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玻璃性质与工艺手册【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王承遇,陶瑛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2169877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1372页
- 文件大小:330MB
- 文件页数:1397页
- 主题词:玻璃-性质-研究;玻璃-生产工艺-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玻璃性质与工艺手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概论2
第1章 玻璃的发展历程2
1.1玻璃的内涵与称谓2
1.1.1玻璃的内涵与外延2
1.1.2玻璃称谓的演变3
1.2玻璃的发展历程3
1.2.1世界玻璃的发展历程4
1.2.2中国玻璃的发展历程10
1.2.3玻璃的发展趋向17
参考文献19
第2章 玻璃的本质与形成20
2.1玻璃的定义和通性20
2.1.1玻璃的定义20
2.1.2玻璃的通性21
2.2玻璃的形成22
2.2.1形成玻璃的物质22
2.2.2形成玻璃的方法23
2.2.3形成玻璃的条件28
2.3玻璃的结构31
2.3.1玻璃的结构理论31
2.3.2传统玻璃的结构34
2.3.3重金属氧化物玻璃的结构36
2.3.4微晶玻璃的结构37
参考文献40
第二篇 玻璃制造与加工42
第3章 玻璃成分42
3.1玻璃成分的表示方式42
3.1.1玻璃成分的表示方式42
3.1.2不同成分表示方式之间的换算44
3.2玻璃成分类型45
3.2.1玻璃成分的分类45
3.2.2氧化物玻璃成分47
3.2.3混合阴离子玻璃成分51
3.2.4非氧化物玻璃成分52
3.2.5离子盐及水溶液玻璃成分55
3.2.6实用玻璃成分55
3.3玻璃成分设计68
3.3.1玻璃成分设计的重要性及其发展阶段68
3.3.2玻璃成分设计的原则69
3.3.3玻璃成分的设计方法72
3.4玻璃成分的发展方向81
3.4.1优化传统玻璃成分并进行标准化81
3.4.2按新工艺和设备的要求来研制新成分81
3.4.3探索新玻璃形成物和新的成分系统82
3.4.4研究有机-无机复合(杂化)、键合、嫁接的新玻璃成分,开拓玻璃新功能82
参考文献83
第4章 玻璃原料84
4.1主要原料84
4.1.1酸性氧化物原料84
4.1.2碱金属氧化物原料89
4.1.3碱土金属氧化物和其他二价金属氧化物原料92
4.1.4引入四价金属氧化物原料95
4.1.5天然含碱原料与矿渣原料95
4.2辅助原料97
4.2.1澄清剂97
4.2.2着色剂99
4.2.3脱色剂101
4.2.4乳浊剂102
4.2.5助熔剂103
4.3选择原料的原则103
4.4原料的氧化还原计算104
4.5常用玻璃原料转化系数及主要技术指标107
参考文献110
第5章 玻璃原料的加工与处理111
5.1原料的精选111
5.1.1氧化硅类原料112
5.1.2碳酸盐类原料113
5.1.3引入氧化钠的原料114
5.1.4引入氧化铝的原料114
5.1.5碎玻璃114
5.2原料的粉碎114
5.2.1破碎机械115
5.2.2粉磨机械115
5.3原料的筛分和粒度控制116
5.3.1原料的筛分116
5.3.2玻璃原料的粒度控制118
5.4原料的储存119
5.4.1露天堆场119
5.4.2库房119
5.4.3料仓120
5.5原料的输送121
5.5.1皮带运输机121
5.5.2斗式提升机121
5.5.3气力输送设备121
5.6配料车间布置121
参考文献122
第6章 配合料的制备123
6.1配方计算123
6.1.1人工计算123
6.1.2线性方程组法127
6.13计算机编程计算法131
6.1.4线性规划法132
6.2配合料的混合136
6.2.1配合料称量136
6.2.2配合料的混合137
6.3配合料的输送138
6.4配合料的质量控制139
6.4.1质量控制指标139
6.4.2检验方法139
6.5配合料的粒化和密实化139
参考文献140
第7章 玻璃熔制141
7.1熔制过程141
7.1.1硅酸盐形成141
7.1.2玻璃形成145
7.1.3玻璃液的澄清147
7.1.4玻璃液的均化151
7.1.5玻璃液的冷却152
7.2熔制制度154
7.2.1坩埚窑的熔制制度154
7.2.2池窑的熔制制度155
7.3先进熔制技术158
7.3.1减压澄清158
7.3.2配合料窑外分解160
参考文献161
第8章 玻璃熔化窑炉163
8.1燃料与燃烧163
8.1.1燃料的种类及特性163
8.1.2燃料的组成与热值164
8.1.3燃料的燃烧166
8.1.4玻璃熔化能耗167
8.1.5燃烧产物中的有害成分167
8.2玻璃熔窑概况169
8.2.1玻璃熔窑的分类169
8.2.2各种熔窑的结构特点170
8.3坩埚窑174
