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李达文集 第2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李达文集《编辑组》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17001.72
- 出版时间:1981
- 标注页数:613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63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李达文集 第2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页1
编者的话3
社会学大纲3
第一版题字3
第一版序5
第四版序7
新华书店翻印者的话8
第一篇 唯物辩证法9
第一章 当作人类认识史的综合看的唯物辩证法9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的前史9
一 原始时代的人类的认识9
本书的根本论纲之提起9
原始的思惟10
原始的宗教的世界观12
古代哲学发生的历史根据14
二 古代自然哲学中的辩证法14
塔列斯与赫拉克里图的自然哲学中的辩证法15
德莫克里特的唯物论17
三 古代观念论哲学中的辩证法18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哲学中的论理学19
亚里士多德的论理学21
四 中世纪哲学中积极的成分23
中世纪阿拉伯哲学中的唯物论23
唯名论与二重真理论的积极的意义24
五 近代初期的唯物论27
近代初期唯物论的历史根据27
十六--十七世纪英国的唯物论28
十七世纪大陆各国的哲学30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论33
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根据35
六 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法35
康德哲学中的辩证法37
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38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的生成及发展41
一 唯物辩证法的历史根据41
十九世纪前半期资本主义经济上的矛盾41
十九世纪前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上的矛盾42
十九世纪前半期意识形态上的矛盾44
二 费尔巴哈唯物论与黑格尔辩证法之批判的摄取46
黑格尔学派的崩溃与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出现46
创始者们思想的演进与社会的实践49
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克服51
黑格尔辩证法之批判的摄取53
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56
三 唯物辩证法的生成56
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59
当作实践的唯物论看的唯物辩证法60
四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62
理论斗争中哲学的锻炼62
伊里奇的阶段64
伊里奇的唯物辩证法65
哲学的现阶段67
人类知识史的综合68
第二章 当作哲学的科学看的唯物辩证法70
第一节 辩证唯物论的一般特征70
一 哲学的根本问题之解决70
哲学上根本问题70
唯物论的根本论纲71
观念论的根本论纲73
哲学的阶级性74
折衷论或二元论74
二 观念论的克服与辩证唯物论76
观念论之社会的根源76
观念论之认识论的根源77
观念论与宗教的关系79
观念论之扬弃与现代唯物论81
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的差异82
三 物质的概念84
物质84
运动87
时间与空间89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的对象90
一 当作世界观与方法的统一看的唯物辩证法90
当作世界观看的唯物辩证法90
当作方法看的唯物辩证法93
二 辩证法、认识论与论理学的同一性97
三者的同一性问题之提起97
创始者们对于这问题的解决99
伊里奇对于这一问题的展开100
这一问题的概括103
第三节 世界的发展与世界认识史的概观105
一 世界的统一及其发展105
物质的构造的领域之研究105
物质世界的统一106
太阳系生成的原理109
地球生成的原理110
生命生成的原理112
二 世界认识史的概观114
世界认识的发展114
世界认识史之直观的阶段116
世界认识史之形而上学的阶段117
世界认识史之辩证法的阶段121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的诸法则123
第一节 对立统一的法则123
一 对立物的统一及斗争123
形而上学的发展观与辩证法的发展观123
当作自己运动的源泉看的对立物的统一及斗争125
对立物的同一或互相渗透128
矛盾与敌对129
二 当作辩证法的核心看的对立统一的法则131
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辩证法的根本法则131
对立统一法则应用的范例133
第二节 由量到质及由质到量的转变的法则135
一 质、量、质量135
质135
质的相对性与事物的一般联系136
质与属性139
量141
质量143
二 由量到质及由质到量的转变144
由量到质的转变144
由质到量的推移147
三 飞跃论148
飞跃的辨证法148
关于飞跃论的各种曲解150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的法则152
一 否定之否定的法则的意义152
这个法则的意义152
实例153
二 否定与否定之否定157
否定之本质157
否定之否定的本质159
黑格尔的三段法161
三 关于这个法则的曲解161
机械论者与形式论者的曲解162
