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变性土【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变性土
  • 吴珊眉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413055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01页
  • 文件大小:63MB
  • 文件页数:327页
  • 主题词:变性土-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变性土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中国变性土研究的历史回顾及今后任务1

1.1 前人对中国变性土的研究1

1.1.1 早期研究的情况1

1.1.2 全国土壤普查时期2

1.1.3 黄瑞采、吴珊眉等对变性土的研究3

1.1.4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协作课题组”的研究4

1.1.5 砂姜黑土综合治理的研究4

1.1.6 工程地质学界对膨胀土的研究5

1.2 今后研究任务5

第2章 中国变性土的地理分布、发生和分类7

2.1 地理分布及规律性7

2.1.1 东北平原寒性变性土、湿润变性土和潮湿变性土散布区8

2.1.2 黄土高原和黄河-海河平原干润变性土散布区9

2.1.3 淮北平原和山东半岛潮湿变性土分布区9

2.1.4 淮南丘岗和平原湿润变性土散布区10

2.1.5 汉江盆地潮湿变性土集中分布和湿润变性土散布区10

2.1.6 东南沿海和南方丘陵盆地湿润变性土分布和干润变性土散布区11

2.1.7 四川和川西南山间盆地及云贵干润、湿润和潮湿变性土分布区11

2.1.8 内蒙古高原干润变性土和新疆干旱和夏旱变性土散布区12

2.2 形成条件与发生过程13

2.2.1 形成条件13

2.2.2 发生过程17

2.3 黏粒含量和诊断性形态特征27

2.3.1 黏粒含量27

2.3.2 诊断性形态特征27

2.4 土壤系统分类原则、诊断和鉴定30

2.4.1 原则30

2.4.2 建立和应用诊断层和诊断特征31

2.5 变性土不同分类级别的诊断鉴定标准34

2.5.1 土纲(soil order)34

2.5.2 亚纲(suborder)35

2.5.3 土类(great group)36

2.5.4 亚类(subgroup)37

2.5.5 土属(family)38

2.5.6 过渡性变性亚类的鉴定条件38

2.5.7 膨胀土的判定39

2.6 本章小结42

第3章 东北平原变性土和变性亚类43

3.1 成土条件43

3.1.1 气候43

3.1.2 构造运动和地层44

3.1.3 地形和地貌45

3.1.4 成土母质46

3.1.5 植被和人为活动47

3.2 土壤48

3.2.1 寒性变性土和变性亚类48

3.2.2 湿润变性土和变性亚类55

3.2.3 干润均腐土57

3.2.4 潮湿变性土和变性亚类58

3.3 区域治理和土壤改良62

3.4 本章小结63

第4章 黄土高原与黄河-海河平原变性土和变性亚类65

4.1 黄土高原65

4.1.1 成土条件66

4.1.2 前人对本区三趾马红黏土的研究68

4.1.3 土壤71

4.2 黄河-海河平原77

4.2.1 成土条件77

4.2.2 土壤80

4.3 土壤改良利用86

4.4 本章小结86

第5章 淮北平原与山东半岛变性土和变性亚类88

5.1 成土因素分析89

5.1.1 气候89

5.1.2 成土母质89

5.1.3 地形91

5.1.4 人为活动92

5.2 形成过程概述92

5.2.1 草甸潜育化92

5.2.2 碳酸盐的集聚93

5.2.3 耕种熟化及脱潜育化过程93

5.3 豫、皖淮北变性土94

5.3.1 概况94

5.3.2 典型剖面形态特征94

5.3.3 土壤分类与命名99

5.3.4 改良利用要点100

5.4 山东泗河平原变性土101

5.4.1 概况101

5.4.2 典型剖面形态特征101

5.4.3 土壤主要理化性质102

5.4.4 黏土矿物组成和含量估测102

5.4.5 土壤分类与命名103

5.4.6 土壤障碍因素103

5.5 山东沂沭河和胶莱平原变性土103

5.5.1 概况103

5.5.2 典型剖面形态特征103

5.5.3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105

5.5.4 黏土矿物组成和含量106

5.5.5 土壤分类与命名106

5.5.6 土壤障碍因素107

5.6 淮北江苏变性土107

5.6.1 概况107

5.6.2 典型剖面形态特征107

5.6.3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109

5.6.4 黏粒的X射线衍射分析110

5.6.5 土壤分类与命名110

5.6.6 土壤农业利用与管理要点111

5.7 本章小结112

第6章 淮南丘岗与平原变性土和变性亚类113

6.1 成土条件114

6.1.1 气候114

6.1.2 母质114

6.1.3 地形、地貌116

6.1.4 人为活动117

6.2 土壤117

6.2.1 安徽省江淮地区117

6.2.2 江苏省江淮地区120

6.3 土壤改良利用127

6.4 本章小结128

第7章 汉江盆地与丘岗变性土和变性亚类129

7.1 成土条件130

7.1.1 气候130

7.1.2 地形130

7.1.3 成土母质132

7.1.4 植被与人为活动133

