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病机治法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医病机治法学
  • 陈潮祖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36470439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517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533页
  • 主题词:中医病理学;中医治疗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病机治法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论2

第一章 病机概述2

第一节 病机源流2

一、发展简史3

二、存在问题7

三、发展方向8

第二节 脏象学说是脏腑病机的生理依据9

一、以五脏为主体的脏腑经络系统9

二、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精气10

三、升降出入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11

四、四时与五脏相应的天人相应观12

第三节 构成病机的四个要素12

一、病因13

二、病位14

三、病性15

四、病势16

第四节 脏腑病机与其他辨证体系的关系17

一、气血津液辨证与脏腑病机17

二、经络辨证与脏腑病机18

三、情志辨证与脏腑病机18

四、六气辨证与脏腑病机18

五、六经辨证与脏腑病机19

六、卫气营血辨证与脏腑病机19

七、三焦辨证与脏腑病机20

第五节 病机分析反映的共性21

一、结构系统与生理功能之间的整体联系21

二、五脏之间的协同关系22

三、脏腑功能与基础物质之间的关系22

四、基础物质之间的依存转化关系22

五、脏腑功能与基础物质的升降出入23

六、五脏六腑宜通的病理生理特点23

第二章 治法概述26

第一节 治法源流26

一、发展简史27

二、存在问题30

三、发展方向31

第二节 治法与病机的关系32

一、根据六气病机产生的治法32

二、根据八纲病机拟定的治法32

三、根据气血津液病机产生的治法33

四、根据卫气营血病机产生的治法34

五、根据脏腑病机产生的治法34

六、根据五行理论产生的治法35

第三章 治疗原则与治疗大法36

第一节 治疗原则36

一、治病求本,谨守病机37

二、病从浅治,迟则难医37

三、阴阳消长,治宜详审38

四、调理升降,以平为期39

五、病位不同,治法有别40

六、病性不同,施治自异41

七、邪正盛衰,攻补异趣42

八、微者逆治,甚者从治43

九、宜通宜塞,斟酌其宜44

十、标本缓急,有常有变45

十一、因势利导,祛邪外出47

十二、处方用药,当遵常法47

第二节 治疗大法49

一、解表法49

二、涌吐法51

三、泻下法52

四、和解法53

五、温里法55

六、清热法57

七、升降法59

八、理气法61

九、理血法62

十、祛湿法65

十一、祛痰法68

十二、固涩法70

十三、润燥法71

十四、补益法73

第三节 治法与方剂的关系76

一、依法立方77

二、依法用方77

三、依法释方77

四、依法类方78

各论80

第一章 肺系病机与治法80

一、肺脏系统范围80

二、生理功能及其特点80

三、发病原因82

四、基本病理及其临床证象82

五、分析肺脏病机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82

六、肺脏治法指要83

第一节 表卫失调84

一、外感风寒,辛温解表85

二、外感风热,辛凉解表93

三、暑邪伤肺,宣肺涤暑97

四、外伤于湿,祛风除湿100

五、燥邪伤肺,宣肺润燥104

六、外中风邪,疏散外风108

第二节 本脏自病112

一、上焦热毒,清肺解毒113

二、气分热盛,辛寒清气115

三、上焦湿热,宣肺化湿118

四、痰热壅肺,清肺化痰121

五、肺寒停饮,温肺涤饮124

六、水停三焦,开源导流127

七、肺虚失制,补肺摄津131

八、肺气不足,补肺宁嗽133

九、肺气不敛,敛肺止咳134

十、表虚不固,实卫固表137

十一、肺阴亏损,滋阴润肺141

十二、气阴两虚,益气生津143

第三节 治节无权144

一、心肺虚损,补益心肺145

二、肺胃不和,宣通肺胃147

第四节 肺系失和149

一、鼻窍失和150

二、喉咙病变151

第五节 脏腑失调,表里同病152

一、脏病及腑152

二、腑病及脏153

第二章 脾胃病机与治法155

一、脾胃系统范围155

二、生理功能及其特点156

三、发病原因157

四、基本病理及其临床证象157

五、分析脾胃病机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157

六、脾胃治法指要159

第一节 纳运失常160

一、食积停滞,消积导滞160

二、寒湿困脾,运脾除湿167