第四节 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163
一 本质与现象163
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之推进163
哲学史上关于本质与现象的范畴的理解之演进165
现象与本质的辩证法167
本质与假象的关系169
二 根据与条件172
根据与条件的辩证法172
关于根据与条件的范畴的曲解175
三 内容与形式177
内容与形式的辨证法177
分离内容与形式的形式主义与机械论180
哲学史上关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理解之演进183
第五节 必然性与偶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法则与因果性183
一 必然性与偶然性183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法185
现代机械论与少数派观念论关于必然与偶然的问题之曲解188
二 法则与因果性191
法则191
法则与因果性195
目的的概念之科学的说明199
三 可能性与现实性201
可能性与现实性的两个概念的意义201
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的三个契机--对象、条件与运动204
第四章 当作认识论和论理学看的唯物辩证法208
第一节 认识过程考察的根据、意识的生成208
一 当作反映论看的认识论208
认识过程展开的论纲208
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统一之基础210
二 意识与人类肉体的关系211
精神活动与神经系统的关系212
精神活动与脑髓及分泌腺213
三 动物的意识的生成过程215
下等动物的反作用215
高等动物的意识、无条件的反射运动与条件的反射运动217
四 人类的意识的生成过程219
条件的反射运动与人类的精神活动219
人类意识高出于动物意识的特征220
意识的生成之概括222
第二节 感觉223
一 当作认识的源泉看的感觉223
感觉的形成224
感觉的发展与实践225
当作认识的出发点看的感觉227
关于反映论的曲解之批判229
二 感觉与思惟232
感觉与思惟的关系232
由感觉到思惟的推移及其与实践的关系234
关于感性与思惟的关系的问题的许多异论236
第三节 概念239
一 表象239
表象的意义239
表象之形成与实践240
二 概念241
概念的意义242
概念的构成过程244
概念之发展与实践246
第四节 判断与推理、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249
一 判断249
黑格尔判断论的评价250
恩格斯的判断论251
判断论的概要253
二 推理255
推理形式的检讨255
推理论的概要258
三 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261
分析与综合的统一261
归纳与演绎的统一262
认识之圆运动的发展265
第五节 形式论理学的批判267
一 形式论理学的总批判267
形式论理学的思惟原理267
形式论理学的总批判270
辩证法论理学扬弃形式论理学的解释272
二 关于形式论理学的批判的问题272
形式论理学只是抽象的思惟的论理学275
普列哈诺夫调停两种论理学的错误276
分离理论与实践而调停两种论理学的错误278
形式论理学所能适用的范围279
第二篇 当作科学看的历史唯物论281
第一章 历史唯物论序说281
第一节 历史唯物论的对象281
一 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281
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281
关于分离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见解之批判283
社会的存在与社会的意识之关系285
二 社会的基础286
生产力286
生产关系287
社会的经济构造288
生产方法与生产关系288
三 社会的上层建筑289
政治的法律的上层建筑289
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290
上层建筑对于基础的作用291
四 社会的发展法则293
社会的构成形态及其发展293
社会发展的意义295
特定社会内部发展法则的特殊性295
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转变法则的特殊性296
历史唯物论的对象之规定297
第二节 当作历史观与方法、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看的历史唯物论298
一 历史唯物论是社会发展理论与社会认识方法之统一298
机械论者主张历史唯物论是社会及其发展法则一般的学说298
形式论者主张历史唯物论是社会的方法论300
上述两种见解的异同301
科学的理论与科学的方法之统一302
二 历史唯物论是社会的理论与社会的实践之统一304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304
由历史的必然到历史的自由305
当作理论、方法及实践指导看的历史唯物论308
第二章 布尔乔亚社会学及历史哲学之批判309
第一节 布尔乔亚社会学之批判309
一 布尔乔亚社会学之先驱309
社会契约说的社会观309
地理学的唯物论的社会观312
旧派机械唯物论的社会观314
空想主义的社会观316
二 布尔乔亚社会学及其变迁的趋势319
实证主义社会学319
生物学主义的社会学321
心理学的社会学与形式社会学323
知识社会学与文化社会学326
布尔乔亚社会学的总批判329
第二节 布尔乔亚历史哲学的批判331
一 康德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331
康德的历史哲学331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333
新康德主义的历史哲学336
新黑格尔主义的历史哲学339
第三篇 社会的经济构造343
第一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343
第一节 劳动过程 自然与社会343
一 劳动343
劳动是人类与自然间的物质代谢过程343
