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组网技术【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当代组网技术
  • 张公忠,陈锦章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7302041407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617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63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当代组网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计算机网络技术概述1

1.1 当前计算机网络发展的主要特点1

1.2 当前局域网发展概况4

1.3 我国公用数据通信网发展概况7

1.4 各类数据通信网的特点与适用业务7

1.5 各种数据通信网的比较9

1.6 接入系统的发展10

第一部分 局域网组网技术14

第2章 局域网技术和标准14

2.1 定义14

2.2 拓扑结构15

2.2.1 星状拓扑结构15

2.2.2 环状拓扑结构15

2.2.3 总线和树状拓扑结构15

2.3.1 双绞线16

2.3 局域网传输媒体16

2.3.2 同轴电缆17

2.3.3 光缆18

2.4 总线/树状拓扑结构局域网20

2.4.1 总线/树状局域网的特性20

2.4.2 基带系统20

2.4.3 宽带系统21

2.5 环状拓扑结构局域网23

2.5.1 环状局域网的特性24

2.5.2 环状拓扑结构的益处25

2.5.3 环状拓扑结构的潜在问题25

2.5.4 星-环状体系结构26

2.6 星状拓扑结构局域网28

2.7 局域网标准29

2.7.1 标准的重要性29

2.7.2 标准组织29

2.8.1 局域网参考模型31

2.8 局域网协议31

2.8.2 局域网媒体访问控制32

2.8.3 局域网数据链路控制34

2.8.4 寻址35

2.9 IEEE 802标准37

2.9.1 标准结构37

2.9.2 IEEE 802标准系列37

2.10 FDDI标准37

2.11.1 LLC服务的几种形式38

2.11 IEEE 802逻辑链路控制38

2.11.2 不确认的无连接服务41

2.11.3 连接方式服务41

2.11.4 确认的无连接服务44

2.11.5 MAC服务规范46

2.11.6 流量控制46

2.11.7 差错控制47

2.11.9 LLC协议数据单元51

2.11.8 LLC操作形式和类别51

2.11.10 1型操作53

2.11.11 2型操作53

2.11.12 3型操作55

第3章 以太网组网技术基础56

3.1 以太网发展情况及其标准56

3.2 媒体访问控制方式57

3.2.1 帧结构57

3.2.2 以太网与IEEE 802.3帧结构区别和兼容57

3.2.3 CSMA/CD机理58

3.3 物理层结构与功能61

3.3.1 编码与解码61

3.3.2 收发器62

3.3.3 四种10BASE以太网物理性能比较63

3.4 10BASET技术特点64

3.4.1 10BASET以太网系统组成64

3.4.2 10BASET集成器功能66

3.4.3 基于10BASET发展的现代网络技术68

4.1 快速以太网体系结构70

第4章 100Mb/s快速以太网组网技术70

4.2 快速以太网系统组成71

4.2.1 网卡与集线器的连接71

4.2.2 使用的媒体72

4.2.3 集线器72

4.3 快速以太网与10BASET/FL性能比较73

4.4 快速以太网系统的跨距74

4.5 自动协商与10Mb/s或100Mb/s自适应功能76

4.5.1 自动协商76

4.5.2 10Mb/s或100Mb/s自适应77

4.6 组网典型连接解决方案78

第5章 千兆位以太网技术80

5.1 千兆位以太网体系结构与功能模块81

5.2.1 千兆位以太网按PHY层分类82

5.2.2 1000BASEX82

5.2 千兆位以太网分类82

5.2.3 1000BASET83

5.3 千兆位以太网实现技术83

5.3.1 千兆位以太网组网跨距83

5.3.2 帧扩展技术84

5.3.3 帧突发技术85

6.1 从共享型以太网发展到交换型以太网86

6.1.1 共享型以太网系统存在的问题86

第6章 交换型以太网与全双工以太网组网技术86

6.1.2 交换型以太网系统的特点88

6.1.3 以太网交换器工作的逻辑机理89

6.2 网桥与交换器工作机理89

6.2.1 以太网上网桥的作用90

6.2.2 透明网桥90

6.2.3 生成树算法94

6.2.4 网桥与交换器的区别95

6.3 以太网交换器结构95

