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百年学术论丛 第2辑 中国诗学体系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百年学术论丛 第2辑 中国诗学体系论
  • 陈良运著;郑家建,李建华总策划 著
  • 出版社: 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 ISBN:9577399592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448页
  • 文件大小:123MB
  • 文件页数:46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百年学术论丛 第2辑 中国诗学体系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言志篇33

一 「诗言志」正源33

一 舜曰「诗言志」应予否定33

二 从接受角度提出的「《诗》以言志」36

三 荀况、屈原率先「作诗言志」41

四 「诗言志」观念形成于秦汉之际48

二 「志」义辨析51

一 「志」的心理发生过程51

二 「志」的字源考察53

三 「志」义之一:由认识活动而「停止在心上」56

四 「志」义之二:由意向活动而「心之所之」59

三 「诗言志」的规范65

一 对「诗言志」的规范始于荀子65

二 汉儒对文献《诗》的重新阐释67

三 汉儒强化「志」的理性内涵71

四 〈诗大序〉的两面性74

四 「言志」说诗学意义的拓展81

一 重「再现」的西方叙事文学与重「表现」的东方抒情文学81

二 「露才扬己」的肯定与「志」的内涵的突破85

三 主体整合:「志」与「气」、「才」、「情」、「性」的贯通89

四 主体「情志」在作品中的凝聚:「意」93

缘情篇101

一 《诗》之「心」与〈骚〉之「情」101

一 「我心蕴结」——自然而发101

二 「发愤抒情」——有为而作107

二 情感观念的发生形态113

一 「物感」说原始113

二 「兴」之演变117

三 「情」之初义122

三 曲折发展的情感理论127

一 「道是无情却有情」的庄子127

二 荀子的「性」、「情」、「欲」之辨133

三 《乐记》的审美情感说138

四 儒家诗教的情感规范143

四 诗缘情而绮靡147

一 文体自觉:由「欲丽」而「缘情」147

二 对「情」的审美:刘勰标举「情文」153

三 「缘情」说在诗歌发展中的美学意义158

立象篇167

一 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167

一 《老子》与《易传》中的意象说167

二 造型艺术中的形象创造174

三 王充的「形象」、「意象」之辨177

四 中国古代第一篇关于「立象」的专论180

二 诗学领域姗姗来迟的「形似」说185

一 形象的艺术在赋体文学中发育成熟185

二 诗歌创作中由简而繁的人物、景物描写艺术190

三 《诗品》总结五言诗「指事造形,穷情写物」的创作经验197

三 「意象」说的嬗变与发展203

一 象征性意象向情感性意象的转换203

二 「意象」说在绘画与诗歌理论中的发展210

三 在创作与批评实践中「意象」与「形象」的进一步区别217

创境篇227

一 融会贯通的诗境论227

一 诗、文理论分途发展与诗歌理论的多元化227

二 源自佛家哲学的「境界」说234

三 佛家「境界」向诗家「境界」的转化240

二 诗之「三境」辨析245

一 寄情于物、诗中有画——「物境」245

二 取物象征、融物于情、直抒胸臆——「情境」249

三 表达「内识」、哲理、生命真谛——「意境」258

三 诗境的创造与鉴赏269

一 「三境」归一——「境者,意中之境」269

二 由「意象」而「意境」的审美创造277

三 时代特征与诗人个性特征在「意境」中的体现281

四 「意境」向读者的转移与最后完成286

四 审美境界理论的丰富与发展293

一 与诗境相辉映的绘画境界293

二 向外拓展的戏剧、小说境界297

三 向内深化的词、曲境界305

五 王国维最后完善之「境界」说315

一 王国维对「境界」的体悟与把握315

二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辨析322

三 「写境」与「造境」之区别330

入神篇339

一 客体之神与主体之神339

一 释「神」339

二 哲学领域内「神」之两种存在341

三 主体之神的蕴含及其作用347

二 「神」向艺术、文学领域的进入353

一 从《庄子》到《淮南子》到佛学的「形神」说353

二 造型艺术率先提出「传神」之术361

三 「神思」——文学家对主体之神的自我意识与把握365

三 中国诗歌之神373

一 古希腊之诗神缪斯与中国诗歌之神373

二 「下笔如有神」与「苍茫兴有神」376

三 「体物得神」与「无迹而神」382

四 「神」对「境」的提高:「境生象外」392

四 中国诗歌美学本质的最高实现399

一 宋诗之变与严羽「诗而入神」的提出399

二 「诗而入神」的审美态势405

三 「诗而入神」的实现途径411

四 「诗而入神」的美学意义419

跋429

再版后记435

三印补跋44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