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大众传播符号 幻象与巫术【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大众传播符号 幻象与巫术
  • 曾庆香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ISBN:9787504367174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78页
  • 文件大小:70MB
  • 文件页数:291页
  • 主题词:大众传播-符号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大众传播符号 幻象与巫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李彬1

绪论:符号的崇拜1

第一章 从象征之林到象征交换:人类符号崇拜的演变历程与规律3

第一节 人类符号崇拜的演变历程4

一、仪式符号崇拜4

二、宗教符号崇拜6

三、身份符号崇拜9

第二节 人类符号崇拜的演变规律12

一、从模拟到表征再到自我指涉12

二、从符号“巫术”到符号“迷思”19

三、从所指崇拜到能指崇拜27

第三节 符号“魔力”32

符形篇:像似的能指36

第二章 符号判断与分类的审视38

第一节 符号判断的误区38

一、误区之一:征候是符号39

二、误区之二:体态是符号43

第二节 符号判断的标准45

一、时空的非同步位移性45

二、复制性46

三、可控性46

四、人为性与习得性46

五、理据性与非必然性47

六、交际性和展示性50

第三节 符号分类的审视51

一、前人对符号的分类51

二、本文对符号的分类54

第三章 符号的像似性58

第一节 符号像似性的内涵59

第二节 映象像似性的表现61

一、语言符号映象像似性61

二、非语言符号映象像似性62

三、语篇映象像似性66

第三节 拟象像似性的表现67

一、数量像似性67

二、顺序像似性69

三、距离像似性72

第四节 隐喻像似性与转喻像似性74

一、隐喻像似性74

二、转喻像似性76

第五节 符号像似性的磨损79

第四章 网络符号:视觉文化时代的像似交流82

第一节 文化的视觉转向83

第二节 视觉文化特征84

第三节 网络符号的像似交流:视觉文化特征的突显87

一、网络像似符号之象形:图像化与情感化87

二、网络像似符号之拟声:游戏化与去权威90

三、网络像似符号之隐喻与转喻:形象化与幽默感92

符义篇:现实的幻象96

第五章 谁在新闻中说话:现实幻象的建构主体100

第一节 话语与话语主体100

第二节 新闻来源与新闻的说话主体101

一、作为新闻话语主体的新闻来源102

二、新闻来源为何成为新闻的话语主体103

第三节 刻板印象与新闻的话语主体107

一、刻板印象及其自动激活107

二、新闻为何存在刻板印象109

三、谁在操纵新闻的刻板印象111

第六章 个案分析:西方媒体建构的“3·14”事件的幻象115

第一节 话语包与框架116

一、机智的隐喻116

二、典型的案例117

三、生动的描写117

四、醒目的形象118

第二节 思维方式与言语表达119

第三节 话轮与话语权的转换122

第四节 框架与话语包效应125

第七章 个案分析:兽首拍卖事件的西方意识操纵127

第一节 纵容反道德:从道德到法律128

第二节 事件奇观化:从“强盗”到“讹诈”到“无赖”再到“报复”131

第三节 科学编制思维程序:从“怒贝”到“讽蔡”133

符旨篇:巫术的争夺137

第八章 话语事件:话语表征及其社会巫术的争夺139

第一节 别名与内涵140

第二节 话语表征及其社会巫术的争夺146

第三节 脚本的认知震撼或道德震撼及其三种基本模式148

第四节 真相的逼迫出场与公众的话语抵制151

第九章 文化公民身份及其建构155

第一节 文化公民身份呈现的语境156

第二节 文化公民身份的内涵160

第三节 原型:召唤“文化公民”认同164

第四节 价值观:召唤“文化公民”行动168

第十章 个案分析:认同·娱乐·迷思——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符号分析175

第一节 具象与认同175

第二节 仿像与娱乐178

第三节 奇观与迷思183

专论篇:图像化生存与仪式化传播187

第十一章 图像化生存:从迹象到拟象,从表征到存在,从规训到展演189

第一节 视觉中心主义与图像化生存190

第二节 图像作为符号:从迹象到拟象193

第三节 图像对真实的殖民:从表征到存在198

第四节 观看与凝视下图像:从规训到展演202

第十二章 仪式传播的符号特征208

第一节 模拟与“互渗”:仪式符号的像似性209

第二节 所说之话:从施为话语到陈述话语217

第三节 仪式符号及其组合:形式主义与召唤结构226

一、仪式的形式主义227

二、仪式的召唤结构235

第十三章 个案分析:《感动中国》的仪式符号特征与召唤结构240

第一节 《感动中国》的仪式类型241

一、《感动中国》是典礼和庆典的变异融合241

二、《感动中国》是历年再现仪式244

第二节 《感动中国》作为仪式传播的符号特征245

一、《感动中国》的形式主义和操演特性245

二、《感动中国》的隔离、重整作用与反结构特征251

三、《感动中国》的象征意义252

第三节 《感动中国》仪式的召唤结构254

一、《感动中国》召唤结构之一:融入榜单文化的仪式符号形式254

二、《感动中国》召唤结构之二:英雄的草根化255

三、《感动中国》召唤结构之三:故事的选择与叙事的技巧258

参考文献262

后记27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