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唐前果报系统的建构与融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刘涤凡著 著
- 出版社: 台湾学生书局
- ISBN:9571509833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564页
- 文件大小:88MB
- 文件页数:58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唐前果报系统的建构与融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问题意识的形成1
第二节 方法论的选择3
一、系统传播学的方法4
二、诠释学的方法10
第三节「文化突破」概述14
第二章中国「报」的源起及天报系统的形构19
第一节 中国「报」的源起19
一、从文字学上考察「报」的原始义19
二、从宗教人类学上考察「祭祀求报」的原始思惟23
(一)自然崇拜23
(二)祖先崇拜32
(三)上帝崇拜37
(四)小结39
第二节 天报系统的形构45
一、天报的形成—第一次文化突破45
(一)受命与坠命46
(二)天命有德49
(三)天命靡常,惟敬德以祈永天命55
(四)周人强调受命、天命靡常的动机57
二、天报系统的建构59
(一)法祖60
(二)恤民63
三、小结65
第三章 天报松动下人文思潮的崛起暨果报系统的衍生67
第一节 天报的松动67
一、天报松动是由于王纲解纽造成67
(一)国力衰弱68
(二)豪族坐大69
(三)君王失德73
二、王纲解纽下,全民陷入不测的共命76
三、天报信仰的破灭78
第二节人文思潮的崛起—第二次文化突破80
一、先民后神—敬鬼神而远之80
二、不迷信前兆、灾异现象82
三、强调礼治、道德的观念84
(一)宇宙、天地间理序的判准86
(二)治国、安民、伦常道德的判准87
(三)立身处世、吉凶祸福的判准88
(四)国家兴亡、军事成败的判准89
第三节 果报系统的衍生91
第四章 儒家德报系统的建构、发展与功能传播97
第一节 德报系统的建构97
一、孔子德报系统的建构97
(一)以仁改造封建道德98
(二)仁是道德主体自觉心的显现99
(三)以仁总摄诸德101
(四)以礼和学体现仁102
(五)德之所在,即福之所在103
二、孟子德报系统的建构104
(一)以性善理论完成孔子仁学系统105
(二)强调「扩充」以保摄行善之必然108
(三)强调善恶报应的必然性110
(四)强调家族祸福联结的必然性112
三、荀子德报系统的建构112
(一)以「知道心」作为道德实践的根源力113
(二)以礼义师法保摄善之必然115
(三)强调祸福自召118
(四)强调积德以保证善报之必然119
四、小结120
第二节 德报系统的发展121
一、德报自身功能的合流122
二、德报与其他系统功能的互动125
(一)输入道教鬼神罪福报功能126
(二)输入道教鬼神罪福报、天人感应报功能128
(三)输入佛、道两教罪罚报功能129
第三节 德报子系统—阴德报的建构与发展130
一、阴德概念的源起及其意涵指涉的转变130
二、阴德报系统的建构136
(一)有阴德必有阳报137
(二)有阴德者,子孙必荣显137
三、阴德报系统的发展141
(一)输入天报功能143
(二)输入道教鬼神罪福报功能144
第四节 德报系统功能的传播145
一、私人与民间团体的传播管道146
(一)透过家教的管道147
(二)透过里规、乡约的管道153
(三)透过为德典范于乡里的管道155
(四)透过表彰管道156
(五)透过私学、蒙书管道172
二、统治阶层的传播管道176
(一)透过表彰的管道176
(二)透过循吏的管道181
(三)透过官学的管道182
第五章 天报系统的发展暨功能传播187
第一节 天报系统的发展187
一、天报意涵的衍变187
(一)强力的天报观188
(二)社会律则的天报观189
(三)自然法则的天报观190
(四)命定的天报观190
二、天报系统理论的完成—子系统:墨子天志报的建构192
(一)建构的时代背景192
(二)建构的内容196
三、天报与其他系统功能的互动201
(一)天报自身功能的融合201
(二)为其他果报系统所吸收201
第二节 天报子系统—鬼报的建构与发展203
一、鬼信仰203
二、鬼报系统的建构205
(一)以三表法证鬼存在205
(二)以鬼的意志为行事的准则207
(三)顺鬼意则赏,逆鬼意则罚208
三、鬼报系统的发展209
(一)实证方面211
(二)鬼报与其他系统功能的互动214
第三节 天报系统功能的传播216
一、透过统治阶层诰令宣达的管道217
(一)诰令217
(二)刻石218
(三)印玺218
二、透过祭礼的管道219
三、透过巫术的管道220
四、透过家训的管道222
五、透过蒙学教材的管道223
六、透过民间谣谚的管道223
七、透过文人撰写因果报故事的管道225
第六章 法报系统的建构、发展与功能传播227
第一节 法报系统的建构227
一、法的起源与发展227
二、法治思潮的形成232
三、法报系统的建构233
(一)商鞅法报系统的建构233
(二)慎到法报系统的建构239
(三)申不害法报系统的建构242
(四)韩非法报系统建构的完成244
第二节 法报系统的发展261
一、法报系统具体实现—秦代法治的格局261
(一)循商、韩格局系统261
(二)法报与其他系统功能的互动268
二、西汉中期以前法治的格局271
(一)西汉前期黄老刑名法治的格局271
(二)西汉中期法治的格局279
三、西汉中期以后法治的格局280
第三节 法报系统功能的传播283
一、透过统治阶层布令的管道284
二、透过司法、吏治的管道285
三、透过教授律令的管道287
(一)官学管道287
(二)私学管道288
(三)家学管道289
四、透过取士的管道290
五、透过蒙学教材的管道291
六、透过歌谣的管道291
第七章 阴阳五行报系统的建构、发展与功能传播293
第一节 阴阳五行报系统的建构293
一、阴阳五行思想的形成293
二、邹衍阴阳五行报系统的建构303
(一)建构的原理304
(二)建构的内容305
(三)建构的目的307
第二节 阴阳五行报系统的发展309
一、阴阳五行报系统的发展309
(一)《管子》阴阳五行报系统的发展309
(二)《吕氏春秋》阴阳五行报系统的发展311
(三)《淮南子》阴阳五行报系统的发展315
(四)《春秋繁露》阴阳五行报系统的发展320
(五)《洪范五行传》阴阳五行报咎征思想的发展331
