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原始《周易》原理:两千多年前的八卦应用方法揭秘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原始《周易》原理:两千多年前的八卦应用方法揭秘 上
  • 汪显超著 著
  • 出版社: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5069244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57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382页
  • 主题词:周易-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原始《周易》原理:两千多年前的八卦应用方法揭秘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上卷3

第一部分 探索原始《周易》的思路3

第一章 探索原始《周易》思想体系的思路3

第一节 原始《周易》的本义3

一、先秦易学的正宗3

二、《周易》的两大流派5

三、原始易学的内涵和外延7

四、原始《周易》的本义及其失传8

第二节 探索原始《周易》的思路10

一、探索原始易学的两个基本要求10

二、两条可能的探索思路11

三、两条探索思路的作用和局限性12

第三节 第三条探索思路14

一、客观上存在的第三条探索思路14

二、伏羲氏创立易学的逻辑过程15

三、阐明原始《周易》体系的方式17

四、本编的写作逻辑18

第二部分 应用方法角度的探索21

第二章 先秦《周易》应用实例的重要启示21

第一节 先秦《周易》应用实例的启示21

一、原始《周易》的运用形式21

二、《周易》实例的重要启示29

三、需要探索的具体问题32

第二节 《周易》应用实例中的卦象33

一、先秦易学应用实例中的卦象是六爻卦象33

二、重卦是卦象理论的核心内容34

三、重卦含义探索思路36

第三节 《周易》卦象的形式和含义36

一、《周易》的经卦和别卦36

二、八卦的生成方式37

三、六十四卦的生成方式39

四、单卦与具体物象对应的基本方式40

五、重卦是单卦运用的具体方式45

第四节 先秦易学中“筮”与“占”的含义48

一、先秦易学应用实例中“筮”与“占”是两个不同的内容48

二、“筮”、“卜”与“占”的关系53

三、“筮”与“占”的混淆57

四、“筮”与“占”各有其法58

第五节 《周易》的筮法60

一、《周易》筮法的操作形式60

二、《周易》筮法的核心与精神63

三、《周易》筮数的功能66

四、《周易》筮法中数字的性质70

第六节 筮法与占法的关系72

一、筮法义理与卦象义理相通72

二、卦象义理与占法义理相通73

三、筮法和占法可以自由选择74

第七节 先秦《周易》应用实例中的占法75

一、《周易》应用实例中兼有变化的卦象和不变的卦象75

二、应用实例所展示的《周易》占法77

三、占法探索的后续问题79

四、先秦《周易》应用实例意义小结80

第三部分 理论角度的探索85

第三章 通行本《易传》的性质和特征辨析85

第一节 探索原始《周易》理论的基本文献85

一、探索原始《周易》理论的三类文献及其作用85

二、汉代易学文献的作用86

三、探索原始《周易》理论的直接文献88

四、通行本《易传》中问题内容的发现89

第二节 《系辞传》包含着不同学术立场的内容93

一、两种矛盾的八卦创立说93

二、《系辞传》中与儒家立场不一致的内容96

三、《系辞传》中存在孔子的言论100

第三节 《系辞传》的窜改特征101

一、《系辞传》记载的易学发展历史101

二、三大问题103

三、问题根源于原文被窜改106

第四节 《系辞传》的续编特征108

一、“贤人”概念内涵的变化108

二、“天地”概念与“阴阳”概念并存112

三、《系辞传》中的重复内容113

第五节 《系辞传》的本义115

一、“系辞”的含义115

二、原始“系辞”的构成118

三、《系辞传》性质小结119

第六节 《说卦》具有与《系辞传》相同的特征120

一、《说卦》包含了不同立场的内容120

二、《说卦》的续编特征121

三、《说卦》不会是孔子所作122

四、“十翼”性质说明123

第七节 对孔子作“十翼”说法的反思124

一、“十翼”的性质决定着“十翼”的功能124

二、孔子作“十翼”说法是误解文献的结果127

三、儒生窜改“十翼”的后果129

第四章 “十翼”中的占法理论131

第一节 “十翼”中的原始易学内容概述132

一、“十翼”中所涉及的原始易学内容132

二、“十翼”中原始易学理论的特点135

三、重现原始易学理论的基本方法136

第二节 “十翼”中用文字表达的占法内容138

一、天地元始理论138