三、湿热阻滞,清热除湿171

四、脾虚水泛,实脾利水176

五、痰饮停蓄,祛痰涤饮179

六、胃阴不足,益胃生津190

七、脾虚气弱,补气健脾192

八、中焦虚寒,温中健脾197

九、胃肠郁热,苦泻郁热202

第二节 统摄无权205

一、气不摄血,益气摄血205

二、脾不统血,温阳摄血206

第三节 升降失常209

一、中气下陷,益气升陷210

二、清阳不升,升阳举陷215

三、浊阴不降,调中降逆219

四、升降失调,升清降浊226

五、脾胃气滞,行气导滞230

第四节 传导失职235

一、湿热下注,清热止痢235

二、虚寒失禁,温中固涩240

三、肠结不通,泻下通便242

四、肠道虫证,驱杀肠虫251

第三章 肝胆病机与治法254

一、肝胆系统范围254

二、生理功能及其特点255

三、发病原因256

四、基本病理及其临床证象256

五、分析肝胆病机应注意的方面256

六、肝胆治法指要257

第一节 寒热病变258

一、肝经虚寒,温肝祛寒258

二、肝胆实火,清泻肝火262

第二节 疏泄失常265

一、疏泄太过,收涩敛肝266

二、肝气郁结,调气疏肝267

第三节 血分病变275

一、肝血亏损,养血调肝276

二、瘀血阻滞,活血化瘀278

三、肝不藏血,调肝止血291

第四节 筋膜病变300

一、外风致痉,祛风止痉300

二、肝风内动,平肝息风304

三、土虚风动,补脾解痉309

四、筋脉细急,柔肝缓急311

五、膈膜痉挛,缓急解痉314

六、肝阴亏损,滋养肝阴317

第五节 少阳病变322

一、邪踞少阳,和解少阳323

二、邪伏膜原,宣透膜原326

三、湿阻三焦,疏导三焦329

四、气机闭阻,升降三焦332

五、胆经郁热,清热利胆335

六、水热结胸,泻热逐水339

七、胆气虚寒,利胆祛寒341

八、蛔入胆道,利胆驱蛔343

第六节 肝窍病变346

一、虚证346

二、实证347

第四章 心系病机与治法348

一、心脏系统范围348

二、生理功能及其特点349

三、发病原因350

四、基本病理及其证象350

五、分析心系病机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351

六、心系治法指要352

第一节 心脉病变353

一、心气不足,补益心气354

二、气虚欲脱,益气救脱356

三、心阳虚损,温补心阳361

四、阳虚厥逆,回阳救逆362

五、心阳痹阻,通阳宣痹365

六、心阴不足,补益心阴370

七、心血亏损,补益心血373

八、血虚阳浮,益气生血376

九、阴阳两虚,阴阳双补378

十、热入营分,清营泄热380

十一、热入血分,凉血救阴383

十二、心经热盛,清心泻火385

十三、热毒壅络,解毒散结386

第二节 神志异常390

一、热入心包,清热开窍391

二、中寒气闭,温通开闭396

三、瘀血阻窍,逐瘀开窍399

四、痰湿阻窍,涤痰开窍406

五、心神不安,重镇安神411

第三节 舌窍病变413

一、寒证414

二、热证415

第五章 肾系病机与治法416

一、肾脏系统范围416

二、生理功能及其特点417

三、发病原因418

四、基本病理及其证象419

五、分析肾系病机应注意的几个方面419

六、肾系治法指要420

第一节 肾精病变420

一、肾阴亏损,补肾滋阴421

二、肾阳虚损,温补肾阳429

三、阴阳俱虚,阴阳双补437

四、精关不固,固肾涩精439

五、冲任不固,补肾固冲442

六、肾不纳气,补肾纳气446

七、阳虚寒凝,和阳通滞448

第二节 水液失调451

一、肾虚失约,补肾固堤451

二、气化失常,温阳行水455

三、下焦湿热,泻火通淋464

第三节 肾窍病变471

一、耳窍病变471

二、二便失调473

第六章 两脏同病病机与治法474

一、两脏同病的物质基础474

二、两脏同病的传变形式476

三、病机和治法特点476

第一节 肺脾同病476

一、表里同病,表里双解477

二、肺脾气虚,补土生金478

三、肺胃实热,清泄肺胃479

四、肺胃津虚,清养肺胃480

五、气郁津凝,利气行津480

第二节 心肺同病483

一、营卫不和,调和营卫483

二、气营两燔,气营两清487

第三节 肺肾同病489

一、肺肾阴虚,金水并调489

二、水停肺肾,宣上温下492

第四节 脾肾同病493

一、脾肾阳虚,温阳健脾494

二、脾肾阴虚,甘寒滋润496

第五节 肝肾同病496

一、肝肾阴虚,滋水涵木497

二、肝肾虚寒,温补肝肾498

第六节 肝肺同病499

一、金不制木,清金制木499

二、肝火犯肺,清肝宁肺502

第七节 心肝同病503

一、肝病及心,调肝宁心503

二、心病及肝,治心宁肝504

三、心肝同病,心肝同治505

第八节 心肾同病506

心肾不交,交通心肾506

第九节 心脾同病508

一、痰饮凌心,豁痰宁心508

二、心脾两虚,补养心脾510

第十节 肝脾同病511

一、肝脾郁结,疏肝理脾511

二、胆胃不和,调和胆胃512

三、肝脾不和,调和肝脾513

四、气血两虚,气血双补51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