6.3.2 矩阵交换结构96

6.3.1 软件执行交换结构96

6.3.3 总线交换结构97

6.4 以太网交换器的交换方式97

6.4.1 静态交换方式97

6.4.2 动态交换方式98

6.5 以太网交换器的分类和应用99

6.5.1 按带宽分类100

6.5.2 按端口上支持的媒体分类100

6.5.3 按架构分类100

6.5.4 按应用分类与相应的典型组网方式101

6.6 全双工以太网103

6.6.1 全双工以太网技术的重要性103

6.6.2 全双工以太网技术特点104

6.6.3 全双工以太网技术的应用105

第7章 令牌环网106

7.1 媒体访问控制技术106

7.2 MAC帧107

7.3 MAC基本操作109

7.4 优先级机制110

7.5 物理层编码111

7.6 令牌环网组网技术111

7.6.1 令牌环网基本组成111

7.6.2 星-环状组网结构112

7.6.3 交换型令牌环网113

第8章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114

8.1 FDDI标准的范围114

8.2 MAC协议115

8.2.1 令牌环115

8.2.2 MAC帧116

8.2.3 基本操作118

8.2.4 容量分配119

8.3 物理层协议122

8.3.1 数据编码122

8.3.2 物理层中与媒体相关的部分124

8.4 FDDI应用领域与组网技术要点126

8.4.1 FDDI应用领域126

8.4.2 FDDI组网技术要点127

第9章 异步传输模式技术129

9.1 概述129

9.1.1 ATM的产生129

9.1.2 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129

9.1.3 快速分组交换和异步传输模式130

9.2 ATM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31

9.2.1 ATM分层结构132

9.2.2 ATM高层133

9.2.3 ATM适配层134

9.2.4 ATM层136

9.2.5 ATM物理层140

9.2.6 ATM交换结构142

9.3.1 局域网仿真概述144

9.3 ATM局域网仿真144

9.3.2 LAN仿真的组成146

9.3.3 LAN仿真中的连接148

9.3.4 LAN仿真的操作过程150

9.3.5 LAN仿真和虚拟LAN153

9.4 ATM上的多协议154

9.4.1 ATM上的多协议的提出155

9.4.2 MPOA的三个基本技术成分155

9.4.3 MPOA的逻辑部件156

9.4.4 MPOA的操作过程157

9.4.5 可移植性以及与非MPOA系统共存159

第10章 路由器技术160

10.1 相关协议简介160

10.1.1 Internet协议160

10.1.2 NetWare协议166

10.2 路由器的工作原理169

10.2.1 路由器连接体系结构170

10.2.2 路由器工作流程171

10.2.3 路由器组网特点173

10.3 两种常用的内部网关协议174

10.3.1 距离向量算法和路由信息协议175

10.3.2 OSPF路由协议179

10.4 常用的外部网关协议BGP-4185

10.4.1 自治系统对外路由的一致性185

10.4.2 BGP协议的设计目标186

10.4.3 BGP基本工作过程186

10.4.4 BGP协议的操作特性187

10.4.5 不同自治系统之间的连接188

10.4.6 自治系统内的网络流量及其分类188

10.5 路由器基本结构189

10.6 路由器的配置使用方法190

10.6.1 配置模式191

10.6.2 配置举例191

第11章 虚拟局域网195

11.1 VLAN概述196

11.2 实现机制与交换方式197

11.2.1 端口交换197

11.2.2 帧交换198

11.2.3 信元交换198

11.3 VLAN成员定义198

11.3.1 逻辑分组方法198

11.3.2 VLAN成员定义的具体实现200

11.3.3 VLAN成员信息的传递203

11.4 VLAN配置204

11.4.1 配置自动化程度204

11.4.2 配置方式205

11.5 VLAN间通信207

11.5.1 边界路由207

11.5.2 “独臂”路由器208

11.5.3 路由服务器/路由客户机208

11.6 VLAN的协议和标准209

11.5.4 ATM上的多协议路由209

11.5.5 第三层交换技术209

11.6.1 IEEE 802.1Q标准210

11.6.2 ISL协议214

11.7 VLAN的功能215

11.7.1 提高管理效率216

11.7.2 控制广播数据216

11.7.3 增加网络安全性217

11.7.4 减少站点的移动和改变位置的开销217

11.7.5 实现虚拟工作组218

