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太湖蓝藻治理创新与实践【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王鸿涌主编;张海泉,朱喜,匡民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ISBN:9787508492223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28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351页
- 主题词:太湖-蓝藻纲-水污染-污染防治-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太湖蓝藻治理创新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太湖概况1
一、太湖流域1
二、太湖简述2
三、太湖周边城市5
四、有关本书名称简介6
五、有关标准和水质指标8
第二章 蓝藻及藻类10
一、关于蓝藻10
(一)生物分类学说和蓝藻结构10
(二)蓝藻特性及启示11
(三)蓝藻的N、P含量15
(四)蓝藻的作用16
二、藻类简介17
(一)藻类特性和分类17
(二)各时期蓝藻在藻类中所占比例18
三、本章总结19
第三章 太湖蓝藻爆发历史现状及原因21
一、太湖蓝藻爆发现象21
二、蓝藻爆发计量23
三、太湖蓝藻爆发特性24
四、影响蓝藻爆发程度的因素26
(一)根本条件是蓝藻种源种群26
(二)基础环境条件是水体富营养化27
(三)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主要是温度和日照27
(四)风雨及其他条件29
(五)人为条件的影响作用30
(六)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30
五、影响每年蓝藻首次爆发的因素30
六、蓝藻爆发的危害31
七、2007年5月29日至6月初太湖蓝藻爆发实例34
八、2007年后蓝藻爆发程度减轻的原因36
九、本章总结36
第四章 太湖富营养化进程和N、P负荷38
一、蓝藻爆发的基础是富营养化38
(一)水体富营养化38
(二)富营养化促使蓝藻爆发38
(三)蓝藻爆发进一步加重富营养化39
(四)湖泊N循环40
(五)湖泊P循环42
(六)底泥N释放率大于P43
二、太湖富营养化进程43
(一)20世纪50~60年代为贫营养状况44
(二)70年代营养状态有所上升44
(三)80年代营养状态呈较快上升趋势44
(四)90年代初~2007年上半年总体为上升和高位波动44
(五)2007年下半年起富营养化开始呈持续下降趋势45
三、太湖各水域N、P变化46
(一)全太湖46
(二)梅梁湖48
(三)湖心水域48
(四)贡湖48
(五)五里湖49
(六)竺山湖和西部沿岸水域50
(七)东太湖和其他沿岸水域50
四、太湖富营养化特点51
(一)太湖富营养化总趋势是逐步加重51
(二)富营养化程度从湖西到东、从湖北到南逐步降低51
(三)2007年后N、P达标率明显提高52
(四)2007年下半年起富营养化分布格局有所改变52
(五)太湖北部湖湾与湖心N、P差距缩小53
五、进出太湖N、P54
(一)影响N、P高低的因素54
(二)进出太湖水量及其N、P负荷55
(三)其他N、P负荷进出太湖途径60
(四)引起太湖N、P负荷变化的主要因素61
(五)进出太湖N、P负荷总量及其差值62
(六)2006~2009年入湖负荷增加而富营养化减轻65
(七)进出太湖N、P对蓝藻生长爆发的影响66
六、治理太湖富营养化和控制蓝藻爆发的目标66
(一)治理太湖富营养化和控制蓝藻爆发的艰巨性和长期性66
(二)治理太湖富营养化的目标67
(三)控制太湖蓝藻爆发的目标67
七、太湖富营养化达标的关键指标是N68
(一)太湖水质类别N明显差于P68
(二)各水域水质类别普遍是N劣于P68
(三)水功能区分项指标达标率N明显低于P69
(四)2006年较1988年负荷差的增速N明显大于P69
(五)现状槽蓄水负荷应削减率N明显大于P69
(六)现状槽蓄水负荷削减速度N小于P69
(七)20年河道入湖负荷增加比例N大于P69
八、各目标年太湖槽蓄水量需削减N、P量70
九、本章总结72
第五章 国内外部分湖泊治理现状75
一、国外部分湖泊蓝藻爆发和富营养化及其治理现状75
二、国内部分湖泊蓝藻爆发和富营养化及其治理现状78
三、本章总结81
第六章 环境容量和治理太湖综合措施概述82
一、水环境容量82
二、太湖N、P升降与入湖负荷及自净能力的关系83
三、太湖治理的三个阶段84
四、东太湖富营养化程度轻于梅梁湖85
五、治理太湖措施分类和治理途径87
六、治理太湖综合措施概述88
