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图解【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张景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2045508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129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138页
- 主题词:中医医学基础-图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图解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医学概述1
(一)医学定义1
(二)医学的学科性质2
二、中医学的含义与特点2
(一)地域特点2
(二)时代特点3
(三)方法特点3
(四)对象特点3
三、中医基础理论的含义与构成3
四、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4
(一)先秦、秦汉时期——孕育、奠基阶段4
(二)晋、隋、唐时期——继承、提高阶段5
(三)宋、金、元时期——学派涌现、理论突破阶段6
(四)明、清时期——综合汇通、深化发展阶段7
(五)近代与现代——系统化、多元化、理性化阶段8
五、中医理论体系的建构方法8
六、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0
(一)整体观10
(二)辨证论治11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3
第一节 精气学说13
一、精气的含义14
二、哲学之气的特性14
三、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15
(一)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15
(二)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15
(三)气是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15
(四)气化及其形式16
四、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6
(一)构建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16
(二)构建中医学整体观念17
(三)说明生理现象和病理过程17
(四)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17
第二节 阴阳学说18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8
(一)阴阳学说的形成18
(二)阴阳概念的基本内涵18
(三)阴阳的特性18
(四)阴阳的相互关系20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2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机构22
(二)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22
(三)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23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24
(五)指导疾病的防治25
(六)归纳药物的性能25
第三节 五行学说26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26
(一)五行概念的基本内涵及其形成26
(二)五行的特性26
(三)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27
(四)五行的生克关系28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30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及相互关系30
(二)解释五脏系统疾病的传变规律30
(三)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诊断31
(四)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治疗31
第二章 藏象33
第一节 概说33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33
二、脏腑的分类及其生理特点34
三、藏象学说的形成34
四、藏象学说的特点34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35
(二)具有时空观念的结构功能模型35
第二节 五脏36
一、心36
(一)心的生理功能36
(二)心的生理特性38
(三)心与形窍志液的关系38
二、肺40
(一)肺的生理功能42
(二)肺的生理特性44
(三)肺与形窍志液的关系44
三、脾45
(一)脾的生理功能45
(二)脾的生理特点47
(三)脾与形窍志液的关系47
四、肝48
(一)肝的生理功能48
(二)肝的生理特点51
(三)肝与形窍志液的关系51
五、肾52
(一)肾的生理功能52
(二)肾的生理特性55
(三)肾与形窍志液的关系55
第三节 六腑56
一、胆57
(一)胆的生理功能57
(二)胆为奇恒之腑58
二、胃58
三、小肠59
四、大肠59
五、膀胱60
六、三焦60
(一)三焦的生理功能60
(二)功能特点60
第四节 奇恒之腑61
一、脑61
(一)脑的主要功能61
(二)脑与五脏的关系62
二、髓62
三、骨62
四、脉63
五、女子胞63
(一)女子胞的主要功能63
(二)女子胞与脏腑经络的关系64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64
(一)脏与脏的关系65
(二)脏与腑的关系68
(三)腑与腑的关系70
(四)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70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72
第一节 精72
一、精的概念72
二、精的生成72
三、精的生理功能73
第二节 气73
(一)气的基本概念73
(二)气的生成74
(三)气的主要功能74
(四)气的运动75
(五)气的分类75
第三节 血76
(一)血的基本概念76
(二)血的生成76
(三)血的主要功能77
(四)血液运行与脏腑的关系77
第四节 津液77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77
(二)津液的代谢78
(三)津液的主要功能78
第五节 气血津液的关系78
(一)精与气的关系78
(二)精与血的关系79
(三)精与津液的关系79
(四)气与血的关系79
(五)气与津液的关系79
(六)血与津液的关系80
第四章 经络81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81
二、经络的循行分布82
(一)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82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85
(三)别络、经别、经筋、皮部的循行分布86
三、经络的生理功能87
(一)经络的基本功能87
(二)奇经八脉的功能特点89
(三)十五别络的功能特点89
(四)经别、经筋、皮部的功能特点90
第五章 病因91
第一节 外感病因92
一、六淫92
二、疫气96
第二节 内伤病因97
第三节 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99
第六章 病机102
第一节 发病原理103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103
二、影响发病的因素104
三、发病的形式105
第二节 基本病机105
一、邪正盛衰105
(一)邪正盛衰与病邪出入106
(二)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106
(三)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108
二、阴阳失调108
(一)阴阳偏胜109
(二)阴阳偏衰109
(三)阴阳互损110
(四)阴阳格拒110
(五)阴阳亡失110
三、精气血津液失常111
(一)精的失常111
(二)气的失常112
(三)血的失常113
(四)津液代谢失常113
(五)精气血津液关系失常114
四、“内生五邪”病机117
(一)风气内动117
(二)寒从中生117
(三)湿浊内生118
(四)津伤化燥119
(五)火热内生119
第三节 疾病的传变与转归119
一、疾病传变119
(一)传变的形式119
(二)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120
二、疾病转归120
第七章 养生·预防·治则122
第一节 养生122
一、养生的基本原则122
二、养生的主要方法123
第二节 预防123
第三节 治则123
一、扶正祛邪124
二、标本先后124
(一)急则治标124
(二)缓则治本124
(三)标本兼治125
三、调整阴阳125
(一)损其有余125
(二)补其不足125
四、正治反治126
五、因人、因时、因地制宜126
(一)因人制宜126
(二)因时制宜127
(三)因地制宜127
参考文献129
热门推荐
- 1434011.html
- 228816.html
- 1643501.html
- 3294309.html
- 1012280.html
- 2215770.html
- 31871.html
- 768398.html
- 3322277.html
- 13200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730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884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673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088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867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89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529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326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481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50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