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自然灾害与社会易损性【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自然灾害与社会易损性
  • 郭跃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32043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63页
  • 文件大小:51MB
  • 文件页数:380页
  • 主题词:自然灾害-社会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自然灾害与社会易损性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一 自然灾害及其社会易损性研究的由来1

(一)自然灾害1

(二)灾害的社会易损性研究的由来5

二 灾害的社会易损性研究现状7

(一)国外自然灾害易损性研究的现状7

(二)国内自然灾害易损性研究的现状10

三 灾害社会易损性的研究意义12

第二章 灾害社会易损性的研究方法17

一 社会调查与描述17

二 点与面相结合的评估分析18

三 主成分、因子分析法20

(一)主成分分析法20

(二)因子分析法23

四 层次分析法26

五 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与应用29

(一)3S技术简介29

(二)3S技术的结合33

六 社会综合评判的数学方法34

(一)人工神经网络34

(二)模糊综合评判法38

(三)灰色模型分析法39

第三章 灾害研究的起源与发展42

一 环境决定论与或然论42

二 人类生态学派44

三 灾害行为学派47

四 区域灾害系统学说49

(一)致灾因子论49

(二)孕灾环境论52

(三)承灾体论54

(四)区域灾害系统论55

五 人地关系失衡论57

第四章 灾害系统的组成62

一 灾害系统概述62

二 自然环境系统64

(一)大气圈:气象气候灾害子系统64

(二)水圈:水文灾害子系统72

(三)岩石圈:地质灾害子系统76

(四)生物圈:生物灾害子系统80

三 人为环境系统81

(一)基础设施81

(二)房屋建筑83

四 人类社会系统86

(一)人口87

(二)文化88

(三)政治89

(四)经济91

(五)信息交流92

第五章 自然灾害的社会学审视94

一 自然灾害的属性94

(一)自然灾害的自然属性94

(二)自然灾害的社会属性96

二 自然灾害的社会学视野98

(一)功能主义视角的自然灾害98

(二)冲突论视角的自然灾害99

三 自然灾害的社会学性质100

(一)灾害最终结果的社会性101

(二)灾害过程的社会性101

(三)灾害原因的社会性101

(四)灾害和社会的双向互动性102

第六章 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活动104

一 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基本关系104

二 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历史动态107

三 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活动造成的破坏110

(一)自然灾害造成社会人员伤亡111

(二)自然灾害造成社会经济损失115

四 自然灾害和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118

(一)自然灾害与区域资源开发119

(二)自然灾害与生命线系统工程125

(三)自然灾害与公共医疗和紧急救援队伍建设130

(四)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秩序132

五 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活动的耦合分析133

(一)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评价:区域社会经济活动强度134

(二)区域自然灾害评价:区域灾害损毁模数136

(三)重庆市区域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灾害的耦合分析137

第七章 灾害易损性的概念与性质147

一 自然灾害与易损性147

二 易损性的含义149

三 社会易损性概念模型及框架152

(一)作为风险成分的易损性模型153

(二)BBC易损性框架153

(三)压力和减轻模型(PAR)154

(四)地方易损模型155

(五)灾害社会易损性概念模型156

四 风险、脆弱性与易损性157

(一)风险157

(二)脆弱性159

五 灾害易损性的性质160

(一)易损性的存在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160

(二)易损性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161

(三)易损性的强弱是动态变化的161

(四)易损性的形态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162

六 易损性的识别162

第八章 影响灾害易损性的主要社会因素166

一 人口特征167

二 社会结构167

(一)社会经济活动168

(二)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资本169

(三)社会保障制度171

(四)社会冲突的协调能力171

三 社会文化172

第九章 区域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176

一 区域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流程176

二 区域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177

(一)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178

(二)灾害社会易损性指标体系的设计179

(三)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框架180

三 社会易损性评价的模型和计算188

