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组网雷达作战能力分析与评估【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陈永光,李修和,沈阳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市:国防工业出版社
- ISBN:7118040509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05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421页
- 主题词:军用雷达-网络系统-应用-作战-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组网雷达作战能力分析与评估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组网雷达的定义和分类1
1.1.1 组网雷达的定义1
1.1.2 组网雷达的分类1
目录1
1.2 组网雷达的特点和作战任务5
1.2.1 组网雷达的特点5
1.2.2 组网雷达的作战任务6
1.3 组网雷达的研究与应用情况7
1.3.1 双/多基地雷达的研究与应用7
1.3.2 组网雷达的研究与应用11
1.4.1 系统方法13
1.4 武器系统作战能力分析与评估的基本方法13
1.4.2 效能分析方法16
1.4.3 数学建模方法22
1.4.4 分析步骤和流程25
第2章 组网雷达抗干扰能力分析与评估28
2.1 引言28
2.2 几种典型的雷达抗干扰技术29
2.2.1 频率捷变29
2.2.2 脉冲压缩30
2.2.3 低旁瓣天线31
2.2.4 旁瓣消隐32
2.3 组网雷达抗干扰能力分析34
2.2.5 “烧穿”发射方式34
2.2.6 自动频率选择34
2.3.1 组网雷达抗有源压制性干扰能力分析35
2.3.2 组网雷达抗有源欺骗性干扰能力分析37
2.4 组网雷达抗干扰能力评估指标及模型39
2.4.1 评估指标39
2.4.2 组网雷达自卫距离模型40
2.4.3 组网雷达干扰压制比模型42
2.4.4 组网雷达抗干扰能力度量模型45
2.4.5 组网雷达定位精度几何稀释模型51
2.5 组网雷达抗干扰能力仿真评估56
2.5.1 仿真条件57
2.5.2 结果分析58
第3章 组网雷达抗隐身能力分析与评估63
3.1 引言63
3.2 反雷达探测隐身技术64
3.2.1 隐身目标雷达反射截面积减缩及其影响64
3.2.2 雷达隐身技术分析66
3.3 组网雷达抗隐身能力分析68
3.3.1 雷达反隐身面临的若干难题68
3.3.2 隐身目标的技术缺陷70
3.3.3 组网雷达抗隐身机理分析75
3.4 组网雷达抗隐身能力评估指标及模型83
3.4.1 评估指标83
3.4.2 组网雷达抗隐身能力度量模型84
3.4.3 隐身目标单基地雷达截面积模型86
3.4.4 组网雷达融合发现概率模型87
3.4.5 组网雷达系统定位精度模型89
3.4.6 组网雷达系统跟踪航迹质量模型90
3.4.7 防空系统预警时间模型92
3.4.8 防空系统目标拦截概率模型93
3.4.9 防空系统生存概率模型94
3.5 组网雷达抗隐身能力仿真评估95
3.5.1 仿真条件95
3.5.2 结果分析96
第4章 组网雷达抗反辐射摧毁能力分析与评估99
4.1 引言99
4.2.1 反辐射导弹的特点与局限性100
4.2 组网雷达抗ARM能力分析100
4.2.2 防御ARM的方法概述101
4.2.3 组网雷达抗ARM机理分析103
4.3 组网雷达抗ARM能力评估指标及模型107
4.3.1 组网雷达抗ARM能力评估指标107
4.3.2 组网雷达诱偏系统优化布站及效果评估模型107
4.3.3 组网多点源诱偏系统工作模式模型112
4.3.4 组网雷达抗ARM效能评估模型115
4.4 组网雷达抗ARM能力仿真评估125
4.4.1 仿真条件126
4.4.2 结果分析127
5.1 引言129
第5章 组网雷达抗低空突防能力分析与评估129
5.2 组网雷达抗低空突防能力分析130
5.2.1 现代雷达面临的低空威胁130
5.2.2 抗低空突防措施134
5.2.3 组网雷达抗低空突防优势分析139
5.3 组网雷达抗低空突防能力评估指标及模型143
5.3.1 组网雷达抗低空突防能力评估指标143
5.3.2 组网雷达抗低空突防能力度量模型143
5.3.3 低空目标融合发现概率模型144
5.3.4 低空目标跟踪航迹寿命模型147
5.3.5 防空系统预警时间模型148
5.3.6 低空目标拦截概率模型148
5.3.7 防空系统生存概率模型149
5.4 组网雷达抗低空突防能力仿真评估150
5.4.1 仿真条件150
5.4.2 结果分析151
第6章 组网雷达“四抗”能力综合评估153
6.1 引言153
6.2 层次分析法与最优指标法154
6.2.1 层次分析法154
6.2.2 最优指标法157
6.3 组网雷达“四抗”能力综合评估模型与方法160
6.3.1 组网雷达“四抗”能力层次结构模型160
6.3.2 综合评估方法162
6.4 组网雷达“四抗”能力综合评估过程164
6.4.1 判断矩阵的构造与层次单排序和总排序165
6.4.2 评价指标值的确定168
6.4.3 “四抗”能力综合评估173
第7章 双基地雷达作战能力分析与评估175
7.1 引言175
7.2 双基地雷达的定义与特点176
7.2.1 双基地雷达的定义和分类176
7.2.2 双基地雷达主要战术技术特点179