二、变化理论140

三、吉凶理论146

第三节 “十翼”中用卦象表达的占法内容151

一、八卦表达的万物生成规律151

二、八卦表达的万物生长周期规律155

三、卦象与时间空间对应法则160

四、八卦表达的家庭关系168

第四节 义理与卦象统一之后的重要占法规则171

一、重卦表达具体物象的原理和法则171

二、卦象表达变化的原理和法则177

三、应卦法则与刚柔相推法则的特殊意义184

第五节 原始《周易》的卦象占法185

一、新生事物的具体形象占法185

二、事物变化吉凶占法190

三、贵贱占法197

第四部分 《周易》卦象占法的两个角度的证明第五章 卦象变化占法及其证明201

第一节 静卦占变化的方法202

一、《序卦》对错卦法则和覆卦法则的解说203

二、《杂卦》解释静卦含义的方法例说207

三、《系辞下传》记载的13个重卦的应用形式217

四、先秦应用实例中的静卦占法例说231

五、出土文献中的静卦应用例说245

第二节 动卦变化过程249

一、动卦占变化的法则249

二、地卦初爻变化实例250

三、地卦中爻变化实例256

四、地卦上爻变化实例257

五、天卦初爻变化实例259

六、天卦中爻变化实例262

七、天卦上爻变化实例263

第三节 多爻同时发动的动卦268

一、多爻变化的占法规则268

二、多爻变化实例269

三、多爻变化占法实例小结274

第六章 《周易》卦辞爻辞的卦象依据证明277

第一节 《周易》经文中的静卦例说277

一、含有震巽的静卦278

二、含有坎离的静卦282

三、含有艮兑的静卦287

四、含有乾坤的静卦292

第二节 《周易》经文中的动卦例说298

一、展示爻辞拟写方法的最佳角度298

二、初爻发动的卦象观察方法300

三、第二爻发动的卦象观察方法307

四、第三爻发动的卦象观察方法315

五、第四爻发动的卦象观察方法324

六、第五爻发动的卦象观察方法332

七、上爻发动的卦象观察方法337

第三节 《周易》经文拟写方法小结345

一、卦辞爻辞的拟写原理与应用实例的方法原理相同345

二、《周易》经文旨在展示变化346

三、《周易》卦辞爻辞立足于应用347

四、卦名是卦辞的组成部分348

第四节 《周易》占法探索小结349

一、《周易》占法的核心内容是卦象法则349

二、原始易学的卦象理论保存完好350

三、筮占理论并非《周易》的全部内容352

四、尚待说明的问题353

五、第三条探索思路的运用354

下卷361

第五部分 原始《周易》的易象理论361

第七章 伏羲氏观察自然物象的基本结论361

第一节 万物生成的基本方式和规律362

一、天地为万物根本362

二、刚柔相摩的具体过程363

三、万物生成的规律367

第二节 变化产生的根源和规律372

一、两种形式的变化372

二、两种变化的内在根源374

三、变化的三类规律377

第三节 变化与生死384

一、生死的本质384

二、生死的状态386

三、原始反终的方法论意义388

第四节 吉凶产生的根源389

一、吉凶产生的外在原因389

二、吉凶产生的内在原因390

三、内外原因共同作用392

四、吉凶产生的前提393

五、吉凶的等次394

六、原始易学关于贵贱的理论396

第五节 自然与人事同源同理397

一、万事万物同根同源397

二、人事与自然统一397

三、易学原理对社会人生的指导意义398

第六节 原始易理的发展性特征400

一、观察的发展性与理论的发展性400

二、“刚柔”发展为“阴阳”401

三、“刚柔相推”发展为“刚柔相易”404

第七节 《周易》的绝对变化观408

一、“刚柔相易”规律的含义408

二、“刚柔相易”成为两大变化的共同法则410

三、绝对动变观的意义411

第八节 伏羲氏观象结论小结412

一、伏羲氏观象的三大内容412

二、伏羲氏观象结论的特征414

三、观象的目的在于运用416

第八章 伏羲氏创立八卦的逻辑过程和八卦的含义418

第一节 八卦创立的逻辑过程418

一、伏羲氏创立八卦过程的逻辑起点418

二、从刚柔相摩图到八卦生成图419

三、卦的含义421

第二节 八卦生成图的内涵423

一、八卦生成图表达的是属性生成过程423

二、两仪、四象、八卦的具体属性确定的根据和方法423

三、两仪、四象、八卦与具体事物的对应426

四、刚柔相摩的无穷性特征433

第三节 八卦对天地生成万物的规律的表达436

一、八卦表达“刚柔相摩”法则的方法436

二、八卦表达“刚柔配合,相反相成”法则的方法436

三、八卦表达“乾道生男,坤道生女”规律的方法438

第四节 八卦对变化规律的表达441

一、八卦对“刚柔相推”法则的表达441

二、“刚柔相推”在两大具体变化中的表达442

三、八卦对精神与形体生成规律的表达443

四、八卦对“刚柔相易”法则的表达444

五、“刚柔相易”表达两大具体变化法则的方式445

