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临床血液病实验诊断技术【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临床血液病实验诊断技术
  • 周义文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34026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440页
  • 文件大小:93MB
  • 文件页数:458页
  • 主题词:血液病-实验室诊断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临床血液病实验诊断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血液病和血液细胞学概论1

第一节 血液病及造血器官概述1

一、胚胎期造血器官2

二、出生后造血器官2

第二节 血液细胞的起源及演变5

一、造血干细胞5

二、定向干细胞6

三、造血祖细胞6

四、血液细胞生成的调控6

五、造血细胞演变规律示意图及彩色图谱7

第三节 血液细胞的增殖与周期9

一、细胞的增殖9

二、细胞周期10

第四节 血细胞结构及其成熟演变规律10

一、血细胞的基本结构10

二、血细胞结构演变规律11

三、红细胞结构异常12

第二章 血液细胞基本形态学12

第一节 红细胞系统12

一、红细胞系统的正常形态12

二、红细胞系统的异常形态16

第二节 粒细胞系统16

一、粒细胞系统的正常形态17

二、粒细胞系统的异常形态21

第三节 单核细胞系统22

一、单核细胞系统的正常形态23

二、单核细胞系统的异常形态23

第四节 淋巴细胞系统23

一、淋巴细胞系统的正常形态23

二、淋巴细胞系统的异常形态24

第五节 浆细胞系统25

一、浆细胞系统的正常形态25

二、浆细胞系统的异常形态26

第六节 巨核细胞系统26

一、巨核细胞系统的正常形态26

二、巨核细胞系统的异常形态28

第七节 其他少见细胞形态28

第八节 易混淆细胞的鉴别36

第三章 红细胞的生理病理40

第一节 红细胞生理40

一、红细胞的物质组成40

二、红细胞数量与血红蛋白含量40

三、红细胞形态和功能40

四、红细胞膜的构造和组成41

第二节 红细胞数量及膜结构异常41

一、红细胞数量增多41

二、红细胞数量减少41

三、红细胞膜异常41

第三节 红细胞形态及结构异常41

一、大小异常41

二、红细胞染色异常42

三、红细胞形态异常43

第四节 红细胞血红蛋白异常46

一、珠蛋白肽链合成障碍46

二、球蛋白结构异常46

第四章 白细胞生理病理48

第一节 白细胞生理48

一、白细胞的类型48

二、白细胞的数量48

三、白细胞的结构和功能48

第二节 白细胞数量的病理性改变50

一、中性粒细胞数量的病理性改变50

二、嗜酸性粒细胞数量的病理性改变51

三、嗜碱性粒细胞数量的病理性改变51

四、淋巴细胞数量的病理性改变51

五、单核细胞数量的病理性改变52

第三节 白细胞形态的病理性改变52

一、中性粒细胞形态的病理性改变54

二、单核细胞形态的病理改变55

三、淋巴细胞形态的病理改变55

四、浆细胞形态的病理改变56

第五章 骨髓检验的方法与步骤57

第一节 骨髓诊断穿刺术57

一、骨髓穿刺57

二、脾脏穿刺59

三、淋巴结穿刺59

第二节 骨髓细胞检查步骤和骨髓象分析59

一、骨髓片的低倍和高倍镜观察59

二、骨髓片的油镜观察62

三、结果计算65

四、骨髓细胞组织化学染色、免疫学、遗传学检查65

五、分析骨髓象,填写报告单65

六、骨髓检验中应注意的问题65

第三节 正常骨髓象特征66

一、成人大致正常骨髓象特征66

二、正常的小儿骨髓象特征67

三、骨髓象、血象检验结果报告描述示例67

第四节 骨髓组织活检技术69

一、骨髓活检适应证69

二、试剂配制69

三、骨髓活检染色方法70

第六章 贫血性疾病的诊断71

第一节 贫血性疾病概述71

一、贫血的分类71

二、贫血的临床表现72

三、诊断步骤及方法72

四、贫血的诊断标准72

五、贫血的疗效标准73

第二节 缺铁性贫血73

一、铁的代谢74

二、临床表现74

三、血象特征74

四、骨髓象特征75

五、其他检查75

六、诊断标准75

七、疗效标准78

第三节 营养缺乏性巨幼细胞贫血79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79

二、临床表现79

三、血象特征79

四、骨髓象特征79

五、诊断标准83

六、疗效标准84

第四节 再生障碍性贫血84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84

二、临床表现85

三、血象特征85

四、骨髓象特征85

五、诊断标准87

六、疗效标准88

第五节 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89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89

