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民法系统论思维【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顾祝轩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11833914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14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39页
- 主题词:民法-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民法系统论思维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问题意识1
(一)中国私法秩序的“物象化”1
(二)克服私法“物象化”弊端的两种策略:法社会学进路与法经济学进路3
(三)法律自创生系统理论:一种法律的内在观察视角9
(四)中国民法典编纂系统论视角:一个中国式路径选择17
二、论述框架23
第一章 卢曼的法律系统理论27
第一节 卢曼法律系统理论概述27
一、卢曼社会系统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27
二、法律系统的规范性闭合与认知性开放29
(一)法律规范的自律性29
(二)法律系统运行的封闭性和开放性29
第二节 法律系统的功能30
一、法律系统的功能定义30
二、规范预期与认知预期31
(一)规范预期与认知预期的区别31
(二)规范预期与信任33
三、法律系统的运行33
(一)基于法律的行为控制33
(二)法律系统解决纷争的独特方式34
第三节 法律系统的代码与程式34
一、法律系统的二元代码34
(一)法律结构的“二元代码化”34
(二)法律结构的双重化35
二、法律规范的“条件程式”和“目的程式”36
(一)条件程式36
(二)目的程式37
第四节 自我塑成的法律系统38
一、社会系统的自我生产、自我参照38
二、法律系统的自我塑成性39
第五节 法律系统的自我观察40
一、法律系统的一阶观察40
二、法律系统的二阶观察42
三、法律系统自我观察的据点43
第六节 本章小结44
第二章 图依布纳的法律自创生系统理论45
第一节 法律系统自创生理论45
一、图依布纳设定的问题领域45
二、法律系统的自创生46
(一)法律的妥当性在于自我参照46
(二)法律系统与其外部环境的关系47
三、法律自创生系统的特征48
四、法律系统的调整功能49
第二节 自省法学范式50
一、“回应型法”的局限性50
二、从“回应型法”到“自省法”52
三、现代法变迁的三种模型53
四、自省法学范式的具体适用55
(一)社会管制法失灵55
(二)法律系统“固有的逻辑”56
(三)自省法范式的功效57
第三章 自省法学范式下的法律思维59
第一节 法律系统理论视域内的法律正义59
一、问题所在59
二、法律系统“适度的复杂性=正义”60
三、卢曼系统论正义观的具体内涵62
四、小结63
第二节 法律系统理论视野下的法律教义学64
一、卢曼对法律教义学的诠释64
(一)何谓法律教义学64
(二)重构法律教义学65
二、法律教义学的功能66
(一)法律教义学的积极功能66
(二)法律规范与案件事实的关系67
三、法律教义学对法律系统实施操控68
(一)法律教义学对判决前后一致性的操控68
(二)法律教义学的规范性闭合与认知性开放69
四、法律教义学与法律“结果取向”思维70
五、法律教义学的修正机制71
(一)“原则一例外”定式72
(二)法律“结果取向”思维的内在化73
(三)法律“结果取向”思维的层次分化74
(四)法律规范“目的程式”之连接74
(五)法律关系中组入未来责任75
六、小结76
第四章 民法系统论思维的理论基础77
第一节 提出问题——民法何以成为自律系统?77
第二节 民法系统的内在关联78
一、民法系统的规范性元素78
(一)概述78
(二)法律概念79
(三)法律条文80
(四)法律规定84
(五)法律规范85
二、民法规范的动态关联88
(一)民法规范的耦合关联88
(二)民法规范的意义关联89
(三)民法规范的操作性关联90
(四)民法规范的发生学关联91