7.3 双基地雷达“四抗”能力181
7.3.1 抗干扰能力181
7.3.2 抗摧毁能力183
7.3.3 抗隐身能力185
7.3.4 抗低空突防能力187
7.4 双基地雷达对隐身目标的跟踪能力188
7.4.1 双基地雷达定位跟踪算法188
7.4.2 对隐身目标的测量模型196
7.4.3 对隐身目标跟踪能力的仿真评估200
7.5 不同干扰决策准则下的双基地雷达探测能力206
7.5.1 双基地雷达方程的引入206
7.5.2 双基地雷达探测区的计算207
7.5.3 基于干扰决策的双基地雷达干扰暴露区计算210
7.5.4 双基地雷达探测能力仿真评估215
第8章 组网雷达定位能力评估220
8.1 引言220
8.2.1 单站定位222
8.2 雷达对目标的定位222
8.2.2 多站定位224
8.3 影响组网雷达定位能力的电子战策略225
8.3.1 电子战环境下突防飞机航路选择策略225
8.3.2 基于GDOP分析的干扰机任务分配策略231
8.4 基于GDOP分析的组网雷达定位能力仿真评估235
8.4.1 GDOP图的绘制算法235
8.4.2 计算机仿真评估237
第9章 组网雷达多目标跟踪的数据融合技术243
9.1 引言243
9.2 多目标跟踪起始和跟踪终结244
9.2.1 Bayes航迹确定方法244
9.2.2 Bayes航迹终结方法245
9.3 目标运动模型246
9.3.1 常速度模型246
9.3.2 常加速度模型248
9.3.3 时间相关模型251
9.3.4 半马尔科夫模型254
9.3.5 Noval统计模型254
9.3.6 机动目标“当前”统计模型255
9.4 数据校准模型256
9.4.1 坐标转换256
9.4.2 时间校准259
9.5.1 卡尔曼滤波算法261
9.5 组网雷达跟踪滤波算法261
9.5.2 α-β和α-β-γ滤波算法269
9.6 组网雷达多目标跟踪中的数据互联技术272
9.6.1 观测—观测互联272
9.6.2 观测—航迹互联274
9.6.3 航迹—航迹互联277
9.7 电子战环境下组网雷达目标跟踪的数据融合技术286
9.7.1 系统描述287
9.7.2 不同干扰强度下雷达观测方程288
9.7.3 观测信息的线性模型289
9.7.4 干扰条件下组网雷达数据互联算法292
9.7.5 滤波算法的应用294
9.7.6 计算机仿真295
9.7.7 结论297
第10章 多源组网雷达的识别能力与威胁判断301
10.1 引言301
10.2 组网雷达中有源/无源协同定位302
10.2.1 问题描述302
10.2.2 关联判别模型303
10.2.3 关联判决规则305
10.2.4 关联判决门限307
10.3 基于证据理论的组网雷达目标识别能力分析方法311
10.3.1 证据理论方法311
10.3.2 组网雷达目标识别的证据理论融合方法315
10.4 组网雷达对目标的威胁判断320
第11章 组网雷达对抗系统评估建模与仿真322
11.1 引言322
11.2 组网雷达对抗评估指标体系323
11.2.1 组网雷达探测能力指标323
11.2.2 组网雷达定位性能指标326
11.2.3 组网雷达跟踪性能指标326
11.2.4 目标识别精度327
11.2.5 组网雷达“四抗”能力指标328
11.3 组网雷达对抗技术高层模型331
11.3.1 压制性噪声干扰模型332
11.3.2 欺骗式干扰模型340
11.3.3 反辐射摧毁模型355
11.3.4 组网雷达综合对抗373
11.4 组网雷达对抗仿真系统体系结构375
11.4.1 系统总体设计要求375
11.4.2 选用HLA的依据376
11.4.3 仿真系统结构380
11.5 仿真系统中的关键技术382
11.5.1 FOM/SOM的开发382
11.5.2 时间管理383
11.5.3 HLA中的数据融合设计384
图表索引387
缩略语393
参考文献397
热门推荐
- 1157138.html
- 2948780.html
- 3265098.html
- 582738.html
- 60625.html
- 1123208.html
- 2692559.html
- 2154931.html
- 2574187.html
- 1109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8274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840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543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456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779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207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487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83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37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66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