(六)「纬书」阴阳五行报休征思想的发展340
(七)《白虎通》阴阳五行报系统的发展342
(八)汉儒不以五行相胜言政权兴废344
二、阴阳五行报与其他系统功能的互动346
第三节 阴阳五行报功能的传播347
一、透过符命的管道347
二、透过占星的管道348
三、透过占梦的管道349
四、透过前兆占卜的管道349
五、透过文人立说的管道350
第八章 天人感应报系统的建构、发展与功能传播351
第一节 天人感应报系统的建构351
一、天人感应思想的形成351
二、天人感应报系统的建构356
(一)天人相副357
(二)人天相感358
(三)君主行径必顺于天道法则359
(四)灾祥之来必本于美恶之政359
(五)修德以化灾363
第二节 天人感应报系统的发展367
一、内容增益367
二、规范层次扩及地方官吏367
三、天人感应报各其他系统功能的互动368
第三节 天人感应报系统功能的传播370
一、透过符命的管道370
二、透过谣谶的管道371
三、透过前兆妖异现象占卜的管道371
四、透过占星的管道372
五、透过望气的管道372
六、透过占梦的管道373
七、透过巫觋的管道374
八、透过图象的管道375
九、透过文人立说的管道375
第九章 佛道两教兴起的机缘377
第一节 佛道两教兴起的内缘因素377
一、从果报理论角度来看377
(一)佛道以前各果报系统有理论的缺陷377
(二)佛道两教果报系统理论可以圆解善恶无报的现象387
(三)佛道两教的救赎理论可以安顿人心388
二、从学术思想角度来看—第三次文化突破389
第二节 佛道两教兴起的外缘因素390
一、政治方面390
二、社会方面392
三、天灾方面397
第十章 佛教业报系统的建构、发展与功能传播401
第一节 佛道业报系统的建构401
一、佛法传入中土概说401
二、佛教业报系统的建构—第三次文化突破406
(一)神不灭—阿赖耶识的建构406
(二)三世因果—十二因缘的建构408
(三)业的建构410
(四)六道轮迴观的建构417
(五)善恶罪福观的建构419
(六)佛教灭罪救赎思想的建构423
三、小结430
第二节 佛道业报系统的发展433
一、业报传入中土的扞格与融合433
(一)神灭不灭的扞格与融合433
(二)杀生肉食的扞格与融合437
二、佛教业报的中土化441
(一)佛教僧侣主动中土化441
(二)儒者主动将业报思想中土化442
三、佛教业报和其他系统功能的互动447
(一)和德报孝道功能的互动447
(二)输入德报家族祸福联结(或道教承负报)功能447
(三)输入民间太山信仰和道教鬼神罪罚报的功能448
(四)与中土天人感应说结合448
(五)输入民间离魂信仰和道教罪罚报功能449
第三节 佛教业报功能的传播450
一、透过唱导的管道451
二、透过格义的管道452
三、透过翻译、持诵、抄写佛经的管道452
四、透过超荐法会的管道452
五、透过祈禳、咒术的管道453
六、透过石刻、造象、建寺的管道453
(一)塔铭454
(二)浮图454
(三)经幢454
(四)造象454
七、透过文人、僧侣撰写立说的管道456
八、透过家训的管道457
第十一章 道教罪福系统的建构、发展与功能传播459
第一节 道教罪福报系统的建构459
一、中土道教及其思想理论系统的形成459
二、道教罪福系统的建构464
(一)生死观的建构464
(二)善恶罪福观的建构466
(三)纪算的建构481
(四)承负观与末世劫难预言的建构482
(五)道教解罪救赎思想的建构488
三、小结494
第二节 道教罪福报系统的发展496
一、道教罪福报系统发展的变化496
二、道教罪福报与其他系统功能的互动498
(一)输入阴阳五行报、天人感应报和民间巫觋、方术的功能498
(二)输入强力义天报及墨子天志报、鬼报和民间神只信仰功能499
(三)输入德报、阴德报的功能499
(四)输入佛教业报三世因果轮迴功能500
(五)输入法报功能501
第三节 道教罪福报功能的传播501
一、透过民间巫术、符咒、上章、斋醮等仪式的管道502
二、透过转诵、抄写道经的管道503
三、透过造像的管道504
四、透过文人立传的管道505
五、透过民间谣谚的管道506
第十二章 结论507
第一节 果报系统融合成因507
一、系统本身的因素507
(一)从系统建构与发展过程中来看507
(二)从系统殊途同归性来看511
(三)从系统传播管道来看514
二、社会群众心理因素520
(一)人间亟需正义原则的心理521
(二)人间相信因果报应的心理523
第二节 果报思想的效应暨本论文的评估与前瞻525
一、果报思想在中土社会的效应525
(一)鉴察人类社会善恶行为的仲裁者525
(二)成为中土上下阶层教子的习俗525
(三)果报信仰在社会交织一片道德的法网525
(四)形成积阴德的习俗526
二、评估与前瞻527
引用书目529
热门推荐
- 343.html
- 3675533.html
- 3291678.html
- 2483487.html
- 2395996.html
- 1877745.html
- 2998480.html
- 3704093.html
- 2578937.html
- 11319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618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018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997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46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31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406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089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800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023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58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