(一)控制和削减外源入湖是基本措施89
(二)大规模打捞清除蓝藻是国内标本兼治的新措施89
(三)生态清淤是削减内源的主要措施89
(四)生态调水是增加环境容量和削减蓝藻的重要措施89
(五)水体生态修复是治理全过程不可缺失的有效措施90
(六)工程技术措施的选择和合理组合90
(七)保障措施是实施工程技术措施的保障91
七、本章总结91
第七章 削减外源氮磷入湖93
一、控源截污治理太湖93
(一)首要是控制河道入湖污染负荷94
(二)控制其他外源直接入湖95
二、控制污染重点区域是西部及南部入湖河道95
三、控制外源类别96
四、控制外源主要措施97
(一)建设足量的高标准污水处理系统是治污关键98
(二)封闭全部排污口是有效的治污推进措施101
(三)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结构102
(四)节水减排102
(五)综合治理生活污染103
(六)全面控制工业污染104
(七)强化农村农业面源治理105
(八)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推进循环经济108
(九)控制地面径流污染109
(十)污染河道关闸挡污110
(十一)控制其他污染110
(十二)全面整治河道和优化水系111
(十三)建立河道河长制和入湖河道“双河长制”112
(十四)流域全面分片治理113
(十五)落实总量控制和浓度考核114
五、本章总结114
第八章 打捞清除蓝藻116
一、清除蓝藻措施分类和选择原则116
(一)清除蓝藻分类116
(二)择优选择清除蓝藻技术的原则和结论116
二、打捞蓝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17
(一)蓝藻爆发富集N、P为打捞蓝藻提供有利机会117
(二)打捞蓝藻的历史117
(三)打捞蓝藻的必要性118
(四)打捞蓝藻的可能性119
(五)打捞蓝藻的作用120
三、藻水的分类和监测121
四、打捞和富集蓝藻的技术设备121
(一)打捞蓝藻技术设备122
(二)富集和拦截蓝藻技术及设施123
(三)七○二所研制的打捞蓝藻设备125
(四)“德林海”吸藻平台126
(五)藻水运输126
五、太湖打捞蓝藻情况126
六、其他清除蓝藻技术127
(一)物理方法除藻127
(二)化学方法除藻128
(三)生物方法除藻128
(四)组合技术除藻130
七、其他除藻技术设备和实例131
例1.改性黏土除藻和实例131
例2.电催化技术除藻和实例131
例3.矿泉海水系列环境改善剂除藻和实例132
例4.缓冲综合型抑藻剂132
例5.超声波和臭氧除藻技术和实例132
例6.高效蓝藻应急处理系统133
例7.臭氧和气浮除藻技术和实例133
例8.太阳能水处理技术除藻133
例9.EARTHTEC除藻133
八、打捞蓝藻与气象水文条件133
(一)打捞与气象水文的关系134
(二)打捞蓝藻的时间135
(三)打捞量最多的时间段136
九、打捞蓝藻的计量与统计138
(一)藻水浓度139
(二)计量139
(三)统计140
十、本章总结141
第九章 藻水分离144
一、藻水分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44
(一)必要性144
(二)可能性144
二、藻水分离的效果145
三、藻水分离的技术和设备146
(一)藻水分离设备的规模划分146
(二)藻水分离设备分类146
(三)藻水分离技术147
(四)藻泥的装卸运输148
四、“德林海”藻水分离技术与设备148
(一)技术原理149
(二)主要设备与工艺流程149
(三)设备规模149
(四)设备技术特点150
(五)处理成本150
(六)设备现状分布150
(七)技术设备的环境和效果分析151
(八)“德林海”藻水分离成套设备具有水体净化处理功能153
五、锦礼藻水磁分离技术与设备154
(一)技术原理154
(二)设备的设计依据和要求154
(三)主要设备与工艺流程154
(四)设计技术参数和设备特点155
(五)处理成本156
(六)成套设备规格和现状分布156
(七)技术设备的环境和效果分析156
六、七○二所藻水分离工作船157
七、大型仿生式水面蓝藻清除设备159
八、鲸鲨蓝藻打捞处理船159
九、蓝藻水存放160
(一)藻水存放情况160
(二)藻水存储和藻水分离能力160
十、藻水分离后余水水质评价分析161
(一)影响余水水质的因素161
(二)藻水分离后排放余水的几种情况163
(三)余水N、P的具体分析164
(四)分析总结164
十一、藻水分离设备质量标准和基本要求165
(一)藻水分离设备质量建议标准165
(二)藻水分离设备基本要求165
十二、本章总结166
第十章 蓝藻资源化综合利用168
一、资源化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68