二 劳动过程的三个要素344
有意识的劳动344
劳动过程是社会与自然之对立的统一344
劳动手段345
劳动对象346
三 劳动过程之社会性347
纯抽象的劳动过程347
劳动过程之自然的方面与社会的方面348
劳动过程的社会方面之积极性349
四 社会发展法则必须在社会内部去探求350
社会与自然之差异350
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351
社会发展的原因存在于社会之中352
五 各派社会学说对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之谬论及其批判353
旧派社会学的谬见及其批判353
新派社会学说的见解及其批判354
一 当作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看的生产力356
生产356
第二节 生产力356
单纯的再生产357
扩大的再生产358
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生产力359
生产力不能离开生产关系去考察360
二 生产力的社会性361
生产力与生产诸力的意义361
生产的生产力的两个方面362
劳动手段的社会性363
劳动对象的社会性364
劳动力的社会性365
劳动力与生产手段之关系367
三 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技术与科学的作用368
技术对于生产力的发达的作用368
技术是历史的范畴369
科学与技术之关系371
科学对于生产力发展上的作用371
科学与技术的成果对于社会的关系372
第三节 生产诸关系373
一 生产诸关系之形成373
生产关系373
分配关系375
消费关系376
交换关系377
生产诸关系与生产关系378
二 生产诸关系的物质性与社会性379
生产诸关系的物质性379
生产诸关系的社会性381
三 生产关系与生产方法384
生产力与生产方法384
生产方法是生产诸关系的基础385
生产关系之历史的形态386
第四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388
一 生产力是生产关系运动的内容388
当作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看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388
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388
生产力是生产关系的内容390
生产关系适应于生产力的发展391
二 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形式393
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393
生产关系也障碍生产力的发展394
特定生产关系的能动性与特定生产方法的内容395
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经济构造的变革397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397
现代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398
关于经济构造变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399
一 先阶级社会的经济构造402
研究经济构造的历史形态的重要性402
第二章 经济构造之历史的形态402
第一节 现代社会以前的各种社会的经济构造402
先氏族社会的经济构造403
氏族社会的经济构造406
原始社会之崩坏410
二 奴隶制社会的经济构造412
阶级社会之共通的特性412
奴隶制的经济构造之发生及发展413
奴隶制的经济构造之崩溃414
三 封建社会的经济构造416
封建的生产关系之根本特征416
封建的手工业、商业与商业资本418
农奴制与封建制的同一421
变相的封建的生产方法--“亚细亚的生产方法”423
封建的经济构造之崩溃424
一 资本主义的成立及发展的过程426
工场手工业时期426
第二节 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426
机械的大工业428
机械之资本主义的使用与劳动者阶级428
当作生产关系看的资本,占居支配地位430
二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倾向431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431
普罗列达里亚与布尔乔亚的对立432
工场的有计划组织与生产的无政府状态433
都市与农村的对立435
恐慌的必然性436
三 帝国主义437
生产的集积与独占437
资本之输出439
银行的新作用与金融资本439
国际的独占与世界分割440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冲突的尖锐化441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443
一 过渡期经济的特征443
过渡期经济的一般特征443
过渡期经济的根本法则446
资本主义经济的范畴不适用于过渡期经济449
过渡期的扩大再生产的意义452
二 过渡期经济的发展453
战时共产主义453
新经济政策时代--复兴期455
第一个五年计划--改造期456
三 苏联经济的现阶段457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设之完成457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前提条件458
第二个五年计划的任务460
社会主义经济的将来461
第四篇 社会的政治建筑463
第一章 阶级463
第一节 科学的阶级观463
一 阶级的概念463
当作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的表现看的阶级对立463
阶级的定义464
关于阶级的错误观点之辩正469
二 阶级的发生及其发展472
阶级的发生472
奴隶制社会的阶级474
封建社会的阶级475
两个主要阶级的发生476
