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全国人大制度研究 1979-2000【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孙哲著;何俊志,赵可金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7503650648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64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93页
- 主题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全国人大制度研究 1979-2000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中文版序言1
目录表格目录1
图表目录3
◆第一部分 宪政中国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3
第一章 宪政“软着陆”的支点:全国人大及其“价值坐标”3
一、引言3
缩写4
二、转变中的全球立法体系7
三、国内外目前的研究状况11
四、制度变迁:1979—2000年的全国人大16
1.“立法利维坦”的复苏18
表格目录表1.1 全国人大的再造19
2.调查领域与研究线索的确立21
表1.2 主要的立法改革22
表1.3 可能性的解释27
Ⅰ.总的解释27
Ⅱ.补充的说明28
3.宪政“软着陆”的政治前景29
五、方法论的选择:历史研究与个案研究的结合30
六、本书章节的纲要32
一、引言34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与全国人大34
1.1982年宪法38
二、机会之窗38
2.回顾:1982年以前党与全国人大的关系40
图2.1 党与国家的组织构架40
3.党所扮演的新角色46
表2.1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1982—1997)49
1.党的支持55
三、变革浪潮: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55
2.党的领导59
3.实质性的进步61
四、党的领导网络及其新的发展63
1.党的领导网络63
2.党组的功能65
表2.2 党组的活动及其责任(广东人大代表团,1995)67
3.有关“新的接管”和“消极赋权”的争议69
表2.3 省级人大常委会主任的任职情况(1992—1995)71
五、结论:“党治”与“法治”的步入正轨72
◆第二部分 全国人大的制度逻辑与解析模式75
第三章 制度的变迁一、引言75
1.组织结构77
二、全国人大的结构:主要特征和功能77
图3.1 人民代表大会系统78
图3.2 全国人大的组织结构表79
2.主要职能80
三、复杂性的成长:制度“硬件”的变迁81
1.提升全国人大全体会议的地位82
2.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作用91
表3.1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组成人员95
表3.2 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成员构成96
3.专门委员会的更多活动100
表3.3 专门委员会的扩充:1983—1999101
表3.4 历届会议的议案归类:1983—1996103
四、“软件”的发展:内在的一致性与服务108
1.民主程序的扩展108
表3.5 程序规则109
(1)全国人大的议事规则109
(2)常委会的议事规则109
2.职员系统的新管理方式112
五、结论:自主性的提高116
第四章 立法模式的变化121
一、引言121
二、立法体系中的全国人大124
1.宪政框架:法律制定的三个层次124
2.主要参与者:专职立法人员126
表4.1 中国立法过程的主要参与者127
3.程序:法律制定的六个步骤129
图4.2 审议阶段的特别程序130
图4.1 普通立法程序130
三、立法过程中的重大变化131
1.输入控制权的获得:立法规划132
表4.2 要通过的法律(九届全国人大)138
2.起草能力的提高143
3.冲突与一致:审议阶段的辩论151
4.立法输出:解释与执行161
1.法律数量的戏剧性增长165
四、评价:中国的“立法奇迹”?165
表4.3 有关市场化和有选择的经济立法166
表4.4 全国人大常委会完成立法任务情况(1995)168
2.立法质量的明显提高168
3.立法程序的逐步建立169
表4.5 立法法的内容(1997)170
4.政治意义171
五、结论:立法功能的扩张174
第五章 监督权的加强176
一、引言176
二、全国人大在宪政监督框架中的角色177
1.复杂的体制、分散的单元177
图5.1 中国的宪政监督178
Ⅰ.系统层次的监督机关178
Ⅱ.一般层次的监督组织179
2.政党监督的平台180
3.监督政府工作的不足182
4.对公民违宪行为的监督183
三、法律监督的新措施184
1.执法不严184
表5.1 法律监督活动185
2.切实的变化186
四、工作监督:对政府的间接管理192
表5.2 工作监督的内容192
1.基本形式192
2.审议工作报告193
3.预算监督:“钱袋权”及其行使197
4.现场视察与专项检查205
表5.3 全国人大视察和检查的几个案例206
表5.4 1995年视察《版权法》执行情况207
5.质询与调查210
6.充满争议的监督活动213
五、一套新的监督机构和监督法215
1.一套新的监督机构215
2.监督法218
六、结论:有待提高的监督力度222
第六章 代表职能的增强一、引言223
二、选举过程226
1.选举法:规则之改进227
表6.1 1979年《选举法》228
表6.2 《选举法》的修订:1982、1986231
2.选举过程中的“双轨制”233
表6.3 代表候选人提名中的“双轨制”234
表6.4 对选举“双轨制”的进一步阐释235
3.“戴帽”候选人问题239
表6.5 “戴帽”候选人名单(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241
表6.6 《代表法》(1992)246
三、选举结果:代表素质之评估249
1.人大代表名额及分布249
表6.7 全国人大代表名额一览表(1954—1998)250
表6.8 全国人大代表名额及地理分布一览表251
2.人大代表的社会及职业背景253
表6.9 全国人大代表构成情况表(1979—1999)254
3.角色转换257
四、增长中的自主性:人事选举中投票行为的案例研究265
五、结论:代表责任268
第七章 变革的引擎271
一、引言271
◆第三部分 全国人大的“政治位移”及其动力271
二、关于全国人大变革的五种解释272
1.强有力的领导272
2.政策团体的形成280
3.宪政意识的增强286
表7.1 王家福的报告:“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问题”290
表7.2 公民对政治改革所作评价的统计(1989)291
表7.3 综合表现:华林的统计(1995)292
4.地方人大的发展294
5.外在影响298
表7.4 九届全国人大的对外交流活动(1998.3—1999.3)299
三、这些解释的有效性程度305
四、结论:中国对现代立法体制的追求312
1.对全国人大变革的理论反思313
一、对全国人大制度变迁的理论反思及前景展望313
第八章 结论313
2.对全国人大改革方向的展望316
3.中国宪政“软着陆”的前景322
二、西方议会政治发展对全国人大改革的启迪325
1.世界议会发展揭示的理念和规律326
2.全国人大改革可参考引进的十大“政治技术”328
参考书目BIBLIOGRAPHY345
致谢363
热门推荐
- 625964.html
- 3857162.html
- 3293993.html
- 1292560.html
- 2052903.html
- 3598474.html
- 35220.html
- 1011776.html
- 2065777.html
- 3830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664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938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305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626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1292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629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446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74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654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46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