(一)资源化利用的必要性168
(二)资源化利用的可能性169
二、蓝藻资源化综合利用主要方向170
三、利用蓝藻生产沼气的原理172
四、蓝藻生产沼气发电实例172
(一)南洋蓝藻与猪粪混合发酵生产沼气发电实例172
(二)唯琼蓝藻发酵生产沼气发电实例174
(三)常州市竺山湖蓝藻发酵生产沼气发电175
五、蓝藻生产有机肥实例175
六、其他利用或试验实例177
七、控制蓝藻资源化利用工程的污染177
八、陈藻水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178
九、清除藻毒素181
十、本章总结182
第十一章 无锡市打捞蓝藻实践183
一、打捞蓝藻的组织管理机构184
二、加强制度建设和机制体制建设186
三、建立蓝藻长期打捞队伍186
四、打捞蓝藻技术和设备的选择和配置186
五、打捞蓝藻情况188
六、打捞蓝藻效率分析189
七、管理模式191
八、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192
九、建设“感知太湖、智慧水利”物联网系统195
十、无锡市打捞蓝藻系列工作实践总结196
第十二章 生态清淤199
一、太湖底泥及其污染现状199
(一)底泥来源199
(二)底泥及其分布199
(三)太湖底泥N、P和蓝藻污染200
(四)太湖底泥污染特点201
二、蓝藻爆发与底泥污染及清除底泥205
三、生态清淤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及其作用206
(一)生态清淤的必要性206
(二)生态清淤的可能性206
(三)生态清淤的作用207
四、生态清淤范围深度和设备207
五、清淤施工的生态要求208
六、生态清淤实例209
例1.五里湖清淤209
例2.梅园水厂水源地清淤209
例3.小湾里水源地清淤210
例4.三山周围清淤210
例5.月亮湾清淤210
例6.贡湖清淤210
例7.竺山湖生态清淤211
七、淤泥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211
(一)淤泥堆放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211
(二)淤泥固化技术211
(三)无锡市淤泥资源化利用实例212
八、本章总结213
第十三章 生态调水215
一、生态调水及其分类215
(一)湖泊生态调水215
(二)太湖生态调水类型216
二、调水的必要性217
三、调水的可能性218
四、生态调水的作用219
五、调水关键技术221
六、调水路径223
(一)现状调水路径223
(二)规划新增调水路径223
(三)调水线路统一调度合理运行224
七、太湖调水现状225
(一)望虞河“引江济太”调水225
(二)调太湖(梅梁湖)水出湖225
(三)“引江济太”和梅梁湖泵站联合调水225
八、2007年太湖流域与无锡区域联合生态调水实例226
(一)2007年联合调水过程226
(二)改善南泉水厂水源地水质效果226
(三)梅梁湖泵站调水改善梅梁湖水质效果228
(四)2007年联合调水改善太湖水质总体效果229
九、各时段联合调水改善富营养化效果分析230
十、本章总结231
第十四章 水体生态修复235
一、水生态系统和水生态修复235
二、太湖水生物现状236
(一)水生植物236
(二)藻类238
(三)水生动物238
三、湖泊生态修复的必要性可行性239
(一)生态修复的必要性240
(二)生态修复的可行性241
四、湖泊生态修复目的和作用241
五、湖泊生态修复任务和分类242
六、水体生态修复技术243
(一)控源截污、改善水质243
(二)基底修复243
(三)改善生境243
(四)生态修复要求245
(五)优化群落结构246
(六)保护水生物栖息地和繁殖场246
(七)建设必要的可相对封闭水域247
(八)水生态修复五结合247
七、关于鱼类控藻作用247
八、太湖适宜生态修复水域249
(一)湖岸水域249
(二)湖湾249
(三)湖心250
九、水生态修复实例250
例1.梅园水厂取水口生态修复250
例2.梅梁湖马山水厂水源地生态修复251
例3.五里湖中桥水厂取水口生态修复251
例4.五里湖湖滨饭店南侧生态修复251
例5.西五里湖生态修复252
例6.梅梁湖小湾里水源地生态修复252
例7.五里湖蠡园公园长廊南生态修复试验253
例8.梅梁湖十八湾水葫芦养殖试验253
例9.贡湖北部沿岸生态修复区底泥释放率对比试验254
例10.贡湖沿岸水域生态修复工程255
例11.西五里湖生态修复提高透明度试验255
例12.梅梁湖十八湾紫根水葫芦修复水体试验255
十、本章总结256
第十五章 治理太湖保障措施261
一、思想认识保障261
二、组织机构保障261
三、法制保障262
四、机制体制保障262
五、经济保障263