8.3.1坩埚窑的分类174
8.3.2火焰窑的结构原理175
8.3.3火焰窑的结构176
8.3.4电熔坩埚窑179
8.3.5电坩埚窑180
8.4连续式池窑181
8.4.1熔制部分181
8.4.2热源供给部分194
8.4.3余热回收部分196
8.4.4排烟供气部分196
8.4.5浮法玻璃熔窑199
8.5电熔窑202
8.5.1电熔窑的类型203
8.5.2电极204
8.5.3电熔窑的结构206
8.6新型熔窑208
8.6.1混合加热熔窑208
8.6.2二次流液洞熔窑209
8.6.3辅助电加热熔窑210
8.6.4三通道蓄热室熔窑212
8.6.5双流液洞扁型窑214
8.6.6全氧燃烧熔窑215
8.6.7富氧燃烧、纯氧(或富氧)助燃熔窑219
参考文献221
第9章 玻璃窑炉耐火材料222
9.1玻璃窑炉耐火材料的特性222
9.1.1化学组成222
9.1.2耐火材料的性能223
9.2玻璃窑炉用耐火材料234
9.2.1硅砖234
9.2.2黏土砖236
9.2.3高铝质耐火制品237
9.2.4熔铸AZS系制品240
9.2.5烧结AZS系制品242
9.2.6锆英石制品243
9.2.7镁铝砖244
9.2.8镁铬砖244
9.2.9轻质耐火材料246
9.2.10不定形耐火材料248
9.3玻璃工业用耐火材料的选择和应用251
9.3.1选用原则251
9.3.2耐火材料在玻璃窑炉中使用时的损坏情况252
9.3.3耐火材料的选用253
9.3.4隔热耐火材料256
9.3.5延长耐火材料使用寿命的措施258
参考文献258
第10章 玻璃成形259
10.1成形原理与制度259
10.2成形方法262
10.2.1平板玻璃成形262
10.2.2容器(瓶罐、器皿)玻璃和电视以及技术玻璃成形268
10.2.3玻璃管和安瓿及玻璃管件成形272
10.2.4玻璃细珠和玻璃球成形276
10.2.5玻璃纤维成形277
10.2.6其他成形方法279
10.3成形的供料283
10.3.1供料方法283
10.3.2影响控制和调整料滴质量以及形状的因素284
10.3.3供料机简介284
10.4成形设备286
10.4.1成形设备概况286
10.4.2玻璃瓶罐和器皿的成形机分类286
10.4.3成形机类型和规格287
参考文献300
第11章 玻璃成形模具301
11.1模具设计301
11.1.1吹制模与压制模设计301
11.1.2行列式制瓶机模具设计基础304
11.1.3制瓶机初型模设计310
11.1.4制瓶机成形模设计333
11.1.5玻璃模冷却以及排气设计339
11.1.6模腔尺寸公差342
11.1.7模腔技术要求342
11.2模具制造343
11.2.1模具毛坯的热加工343
11.2.2模具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343
11.3模具材料345
11.3.1符合模具材料的条件345
11.3.2模具材料种类346
参考文献348
第12章 玻璃缺陷349
12.1概述349
12.2玻璃缺陷种类及成因349
12.2.1气泡缺陷349
12.2.2结石缺陷356
12.2.3条纹和节瘤缺陷369
参考文献374
第13章 玻璃的退火与淬火376
13.1玻璃中的应力376
13.1.1暂时应力376
13.1.2永久应力377
13.2玻璃的退火原理与工艺377
13.2.1玻璃的退火原理377
13.2.2玻璃的退火制度378
13.2.3退火曲线的计算379
13.3玻璃的淬火原理与工艺382
13.3.1玻璃的淬火原理382
13.3.2淬火玻璃的特性分析384
13.3.3平板玻璃风冷淬火工艺385
13.3.4其他玻璃制品的风冷淬火390
13.3.5液冷淬火生产工艺391
13.3.6淬火玻璃的自爆391
参考文献393
第14章 退火炉与热处理炉394
14.1退火炉394
14.1.1退火炉的分类394
14.1.2间歇式退火炉395
14.1.3半连续式退火炉397
14.1.4连续式退火炉398
14.1.5退火炉的计算405
14.2平板玻璃钢化炉407
14.2.1平板玻璃钢化炉的分类407
14.2.2水平钢化炉408
14.2.3弯钢化炉413
14.3热弯炉414
14.3.1玻璃的热弯原理414
14.3.2影响玻璃热弯的因素414
14.3.3电热式热弯炉416
14.4烤花炉417
14.4.1烤花温度制度417
14.4.2烤花炉418
参考文献421
第15章 玻璃的热加工422
15.1玻璃制品的爆口、烘口和火抛光422
15.1.1玻璃制品的爆口422
15.1.2玻璃制品的烘口426
15.1.3玻璃制品的火抛光429
15.2火焰切割432
15.3玻璃的热弯433
15.3.1热弯玻璃的分类433
15.3.2玻璃的热弯原理434
15.3.3热弯玻璃的制备工艺436
15.3.4玻璃热弯设备438
15.3.5热弯过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440
15.4玻璃的热熔442
15.4.1玻璃的热熔工艺443
15.4.2玻璃的热熔设备445
