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 实践唯物主义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 实践唯物主义研究
  • 肖前,陈志良,杨耕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0153728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536页
  • 文件大小:282MB
  • 文件页数:553页
  • 主题词:实践论-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 实践唯物主义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确切表述1

二、实践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8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13

一、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生长和发展的现实基础13

1.以实践为基础反映时代精神的唯物主义哲学13

2.以实践为基础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17

3.实践批判精神与理论批判精神的集中和升华23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题和理论特征26

1.时代课题的哲学解答27

2.哲学主题的根本转换30

3.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高度统一38

4.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43

三、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和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空间49

1.法国唯物主义的两个派别:机械唯物主义与人本唯物主义49

2.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自然唯物主义、人本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52

3.唯物主义析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56

4.新的哲学空间的建构61

四、实践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70

1.实践本身的矛盾特征70

2.实践本体论的内涵和意义76

3.斯大林和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理解81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新构想87

一、哲学思维的根本特征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87

1.高度的思辨性和抽象性:哲学思维的根本特征87

2.从人的主体地位出发揭示人与世界关系93

3.世界图景、总体性方法和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97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的建构原则和初步构想100

1.实践性原则100

2.客观性原则103

3.主体性原则106

4.整体性原则109

5.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的初步构想110

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体化”:内涵、基础与问题112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演变及其背景112

2.以实践观点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体化”116

3.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的新安排122

第三章实践范畴的再认识127

一、实践:主体和客体的双向对象化127

1.传统的实践本质观127

2.实践的双向对象化的本质130

二、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139

1.实践: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139

2.实践:人的存在方式142

3.限定中的超越:实践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145

4.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150

三、实践的效能、效果和反馈153

1.实践效能:实践能力的发挥程度154

2.实践效果:实践得出的有效结果156

3.实践反馈:实践运动的自动调节159

4.实践及其效能、效果和反馈的循环162

四、人的活动与效率165

1.活动是人存在和发展的方式165

2.活动的目的和实现的手段167

3.人类对活动效率的追求170

4.作为关系范畴的活动效率173

5.人的活动效率的综合性和历史性175

五、实践观点的世界观意义177

1.实践: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178

2.实践: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180

3.实践:人类世界的本体183

第四章主体性原则的再探讨186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发展的一个生长点186

1.主体性问题的内涵186

2.理论思维中缺乏主体性内容的表现188

3.主体性问题的“生长点”意义192

二、主体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195

1.哲学史上对主体性的形形色色理解195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主体性的理解197

三、主体、客体与主观、客观201

1.主体与客体的内涵和外延202

2.主体、客体和主观、客观之间的关系205

四、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209

1.对象性活动中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210

2.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与人的本质211

五、人的主体性的进程215

1.从物质本体到人的主体性216

2.人的主体性的含义和特点217

3.人的主体性发展的过程219

4.个人的主体性和人类的主体性226

第五章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建228

一、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出发点、生长点和职能228

1.唯物主义历史观概念的由来及其实质228

2.实践: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出发点范畴234

3.历史认识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理论生长点238

4.历史本体论与历史认识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双重职能241

二、科学的实践观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理论基础244

1.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244

2.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实践的观点247

3.打开历史的客观性和辩证性的钥匙:实践的观点250

三、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251

1.“有生命的个人”与“社会的个人”252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256

3.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257

4.人的个性化与社会化及其关系261

5.“社会生产人”与“人生产社会”263

四、重新理解社会有机体266

1.“社会有机体”不等于“社会经济形态”或“社会形态”266

2.马克思研究社会有机体的四个维度272

3.社会有机体的运行规律276

五、重新理解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279

1.问题的提出279

2.何谓自然历史过程281

3.社会经济规律在何种意义上是自然规律283

4.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在何种意义上同自然历史过程相似286

六、重新理解历史必然性290

1.历史必然性观念的确立290

2.马克思的历史必然性观念及其特征293

3.否定历史必然性观念的泛起及其原因296

4.现代西方历史哲学对历史必然性的否定及其失误298

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内在机制和现代特点302

1.生产力的特征和发展的内在动力302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306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现代特点310

第六章“合理形态”辩证法的重释314

一、实践唯物主义与“合理形态”的辩证法314

1.“合理形态”辩证法的内涵315

2.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辩证法317

3.实践本身以及人的本质力量的辩证法320

二、实践辩证法:辩证法的“合理形态”323

1.实践辩证法的形成323

2.实践辩证法的基本环节327

三、辩证的否定与否定性的辩证法334

1.辩证的否定与否定之否定334

2.否定性的辩证法与否定之否定338

3.简短的结论343

第七章全面反映论的重构345

一、知识论、认识论与全面的反映论345

1.认识论和知识论345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全面反映论348

二、实践反思: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特征352

1.从康德的批判反思、黑格尔的思辨反思到马克思的实践反思352

2.实践反思理论的总体特征355

3.实践反思理论与历史认识论360

4.实践反思理论与现代认识论365

三、认识的发生、本质和过程369

1.重演:认识个体发生与种系发生的本质关系369

2.反映和创造的统一:认识活动的本质特征372

3.语言:认识活动本身的要素376

4.从感性认识、思维具体到实践理念:认识的基本过程378

四、思维的建构和反映论的革命381

1.认识由二维结构向三维结构的历史飞跃382

2.思维建构性的实质384

3.认识的双重决定性388

五、认识的“解剖结构”和关系系统389

1.认识发生和实现的基本结构389

2.认识主体与客体的相关律395

3.认识主体与客体的中介系统398

4.认识的功能表现系统400

5.认识关系系统中主体性原则的根本表现408

六、思维反映存在的现代尺度411

1.反映和如何反映的三个尺度411

2.20世纪的现代尺度413

3.反映的两个层次420

七、知性思维向辩证思维的现代“复归”422

1.“拒斥形而上学”与可证实性423

2.“悖论”与无矛盾性427

3.形式化和非形式化、系统和非系统431

4.主体性原则和现代思维运动的三个层次435

第八章新型价值论的发样地44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价值论441

1.“价值论空白”的原因441

2.理论体系内的“话语统一”及其解决方案443

3.马克思主义价值论最低限度的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447

4.哲学上的“价值”的规定452

5.价值的存在形态及其研究方式455

6.价值认识、价值评价和价值观念459

二、价值:主客体关系所特有的质态464

1.“价值”是客体关系的主体性描述465

2.价值与客体的属性470

3.价值的客观性与主体的客观性473

4.价值的主体性:主体性和多元性479

5.价值的主体性:多维性和全面性485

6.价值的主体性:时效性和历时性489

三、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人类活动的两大原则493

1.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494

2.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矛盾及其意义498

3.价值与真理的统一及其根本条件503

4.能否从“是”中推出“应该”507

四、价值与真理在实践过程中的统一511

1.价值与真理的相互映照511

2.真理的价值问题514

3.价值的真理问题518

4.从真理走向价值与从价值走向真理524

5.“标准”的实践一体化52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