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数字化科研 e-Science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数字化科研 e-Science研究
  • 孙坦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1093838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05页
  • 文件大小:95MB
  • 文件页数:419页
  • 主题词:信息技术-应用-科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数字化科研 e-Science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发展现状篇3

第1章 e-Science概述3

1.1 e-Science出现的必然性分析3

1.1.1 生产力发展的需要3

1.1.2 共享理念的推动3

1.1.3 网格技术的支撑4

1.2 e-Science的本质5

1.3 e-Science研究与建设的主要内容6

1.4 e-Science的发展特点7

1.5 e-Science环境下科研模式与知识流8

1.5.1 e-Science环境下的科研模式8

1.5.2 e-Science环境下的科学研究知识流9

第2章 英国e-Science发展现状分析11

2.1 英国e-Science建设背景11

2.1.1 英国e-Science发展原因11

2.1.2 英国e-Science发展目标12

2.1.3 工作原理12

2.1.4 英国e-Science建设的经费分配13

2.2 英国e-Science承担主体发展目标分析14

2.2.1 七大研究理事会的e-Science发展目标14

2.2.2 国家e-Science研究中心的e-Science发展目标16

2.2.3 十大地区中心的e-Science发展目标17

2.2.4 七大e-Science优秀研究中心19

2.3 英国e-Science技术框架与技术模块21

2.3.1 英国e-Science组织框架21

2.3.2 三十一个技术组件22

2.3.3 四层架构的建设模式22

2.3.4 二十六大技术模块23

2.4 英国e-Science当前进展24

2.4.1 英国e-Science核心计划24

2.4.2 英国国家e-Science中心参与的e-Science项目25

2.4.3 英国其他e-Science中心参与的e-Science项目29

2.4.4 典型e-Science项目进展31

2.5 小结32

第3章 美国e-Science发展现状分析37

3.1 美国e-Science历史背景37

3.1.1 技术背景分析37

3.1.2 应用历史分析38

3.2 美国e-Science项目分析38

3.2.1 项目选取方法说明38

3.2.2 资助结构分析39

3.2.3 主要资助机构和资助计划介绍42

3.2.4 项目承担机构的构成分析46

3.2.5 项目组成分析49

3.3 美国e-Science技术框架与组件51

3.3.1 网格框架51

3.3.2 软件组件53

3.4 美国e-Science当前进展55

3.5 小结57

第4章 欧洲e-Science发展现状分析58

4.1 欧洲e-Science历史背景58

4.2 欧洲e-Science承担主体分析61

4.3 欧洲e-Science技术框架与技术模块66

4.3.1 网格技术层次分析66

4.3.2 网格技术开发领域分析68

4.3.3 网格技术应用类型分析68

4.4 欧洲e-Science当前进展69

4.4.1 项目技术成就分析69

4.4.2 项目开发出的组件分析70

4.4.3 项目应用成就分析71

4.5 小结71

第5章 亚洲e-Science发展现状分析73

5.1 中国大陆e-Science发展情况73

5.1.1 中国国家网格(CNGrid)74

5.1.2 上海信息网格(ShanghaiGrid)77

5.1.3 中国教育科研网格(ChinaGrid)80

5.1.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网格建设项目(CROWN)83

5.1.5 863空间信息网格88

5.2 中国台湾e-Science发展情况91

5.3 韩国e-Science历史与现状92

5.4 日本GRID历史与环境92

5.5 小结94

5.5.1 各个项目承担主体分析94

5.5.2 亚洲e-Science的技术框架与技术模块分析95

第二篇 关键技术篇99

第6章 基于网格的资源和服务共享技术99

6.1 网格概述99

6.1.1 网格的概念和主要类型99

6.1.2 网格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类型101

6.1.3 网格技术的研究重点102

6.1.4 网格的基本组件和功能104

6.2 网格的主要技术标准106

6.2.1 开放网格标准体系(OGSA)107

6.2.2 开放网格基础框架117

6.2.3 数据存取与集成标准(OGSI-DAI)118

6.2.4 Web服务资源框架120

6.3 与网格相关的共享和集成技术122

6.3.1 Web服务技术122

6.3.2 网格门户技术130

6.4 Globus137

6.4.1 GT3(Globus Toolkit3)137

6.4.2 GT4(Globus Toolkit4)140

6.5 发展趋势153

第7章 科研数据的采集、管理、保存与分析技术155

7.1 数据采集技术155

7.2 数据集成技术158

7.2.1 新型OGSA-DAI框架158

7.2.2 BRIDGES——基于OGSA-DAI进行信息集成的实例164

7.2.3 BDWorld——大规模数据抽取整合实例166

7.2.4 eSDO——大数据量整合实例169

7.3 数据存储和管理技术171

7.3.1 Geodise:基于网格的工程数据管理171

7.3.2 BioSimGrid:基于网格的分布式数据技术172

7.3.3 MySpace:虚拟观测台的数据管理技术176

7.3.4 Data Portal:使用门户进行数据管理的技术178

7.3.5 SRB:存储资源代理技术181

7.4 元数据管理技术184

7.5 数据保存技术187

7.5.1 数据保存的三个概念187

7.5.2 OAIS参考模型——数字保存的基础187

7.5.3 DCC数字保存的三个阶段193

7.6 数据分析处理技术196

7.6.1 两种数据分析技术196

7.6.2 e-Science环境下的文本挖掘技术199

7.6.3 基于网格的知识发现服务技术201

第8章 研究对象的建模和仿真技术203

