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政治思想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政治思想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 刘泽华主编 著
  • 出版社: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 ISBN:7213011081
  • 出版时间:1996
  • 标注页数:569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58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政治思想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秦始皇的帝王专制思想1

第一节 皇帝至上理论的高度发展1

第二节 皇帝极欲与重罚主义4

第三节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6

第二章 汉初思想家对汉帝国的政治设计10

第一节 陆贾的通变政治思想:仁义与无为的结合11

一 天人合策、统物通变与因世权行论12

二 仁义与无为的结合15

三 兴亡在君与道高于君18

第二节 贾谊的崇仁尚礼和以民为本的治安论22

一 论攻守之术和对汉初无为政治的批评23

二 以礼定制:正名号、严等级、尊天子25

三 以民为本:施仁义、行博爱27

四 “道”重于权势 以权势行“道”29

第三节 《礼记》的以礼、乐治国论32

一 礼、乐的必然性与绝对性33

二 礼、乐——社会制度、行为道德、认识情感一体化37

三 君为心、民为体与君主专制主义41

四、“大同”理想与“小康”之王制45

第四节 晁错的尚法与重农战思想47

一 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51

第五节 《淮南子》的无为政治思想51

二 《淮南子》的成书及其主旨52

三 法自然与无私54

四 顺时变法与礼法57

五 顺人情与以民为本60

第三章 汉帝国的政治“大一统”与独尊儒术63

第一节 《春秋·公羊传》的“大一统”政治思想64

一 《公羊传》与公羊学64

二 王权“大一统”66

三 论等级原则68

四 论君臣关系71

五 君统传延73

六 华夷之辨74

七 结语:《公羊传》的理论结构与政治地位77

第二节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政治论78

一 天的体系与天人合一79

二 君权至上与“一统”政治83

三 以天道制约君主91

四 阴阳合分论与礼制95

五 以德治天下98

六 “道”的永恒与经权论102

一 西汉中期的政治状况和关于政治指导思想的争论104

第三节 独尊儒术与汉家制度104

二 独尊儒术106

三 汉武帝的杂霸政治术109

四 汉元帝尊儒114

第四节 《盐铁论》中的王霸之争117

一 盐铁之议与《盐铁论》117

二 王道与霸道之争120

三 盐铁之议中的政治批评131

第四章 儒家政治观念的经典化与社会意识化134

一 《五经》神话135

第一节 《五经》崇拜与神圣化135

二 孔子神话138

三 《五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后真理139

第二节 汉代政治中的儒家精神142

一 孔子为汉家制度说142

二 等级、朝仪、封禅、明堂与儒家的尊君思想144

三 “《春秋》决狱”与儒家伦理道德刑法化148

四 经义:政治的准则154

第三节 忠、孝观念的社会意识化161

一 孝与忠的价值构成及其行为规定162

二 忠和孝的相通互补及其政治意义168

三 忠孝义务与忠孝观念的社会意识化172

第四节 经学思维方式与儒学之分化176

一 经学化的思维方式176

二 经学的多样化与多元化之争184

第五章 君权的合法性理论与君权调节论200

第一节 君权合法性与天、圣、道、王的相通和相辅201

一 天君一体201

二 圣王相通204

三 道王同体208

第二节 君主称谓与帝王权威的垄断性211

一 君父:全社会的宗法大家长212

二 王、辟:无上权势的化身216

三 天子:君的神格与君命的神圣化219

四 圣人:制礼作乐、拯救人类的英雄222

五 皇帝:天地君亲师的集合体225

第三节 道义制约君主论227

一 臣对君主的相对制约思想228

二 以虚幻权威制约君权235

第四节 罪己诏中的政治调节观念239

一 畏天崇圣与罪己诏239

二 罪己诏与政策调整241

三 罪己诏和帝王统治的正当与合理244

第六章 西汉后期的政治调整思潮与王莽的复古改制思想248

第一节 西汉后期的政治调整思潮249

一 统治者内部调整思想249

二 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政治调整259

第二节 更命思潮265

第三节 王莽的复古改制政治思想272

一 更受命272

二 复古改制思想276

第一节 东汉初期刘秀集团的“柔道”与集权思想280

第七章 东汉前期谶纬化的经学政治观与怀疑论280

一 刘秀君臣的崇儒思想281

二 以“柔道”治国284

三 并官与集权思想287

第二节 汉代纬书中神、自然、人一体化的政治观念290

一 神、自然、人一体化:“大一统”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291

二 君主专制主义精神295

三 均平、无为的政治理想与政治调整300

第三节 《白虎通义》神化王权与三纲五常的“国宪化”306

一 帝王的神圣性与至上性307

二 三纲五常的神圣性与绝对性309

第四节 王充对汉代经学统治思想的怀疑与批判313

一 “天道自然无为”论及对天人感应、谶纬神学的批判314

二 “人无性知”论及对神化圣人的批判319

三 “古今不异”论及对经传崇拜的批判322

四 时命论和王充思想的内在矛盾326

五 《论衡》在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和作用331

第八章 东汉后期的名教与政治反国思潮333

第一节 东汉名教思潮333

一 汉代孝治与名教思潮334

二 奖励名节 表彰孝悌336

三 伦常教化339

四 孝廉取士341

五 “浮华交会”与名教的衰落343

第二节 东汉末年党锢与清议思潮346

一 党锢及其根由346

二 清议思潮及其政治意义349

第三节 东汉末年的政治批评与反思思潮354

一 对昏君和封建官僚的抨击与反思356

二 关于重整政治关系的反思与设计362

三 论用人之道369

四 论治国之道381

五 关于经济政策的反思与措施398

六 东汉末年政治批评与反思思潮的理论特点402

第九章 早期道教和《太平经》的政治思想410

第一节 早期道教的政治思想411

一 道教的思想渊源411

二 早期道教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414

三 早期道教理论与东汉政治417

第二节 《太平经》的善恶观和太平理想420

一 “兴善止恶”论420

二 君臣民“并力同心”说424

三 “尊道重德”的治国思想429

四 太平盛世的政治理想431

第十章 汉末魏晋时期的名法与名理思潮及玄学政治思想435

第一节 汉魏之际的名法思潮435

一 刑礼先后之争436

二 君臣关系439

三 综核名实444

第二节 东汉末期的名理思潮447

一 名法之治与名理思潮448

二 以探讨人物鉴品为核心的名理学449

第三节 玄学中的名教与自然之争与政治思想458

一 何晏贵自然与用名教460

二 五弼“名教出于自然”的政治哲学465

三 嵇康、阮籍“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政治观484

四 裴?的崇有论和名教与无为相结合的政治思想495

五 郭象“存在即合理”:名教合于自然的政治思想499

六 玄学政治思想的特点508

第十一章 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思想的多元发展510

第一节 两晋及南朝儒家政治思想的承传与发展511

一 论王朝更迭与王权合法性511

二 君权至上与君臣关系515

三 礼制与教化519

四 九品官人法与贤人政治524

五 法治与“议复肉刑”527

第二节 北魏统治集团治国思想的儒学化535

一 北魏前期统治者对儒家政治思想的认同535

二 孝文帝的孝治主张544

第三节 佛教的政治思想547

一 佛教对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影响和贡献548

二 佛教与名教的关系555

第四节 道教的政治思想557

一 论儒道关系559

二 道释关系563

三 道教与现实社会政治的关系56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