11.7.6 基于服务的VLAN219

第12章 第三层交换技术221

12.1 路由器面临的挑战221

12.1.1 网络“瓶颈效应”222

12.1.2 TCP/IPv4协议栈操作对端系统的影响222

12.1.3 传统的解决方案223

12.1.4 两类第三层交换的解决方案224

12.1.5 两类第三层交换实现的策略225

12.2 应用于局域网的第三层交换技术226

12.2.1 3Com的FastIP技术226

12.2.2 Cisco的NetFlow交换228

12.2.3 Ipsilon的IP交换技术229

12.2.4 局域网第三层交换技术的比较233

12.3 应用于广域网的第三层交换技术234

12.3.1 广域网存在的问题234

12.3.2 Cascade的IP Navigator技术235

12.3.3 Cisco的标记交换238

12.3.4 广域网第三层交换技术的比较242

12.4 新型结构高性能第三层交换技术243

12.4.1 3Com的基于FIRE的高性能交换243

12.4.2 Bay的IP路由交换器245

12.4.3 LAN主干交换设备——新型结构高性能第三层交换器的典型应用248

13.2.1 频分复用250

13.2 多路复用250

第13章 传输信道技术250

13.1 概述250

第二部分 广域网组网技术250

13.2.2 时分复用251

13.3 数据传输方式256

13.3.1 并行传输与串行传输257

13.3.2 异步传输与同步传输257

13.3.3 单工、半双工、全双工工作方式258

13.4 数据传输质量258

13.5 广域网传输媒体259

13.5.1 电缆260

13.5.2 无线传输媒体263

13.6 光纤通信系统265

13.6.1 概述265

13.6.2 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265

13.7.1 VSAT的类型267

13.7 卫星通信267

13.7.2 VSAT使用的频段与多址接入方式268

13.7.3 VSAT系统的通信体制270

13.8 接入网技术概述271

13.8.1 利用双绞线的传输系统272

13.8.2 光纤接入网273

13.8.3 固定无线接入274

13.8.4 混合光纤同轴网274

14.2 电话网的网络结构275

14.2.1 网络结构的类型275

第14章 公用电话交换网275

14.1 概述275

14.2.2 网络等级277

14.3 我国电话通信网277

14.3.1 概述277

14.3.2 本地电话网278

14.4.2 我国公用电话交换网编号计划280

14.4 我国公用电话交换网编号计划280

14.4.1 国际电话业务编号计划建议280

14.5 数字交换机的结构281

14.5.1 概述281

14.5.2 程控数字交换机的组成281

14.6 信令系统285

14.6.1 信令的类型286

14.6.2 用户线信令和局间信令286

14.7 中国1号信令系统286

14.7.1 模拟型线路信令287

14.7.2 数字型线路信令287

14.7.3 记发器信令288

14.8 7号信令系统289

14.8.1 7号信令功能结构289

14.8.2 消息传送部分(MTP)290

14.8.3 用户部分291

14.9 各种信令系统转换与配合的必要性292

第15章 分组交换数据网293

15.1 分组交换原理与特点293

15.2 分组交换网的构成294

15.2.1 分组交换机295

15.2.2 网络管理中心298

15.2.3 分组装拆设备和远程集中器299

15.2.4 分组终端301

15.2.5 传输线路302

15.3 分组传送业务302

15.3.1 基本业务302

15.3.2 用户任选的补充业务303

15.4 公用分组网的主要协议305

15.4.1 网络编址及X.121建议305

15.4.2 X.25建议307

15.4.3 X.3,X.28,X.29,X.32建议315

15.5.1 交换虚电路的建立与释放318

15.5 网内控制318

15.5.2 路由选择321

15.5.3 流量控制323

15.6 终端接口与参数选择325

15.7 网络性能326

15.7.1 分组交换机主要性能参数326

15.7.2 分组交换网络主要性能指标326

第16章 数字数据网329

16.1 概述329

16.2 我国DDN网络结构330

16.3 DDN网的组成332

16.3.1 用户环路332

16.3.2 DDN数字信道333

16.3.3 节点机336

16.3.4 网络管理设备337

16.4.2 帧中继业务338

16.4.1 专用电路业务338

16.4 DDN提供的业务338

16.4.3 压缩话音/G3传真业务340

16.4.4 虚拟专用网(VPN)业务341

16.5 用DDN的组网技术341

16.5.1 用DDN组构计算机网341