第二节 现代社会的各阶级476
一 现代社会的主要阶级及其历史的发展476
两个主要阶级的发展477
二 现代社会中的过渡阶级479
大地主479
小所有者阶级,农民的分化480
智识分子--及其他社会集团482
过渡期社会的诸阶级485
三 现代社会中的阶级拮颃487
经济斗争487
政治斗争488
理论斗争489
一 科学的国家观491
当作社会发展产物看的国家491
第一节 国家的理论491
第二章 国家491
当作社会上层建筑看的国家493
当作阶级统治机关看的国家496
当作公权力的组织看的国家498
二 超越的国家观的批判501
布尔乔亚的超越的国家观之批判501
关于科学的国家观的曲解之批判504
第二节 国家之起源及其发展508
一 国家之起源508
无国家社会的氏族组织508
氏族组织之崩溃与国家之发生509
国家发生的几个实例511
二 奴隶制社会的国家与封建国家514
奴隶所有者的国家514
封建国家517
第三节 近代国家521
一 由绝对主义国家到近代国家的转变过程521
近代国家之先驱--绝对主义国家521
绝对主义国家之历史的使命523
发展了的布尔乔亚的利益与绝对主义国家之矛盾525
二 近代国家构成的原理527
布尔乔亚革命527
布尔乔亚的民主主义529
三 近代国家机关的构造532
近代国家的国家机关与政府形态532
议会制与普通选举534
四 布尔乔亚国家的法西斯化537
布尔乔亚国家与法西斯主义537
法西斯主义形态的两个方面540
从民主主义到法西斯主义独裁542
一 过渡期国家的本质--普罗列达里亚专政545
过渡期国家的特征545
第四节 过渡期的国家545
苏维埃政权的民主性547
社会主义建设期的苏维埃政权549
二 普罗列达里亚专政的任务550
镇压布尔乔亚的反抗550
领导农民大众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551
消灭榨取与阶级差别以建设社会主义554
三 过渡期国家制度的特征555
苏联宪法的特征555
过渡期国家机构的特征557
四 国家死灭的过程559
过渡期国家死灭的前提条件559
国家死灭过程的两个阶段560
一 意识形态的形成563
个人意识与社会意识563
第一章 意识形态的一般概念563
第一节 当作上部构造看的意识形态563
第五篇 社会的意识形态563
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564
二 社会意识与社会的存在566
社会的存在离社会意识而独立566
社会意识依存于社会的存在568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570
社会意识对于社会的存在之作用571
第二节 意识形态的一般特性573
一 意识形态的相对的独立性573
意识形态的相对的独立性573
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的歪曲性575
二 意识形态的阶级性576
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是阶级社会的的反映576
意识形态的斗争性577
第二章 意识形态的发展579
第一节 先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579
一 原始社会的意识形态579
言语的发生579
原始的思惟581
宗教的起源及其形态583
原始社会的艺术586
二 奴隶制社会的意识形态587
古代宗教的特征及基督教的起源587
古代的哲学思潮及科学的发达590
古代的艺术和文学592
三 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593
封建时代的哲学、科学与基督教593
封建时代的文学和艺术595
布尔乔亚的个人主义596
一 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一般特征596
第二节 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596
布尔乔亚意识形态的拜物教599
二 资本主义社会的诸意识形态600
布尔乔亚的科学600
布尔乔亚的法律和道德601
布尔乔亚的艺术和文学602
近代哲学思潮的发展604
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606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608
一 文化革命608
文化革命的意义608
文化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609
二 新文化的创造与反宗教运动611
新文化的基本特征611
社会主义建设与宗教的斗争612
热门推荐
- 3798479.html
- 2580254.html
- 1021061.html
- 1668245.html
- 2204819.html
- 815023.html
- 663643.html
- 3034416.html
- 887995.html
- 10889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285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735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091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016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996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333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208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49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378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95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