8.1 可视化技术203

8.1.1 基于网格的可视化技术框架203

8.1.2 GViz分析206

8.1.3 e-Demand分析208

8.1.4 飞行器中的电磁散射209

8.2 虚拟观测台技术210

8.2.1 VO概念211

8.2.2 AstroGrid项目211

8.3 计算机动画技术213

8.3.1 计算机动画技术研究214

8.3.2 The PGPGrid Project项目分析216

第9章 虚拟研究团队的组建和协同技术219

9.1 虚拟组织技术219

9.1.1 虚拟组织的概念219

9.1.2 DAME的动态虚拟组织技术221

9.1.3 ICENI:虚拟组织管理门户222

9.1.4 eMineral Project:计算门户框架224

9.2 虚拟研究环境技术226

9.2.1 概念226

9.2.2 虚拟研究环境的技术基础227

9.2.3 SAKAI:VO中间件230

9.2.4 IB VRE:对研究过程的支持231

9.3 学术交流技术233

9.4 协作工具236

9.4.1 基于网格的协作工具——Access Grid236

9.4.2 虚拟组织建设——eMinerals239

9.4.3 e-Science协作调动空间——CoAKTinG240

9.5 问题求解环境242

9.5.1 协作医学问题求解——MIAKT243

9.5.2 分布式飞机维护环境——DAME246

第三篇 规划发展篇251

第10章 e-Science的规划与管理251

10.1 e-Science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科研模式创新的方向251

10.2 网格技术成为e-Science核心技术253

10.3 基本形成统一的e-Science技术体系256

10.4 大规模的合作成为各国e-Science建设的主要方式258

10.4.1 跨国家合作是各国e-Science建设的特征之一258

10.4.2 高校、科研机构通力合作是e-Science建设的又一特征261

10.4.3 项目承担机构在e-Science合作建设中角色定位各不相同269

10.5 各国e-Science建设与学科领域、具体应用紧密结合271

10.6 各国e-Science规划实施各有特色275

10.6.1 e-Science规划布局模式不同275

10.6.2 e-Science建设具有明显的技术层次性276

10.7 政府在e-Science建设的宏观规划中发挥主导作用281

10.8 政府在e-Science建设的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283

10.8.1 以英国和欧盟为代表的集中式管理运行模式283

10.8.2 以美国为代表的分散式管理运行模式293

10.9 政府是e-Science建设的主要投资者294

第11章 中国e-Science规划与建设分析295

11.1 中国e-Science规划与建设的主要特征295

11.2 中国e-Science规划与建设与国外的差距分析300

11.2.1 从网格基础设施层分析我国的发展差距300

11.2.2 从网格中间件层分析我国的发展差距300

11.2.3 从应用开发环境与工具层分析我国的发展差距306

11.2.4 从具体应用层分析我国的发展差距306

11.3 中国发展e-Science策略分析307

第四篇 支撑服务篇317

第12章 e-Science环境下文献情报机构发展分析317

12.1 e-Science对文献情报机构工作环境的影响317

12.1.1 e-Science环境下科学研究的过程分析317

12.1.2 e-Science给科学研究带来的新变化318

12.2 e-Science环境下文献情报机构的服务对象分析319

12.2.1 用户类型分析319

12.2.2 用户信息需求的变化320

12.3 e-Science环境下的文献情报服务321

12.3.1 e-Science环境下的文献情报服务及其定位321

12.3.2 e-Science环境下文献情报服务的作用323

12.3.3 e-Science环境下文献情报服务工作的指导原则325

12.4 e-Science环境对数字图书馆的影响326

12.4.1 e-Science对数字图书馆的积极影响——以SRB为例326

12.4.2 积极应对e-Science的数字图书馆328

12.4.3 服务e-Science的数字图书馆328

第13章 e-Science环境下文献情报机构的服务模式330

13.1 e-Science环境下文献情报机构的服务模式330

13.1.1 融入知识创造过程的知识服务330

13.1.2 隐性知识的管理和利用333

13.1.3 分布式资源体系的建设和管理335

13.1.4 科学数据的管理337

13.1.5 构建开放的数字化网络化学术交流体系339

13.1.6 以网络信息意识的强化为重点的用户信息素养的培育342

13.2 e-Science环境下文献情报机构服务的实现模式344

13.2.1 服务理念的升华——从“以需求拉动服务”到“以服务激发需求”344

13.2.2 组织模式的分化——嵌入式和支持中心的双层模式345

13.2.3 服务手段的改进——实现零障碍服务348

13.2.4 人员构成的虚拟化——虚拟动态团队的人员构成机制351

13.2.5 e-Science环境下文献情报服务的保障机制352

第14章 e-Science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354

14.1 e-Science环境下数字图书馆范式的演变354

14.1.1 聚焦于数字化资源的数字图书馆范式354

14.1.2 强调集成化服务的数字图书馆范式356

14.1.3 虚拟数字图书馆——e-Science时代的数字图书馆范式359

14.2 e-Science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的功能框架366

14.3 演变后的功能特点分析367

参考文献371

附录A 美国e-Science相关项目列表376

附录B 欧盟第五框架计划和第六框架计划资助的项目380

附录C 欧盟第五框架计划下网格项目研究网格技术层次382

附录D 欧盟第五框架下网格项目开发的组件383

附录E 中国e-Science相关项目列表385

附录F 调研e-Science项目技术研究内容386

附录G 参与国际合作项目3个以上的29个国家之间的合作矩阵395

附录H 调研e-Science项目的主要学科及应用领域396

附录I 英国e-Science评估指标398

附录J CORE、七大研究理事会e-Science项目评估指标403

附录K 本书所用缩略语和中英文对照表40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