16.5.2 用DDN组构语音网络344

16.6 用户终端接入DDN方式345

17.1.1 帧中继的引入348

17.1 概述348

第17章 帧中继348

17.1.2 快速分组交换349

17.1.3 FR与现有通信方式的比较350

17.1.4 与帧中继有关的主要标准350

17.2 帧中继技术概述351

17.2.1 帧中继与ISDN351

17.2.2 帧中继业务352

17.2.3 业务参数和服务质量352

17.2.4 帧丢弃353

17.3 帧中继协议354

17.3.1 帧结构354

17.3.2 协议处理356

17.3.3 虚电路连接357

17.3.4 帧中继与分组交换的区别358

17.4 拥塞控制359

17.4.1 概述359

17.4.2 用户业务参数与拥塞控制360

17.4.3 FECN和BECN360

17.4.4 强化链路层管理(CLLM)消息361

17.4.5 优先级362

17.5 PVC的管理362

17.5.1 概述362

17.5.2 用于PVC管理的消息格式363

17.5.3 单向程序364

17.5.4 双向程序365

17.5.5 异步PVC STATUS消息366

17.6 SVC信令367

17.6.1 概述367

17.6.2 LAPF帧格式367

17.6.3 交换虚电路消息的结构368

17.6.4 呼叫建立370

17.6.5 呼叫清除372

17.7 帧中继的应用372

17.7.1 帧中继多协议封装372

17.7.2 帧中继和X.25的互通373

17.7.3 帧中继传送话音374

第18章 窄带ISDN376

18.1 概述376

18.1.1 ISDN的概念和特点376

18.1.2 ISDN的发展概况377

18.2 ISDN网络结构378

18.2.1 ISDN的网络功能378

18.1.3 ISDN的标准378

18.2.2 编号计划380

18.2.3 网间互通381

18.2.4 ISDN提供分组方式业务的方式382

18.2.5 ISDN提供帧方式业务的方式383

18.2.6 ISDN共路信令系统384

18.3.1 用户网络接口的特点385

18.3.2 ISDN用户网络接口的参考配置385

18.3 ISDN的用户网络接口385

18.3.3 信道类型386

18.3.4 接口结构及各层功能概述387

18.3.5 基本速率接口分层功能388

18.3.6 ISDN用户网络接口的物理层388

18.3.7 ISDN用户网络接口的链路层390

18.3.8 第3层ISDN用户网络接口呼叫控制规范392

18.3.9 用户线双向数字传输395

18.4.1 承载业务396

18.4 ISDN提供的业务396

18.4.2 用户终端业务399

18.4.3 补充业务400

18.5 ISDN的应用401

18.5.1 ISDN接入设备401

18.5.2 ISDN在Internet接入中的应用403

18.5.3 ISDN在远程办公中的应用404

第19章 有线电视网405

19.1 引言405

19.2 HFC结构与参考模型405

19.2.1 传统的电缆网络结构405

19.2.2 HFC网络407

19.3 HFC系统提供的业务412

19.4 线缆调制解调器413

19.4.1 概述413

19.4.2 线缆调制解调器的基本功能414

19.5.1 概述416

19.5 机顶盒416

19.5.2 机顶盒的基本结构417

19.5.3 一种数字机顶盒的实例418

19.6 HFC系统中提供电话业务419

19.6.1 利用传统电话技术419

19.6.2 用ATM技术421

19.6.3 用IP电话技术423

19.7 HFC系统提供数据业务423

19.8 视频点播系统426

19.8.1 VOD系统结构426

19.8.2 以HFC作为接入网的VOD系统427

19.8.3 以ADSL作为接入网的VOD系统429

19.9 全国有线电视广域网431

19.9.1 IP Over SDH概述432

19.9.2 IP Over ATM434

19.9.3 IP Over SDH和IP Over ATM的比较436

第20章 WAN接入技术441

20.1 用户接入网络442

20.2 用户入网参数446

20.2.1 数字数据网络446

20.2.2 帧中继网络447

20.2.3 分组网络451

20.2.4 虚拟专用网络452

20.3 简单故障诊断453

20.3.1 非仪表故障诊断453

20.3.2 仪表测试454

20.4 注意的问题456

第21章 WAN的演进457

21.1 租用线业务的集成457

21.2 基于帧、分组、包业务的集成458

21.3 IP VPN与增值网络459

21.4.1 ATM骨干网连接边缘路由器460

21.4 IP和ATM的结合460

21.4.2 ATM承载经典IP461

21.4.3 局域网仿真461