15.5玻璃灯工447
15.5.1灯工玻璃制品447
15.5.2灯工用火焰和喷灯448
参考文献454
第16章 玻璃与其他材料封接455
16.1玻璃与其他材料封接原理455
16.1.1玻璃与其他材料封接的基本原理456
16.1.2对封接件及其封接玻璃的性能要求457
16.1.3封接玻璃的分类及特点458
16.1.4封接玻璃组成的无铅化462
16.1.5无铅低熔封接玻璃的研究方向465
16.2玻璃与玻璃封接467
16.2.1玻璃与玻璃封接的方法467
16.2.2石英玻璃与石英玻璃的封接472
16.2.3玻璃与玻璃的封接应力473
16.3玻璃与金属封接474
16.3.1封接件及其材料的技术要求474
16.3.2玻璃与金属封接的条件483
16.3.3玻璃与金属气密熔封机理487
16.3.4玻璃与金属的封接方法488
16.3.5玻璃与金属的封接技术490
16.3.6玻璃与金属基本封接工艺490
16.3.7影响玻璃与金属封接质量的主要工艺因素494
16.4玻璃与陶瓷封接494
16.4.1玻璃与陶瓷封接方法495
16.4.2焊料玻璃的封接495
16.4.3玻璃焊料和透光多晶氧化铝陶瓷的封接495
16.4.4氧氮玻璃和氮化硅陶瓷的封接496
参考文献497
第17章 玻璃的研磨和抛光498
17.1玻璃的研磨498
17.1.1玻璃的研磨原理498
17.1.2磨料501
17.1.3影响研磨的工艺因素506
17.2玻璃的抛光512
17.2.1玻璃抛光机理512
17.2.2抛光介质517
17.2.3影响抛光的工艺因素521
17.3超光滑和超精密抛光新方法525
17.3.1超光滑和超精密的玻璃表面525
17.3.2数控小抛光工具抛光技术525
17.3.3应力盘抛光技术526
17.3.4浴法抛光技术527
17.3.5浮法抛光技术528
17.3.6磁流变抛光技术529
17.3.7离子束抛光技术529
17.3.8等离子体辅助抛光技术531
17.3.9电子束抛光技术532
17.3.10激光抛光532
参考文献534
第18章 玻璃的切割、钻孔、磨边、磨刻和喷砂535
18.1玻璃的切割535
18.1.1玻璃的切割分类535
18.1.2切割工具535
18.1.3切割机械538
18.1.4激光切割542
18.1.5高压水射流(水刀)切割544
18.2玻璃的钻孔545
18.2.1机械钻孔545
18.2.2超声波钻孔546
18.2.3电子束钻孔机548
18.3玻璃的磨边550
18.3.1玻璃磨边的目的550
18.3.2玻璃磨边类型550
18.3.3玻璃磨边工艺550
18.3.4玻璃磨边机械551
18.4玻璃的磨刻555
18.4.1玻璃的刻花556
18.4.2玻璃的雕刻562
18.4.3玻璃制品的自动磨刻563
18.4.4玻璃的激光刻花565
18.4.5激光内雕568
18.5玻璃喷砂570
18.5.1玻璃喷砂的类型570
18.5.2玻璃喷砂的工艺与设备571
参考文献575
第19章 玻璃表面化学处理576
19.1玻璃蒙砂576
19.1.1化学蒙砂的机理576
19.1.2玻璃蒙砂的表征578
19.1.3玻璃蒙砂工艺578
19.2玻璃蚀刻584
19.2.1玻璃蚀刻的机理584
19.2.2玻璃蚀刻的工艺584
19.3玻璃化学抛光588
19.3.1铅晶质玻璃的化学抛光589
19.3.2钠钙玻璃的化学抛光590
19.4玻璃离子交换592
19.4.1互扩散系数592
19.4.2离子交换增强593
19.5玻璃表面脱碱597
19.5.1用脱碱法提高玻璃强度598
19.5.2用脱碱法增加玻璃化学稳定性600
19.6玻璃表面的防霉602
19.6.1玻璃表面生物发霉603
19.6.2玻璃表面的防霉处理603
参考文献610
第20章 玻璃表面镀膜612
20.1玻璃表面镀膜方法612
20.1.1物理气相沉积法612
20.1.2化学气相沉积法618
20.1.3化学法623
20.2低辐射镀膜玻璃629
20.2.1基本概念629
20.2.2分类630
20.2.3参数631
20.2.4制备方法632
20.2.5发展、现状及其应用633
20.3阳光控制镀膜玻璃634
20.3.1概念和机理634
20.3.2阳光控制膜分类635
20.3.3制备方法635
20.3.4参数635
20.3.5阳光控制膜发展现状636
20.4自清洁膜636
20.4.1自清洁原理637
20.4.2自清洁玻璃的分类637
20.4.3制备方法637
20.4.4发展现状638
20.5透明导电膜638
20.5.1基本概念638
20.5.2分类639
20.5.3制备方法642
20.5.4发展现状及应用643
20.6着色膜644
20.6.1基本概念644
20.6.2分类644
20.6.3制备方法647
20.6.4应用648
参考文献648
第21章 玻璃工业的污染和防治650
21.1气体的污染和防治650
21.1.1玻璃行业中主要气体污染物的危害650
21.1.2污染的来源及现状651
21.1.3治理的要求652
21.1.4减少污染的方法及现状653
