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疾病学基础 本科中医药类 配增值 第2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疾病学基础 本科中医药类 配增值 第2版
  • 王易主编;卢芳国,王谦,姜成,姜昕,郭军鹏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225120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518页
  • 文件大小:115MB
  • 文件页数:545页
  • 主题词:疾病学-中医学院-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疾病学基础 本科中医药类 配增值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疾病与健康1

一、疾病的概念1

二、健康的概念2

第二节 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机制3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3

二、疾病发生的机制4

第三节 疾病的定名4

一、疾病定名的演进5

二、疾病定名的规范5

第四节 疾病的经过与转归6

一、疾病的经过6

二、疾病的转归6

第五节 疾病的治疗与预防7

一、疾病的治疗7

二、疾病的预防8

第一篇 免疫学基础11

第一章 免疫学概述11

第一节 免疫学研究的历程11

一、免疫现象的研究11

二、免疫系统的研究12

三、免疫作用机制的研究12

第二节 免疫的现象、概念与功能13

一、免疫现象与“免疫”概念13

二、免疫力的构成13

三、免疫系统的功能14

第三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15

一、免疫器官和组织15

二、免疫细胞17

三、免疫分子19

第二章 免疫细胞激活物21

第一节 免疫细胞激活物的概念21

一、免疫细胞的激活方式21

二、免疫细胞激活物类型22

第二节 分子模式23

一、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23

二、损伤相关分子模式24

第三节 抗原24

一、抗原的概念24

二、抗原表位的结构与特点24

三、抗原的分类26

第三章 免疫分子28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28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28

二、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断31

三、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生物学活性32

四、各类免疫球蛋白特点33

五、人工抗体34

第二节 MHC分子36

一、MHC分子的发现与生物学意义36

二、HLA基因复合体37

三、HLA分子的结构与分布39

四、HLA分子的免疫生物学作用41

五、HLA多态性的临床意义42

第三节 其他免疫分子44

一、CD分子44

二、黏附分子45

三、细胞因子46

第四章 免疫细胞50

第一节 免疫细胞的谱系与起源50

一、骨髓起源的免疫细胞50

二、非骨髓起源的免疫细胞54

第二节 参与固有免疫细胞54

一、固有淋巴细胞54

二、抗原提呈细胞56

三、其他炎症细胞57

第三节 参与适应性免疫细胞57

一、T淋巴细胞58

二、B淋巴细胞60

第五章 免疫应答63

第一节 免疫应答的类型63

一、固有免疫应答及其特点64

二、适应性免疫应答及其特点64

第二节 固有免疫应答66

一、补体系统的激活与效应66

二、固有免疫细胞的激活与效应70

第三节 适应性免疫应答73

一、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73

二、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78

第四节 免疫损伤80

一、免疫保护与免疫损伤80

二、超敏反应80

第六章 免疫学应用84

第一节 免疫预防84

一、人工免疫的类型84

二、常用的生物制品84

三、计划免疫86

第二节 免疫治疗87

一、免疫激活疗法88

二、免疫抑制疗法88

第三节 免疫诊断89

一、血清学反应89

二、免疫细胞及其功能检测90

第二篇 病原生物学基础93

第七章 病原生物学概述93

第一节 病原生物学的研究历程与范畴93

一、病原生物学的研究历程93

二、医学病原生物学的研究范畴94

第二节 寄生与感染94

一、寄生95

二、感染96

三、机会性感染98

第三节 病原生物类群99

一、现代生物分类学中的生物类群99

二、病原生物的分类学位置99

三、病原生物的命名101

第四节 病原生物控制101

一、病原生物控制的基本概念101

二、环境病原生物控制的主要方法102

三、影响环境病原生物控制的因素103

第五节 生物安全104

一、生物安全的基本概念104

二、生物安全常识104

第八章 医学病毒108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108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108

二、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109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与培养110

