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认知隐喻、转喻视角下的曹禺戏剧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司建国著 著
- 出版社: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6049629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279页
- 文件大小:34MB
- 文件页数:296页
- 主题词:曹禺(1910~1996)-戏剧文学-文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认知隐喻、转喻视角下的曹禺戏剧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导言1
1.1 研究背景1
1.2 研究假设3
1.3 研究目标4
1.4 研究方法5
1.5 语料选取7
1.5.1 为何选戏剧?7
1.5.2 为何选曹禺戏剧?8
1.5.3 语料选择方法8
1.6 基本架构9
第2章 国内外认知隐喻、转喻模式的戏剧研究综述12
2.1 戏剧文体学/文学语用学12
2.2 认知文体学18
2.3 认知隐喻、转喻路径的文体学20
2.4 认知隐喻、转喻路径的戏剧文体学24
第3章 认知隐喻、转喻模式戏剧研究的理论基础29
3.1 隐喻理论29
3.1.1 隐喻理论概述29
3.1.2 空间隐喻31
3.1.3 人体隐喻32
3.1.4 温度隐喻34
3.1.5 亮度隐喻35
3.2 转喻理论35
3.2.1 言语行为转喻36
3.2.2 转喻视角的反讽解读37
3.3 认知隐喻和转喻路径的戏剧文体学研究框架39
3.3.1 戏剧文体学/文学语用学39
3.3.2 认知文体学/认知诗学41
3.3.3 认知隐喻、转喻路径的文体学44
3.3.4 认知隐喻、转喻路径的戏剧文体学模式46
第4章 曹禺戏剧中的空间隐喻49
4.1 《北京人》中“上”与“下”的认知隐喻研究49
4.1.1 引言49
4.1.2 “上”与“下”的隐喻意义52
4.1.3 “上”与“下”的文体功能58
4.1.4 小结65
4.2 容器图式在《雷雨》中的隐喻意义及文体功能66
4.2.1 引语66
4.2.2 家庭是容器68
4.2.3 身体是容器77
4.2.4 行为是容器80
4.2.5 时间为容器87
4.2.6 其他容器隐喻88
4.2.7 小结89
4.3 本章小结90
第5章 曹禺戏剧中的人体隐喻91
5.1 《雷雨》中“心”的转喻、隐喻意义及文体功能92
5.1.1 引语92
5.1.2 “心”的转喻意义95
5.1.3 《雷雨》中“心”的转隐喻96
5.1.4 小结104
5.2 《雷雨》中“面”和“脸”的转喻、隐喻意义和文体功能105
5.2.1 引语105
5.2.2 人物外表和相貌突出表征107
5.2.3 人物情感和性格显示109
5.2.4 交往和关系焦点120
5.2.5 人格和尊严表达126
5.2.6 小结130
5.3 《雷雨》中“眼”的转喻、隐喻意义和文体功能130
5.3.1 人物外貌体征131
5.3.2 人物视觉映像133
5.3.3 人物情感世界140
5.3.4 人物认知心理148
5.3.5 小结153
5.4 《日出》中“手”的转喻、隐喻投射和文体功效153
5.4.1 引语153
5.4.2 人及人的特长154
5.4.3 行为158
5.4.4 拥有和控制159
5.4.5 行为方式与态度164
5.4.6 心理特征168
5.4.7 小结170
5.5 本章小结171
第6章 《原野》中的温度和亮度隐喻172
6.1 《原野》中温度隐喻和转喻的情感表征172
6.1.1 引言172
6.1.2 温度的隐喻与转喻投射177
6.1.3 温度隐喻的文体功能198
6.1.4 小结199
6.2 《原野》中亮度的隐喻表征和文体功能200
6.2.1 引言200
6.2.2 暗:恐惧201
6.2.3 亮:积极、正面元素203
6.2.4 亮:公开和直接,暗:私密和间接205
6.2.5 亮:理解208
6.2.6 光、亮的负面意义209
6.2.7 小结211
6.3 本章小结212
第7章 《雷雨》中的转喻机制213
7.1 转喻理论简述214
7.1.1 转喻的重新界定214
7.1.2 ICM学说217
7.1.3 转喻的理据218
7.1.4 转喻的分类219
7.1.5 转喻喻体(参照点)优选原则221
7.1.6 转喻的特征及功能222
7.1.7 小结223
7.2 转喻视角的间接言语行为224
7.2.1 引语224
7.2.2 “事态场景”学说224
7.2.3 分析与讨论226
7.2.4 小结231
7.3 转喻与反讽的接面232
7.3.1 引语232
7.3.2 转喻与反讽的接面233
7.3.3 小结243
7.4 转喻在反讽理解推理过程中的作用244
7.4.1 引言244
7.4.2 理论基础245
7.4.3 分析与讨论249
7.4.4 小结255
7.5 本章小结256
第8章 结论257
参考文献261
热门推荐
- 3420264.html
- 1775569.html
- 2740912.html
- 3048617.html
- 1454728.html
- 2048284.html
- 580165.html
- 352907.html
- 975900.html
- 16085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84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78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15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044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632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654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572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697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807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28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