21.4.4 ATM承载多协议461

21.4.5 IP交换462

21.4.5 多协议标记交换463

21.5 IP与SDH的结合466

21.6 IP、ATM与DWDM的结合467

21.7 传统电话业务的集成469

21.8 传真与电子邮件的结合E-FAX473

21.9 基于Web的管理473

第三部分 多媒体应用与Internet/Intranet技术476

第22章 网络多媒体技术与系统476

22.1 引言476

22.2 IP网与局域网的多媒体应用476

22.2.1 H.323建议概述477

22.2.2 支持IP网上多媒体端系统的协议479

22.2.3 话音编码标准480

22.2.4 视频编码标准481

22.3 电路交换数字网上的多媒体应用483

22.3.1 H.320建议概述483

22.3.2 多点控制单元(MCU)484

22.4 公用电话交换网上的多媒体应用485

22.5 IP电话486

22.5.1 IP电话概述486

22.5.2 IP电话系统工作原理487

22.5.3 IP电话网关所用的协议489

22.5.4 IP电话网关的功能构成489

22.5.5 IP电话质量指标参数491

22.5.6 IP电话所需的传输带宽492

第23章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494

23.1 网络安全性494

23.1.2 网络安全的威胁因素495

23.1.3 网络安全服务和安全机制495

23.1.1 网络的安全问题495

23.1.4 网络安全的评估标准497

23.1.5 IT业的“隐藏战线”497

23.2 开放型网络安全保障技术499

23.2.1 概述499

23.2.2 对称密码系统501

23.2.3 公钥密码系统508

23.2.4 数字签名512

23.2.5 协议的安全性516

23.2.6 密钥管理518

23.2.7 认证服务520

23.2.8 Kerberos系统介绍522

23.2.9 访问控制527

23.2.10 完整性控制528

23.3 被动防卫型安全保障技术——防火墙技术528

23.3.1 防火墙概念529

23.3.2 防火墙基本组件和实现技术530

23.3.3 复合型防火墙系统534

23.4 Intranet安全保障体系的分析和设计537

23.4.1 Intranet的安全问题需求分析537

23.4.2 Intranet安全保障体系的结构与设计方案539

23.4.3 Intranet/Intranet使用的安全标准542

24.1.1 Internet发展简史545

24.1.2 Internet结构与信息服务545

24.1 Internet/ Intranet信息服务与关键技术545

第24章Intranet结构与组网技术545

24.1.3 Intranet特点546

24.1.4 若干关键技术547

24.2 B/S计算模式的特点与发展552

24.2.1 B/S计算模式的确定与特点553

24.2.2 B/S计算模式发展的三个阶段554

24.2.3 基于新一代Web技术的B/S计算模式特征555

24.2.4 典型的应用体系结构556

24.3.1 公共网关接口CGI方法559

24.3 Web访问数据库方法559

24.3.2 专用服务器API方法561

24.3.3 JDBC API方法563

24.3.4 Plug-In方法564

24.3.5 几种Web访问数据库方法的比较566

24.4 域名服务(DNS)系统566

24.4.1 名字解析过程567

24.4.2 名字空间与命名规则568

24.4.3 资源记录569

24.4.4 名字服务器570

24.4.5 域名解析过程举例570

24.4.6 Intranet域名体系规划举例572

24.5 目录服务与LDAP574

24.5.1 目录服务概述574

24.5.2 X.500目录服务标准578

24.5.3 轻型目录访问协议(LDAP)584

24.5.4 当前流行的几种目录服务技术587

24.6 电子邮件系统590

24.6.1 电子邮件系统的发展与变迁590

24.6.2 电子邮件系统与SMTP594

24.6.3 电子邮件访问模式597

24.6.4 多目的Internet邮件扩展(MIME)协议599

24.7 代理服务器技术601

24.7.1 代理服务器的组成与结构601

24.7.2 代理服务器的工作原理602

24.7.3 代理服务器的主要功能603

24.7.4 Free Proxy服务器605

24.7.5 代理服务器实例606

24.8 Intranet组成与集成609

24.8.1 Intranet总体结构609

24.8.2 典型的Intranet网络结构611

附录 英汉术语对照表613

参考文献61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