二、临床表现89

三、血象特征89

四、骨髓象特征89

第六节 溶血性贫血90

一、球形红细胞增多症90

二、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93

三、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94

四、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96

五、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乏所致溶血性贫血98

六、红细胞G6PD缺乏所致溶血性贫血100

七、地中海贫血101

八、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103

九、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105

第七节 铁粒幼细胞贫血106

一、分类及发病机制106

二、临床表现106

三、血象特征106

四、骨髓象特征106

五、其他检查108

第七章 白血病总论109

第一节 白血病流行病学109

一、发病率和死亡率109

二、白血病年龄分布109

三、白血病性别分布110

四、白血病类型分布110

第二节 白血病病因学110

一、物理因素110

二、化学因素110

三、生物因素110

四、遗传因素111

第三节 白血病的诊断方法111

一、临床表现111

二、实验室检查111

第四节 白血病的分类和分型112

一、按病程急缓和白血病细胞的幼稚程度分类112

二、按白血病细胞类型分112

三、综合分类法112

四、急性白血病的FAB分类法112

五、国内急性白血病的分类分型113

六、急性白血病免疫学分型113

七、急性白血病MIC分型115

八、急性白血病的WHO分型116

第五节 急性白血病分型的进展117

一、形态学诊断方面的进展117

二、细胞化学与细胞免疫化学染色117

三、免疫学分型和遗传学分型的研究进展117

四、急性白血病MICM综合应用的研究进展119

五、急性髓系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分型述评123

第八章 急性白血病诊断各论125

第一节 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126

一、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AML-M1)126

二、原始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AML-M2)128

三、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ML-M3)134

四、急性粒一单核细胞白血病(AML-M4)137

五、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L-M5)140

六、红白血病(AML-M6)147

七、巨核细胞白血病(AML-M7)150

八、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AML-M0型)153

第二节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54

一、血象特征160

二、骨髓象特征160

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分型160

四、淋巴细胞恶性肿瘤WHO分类161

五、细胞化学染色及其他检查161

第三节 各类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诊断标准162

一、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形态学分型诊断标准162

二、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的免疫学分型诊断标准164

三、急性髓系白血病MIC分型诊断标准164

四、急性髓系白血病WHO分型诊断标准165

五、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形态学分型诊断标准170

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学分型诊断标准170

七、急淋巴细胞性白血病MIC分型诊断标准172

八、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MICM分型诊断标准173

九、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WHO分型诊断标准174

第四节 急性白血病疗效标准175

一、国内疗效标准175

二、国外疗效标准176

第五节 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176

一、国内诊断标准176

二、国外诊断标准177

第九章 慢性白血病178

第一节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78

一、临床表现181

二、血象特征181

三、骨髓象特征181

四、其他检查182

五、诊断标准182

六、疗效标准183

第二节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83

一、临床表现185

二、血象特征185

三、骨髓象特征186

四、其他检查186

五、诊断标准186

六、疗效标准187

第三节 慢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及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188

一、慢性单核细胞白血病190

二、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190

第四节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191

一、临床表现191

二、血象特征191

三、骨髓象特征191

四、其他检查191

五、鉴别诊断192

第五节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变192

一、急变分类192

二、急变诊断标准193

三、急变细胞类型193

第十章 特殊类型白血病200

第一节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及绿色瘤200

一、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200

二、绿色瘤201

第二节 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及组织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201