一、病毒的增殖111

二、病毒的人工培养114

第三节 病毒的遗传变异114

一、病毒的变异现象114

二、病毒变异的机制115

三、病毒遗传变异的生物学意义116

第四节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117

一、病毒感染117

二、抗病毒免疫120

第五节 医学病毒感染的检测122

一、病原学检测122

二、免疫学检测122

三、基因检测122

四、标本采集与送检123

第九章 医学细菌124

第一节 细菌的结构与形态124

一、细菌的结构124

二、细菌的形态与观察130

第二节 细菌的增殖与培养134

一、细菌的代谢134

二、细菌的营养134

三、细菌的增殖135

四、细菌的人工培养136

第三节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138

一、细菌的变异现象138

二、细菌变异的机制139

三、细菌变异的生物学意义141

第四节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142

一、细菌感染142

二、抗细菌免疫144

第五节 医学细菌感染的检测144

一、病原学检测145

二、免疫学检测146

三、基因检测146

四、标本采集与送检146

第十章 医学真菌148

第一节 真菌的结构与形态148

一、真菌的结构148

二、真菌的形态150

第二节 真菌的繁殖与培养151

一、真菌的生长条件151

二、真菌的繁殖和人工培养152

第三节 真菌的感染与免疫152

一、真菌感染153

二、抗真菌免疫153

第四节 非感染性真菌病153

一、真菌性超敏反应153

二、真菌毒素中毒154

三、真菌毒素致癌154

第五节 医学真菌感染的检测154

一、病原学检测154

二、免疫学检测155

三、标本采集与送检155

第十一章 医学寄生虫156

第一节 寄生虫的形态与结构156

一、原虫的形态与结构157

二、蠕虫的形态与结构158

三、节肢动物的形态与结构161

第二节 寄生虫生活史161

一、原虫生活史类型162

二、蠕虫生活史类型162

三、节肢动物生活史类型164

第三节 寄生虫感染与免疫164

一、寄生虫感染164

二、抗寄生虫免疫167

第四节 医学寄生虫感染的检测168

一、病原学检测168

二、免疫学检测169

三、分子生物学检测170

第十二章 常见致病病毒172

第一节 RNA病毒172

一、流行性感冒病毒173

二、其他RNA病毒177

第二节 DNA病毒180

一、疱疹病毒180

二、其他DNA病毒185

第三节 逆转录病毒185

一、乙型肝炎病毒185

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90

第十三章 常见致病细菌196

第一节 革兰阳性致病菌196

一、链球菌属196

二、葡萄球菌属199

三、分枝杆菌属202

四、支原体目204

五、其他革兰阳性致病菌206

第二节 革兰阴性致病菌208

一、埃希菌属208

二、沙门菌属210

三、志贺菌属213

四、螺旋体目215

五、衣原体科218

六、立克次体目219

七、其他革兰阴性致病菌221

第十四章 常见致病性真菌226

第一节 浅部感染真菌226

一、毛癣菌属226

二、表皮癣菌属227

三、小孢子癣菌属227

四、其他浅部感染真菌228

第二节 深部感染真菌228

一、假丝酵母菌属228

二、隐球菌属230

三、其他深部感染真菌230

第十五章 常见致病寄生虫233

第一节 致病原虫233

一、疟原虫234

二、其他致病原虫240

第二节 致病蠕虫243

一、日本裂体吸虫243

二、链状带绦虫246

三、似蚓蛔线虫249

四、其他致病蠕虫251

第三节 致病节肢动物255

一、蚊255

二、其他致病节肢动物259

第三篇 医学遗传学基础263

第十六章 医学遗传学概述263

第一节 遗传与疾病263

一、遗传病的概念263

二、遗传病的特征264

三、遗传病的类型264

第二节 遗传病的分子基础265

一、人类染色体的基本特征265

二、人类基因的构成、复制与突变268

第三节 遗传病的预防270

一、原发性预防270

二、遗传性预防270

第四节 遗传病的诊断与治疗272

一、遗传病的诊断272

二、遗传病的治疗273

第十七章 染色体病277

第一节 染色体畸变277

一、染色体畸变原因277

二、染色体数目畸变278

三、染色体结构畸变281

第二节 染色体病283

一、常染色体病283

二、性染色体病286

三、染色体异常携带者289

第十八章 单基因遗传病291

第一节 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291

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91

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295

三、常染色体限性遗传296

四、X染色体伴性显性遗传296

五、X染色体伴性隐性遗传297

六、Y染色体伴性遗传298

七、致病单基因的伴随遗传298

第二节 分子病299

一、镰形红细胞贫血症300

二、其他典型分子病300

第三节 先天性代谢缺陷病300

一、尿黑酸尿症301

二、其他典型先天性代谢缺陷病301

第十九章 多基因遗传病303

第一节 多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303

一、多基因遗传病的性状表现303

二、易患性与发病阈值304

三、遗传度305

四、多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特点307

五、多基因遗传病的再发风险估计308

第二节 常见多基因遗传病309

一、先天性畸形309

二、其他多基因遗传病311

第四篇 病理学基础317

第二十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317

第一节 适应317

一、萎缩317

二、肥大318

三、增生318

四、化生319

第二节 损伤319

一、变性320

二、细胞死亡322

第三节 修复325

一、再生325

二、纤维性修复326

三、创伤愈合327

第二十一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330

第一节 充血330

一、动脉性充血330

二、静脉性充血331

第二节 出血333

一、出血的类型333

二、出血的病理变化及后果333

第三节 血栓形成334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334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与类型336