21.2烟气烟尘、粉尘的污染和防治661
21.2.1污染的来源及现状661
21.2.2治理的要求661
21.2.3减少污染的方法及现状662
21.3噪声的污染和防治667
21.3.1噪声的来源与危害667
21.3.2噪声的表征667
21.3.3噪声的允许值668
21.3.4玻璃行业噪声来源669
21.3.5噪声的控制与防治670
21.4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和防治670
21.4.1固体废弃物的来源和危害670
21.4.2固体废弃物污染的防治672
21.5废水的污染和防治673
21.5.1玻璃行业废水来源与污染物种类673
21.5.2玻璃行业污染物废水排放标准要求674
21.5.3玻璃行业污染物治理措施675
参考文献679
第22章 玻璃工业的循环经济与绿色生产681
22.1循环经济的基础及其重要性681
22.1.1循环经济概念681
22.1.2循环经济的基础683
22.1.3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684
22.2平板玻璃行业的循环经济686
22.2.1平板玻璃行业发展概况686
22.2.2平板玻璃行业循环经济模式687
22.2.3平板玻璃行业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688
22.2.4平板玻璃行业的绿色生产与环境保护695
22.3日用玻璃行业的循环经济700
22.3.1我国日用玻璃发展概况700
22.3.2日用玻璃行业循环经济模式700
22.3.3日用玻璃行业的循环经济具体措施701
22.3.4日用玻璃行业的绿色生产与环境保护705
参考文献712
第三篇 玻璃的性质与检测714
第23章 玻璃的分相与析晶714
23.1分相机理714
23.1.1分相现象及产生的原因714
23.1.2分相现象研究的技术方法716
23.1.3分相机理718
23.2分相对性质的影响720
23.2.1分相对玻璃成核的影响720
23.2.2玻璃成分与分相的关系721
23.2.3分相对玻璃结构与性质的影响722
23.2.4分相的研究进展724
23.3析晶机理725
23.3.1析晶产生的原因725
23.3.2晶体的生长及长大理论725
23.3.3玻璃析晶的测定方法726
23.4影响析晶的因素728
23.4.1玻璃成分及结构728
23.4.2玻璃分相728
23.4.3制备工艺729
参考文献729
第24章 玻璃的黏度和表面张力731
24.1玻璃的黏度731
24.1.1黏度的定义及玻璃黏度的工艺意义731
24.1.2玻璃黏度的测定方法731
24.1.3玻璃黏度与温度的关系732
24.1.4玻璃黏度与成分的关系736
24.2玻璃的黏弹性738
24.2.1黏弹性原理738
24.2.2玻璃黏弹性的测定方法738
24.2.3各种玻璃的黏弹性738
24.3玻璃的表面张力740
24.3.1表面张力的定义及其工艺意义740
24.3.2玻璃表面张力的测定方法741
24.3.3玻璃的表面张力与温度的关系741
24.3.4玻璃的表面张力与成分的关系742
参考文献743
第25章 玻璃的密度744
25.1玻璃密度的定义与测定方法744
25.2玻璃密度与成分的关系745
25.2.1玻璃成分对密度的影响规律745
25.2.2玻璃密度的计算方法745
25.3热处理引起的玻璃密度变化748
25.4玻璃在高压下的致密化748
参考文献750
第26章 玻璃的力学性质751
26.1玻璃的弹性751
26.1.1玻璃的弹性模量751
26.1.2玻璃弹性模量的测试方法752
26.2玻璃的硬度753
26.3玻璃的强度757
26.3.1玻璃的理论强度与实际强度757
26.3.2玻璃强度的评价方法758
26.4玻璃的断裂韧性760
26.5玻璃的疲劳与亚临界裂纹扩展760
26.6玻璃的抗冲击性能763
26.7玻璃的表面接触损伤评价763
26.8玻璃的抗热震性能764
26.9玻璃强度的离散性和韦泊尔模数765
26.10玻璃的脆度和冲击阻力766
26.11玻璃的蠕变和应力松弛768
26.12玻璃力学性质的在线测试和保证试验768
26.13中空玻璃密封性的检测方法769
26.14真空玻璃真空度在线检测方法771
26.15钢化玻璃自爆机理及风险预测774
26.15.1硫化镍微粒引起钢化玻璃自爆的机理774
26.15.2异质颗粒引起的钢化玻璃自爆的机理775
26.15.3预测钢化玻璃自爆风险的方法777
26.16玻璃幕墙可靠性评价与无损在线测试方法777
26.17玻璃表面薄膜力学性质表征与评价779
26.17.1膜层的硬度和弹性模量780
26.17.2复合硬度模型研究膜层材料的本征硬度782
26.17.3膜基界面强度783
26.17.4膜层的残余应力785
26.17.5膜层的摩擦磨损性能786
参考文献786
第27章 玻璃的热学性质789
27.1玻璃的热容789
27.2玻璃的热膨胀792
27.2.1热膨胀系数及其测定792