7.2 土壤134

7.2.1 陕南诸盆地134

7.2.2 南阳盆地136

7.2.3 鄂北丘岗阶地143

7.2.4 江汉平原145

7.3 土壤改良利用147

7.3.1 丘岗阶地变性土地区147

7.3.2 潮湿变性土地区147

7.4 本章小结148

第8章 东南沿海与南方丘陵地区变性土和变性亚类149

8.1 成土条件149

8.1.1 气候149

8.1.2 成土母质和地貌150

8.1.3 人为活动153

8.2 土壤153

8.2.1 湿润变性土153

8.2.2 干润变性土166

8.2.3 潮湿变性土168

8.3 土壤改良利用172

8.3.1 改善土壤物理性状172

8.3.2 培肥172

8.3.3 工程建设中的土壤改良172

8.4 本章小结173

第9章 四川与西南山间盆地及三峡库区变性土和变性亚类174

9.1 四川盆地174

9.1.1 成土条件174

9.1.2 土壤176

9.2 川西南山间盆地182

9.2.1 成土条件182

9.2.2 土壤184

9.3 三峡库区188

9.3.1 概况188

9.3.2 成土条件188

9.3.3 土壤189

9.4 土壤改良和防治膨胀土危害措施192

9.5 本章小结192

第10章 云贵与西藏高原变性土和变性亚类194

10.1 云南和贵州194

10.1.1 成土条件194

10.1.2 土壤197

10.1.3 土壤改良利用206

10.2 西藏高原206

10.2.1 成土条件207

10.2.2 土壤209

10.3 土壤利用211

10.4 本章小结211

第11章 内蒙古高原与新疆变性土和变性亚类213

11.1 内蒙古高原213

11.1.1 成土条件213

11.1.2 干润变性土214

11.2 新疆216

11.2.1 成土条件216

11.2.2 土壤223

11.3 土壤改良利用229

11.4 本章小结230

第12章 变性土的肥力、养分监测与培肥231

12.1 土壤养分背景状况及土地利用综述231

12.1.1 东北平原231

12.1.2 黄河-海河平原231

12.1.3 黄土高原232

12.1.4 淮河流域岗地和低地232

12.1.5 汉江流域丘岗与盆地233

12.1.6 东南沿海玄武岩台地和南方丘陵233

12.1.7 四川盆地234

12.1.8 云贵山间盆地234

12.2 土壤活性有机碳235

12.3 变性土磷素组分与缺磷机制236

12.3.1 有机磷的各组分含量与缺磷机制236

12.3.2 无机磷的分组含量和磷的固定237

12.4 变性土的钾素238

12.5 变性土地区土壤的养分定位观察和培肥——以河南省为例238

12.5.1 土壤养分动态变化238

12.5.2 肥料投入240

12.5.3 土壤改良利用240

12.5.4 土壤利用改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41

第13章 变性土的水分物理性质和农田水利242

13.1 水分物理性质242

13.1.1 土壤容重和孔隙性242

13.1.2 土壤膨胀性243

13.1.3 土壤渗水性243

13.1.4 土壤持水性能244

13.1.5 土壤导水性能245

13.1.6 土壤毛管水上升性能246

13.1.7 土壤水分蒸发性能248

13.2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改良249

13.2.1 长期施用有机肥的影响249

13.2.2 土壤全方位深松技术250

13.2.3 粉煤灰对土壤不良物理性状改良效果253

13.3 农田水利田间工程253

13.3.1 排水与灌水的原则254

13.3.2 排灌工程的设计254

第14章 膨胀土与工程建设256

14.1 基本概念和膨胀机理256

14.1.1 基本概念256

14.1.2 膨胀土的类型和膨胀机理256

14.2 膨胀土的分布、成因与类别257

14.2.1 分布257

14.2.2 膨胀土的成因与类别257

14.3 膨胀土的主要特征和特性258

14.3.1 膨胀土的特征258

14.3.2 膨胀土的特性258

14.4 典型膨胀土的结构特征及其性质259

14.4.1 结构特征259

14.4.2 微结构特征259

14.4.3 微结构特征与工程性质261

14.5 工程建设中的膨胀土265

14.5.1 长江三峡库区工程建设中的膨胀土265

14.5.2 南水北调中线的膨胀土266

14.5.3 中小型水利建设中的膨胀土270

14.5.4 大丽铁路工程沿线的膨胀土271

14.6 膨胀土危害的预防和处理272

14.6.1 建筑物地基273

14.6.2 边坡的防护与处理措施273

第15章 膨胀土区坡地的固地保土276

15.1 膨胀土区农地塌陷与水土流失的原因276

15.1.1 引起土体塌陷与水土流失的内部机理276

15.1.2 引起土体塌陷与水土流失的外部因素278

15.2 膨胀土区农地固地保土的普遍措施278

15.2.1 适地开展以坡改梯为主的工程措施278

15.2.2 推行以等高固氮植物篱为代表的生物措施278

15.2.3 进行作物结构和耕作技术改革279

15.3 膨胀土坡耕地土坎梯地的建造279

15.3.1 梯地建设的原则279

15.3.2 土坎梯地建造的规格280

15.4 土坎梯地的垮坎及其治理281

15.4.1 土坎梯地垮坎的原因281

15.4.2 土坎梯地垮坎的类别282

15.4.3 土坎梯地垮坎的治理282

参考文献284

索引295

后记30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