.3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与中部“边缘化”27
1.2 中部崛起国家战略的提出28
1.2.1 中部在我国区域政策演变中的地位变迁29
1.2.2 区域新发展战略部署与中部崛起战略提出37
1.3 中部崛起战略的科学发展观内涵与相应标志39
1.3.1 中部崛起是我国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理性决策39
1.3.2 中部崛起关系国家发展战略转型和全面小康建设成败41
1.3.3 中部崛起关系我国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42
1.3.4 中部崛起构成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新支撑45
1.3.5 中部崛起战略蕴涵的重要内容和标志46
第二章 中部崛起的现实基础:经济、资源的综合力调查与评价51
2.1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调查52
2.1.1 中部经济总体发展现状52
2.1.2 中部地区经济结构现状55
2.1.3 中部地区的财政实力60
2.1.4 中部地区的开放程度62
2.1.5 中部地区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65
2.2 中部地区经济综合指标分析68
2.2.1 中部经济综合指标的发展趋势68
2.2.2 中部经济综合指标的横向剖析70
2.2.3 中部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结论72
2.3 中部区位、资源综合力的调查与测度73
2.3.1 路网纵横交错的区位交通实力74
2.3.2 丰富的农业资源与举足轻重的农业生产79
2.3.3 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90
2.3.4 潜力巨大的能源重工94
2.3.5 特色突出的旅游资源97
2.3.6 良好的市场优势和基础设施建设100
2.4 中部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及地区综合发展力分析101
2.4.1 中部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分析101
2.4.2 中部地区综合优势的发展力分析105
2.4.3 中部综合优势评价结论110
第三章 我国区域经济格局比较及市场经济国家区域协调考证111
3.1 中部与其他区域板块的经济社会差距比较112
3.1.1 中部与其他区域的人口总量和土地承载力比较115
3.1.2 中部与其他区域GDP比较:与东部差距拉大、被西部日渐赶超116
3.1.3 中部与其他区域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比较:增速较缓118
3.1.4 中部开放度相对低下,开放型经济体系远未形成119
3.1.5 中部与其他区域相比投资比重和消费水平较低120
3.1.6 中部与其他区域相比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城乡二元化结构突出121
3.1.7 中部与其他地区科技、教育情况比较123
3.1.8 中部与其他区域物流、人流量比较124
3.1.9 整体比较结论124
3.2 市场经济国家区域差距与协调发展考证127
3.2.1 发达国家区域差距扩大与协调演进的历史过程127
3.2.2 发达国家协调区域的政策工具及作用133
3.2.3 发达国家区域调控战略与政策的总体特点139
3.2.4 国外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的经验借鉴140
第四章 中部崛起面临的障碍因素诊断143
4.1 中部发展环境面临东西夹击的严峻态势143
4.1.1 区域要素收益率差异的东部“放大效应”和中部“抑制效应”144
4.1.2 区域制度安排非同步的东部“先行者利益”优势146
4.1.3 区域垂直分工体系的路径依赖与中部产业优困境146
4.1.4 西部大开发使中部地区传统优势产业面临挑战147
4.1.5 西部大开发使中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优势受到冲击149
4.1.6 西部大开发使得中部地区的引资环境发生变化149
4.2 “三农”问题突出,中部农业发展面临资源和环境性约束150
4.2.1 中部农业人口总量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150
4.2.2 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三化”的低水平155
4.2.3 农业现代化、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任务艰巨156
4.2.4 中部农业发展的资源和环境性约束157
4.2.5 中部农业发展的技术与市场性条件制约159
4.3 工业化进程滞后,经济结构层次低下162
4.3.1 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162
4.3.2 中部地区工业内部结构滞后165
4.3.3 中部地区总体上处于工业化初中期阶段168
4.3.4 中部地区经济结构层次较低,二元经济结构突出169
4.4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体制改革仍然艰难171
4.4.1 国有企业比重大,体制改革进展迟缓171
4.4.2 非公有制经济与东部地区差距很大173
4.4.3 中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缓慢175
4.5 对外开放滞后,经济开放度低177
4.5.1 外资利用规模小、增长迟缓177
4.5.2 对内开放程度不高180
4.5.3 生产要素大量外流181
4.6 技术水平落后,区域创新能力不足183
4.6.1 中部科技投入产出效率低,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不强183
4.6.2 中部高技术产业规模小,技术密集度不高186
4.6.3 较低的区域创新能力影响中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189