27.2.2玻璃膨胀系数与温度的关系794
27.2.3玻璃的热膨胀曲线794
27.2.4玻璃的膨胀系数与化学组成的关系796
27.2.5玻璃膨胀系数的计算797
27.2.6膨胀系数与玻璃热历史的关系801
27.3玻璃的热传导802
27.3.1热传导与化学组成的关系802
27.3.2热传导与温度的关系803
27.4玻璃的耐热性804
27.4.1影响玻璃耐热性的因素804
27.4.2玻璃耐热性的测定806
参考文献808
第28章 玻璃的光学性质810
28.1玻璃对光的折射与散射810
28.1.1玻璃的折射810
28.1.2玻璃的散射824
28.2玻璃对光的透射与吸收827
28.2.1吸收和透过827
28.2.2光吸收的测量828
28.2.3红外吸收和紫外吸收828
28.3玻璃的非线性光学效应831
28.3.1玻璃的非线性光学现象831
28.3.2玻璃的非线性折射率832
28.3.3玻璃非线性折射率的测量832
28.3.4玻璃的非线性光学性质与组成834
参考文献839
第29章 玻璃的着色和脱色841
29.1着色玻璃的颜色表示方法841
29.1.1色度坐标和色坐标图841
29.1.2光谱的透过和吸收841
29.2离子着色842
29.2.1离子着色理论842
29.2.2离子着色的着色剂843
29.2.3多种离子组合着色850
29.2.4离子着色玻璃的实用例子850
29.3金属胶体着色854
29.3.1金属胶体着色理论854
29.3.2金属胶体着色的着色剂854
29.4半导体着色855
29.4.1半导体着色机理855
29.4.2半导体着色的着色剂857
29.4.3半导体着色玻璃的显色859
29.5非金属元素及化合物着色859
29.5.1着色机理859
29.5.2着色剂859
29.6辐照着色860
29.6.1曝光着色861
29.6.2辐射着色861
29.6.3光致变色861
29.7玻璃的脱色861
29.7.1化学脱色862
29.7.2物理脱色862
29.8着色玻璃的最新进展和实际应用862
29.8.1着色玻璃最近十年的新进展862
29.8.2着色离子在氟磷酸盐玻璃中的着色863
29.8.3新型着色玻璃的实际应用865
参考文献867
第30章 玻璃的发光868
30.1玻璃的发光机理868
30.2过渡金属离子发光868
30.2.1 dn离子发光868
30.2.2 S2离子发光869
30.2.3 U6+离子发光870
30.3稀土离子发光870
30.3.1稀土的电子层结构870
30.3.2能级与跃迁872
30.3.3异常价态稀土离子的光谱特性876
30.3.4能量传递和浓度猝灭876
30.3.5稀土离子发光实例877
30.4玻璃的荧光880
30.4.1长余辉发光玻璃880
30.4.2 X射线发光玻璃882
30.4.3上转换发光玻璃884
30.4.4下转换发光885
30.4.5敏化发光887
30.4.6其他玻璃的荧光现象888
参考文献889
第31章 玻璃的电学性质891
31.1玻璃的电绝缘性891
31.1.1玻璃的电绝缘性与导电机理891
31.1.2玻璃电绝缘性的测定891
31.1.3玻璃的电阻率与化学组成的关系893
31.1.4玻璃的电导率与温度的关系901
31.1.5玻璃电绝缘性的估算904
31.2玻璃的介电性906
31.2.1玻璃的介电常数906
31.2.2玻璃的介电损耗911
31.3玻璃的导电性918
31.3.1含多价过渡元素组成的玻璃919
31.3.2钒磷氧化物玻璃921
31.3.3硫属玻璃924
参考文献925
第32章 玻璃的磁学性质927
32.1玻璃磁性的来源927
32.1.1电子自旋与磁性927
32.1.2自发磁化与磁性927
32.1.3磁畴与磁性928
32.2玻璃的磁化率与磁性分类928
32.2.1玻璃的磁化率928
32.2.2磁性分类928
32.3玻璃中的磁效应930
32.3.1微晶玻璃的磁滞生热效应930
32.3.2玻璃的法拉第旋光效应933
32.3.3玻璃的电磁屏蔽效应937
32.4玻璃的穆斯堡尔效应938
32.4.1穆斯堡尔效应的概念938
32.4.2穆斯堡尔效应的应用938
32.4.3玻璃的穆斯堡尔效应941
参考文献942
第33章 玻璃在高压或微重力下的性质944
33.1玻璃在高压下的性质变化944
33.1.1玻璃结构的演变944
33.1.2玻璃的致密化945
33.1.3玻璃的分相和析晶947
33.1.4玻璃的吸收和发光性能948
33.1.5玻璃的导电性能950
33.1.6玻璃中离子的还原950
33.1.7玻璃的力学性能改变951
33.1.8玻璃中气体溶解度的变化951
33.2玻璃在微重力下的性质952
33.2.1新型玻璃的熔制952
33.2.2玻璃的分相与析晶953
33.2.3玻璃表面的润湿行为955
33.2.4玻璃复合材料955
33.2.5玻璃与气体955
参考文献955
第34章 玻璃的化学性质959
34.1玻璃的侵蚀机理959
34.1.1玻璃的侵蚀类型959
34.1.2水对玻璃的侵蚀机理960
34.1.3酸对玻璃的侵蚀机理968
34.1.4碱对玻璃的侵蚀机理969