一、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201

二、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202

三、组织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203

第三节 浆细胞白血病、多毛细胞白血病及幼淋巴细胞白血病203

一、浆细胞白血病203

二、多毛细胞白血病205

三、幼淋巴细胞白血病208

第四节 成人T细胞白血病209

一、临床表现210

二、血象特征210

三、骨髓象特征210

四、其他检查210

五、鉴别诊断211

六、诊断标准211

第五节 急性干细胞白血病、全髓细胞白血病212

一、急性干细胞白血病212

二、全髓细胞白血病212

第六节 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213

一、临床表现214

二、血象特征214

三、骨髓象特征214

四、其他检查214

五、诊断标准214

第十一章 其他类型血液病216

第一节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16

一、临床表现217

二、血象特征217

三、骨髓象特征217

四、其他检查224

五、诊断标准224

六、疗效标准225

第二节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225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225

二、临床表现226

三、血象特征226

四、骨髓象特征226

五、诊断标准227

六、疗效标准227

第三节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27

一、临床表现228

二、血象特征228

三、骨髓象特征228

四、其他检查229

五、诊断标准229

六、疗效标准230

第四节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及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231

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31

二、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232

第五节 骨髓纤维化症233

一、临床表现233

二、血象特征233

三、骨髓象特征234

四、其他检查235

五、诊断标准235

第六节 多发性骨髓瘤235

一、临床表现236

二、血象特征236

三、骨髓象特征236

四、其他检查236

五、诊断标准240

六、疗效标准241

附: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241

第七节 恶性组织细胞病242

一、临床表现247

二、血象特征248

三、骨髓象特征248

四、恶性组织细胞的类型及形态特征248

五、诊断标准248

六、疗效标准249

附: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及其与恶性组织细胞病的鉴别249

第八节Langerhans组织细胞增生症250

一、临床表现251

二、血象特征251

三、骨髓象特征251

四、诊断标准251

五、疗效标准252

第九节 霍奇金淋巴瘤253

一、临床表现253

二、霍奇金细胞类型和组织类型253

三、血象特征255

四、骨髓象特征255

五、诊断标准255

六、疗效标准256

第十节 非霍奇金淋巴瘤257

一、NHL的分型258

二、NHL组织学及细胞学特征259

三、诊断标准260

四、疗效标准262

第十一节 类脂质沉积病262

一、尼曼-匹克病263

二、戈谢病263

第十二节 感染及类白血病反应264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270

二、类白血病反应的细胞学分类270

三、类白血病反应与白血病的鉴别271

四、诊断标准271

第十三节 骨髓转移癌(瘤)272

一、临床表现272

二、血象特征272

三、骨髓象特征272

第十四节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274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276