第三节 民法系统的自我塑成92
一、民法系统规范闭合性与认知开放性92
(一)民法系统的闭合性与开放性92
(二)规范预期和认知预期93
二、民法系统的自我参照、自我生产94
三、民法系统的运行95
(一)条件程式95
(二)目的程式97
四、民法系统的循环性99
五、民法系统的演化100
(一)民法系统演化的过程100
(二)民法系统演化的机制101
第四节 民法系统对外部环境的认知模式103
一、民法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结构耦合103
(一)何谓系统间“结构耦合”103
(二)法律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的结构耦合104
二、民法系统与政治系统间的结构耦合105
(一)法律系统与政治系统的分化105
(二)法律系统与政治系统的相互依存106
(三)基于合宪性解释的法律系统的动态化107
三、民法系统与经济系统间的结构耦合108
(一)法律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相互分化108
(二)民法系统与经济系统间结构耦合装置之一:所有权109
(三)民法系统与经济系统间结构耦合装置之二:合同110
(四)小结111
四、民法系统与心理系统间的结构耦合112
(一)法律系统与心理系统之间的关系112
(二)民法系统与心理系统间结构性耦合装置:权利114
五、小结117
第五章 民法系统论思维“要件一效力”模型119
第一节 民法思维的基本构造119
一、提出问题——请求权思维过程119
二、民法思维的基本结构为“要件—效力”模式121
第二节 民法系统论思维“要件—效力”模型的具体内容122
一、何谓民法构成要件122
二、请求权与民法构成要件123
(一)法律规范说123
(二)合意说124
三、民法构成要件的类型125
(一)成立要件与阻却要件125
(二)积极要件与消极要件126
(三)事实性要件与评价性要件127
四、要件事实128
(一)何谓要件事实128
(二)要件事实的评价性129
(三)要件事实的具体性130
(四)要件事实的特定性131
五、基于要件事实的攻防体系132
(一)要件事实与民事主张、证明责任132
(二)证明责任的分配标准133
(三)作为攻防对象的要件事实136
(四)民事诉讼中攻防体系的具体构造138
第三节 民法系统论思维“要件一效力”模型的意义、特征及其功能139
一、民法“要件—效力”思维模型的意义139
二、民法“要件—效力”思维模型的特征140
三、民法“要件—效力”思维模型的功能142
(一)稳定功能142
(二)预见功能142
(三)减负功能143
第四节 民法系统论思维“要件—效力”模型的具体应用144
一、民法“要件—效力”思维与请求权144
二、基于合同上的请求权144
(一)财产移转型合同145
(二)劳务提供型合同146
(三)小结147
三、基于物权的请求权147
(一)概述147
(二)基于所有权的交付请求权147
四、基于无因管理的请求权148
五、基于不当得利的请求权149
六、基于侵权行为的请求权149
七、小结150
第六章 民法系统论思维“要素—效力”模型152
第一节 作为动态系统的民法“要素—效力”思维153
一、民法“要素—效力”思维的具体形态154
(一)韦根伯格模型154
(二)卡纳里斯模型155
(三)山本模型156
二、对民法“要素一效力”思维模型的若干评价157
第二节 民法系统诸要素间的相互关联158
一、阿列克西“规则—原则模型”之借用158
(一)概述158
(二)规则对立与原则冲突159
二、民法系统诸要素比较衡量的构造160
(一)冲突法则160
(二)衡量法则161
(三)论证责任161
三、小结162
第七章 民法系统论思维与一般条款164
第一节 一般条款的意义及其功能164
一、一般条款的历史沿革164
二、一般条款的概念165
三、一般条款的功能类型化166
(一)维亚克的功能分类167
(二)巴拉特的功能分类168
(三)一般条款的功能类型化的目的169
第二节 法律系统理论视野下的一般条款170
一、一般条款的功能转变170
(一)“一般条款的明确化”范式批判170
(二)“增大一般条款的不确定性”战略170
二、一般条款与管制法173
(一)实质正义与一般条款173