34.2玻璃的化学稳定性969
34.2.1硅酸盐玻璃的化学稳定性970
34.2.2镧玻璃的化学稳定性974
34.2.3碲玻璃的化学稳定性975
34.2.4硫系化物玻璃的化学稳定性976
34.2.5氧氟化物玻璃的化学稳定性977
34.2.6硼硅酸盐包层玻璃的化学稳定性980
34.3玻璃化学稳定性的测量982
34.3.1钠钙硅玻璃化学稳定性的测量982
34.3.2镧玻璃化学稳定性的测量983
34.3.3碲玻璃化学稳定性的测量983
34.3.4氟化物玻璃化学稳定性的测量983
34.3.5多组分硼硅酸盐玻璃化学稳定性测试984
34.3.6玻璃化学稳定性的近似估算984
34.4玻璃的风化985
34.4.1玻璃风化的机理986
34.4.2各种因素对玻璃风化的影响987
34.4.3玻璃风化的检测方法992
34.4.4表面风化产物992
34.4.5防止玻璃发霉的方法994
参考文献995
第35章 玻璃的表面性质997
35.1玻璃表面的基本特性997
35.2玻璃表面的结构998
35.2.1新鲜玻璃表面结构998
35.2.2实际玻璃表面结构1002
35.3玻璃表面的化学组成1005
35.3.1平板玻璃的表面组成1005
35.3.2瓶罐玻璃的表面组成1009
35.3.3玻璃纤维与玻璃带的表面组成1011
35.3.4铝硼硅酸盐玻璃管的表面组成1012
35.4玻璃的表面能1012
35.4.1液态和固态的表面能1012
35.4.2玻璃的表面能1013
35.5玻璃的表面形貌1015
35.5.1玻璃的表面不平整性1015
35.5.2玻璃表面形貌的表征1017
参考文献1021
第36章 玻璃的氧化-还原1022
36.1玻璃中的氧化-还原平衡1022
36.2影响玻璃中氧化-还原平衡的因素1023
36.2.1玻璃熔体内氧的活性对氧化-还原平衡的影响1023
36.2.2玻璃中氧离子的活性对氧化-还原平衡的影响1024
36.2.3温度和组成对玻璃中氧化-还原平衡的影响1025
36.2.4玻璃中氧化-还原离子的活性对氧化-还原平衡的影响1025
36.2.5氧分压和玻璃酸碱度对氧化-还原平衡的影响1026
36.3熔液中氧化-还原平衡的直接测定1027
36.4玻璃熔制过程的Redox数控制1028
36.4.1玻璃原料和配合料COD值分析方法1028
36.4.2配合料Redox数和玻璃Redox数的计算方法1029
36.4.3玻璃Redox数在生产中的应用1030
参考文献1031
第37章 玻璃中的酸-碱概念1032
37.1玻璃中的酸-碱关系1032
37.2玻璃的光学碱度1034
37.2.1玻璃光学碱度的概念1034
37.2.2玻璃光学碱度的理论计算1034
37.2.3光学碱度与元素性质的关系1035
37.3玻璃中氧离子的活性1037
37.3.1氧的摩尔折射度1037
37.3.2电动势的测量1037
37.3.3气体的溶解度1038
参考文献1040
第38章 玻璃的放射线辐照效应1041
38.1 γ射线辐射与玻璃的作用(一)1041
38.1.1光致吸收1041
38.1.2光致化学反应1044
38.1.3光致结构效应1047
38.2 γ射线辐射与玻璃的作用(二)1049
38.2.1光学性能1050
38.2.2热性能和物理性能1052
38.2.3化学稳定性1054
38.3β射线与玻璃的作用1056
38.3.1结构变化1056
38.3.2光学效应1060
38.3.3化学稳定性1063
38.4 X射线辐照效应1065
38.4.1光致化学反应1066
38.4.2光致吸收1068
38.4.3热释光1069
38.4.4光致析晶1071
38.4.5光致发光成像1073
38.4.6 X射线光刻性能1074
参考文献1075
第39章 玻璃的脉冲束辐照效应1078
39.1激光辐照与玻璃的作用1078
39.1.1激光损伤1078
39.1.2激光诱导性能的变化1081
39.1.3激光微结构加工1088
39.2中子束与玻璃的作用1092
39.2.1吸收效应1092
39.2.2光学性能1093
39.2.3结构效应1096
39.2.4电学性能1096
39.2.5热学性能1099
39.2.6力学性能1101
39.3电子束辐照与玻璃的作用1102
39.3.1电子束诱导微晶化1103
39.3.2表面改性1105
39.3.3电子束焊接1107
39.3.4二阶谐波发生效应1108
39.4质子辐照与玻璃的作用1110
39.4.1结构损伤1111
39.4.2发光效应1112
39.4.3性能变化1115
参考文献1118
第40章 玻璃的离子注入1121
40.1离子注入的特点与分类1121
40.1.1离子注入的特点1121
40.1.2离子注入的分类1122
40.2离子注入的机理1122
40.2.1注入离子的碰撞效应1123
40.2.2注入离子的深度和浓度分布1123
40.2.3玻璃结构的变化和化合物的生成1126
40.2.4玻璃的分相与晶化1127
40.2.5玻璃中纳米簇的形成1129
40.3离子注入设备1130
40.3.1离子注入机的分类1130