六、八卦对生死规律的表达450

第五节 八卦对吉凶规律的表达452

一、卦象的贞道452

二、八卦对吉凶内因的表达方法455

三、八卦对吉凶外因的表达方法457

第六节 卦象对贵贱的表达461

一、卦象的位置反映贵贱461

二、卦象直接表达贵贱462

三、卦象的贞道与贵贱相关463

第七节 八卦的创立方法及含义小结464

一、八卦创立方法和含义小结464

二、八卦生成过程的基础意义465

三、罕见的人类思维成果466

第九章 卦象的应用方法468

第一节 卦象应用方法纲要468

一、《系辞传》记载的卦象应用方法纲要468

二、卦象应用的实质471

三、卦象应用的途径472

第二节 关于精神与形体生成规律的卦象法则的应用473

一、应卦法则的应用473

二、互卦法则的应用475

三、覆卦法则的应用476

四、错卦法则的应用476

第三节 关于变化规律的卦象法则的应用477

一、关于静卦变化的观察方法478

二、关于动卦变化的观察方法480

第四节 关于吉凶的卦象法则的应用489

一、纯粹的卦象吉凶考察方法489

二、趋吉避凶的方法491

三、吉凶等次的确定493

四、吉凶法则运用例说495

五、卦象应用方法小结501

第五节 原始易学原理的应用503

一、原始易学原理在先秦政治理论中的运用503

二、原始易学原理在先秦军事理论中的运用505

三、原始易学原理在先秦纵横外交术中的应用508

四、原始易学原理是中医学的基础509

五、原始易学原理在音律学中的应用509

六、原始易学原理在建筑学领域的应用511

七、原始易学应用方式小结512

第六节 原始易学易象理论小结513

一、原始易学的易象理论513

二、易象理论的意义515

三、原始易学创立逻辑的意义516

第七节 原始易学的性质517

一、原始易学理论的特征517

二、原始易学应用方法的特征519

三、原始易学的性质520

第十章 易学史上几个疑案的解析524

第一节 重卦历史问题524

一、重卦的实际含义和功能524

二、伏羲氏创立重卦的文献证明525

三、历史上关于重卦历史说法的另一种意义526

第二节 逸象问题527

一、逸象与物象的发展变化527

二、逸象并不影响《易经》的解读和运用528

三、《周易》经文中的逸象例说529

第三节 韩宣子见《易象》问题533

一、韩宣子论《易象》与《鲁春秋》的真实用意533

二、易象理论的相对独立性536

第四节 “兑”的含义问题537

一、《说卦》关于“兑”的解释537

二、“兑”的本义540

三、“八卦相荡”的两种物象表达方式542

第五节 筮占的性质546

一、《周易》筮法的效应原理546

二、筮占的模拟特征551

三、筮占是行为选择学551

四、筮占与预测学的联系553

五、筮占理论的科技因素555

第六部分 通行本《周易》体系结构559

第十一章 通行本《周易》的体系结构559

第一节 通行本《周易》包含着两个体系的内容559

一、通行本《周易》包含两个不同性质的理论体系559

二、“系辞”是原始易学理论体系的创立方法560

三、《周易》系辞的两个角度561

第二节 微观角度的系辞的特点563

一、微观系辞的两个角度563

二、卦辞爻辞包罗万象564

三、原理法则举一反三565

四、先观吉凶后系辞566

第三节 宏观角度的系辞566

一、《系辞传》记载原始易学创立的原理567

二、《说卦》记载原始易学的卦象法则567

三、《序卦》展示两大变化法则与重卦的特殊联系568

四、《杂卦》展示两大变化法则的用法570

第四节 儒家对通行本《易传》的窜改575

一、《杂卦》末尾8个卦象次序的窜乱575

二、《序卦》中间偏离主题的赘笔579

三、《说卦》开头的胡乱发挥581

四、《说卦》、《序卦》、《杂卦》合为一部完整的卦象理论584

五、《系辞传》中的“子曰”585

第五节 大象辞588

一、大象辞拟写方法例说588

二、大象辞的特点593

三、大象辞属于原始易学著作594

第六节 《彖》594

一、《彖》中刚柔的含义595

二、《彖》中“贞”的含义598

三、《彖》中“应”的含义602

四、《彖》的诠释方法小结607

五、《彖》中的其他问题609

第七节 小象辞和《文言》611

一、小象辞解释爻辞的方法611

二、小象辞的特点612

三、《系辞》对《彖》、《小象》方法的总结615

四、小象辞的影响617

五、《文言》618

第八节 《周易》体系的结构特征620

一、《周易》体系经传合璧620

二、原始《周易》体系的继承性和发展性621

三、通行本《周易》是最好的《周易》文本623

第九节 原始易学道德理论与儒家易学道德理论的比较625

一、原始易学的道德理论625

二、儒家易学的道德理论627

三、两种道德理论的比较632

主要参考书目634

后记63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