第十章 国外灾害易损性评估及易损性分析案例191

一 灾害通用易损性指数191

二 灾害风险指数系统(DRI)中的易损性指标194

三 美国社会易损性指数(SoVI)196

四 斯里兰卡飓风易损性分析202

(一)21号热带气旋202

(二)灾害的房屋损失203

(三)斯里兰卡案例的社会易损性分析206

(四)易损性分析的结论216

五 关于灾害易损性评价的评述217

第十一章 中国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221

一 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222

(一)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强度大、频率高、损失严重222

(二)自然灾害灾害链、灾害群多发229

二 中国自然灾害发生的自然背景231

(一)地质地貌环境成灾因子231

(二)气象气候环境成灾因子233

(三)水文环境成灾因子235

三 中国自然灾害发生的社会背景236

(一)人口驱动因子237

(二)社会结构与经济发展驱动因子239

(三)灾害文化驱动因子243

四 中国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244

(一)中国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的筛选245

(二)数据基础与处理246

(三)指标权重的确定248

(四)社会易损度的计算及等级划分250

五 中国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250

(一)中国社会人口易损性评价251

(二)中国社会结构易损性评价253

(三)中国灾害社会文化易损性评价255

(四)中国灾害社会易损性的综合评价257

六 中国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区域分析262

(一)东部经济地带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区域分析262

(二)中部经济地带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区域分析265

(三)西部经济地带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区域分析268

(四)结果分析271

第十二章 重庆市自然灾害及其社会驱动因子分析275

一 重庆市自然灾害概况275

(一)灾害种类多,影响范围广,并以旱灾、暴雨洪灾和地质灾害为主276

(二)气象灾害出现频繁、呈明显的时空差异283

(三)地质灾害类型多、数量多,且常与其他自然灾害相伴发生,形成破坏严重的灾害链284

(四)自然灾害呈现周期缩短、损失加重的趋势284

二 重庆市自然灾害的自然地理背景285

(一)地形地貌因素286

(二)气象气候因素288

三 重庆市自然灾害的社会驱动因子分析294

(一)重庆市灾害的人文地理背景294

(二)自然灾害的社会驱动因子分析297

第十三章 重庆市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306

一 重庆市区域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体系的构建306

二 重庆市自然灾害社会易损的系统评价308

(一)基础数据采集与处理308

(二)重庆市区域人口易损系统评价308

(三)重庆市区域社会结构易损系统评价311

(四)重庆市区域社会文化易损系统评价315

(五)重庆市区域自然灾害易损系统评价317

三 重庆市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综合评价320

四 评价结论324

五 重庆市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结果验证325

(一)建立验证模型326

(二)拟合结果分析326

第十四章 灾害易损性分析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329

一 社会易损性分析为灾害政策制定开辟了新的理解范式329

(一)人类应当承担灾害的主要责任330

(二)从更为广阔的视角认识灾害及其后果330

(三)放弃导致短期行为的思维模式331

(四)减灾行为不是固定的而是动态的332

(五)维系自然环境和修复生态平衡才是减灾的最高境界332

二 社会易损性分析是制定减灾防灾规划和政策的一个重要依据333

(一)自然灾害形成的社会因素的分析依据333

(二)自然灾害重点防御区域确定的前提333

(三)自然灾害的区域防御及救济能力评价的依据334

(四)灾害应急管理的一个重要支撑335

(五)正确选择防灾救灾对策的科学依据336

三 重庆市防灾减灾的社会对策与措施337

(一)重点关注和保护弱势群体,减少灾害对人们的伤害337

(二)推进易损职业减灾进程和科技投入,提升灾害的抵御能力338

(三)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结构,增强社会的抗灾能力339

(四)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强社会的承灾能力340

(五)加强城市地区的志愿者队伍建设,增强社区灾害自救的能力340

(六)加强灾害危机管理队伍的建设,增强社会抗灾的驾驭能力342

(七)保证社会安全稳定,减轻灾害损失343

(八)利用制度创新,降低社会的易损性344

(九)积极推进灾害保险,提高社会的救灾保障和恢复能力345

(十)提高社会文化素养,增强社会防灾减灾意识346

第十五章 全球化与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348

一 全球化及其本质特征348

二 全球化背景下的自然灾害发展新特点351

三 全球化引起灾害社会风险的增加354

四 全球化对灾害社会易损性的双重影响356

(一)全球化发展对自然灾害的社会易损性缓冲356

(二)全球化发展对自然灾害的社会易损性加剧359

五 全球化背景下的防灾减灾全球合作的必要性360

六 全球化背景下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研究的趋势36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