40.3.2离子源与离子注入机的结构1131
40.4离子注入对玻璃性能的影响1136
40.4.1玻璃形貌1136
40.4.2玻璃表面致密与应力1136
40.4.3对硬度的影响1139
40.4.4对折射率的影响1141
40.4.5对光吸收的影响1141
40.4.6对非线性光学性质的影响1142
40.4.7对导电性能的影响1144
40.4.8对超导性能的影响1145
40.4.9对磁性状态的影响1147
40.4.10对化学稳定性的影响1149
40.4.11对玻璃风化的影响1149
40.4.12对玻璃润湿性的影响1153
参考文献1155
第41章 玻璃与飞秒激光作用1156
41.1飞秒激光及其特点1156
41.1.1飞秒激光简介1156
41.1.2飞秒激光的原理1157
41.1.3影响微结构变化的因素1159
41.2飞秒激光诱导玻璃各种功能微结构1160
41.2.1利用诱导的色心的着色和发光实现彩色图像标记1161
41.2.2诱导产生折射率的增加1161
41.2.3微空洞结构1163
41.2.4微裂纹的可控空间排列1163
41.2.5活性离子的空间选择性价态操控1164
41.2.6金属纳米粒子的空间选择性析出控制1165
41.2.7玻璃中光功能晶体的可控空间选择性析出1166
41.2.8飞秒激光制备三维光子晶体1167
41.2.9飞秒激光在玻璃表面诱导二维结构1168
41.2.10玻璃中诱导离子迁移现象1170
41.2.11玻璃中三维打孔1171
41.2.12单光束飞秒激光诱导的周期性纳米孔洞点串结构1172
41.2.13单光束飞秒激光诱导的偏振依赖的纳米光栅结构1173
参考文献1176
第42章 玻璃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1180
42.1玻璃工艺性能的测定1180
42.1.1高温黏度的测定(旋转法)1180
42.1.2软化温度的测定(自重伸长法)1180
42.1.3退火点和应变点的测定1181
42.1.4析晶温度的测定1182
42.1.5表面张力的测定1182
42.2玻璃力学性质的测定1183
42.2.1密度的测定1183
42.2.2抗弯强度的测定1185
42.2.3抗张强度和抗压强度的测定1186
42.2.4抗冲击强度的测定1187
42.2.5弹性模量、剪切模量和泊松比的测定1188
42.2.6硬度的测定1189
42.3玻璃光学性质的测定1191
42.3.1折射率的测定1191
42.3.2透过率的测定1192
42.3.3反射率和散射率的测定1194
42.3.4玻璃色度的测定1195
42.4玻璃热学性质的测定1196
42.4.1热稳定性的测定1196
42.4.2热膨胀系数的测定1197
42.4.3热导率的测定(防护热板法,参考JC/T 675—1997)1200
42.4.4比热容的测定1200
42.5玻璃电学性质的测定1201
42.5.1介电损耗和介电常数的测定1201
42.5.2电阻率和电导率的测定1201
42.5.3直流击穿强度的测定1203
42.6玻璃化学稳定性的测定1204
42.6.1耐水性的测定1204
42.6.2耐酸性的测定1205
42.6.3耐碱性的测定1206
42.7玻璃体均匀性的测定1207
42.7.1应力的测定1207
42.7.2条纹的测定1208
42.7.3结石的测定1209
参考文献1209
第43章 玻璃及玻璃原料化学组成的分析测定1211
43.1概述1211
43.1.1玻璃元素分析方法1211
43.1.2试样的处理1213
43.1.3标准溶液的配制1214
43.2容量分析法1215
43.2.1容量分析常用试剂1215
43.2.2酸碱滴定法测定氧化硅和氧化硼1216
43.2.3配位滴定法测定铝、钙、镁、锌、铅、钛、铁1217
43.2.4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定氧化亚铁(参考GB/T1549—94)1219
43.3质量分析法1219
43.3.1质量分析的计算1219
43.3.2氧化硅的测定1219
43.3.3硫酸钡质量法测定氧化钡和三氧化硫1220
43.3.4氧化锆的测定(苦杏仁酸质量法,参考GB 9000.15—88)1221
43.4比色分光光度法1221
43.4.1基本原理和仪器1221
43.4.2显色条件1222
43.4.3比色分析常用标准溶液1223
43.4.4铁、钛、锆、锰、砷、硅、磷、氟、铈、铬、氯的测定1224
43.5火焰分光光度法1229
43.5.1基本原理和仪器1229
43.5.2碱金属氧化物的测定(参考GB 9000.9—88)1230
43.6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1230
43.6.1基本原理和仪器1230
43.6.2基本分析方法(参考GB9000.1—88)1230
43.6.3测定条件1231
43.6.4标准溶液和试样溶液(参考GB 1347—88)1232
43.6.5锂、钠、钾、镁、钙、铁、铝、钴、镍、锰、铅、锌、锑、铜、银、镉的测定1233