三、血栓的结局338

四、血栓形成对机体的影响338

第四节 栓塞339

一、栓子的运行途径339

二、栓塞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339

第五节 梗死341

一、梗死形成的原因和条件341

二、梗死的类型及病理变化342

三、梗死的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344

第二十二章 炎症345

第一节 致炎因子与炎症参与物345

一、致炎因子345

二、炎症介质346

三、炎症细胞347

第二节 炎症过程348

一、血管反应期348

二、细胞反应前期350

三、细胞反应后期350

第三节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351

一、变质351

二、渗出351

三、增生351

第四节 炎症的类型352

一、变质性炎352

二、渗出性炎352

三、增生性炎353

第五节 炎症的表现与结局354

一、炎症的表现354

二、炎症的结局355

第二十三章 肿瘤357

第一节 肿瘤的概念与成因357

一、肿瘤的概念357

二、肿瘤的成因357

第二节 肿瘤的形态与结构359

一、肿瘤的一般形态359

二、肿瘤的基本组织结构360

三、肿瘤的异型性360

第三节 肿瘤的生物学特点361

一、肿瘤的生长361

二、肿瘤的扩散363

三、肿瘤对机体的影响364

第四节 肿瘤的病理诊断365

一、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365

二、肿瘤的分类366

三、肿瘤的命名367

四、肿瘤的分级与分期367

第五节 常见肿瘤368

一、上皮组织肿瘤368

二、间叶组织肿瘤370

三、淋巴造血组织肿瘤371

第二十四章 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373

第一节 水、钠代谢紊乱373

一、水、钠代谢紊乱的分类373

二、脱水373

三、水肿375

四、水中毒376

第二节 钾代谢紊乱376

一、正常钾代谢376

二、钾代谢障碍377

第三节 镁代谢紊乱378

一、正常镁代谢378

二、镁代谢障碍378

第四节 钙、磷代谢紊乱379

一、正常钙、磷代谢379

二、钙、磷代谢障碍380

第五节 酸碱平衡紊乱381

一、酸碱平衡及调节381

二、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381

三、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382

四、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385

第二十五章 缺氧387

第一节 常用的血氧指标387

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生机制388

一、低张性缺氧388

二、血液性缺氧389

三、循环性缺氧390

四、组织性缺氧390

第三节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391

一、呼吸系统的变化391

二、循环系统的变化391

三、血液系统的变化392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392

五、组织细胞的变化393

第四节 氧疗和氧中毒393

一、氧疗393

二、氧中毒394

第二十六章 发热396

第一节 发热的原因和发病机制396

一、发热激活物396

二、内生致热原397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397

第二节 发热的时相399

一、体温上升期399

二、高温持续期399

三、体温下降期400

第三节 发热时机体的代谢与功能变化400

一、代谢变化400

二、各系统功能变化400

第二十七章 应激402

第一节 应激的相关概念402

一、应激与应激原402

二、全身适应综合征403

第二节 应激的机制403

一、神经内分泌反应403

二、急性期反应404

三、细胞应激404

第三节 应激时机体的代谢与功能变化405

一、代谢变化405

二、各系统功能变化405

第四节 应激与疾病406

一、应激性溃疡406

二、应激与心血管疾病406

三、应激与精神、心理障碍407

第二十八章 休克408

第一节 休克的病因与分类408

一、休克的病因408

二、休克的分类409

第二节 休克的发生机制与分期410

一、微循环缺血性缺氧期410

二、微循环淤血性缺氧期412

三、微循环衰竭期413

第三节 细胞代谢和结构改变414

一、细胞代谢的改变414

二、细胞结构的损伤415

第四节 器官功能障碍与衰竭415

一、休克时重要器官功能障碍415

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417

第二十九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419

第一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与发病机制419

一、DIC的病因419

二、DIC的发病机制420

三、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421

第二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与分型422

一、分期422

二、分型422

第三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表现423

一、出血423

二、休克424

三、器官功能障碍424

四、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424

第三十章 常见系统疾病(一)426

第一节 慢性支气管炎426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426

二、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427

第二节 肺炎428

一、大叶性肺炎428

二、支气管肺炎431

第三节 结核病433

一、病因、发病机制与基本病理变化433

二、肺结核病435

三、肺外结核病440

第四节 慢性胃炎442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442

二、类型及病理变化442

三、临床病理联系444

第五节 消化性溃疡444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444

二、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445

三、结局及并发症446

第六节 病毒性肝炎446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446

二、基本病理变化447

三、临床病理类型448

第七节 肝硬化450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451

二、病理类型与病理变化451

三、临床病理联系453

第八节 肾盂肾炎455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455

二、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456

第三十一章 常见系统疾病(二)458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458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458

二、病理变化459

三、临床病理联系460

第二节 高血压462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463

二、类型与病理变化463

第三节 糖尿病465

一、分类、病因与发病机制465

二、病理变化466

第四节 风湿病467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467

二、基本病理变化467

三、临床病理联系468

第五节 肾小球肾炎470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470

二、基本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472

三、常见病理类型472

第三十二章 脏器功能衰竭478

第一节 心功能衰竭478

一、原因、诱因与分类478

二、发病机制479

三、代偿机制480

四、病理生理变化481

第二节 呼吸衰竭482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483

二、临床病理联系487

第三节 肝功能衰竭489

一、病因及临床病理联系489

二、肝性脑病490

三、肝肾综合征495

第四节 肾衰竭495

一、急性肾衰竭496

二、慢性肾衰竭498

三、尿毒症501

主要参考书目505

英汉对照索引50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