六、人才保障263
七、科研保障263
八、信息平台保障264
第十六章 太湖水域治理实例265
一、五里湖的成功治理实例265
(一)以往水环境状况265
(二)主要治理措施266
(三)治理效果267
(四)尚存污染和水环境分析269
(五)治理目标269
(六)今后治理措施269
二、治理梅梁湖实例271
(一)以往水环境状况271
(二)主要污染原因272
(三)主要治理措施273
(四)治理效果273
(五)尚存污染和水环境分析274
(六)今后治理措施275
三、治理贡湖实例277
(一)以往水环境状况277
(二)主要污染原因278
(三)主要治理措施278
(四)治理效果279
(五)尚存污染和水环境分析279
(六)今后治理措施280
四、本章总结281
第十七章 治理太湖效益和趋势分析283
一、各单项措施的治理效果283
二、社会效益285
(一)保护水源地安全供水285
(二)减轻富营养化285
(三)生态效益286
(四)改善人居环境和旅游环境287
(五)为治理湖泊创造出一条新路子287
三、经济效益287
(一)总体经济效益287
(二)打捞蓝藻经济效益289
四、今后各时期治理太湖各项措施作用分析290
五、入湖N、P负荷减轻趋势分析294
六、富营养化改善趋势分析294
七、改善蓝藻爆发程度分析295
(一)根据TP是控制蓝藻生长关键因子分析295
(二)今后蓝藻爆发程度的总趋势是逐渐减轻295
第十八章 全书总结296
1.蓝藻爆发和富营养化治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296
2.蓝藻爆发能增加N和C及富集N、P296
3.蓝藻的主要危害发生在蓝藻爆发和大量死亡期296
4.蓝藻生长繁殖爆发过程分五个阶段297
5.近几年蓝藻首次爆发出现在水温16~20℃的晴好天气297
6.入太湖负荷总体呈持续增加趋势298
7.正确处理河网区浓度控制和入湖负荷总量控制的关系298
8.入湖N、P负荷与太湖水质好坏关系的多种类型298
9.近几年入湖负荷增加太湖水质仍能得到较大改善299
10.太湖富营养化达标治理的关键指标是TN300
11.治理蓝藻爆发途径为减少蓝藻数量和治理富营养化相结合300
12.控制蓝藻生长爆发的关键因子是TP301
13.治理太湖三阶段,治理水平和效果逐步提高301
14.治理太湖综合措施合理配套和正确衔接302
15.控制削减外源是治理太湖的基本措施302
16.控制削减外源的关键是控制西部以及南部入湖河道污染303
17.大规模打捞蓝藻是国内标本兼治的一项长期新措施304
18.打捞蓝藻和其他清除蓝藻方法相结合有效改善重点水域水环境304
19.调水是带走蓝藻和增加环境容最的长期治理措施304
20.清淤是削减蓝藻种源和局部水域N、P释放的重要措施305
21.水生态修复是治理太湖全过程不可缺少的措施305
22.保障措施是治理太湖的保障306
23.流域共同努力已取得治理太湖阶段性成果306
24.太湖水域富营养化格局已发生变化307
25.2020年能基本控制蓝藻爆发和富营养化307
展望308
参考文献资料309
彩色附图312
热门推荐
- 135532.html
- 1885255.html
- 1767730.html
- 3876689.html
- 2819871.html
- 1010089.html
- 3768205.html
- 804937.html
- 1916576.html
- 12264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348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2099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412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394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230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0589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809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654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014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68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