4.7 资源型产业结构与中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障碍190
4.7.1 中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资源型产业结构191
4.7.2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持续增长的内生机制193
4.7.3 资源环境约束要求中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198
4.8 中部崛起障碍的经济学分析—空间二元市场结构及约束机制199
4.8.1 中部崛起的内在约束—空间二元市场结构及其作用机制200
4.8.2 空间二元市场结构所衍生的中部崛起障碍204
4.8.3 突破空间二元市场结构的若干结论208
第五章 中部崛起战略重点及实现机理的理论探讨210
5.1 资源优势、区域经济梯度差与区域利益链关系研究211
5.1.1 区域经济梯度差与区域制度安排非同步的“先行者优势”211
5.1.2 资源优势与区域垂直分工体系下欠发达地区的双重利益损失212
5.1.3 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构建合理的产业链213
5.2 区际贸易、要素流动、产业转移与中部的利益增进216
5.2.1 区域分工贸易与区域利益增进216
5.2.2 生产要素流动对区际利益关系的影响223
5.2.3 区际产业转移的客观趋势及影响232
5.3 各区域GDP溢出及对区际经济增长影响关系分析236
5.3.1 区际GDP溢出的研究方法说明236
5.3.2 区际产业GDP增长关联效应的实证比较239
5.3.3 区际GDP溢出的相关结论246
5.4 基于市场选择的中部经济结构重构248
5.4.1 区域经济系统配置资源的经济结构差异250
5.4.2 区域发展与空间结构重组251
5.4.3 中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结构重组254
5.5 中部城市群“极核”空间场的形成及辐射258
5.5.1 中部地区城市群建设的理论基础及条件259
5.5.2 中部地区城市群建设的现实基础及发展态势261
5.5.3 加快中部地区城市群建设的协调机制267
5.6 粮食经济、出口创汇农业、民营经济与地区发展275
5.6.1 加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发展高效农业、出口创汇农业276
5.6.2 继续扩大中部地区在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方面的优势277
5.6.3 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壮大民营经济278
5.7 经济开放、FDI集聚的技术传递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281
5.7.1 我国FDI集聚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关联性实证分析283
5.7.2 经济开放、技术传递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291
5.7.3 对外开放与地区技术进步的计量回归检验295
5.7.4 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若干结论302
5.8 中小企业集群式成长与中部崛起路径304
5.8.1 中小企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性研究306
5.8.2 中小企业集群式成长的区域效应319
5.8.3 中小企业集群式成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实现机制326
5.8.4 中部中小企业集群式成长的制约因素及借鉴331
第六章 实现中部崛起战略的政策路径352
6.1 加速结构调整,优化要素流动,重建区域产业分工利益链353
6.2 加速粮食产业化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破解“三农”难题357
6.3 实施双重优势战略,培育支柱产业与特色产业集群361
6.4 培育中部城市群隆起带—构建东西经济互动区364
6.5 自主发展,强化内功:加快市场导向下的双重开放369
6.6 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373
6.7 实施有利于中部产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376
6.8 制定中部崛起的人才开发行动计划,打造创新型中部和人力资本高地385
主要参考文献394
后记402
热门推荐
- 869897.html
- 671703.html
- 1302177.html
- 291835.html
- 3541955.html
- 1337447.html
- 1071238.html
- 1749399.html
- 2737713.html
- 3945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028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205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458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051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3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1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139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798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204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57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