43.6.6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高纯石英玻璃中微量杂质元素1234
43.7离子选择性电极法1235
43.7.1基本原理和仪器1235
43.7.2基本分析方法1236
43.7.3氟、钾、钠、钡、硼的测定1237
43.8发射光谱分析法1238
43.8.1电弧或火花发射光谱法1238
43.8.2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1241
43.8.3 X射线荧光光谱法1241
43.9无机质谱分析法1242
43.9.1基本原理和仪器1242
43.9.2无机质谱的定性、定量分析1242
43.9.3高纯石英玻璃中微量杂质元素的测定1243
43.10玻璃原料化学组成的分析1243
43.10.1酸性氧化物原料的分析1243
43.10.2碱金属氧化物原料的分析1245
43.10.3碱土金属氧化物原料的分析1246
43.10.4澄清剂原料的分析1247
43.11玻璃化学组成的分析1248
43.11.1石英玻璃的分析(参考GB/T3284—93)1248
43.11.2高硅氧玻璃的分析1248
43.11.3钠钙硅玻璃的分析(参考GB 1347—88)1249
43.11.4钠硼铝硅玻璃的分析(参考GB/T1549—94)1249
43.11.5铅钡锌玻璃的分析1249
43.11.6电子玻璃的分析1249
43.11.7磷酸盐玻璃的分析1249
参考文献1251
第44章 玻璃结构研究方法1253
44.1光电子能谱技术1253
44.1.1 X射线光电子能谱1253
44.1.2俄歇能谱法1259
44.2光谱分析技术1266
44.2.1紫外吸收光谱1266
44.2.2红外吸收光谱1272
44.2.3拉曼散射光谱1278
44.2.4扩展的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1286
44.3核物理技术1291
44.3.1核磁共振谱1291
44.3.2穆斯堡尔谱1299
44.3.3电子自旋共振谱1305
44.3.4正电子湮灭技术1310
44.4电子显微镜分析技术1316
44.4.1透射电子显微镜1316
44.4.2扫描电子显微镜1322
参考文献1328
第45章 玻璃结构模型1333
45.1经典玻璃结构模型1333
45.1.1无规则网络结构模型1333
45.1.2晶子结构模型1337
45.1.3无规则网络与晶子结构模型的发展1339
45.2其他玻璃结构模型1341
45.2.1无序密堆球体模型1341
45.2.2多面体无规堆积模型1342
45.2.3无规线团模型1343
45.3玻璃结构的模型化技术1344
45.3.1物理模型化技术1344
45.3.2分子动力学模型化技术1344
45.4一些氧化物玻璃和硫系玻璃的结构模型1349
45.4.1二氧化硅玻璃1349
45.4.2氧化硼玻璃1352
45.4.3碱硅酸盐玻璃1354
45.4.4碱硼酸盐玻璃1356
45.4.5磷酸盐玻璃1358
45.4.6其他氧化物玻璃1360
45.4.7硫系玻璃1361
45.5分子动力学模型化技术在玻璃结构研究中的应用实例1363
45.5.1硅酸钙玻璃结构1363
45.5.2锂硼酸盐玻璃结构1368
参考文献1369
热门推荐
- 3413965.html
- 2466716.html
- 3737701.html
- 1341515.html
- 603750.html
- 1005580.html
- 3639012.html
- 1725823.html
- 2666105.html
- 22723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851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556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11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208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612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6964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85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749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7414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26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