二、临床表现276

三、血象特征276

四、骨髓象特征276

五、诊断标准277

六、疗效标准277

第十五节 寄生虫感染性疾病的血液学诊断278

一、血液或骨髓涂片检查疟原虫281

二、血液中血丝虫微丝蚴检查285

三、骨髓涂片中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检查285

第十六节 脾功能亢进286

一、血象特征286

二、骨髓象特征287

三、其他检查287

第十二章 血细胞组织化学染色288

第一节 概述288

一、血细胞的固定288

二、细胞化学的显色方法288

三、细胞化学定量289

第二节 普通染色法289

一、瑞氏(Wright)染色法289

二、吉氏(Giemsa)染色法290

第三节 过氧化物酶(POX)染色—沃什伯恩(Washburn)法290

一、染色原理290

二、试剂配制291

三、染色方法291

四、染色结果291

五、注意事项291

六、临床意义291

第四节 苏丹黑B(SBB)染色法292

一、染色原理292

二、试剂配制292

三、染色方法292

四、染色结果293

五、注意事项293

六、临床意义293

第五节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法293

一、Kaplow's偶氮偶联法又叫Hayhoe's等改良法293

二、改良戈(Gomori)钙-钴法294

三、NAP的临床应用295

第六节 酸性磷酸酶(ACP)296

一、硫化铅(Gomori's)显示法即Rozenszain等改良法296

二、抗酒石酸性磷酸酶(TAP)染色法297

第七节 非特异性酯酶(NSE)染色法297

一、染色原理298

二、试剂配制298

三、染色方法299

四、结果判断299

五、注意事项299

六、临床意义299

第八节 特异性酯酶(SE)染色法300

一、Moloey法300

二、Yam染色法301

三、Leder-Stutt染色法302

第九节糖原染色法302

一、染色原理302

二、试剂配制303

三、染色方法303

四、积分判断303

五、临床意义304

六、注意事项305

第十节铁粒(IG)染色法305

一、染色原理305

二、试剂配制305

三、染色方法306

四、结果观察306

五、临床意义306

六、注意事项307

第十一节热盐水溶核试验307

一、染色原理307

二、染色方法307

三、结果判断307

四、临床意义307

第十二节核酸染色法308

一、DNA染色(Fenlgen反应)308

二、RNA染色(甲基绿—派洛宁法)308

第十三节巴氏(Papanicolaou)染色法309

一、染色原理309

二、试剂配制309

三、染色方法310

四、结果判断311

五、注意事项311

第十四节苏木素—伊红染色法(H-E染色)311

一、染色原理311

二、试剂配制311

三、染色方法311

附一Sandran简易苏木素—伊红染色法312

附二Gomo多色染色法312

第十五节血细胞的免疫荧光和免疫酶标染色法312

一、免疫荧光法312

二、免疫酶标记法313

第十六节血细胞免疫金银染色法314

一、染色原理314

二、试剂配制314

三、染色方法314

四、结果判断315

五、注意事项315

第十七节各系统血液细胞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对比315

第十三章贫血性疾病的实验检查317

第一节抗人球蛋白试验317

一、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317

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GT)317

第二节酸溶血试验318

一、检测原理318

二、试剂配制318

三、检测方法318

四、结果判断319

五、临床意义319

六、注意事项319

第三节蔗糖溶血试验319

一、检测原理319

二、试剂配制319

三、检测方法319

四、临床意义320

五、注意事项320

第四节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320

一、检测原理320

二、试剂配制320

三、检测方法320

四、结果判断320

五、参考值范围321

六、注意事项321

七、临床意义321

第五节红细胞孵育渗透脆性试验321

一、检测原理321

二、试剂配制321

三、操作方法321

四、试验结果322

五、参考值范围322

六、临床意义322

七、注意事项322

第六节自身溶血试验及其纠正试验323

一、检测原理323

二、试剂配制323

三、操作方法323

四、注意事项323

五、参考值范围323

六、临床意义324

第七节 热溶血试验324

一、检测原理324

二、操作方法324

三、注意事项324

四、临床意义324

第八节Crosby试验324

一、检测原理324

二、试剂配制325

三、操作方法325

四、临床意义325

第九节 冷凝集素测定325

一、检测原理325

二、操作方法325

三、参考值范围326

四、临床意义326

第十节 冷溶血试验326

一、检测原理326

二、补体制备326

三、操作方法326

四、结果判断326

五、临床意义327

第十一节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生化测定327

一、检测原理(高铁血红蛋白原法)327

二、试剂配制327

三、操作方法327

四、结果判断327

五、临床意义327

第十二节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荧光点试验328

一、检测原理328

二、试剂配制328

三、操作方法328

四、临床意义328

第十三节 丙酮酸激酶的生化测定328

一、检测原理328

二、试剂配制329

三、操作方法329

四、临床意义329

五、注意事项330

第十四章 造血细胞的免疫学检查在血液病分型中的应用及进展331

第一节 单克隆抗体在血液细胞学分型中的应用331

一、抗红细胞血型抗原抗体331

二、HLA系统单抗331

三、抗人白细胞分化抗原CD系列单抗331

第二节 白血病细胞的免疫分型方法339

一、免疫学分型方法339

二、白血病免疫学分型及其意义340

第三节 白细胞免疫电镜技术及应用341

一、免疫电镜技术原理342

二、免疫电镜技术342

三、免疫电镜技术在血液学研究中的应用343

第十五章 骨髓细胞培养及干细胞移植技术344

第一节 造血细胞培养所需材料的处理与制备344

一、基本设备的处理与控制344

二、主要材料的制备与应用345

第二节 骨髓造血细胞的培养技术347

一、造血细胞的体内培养技术347

二、造血细胞的体外培养技术348

第三节 造血细胞培养技术的实际应用351

一、了解造血细胞的分化发育规律351

二、协助各类血液病的诊断和分类分型351

三、研究药物对造血系统各个环节的作用351

四、研究某些血液病的发病机制351

第四节 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技术352

一、干细胞概述352

二、造血干细胞采集和检测方法353

第十六章 血液细胞染色体检查357

第一节 染色体概述357

一、染色体的基本结构357

二、染色体测量指标358

三、人类染色体组型359

四、人类染色体分带359

五、染色体的畸变359

第二节 血液细胞染色体检查方法360

一、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检查染色体360

二、骨髓细胞染色体检查方法362

第三节 人类染色体显带技术362

一、G显带方法362

二、Q显带方法363

三、C显带方法364

四、R显带方法365

第四节G显带染色体的识别365

一、A组染色体365

二、B组染色体366

三、C组染色体366

四、D组染色体367

五、E组染色体368

六、F组染色体368

七、G组染色体368

第五节 核酸的电子显微镜技术369

一、实验原理369

二、器材和试剂370

三、实验步骤370

第六节 人体染色体畸变372

一、染色体的数目畸变372

二、染色体的结构异常373

三、核型的描述374

四、姐妹染色单体交换376

第七节 染色体易位与白血病的发病机制377

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377

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377

三、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378

四、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378

五、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379

第十七章 血栓与止血检测技术381

第一节 血栓与止血常用检测项目分类381

一、血管壁和血小板检测381

二、凝血和抗凝血检测381

三、病理性抗凝物质检测381

四、纤溶功能检测381

五、血液流变学检测382

第二节 分子标志物检测382

一、内皮细胞受损的检测382

二、血小板激活的检测382

三、凝血因子活化的检测383

四、抗凝系统活化的检测384

五、纤溶系统活化的检测385

第三节 血栓与止血分析常用仪器386

一、自动血凝分析仪386

二、血小板聚集仪388

三、血液流变分析仪389

四、床旁分析(pointofcaretesting,POCT)仪391

第四节 流式细胞术在血栓与止血中的应用393

一、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及其功能393

二、流式细胞术检测血管内皮细胞及功能393

第五节 血栓与止血的分子生物学检测394

一、基因芯片394

二、蛋白质组技术394

三、基因克隆技术394

第六节 血栓与止血试验的标准化394

第十八章 血红蛋白病实验室诊断技术396

第一节 人类血红蛋白病概述396

一、血红蛋白病概况396

二、人类血红蛋白396

第二节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397

一、a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398

二、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399

第三节 异常血红蛋白病400

一、异常血红蛋白病的发病机制400

二、异常血红蛋白病的命名401

三、血红蛋白病的主要类型401

第四节 临床上常见的异常血红蛋白病402

一、血红蛋白S病402

二、血红蛋白C病402

三、血红蛋白D病403

四、血红蛋白E病403

五、不稳定血红蛋白病403

六、氧亲和力增高的血红蛋白病404

七、血红蛋白M病404

第五节 血红蛋白病的实验室检查405

一、血红蛋白病的临床血液学检查405

二、红细胞血红蛋白组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407

三、血红蛋白病的基因诊断408

第十九章 血液病的分子生物学诊断412

第一节 分子诊断与基因诊断的概念和方法412

一、基因诊断的基本概念412

二、基因诊断的基本流程412

三、血液病分子诊断的常用方法和技术413

四、分子诊断技术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应用416

第二节 血液系统遗传性疾病的分子生物学诊断416

一、地中海贫血的基因诊断417

二、PCR技术在血友病A基因诊断中的应用420

第三节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分子生物学诊断421

一、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分子机制422

二、常见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分子生物学异常423

三、分子诊断技术在血液系统肿瘤的临床应用429

第四节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造血干细胞移植配型中的应用433

一、HLA基因的结构和命名433

二、HLA基因的检测方法433

三、移植后供受者基因嵌合状态的分析434

参考文献43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