(二)现代社会“管制法”现象与一般条款174
三、自省法学范式下的一般条款175
(一)一般条款在自省法中的作用175
(二)一般条款的诸系统间调整功能178
(三)对“增大一般条款的不确定性”范式的评价181
第三节 作为民法系统与外部环境之媒介的一般条款182
一、民法与宪法的关系182
(一)民法与宪法之间的循环性182
(二)基本人权保护义务论183
二、民法一般条款转介宪法规范187
(一)民法一般条款的转介功能187
(二)作为保护基本人权之手段的民法一般条款188
三、小结189
第八章 民法系统论思维与利益衡191
第一节 法律系统理论与利益衡量191
一、裁判的事物、时间及社会三种维度191
二、裁判的事物维度192
(一)重视判决理由192
(二)通过法律系统的自我观察193
三、裁判的时间维度194
(一)卢曼的“时间现象学”194
(二)裁判和时间视阈195
(三)如何消解判决的“场域性”197
四、裁判的社会维度199
五、传统“利益衡量论”的替代装置201
(一)“原则—例外”定式202
(二)“目的程式”之连接203
六、法律系统认知外部环境的通道——利益定式205
第二节 从利益衡量论转向基于“利益”的法律论证关系206
一、利益衡量过程中的论证因素207
(一)平井说207
(二)龟本说207
(三)山本说208
(四)若干评价209
二、卢曼的“法律论证关系”理论209
(一)卢曼对传统法律论证理论的批判209
(二)法律论证的一致性要求与复杂性要求214
三、作为“法律职业者语境”的法律论证217
四、作为系统“二阶观察”的法律论证219
五、消解“判决理由无限循环”的法律教义学方法220
六、从利益衡量论转向基于“利益”的法律论证222
第三节 基于“利益”的法律论证的内在判断框架223
一、基于“利益”的法律论证关系中的两种要素类型223
二、事实上的利益与法律上的利益224
三、法律上的利益(原则)之冲突224
四、小结225
第九章 民法系统论思维的具体应用227
第一节 民法系统内部的自省装置227
一、问题设定227
二、民法系统中的自省机制228
(一)侵权责任法中的自省机制228
(二)合同法中的自省机制230
(三)物权法中的自省机制231
第二节 诚实信用原则与民法系统论思维233
一、居住型房屋租赁合同解除权行使与利益衡量233
(一)民法如何保护承租人的居住权利益233
(二)居住型房屋租赁合同中居住权利益保护义务的宪法依据234
(三)居住型房屋租赁合同中基本人权(利益)冲突之定式236
二、国家基本人权保护的支援装置:诚实信用原则236
(一)诚实信用原则的属性236
(二)诚实信用原则的“论证功能”238
三、诚实信用原则中基于“利益”法律论证的构造238
(一)冲突法则239
(二)衡量法则239
(三)法律论证的规则240
(四)利益衡量构造中两项禁止原则241
第三节 社会公共利益原则与民法系统论思维243
一、民法关于社会公共利益的理论243
(一)现行民法的相关规定243
(二)功利主义的社会公共利益论243
(三)社会公共利益的类型化243
(四)社会公共利益类型论的局限性244
二、法律系统理论视阈下的社会公共利益论245
(一)诸社会系统间相互冲突与社会公共利益245
(二)“社会公共利益”作为民法一般条款的功能246
(三)社会公共利益衡量论247
(四)私权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衡量的可能性248
(五)私权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衡量的构造249
第十章 民法系统论思维的一个事例——民事法律继受251
第一节 雅努斯两面神:法律继受“结构耦合论”251
一、关于法律继受的两种对立观点251
(一)语境论251
(二)自律论254
二、法律系统理论视野下的法律继受论255
(一)图依布纳对“语境论”的评析255
(二)图依布纳对“自律论”的评析255
三、关于法律继受的系统间“结构耦合论”256
(一)何谓法律继受“结构耦合论”256
(二)社会转型变革中的法律继受260
第二节 中国土地财产法立法继受及其自省机制261
一、经济特区土地财产立法中的“试行法”现象262
二、土地财产法立法继受的特征263
(一)法律继受的“地域性”263
(二)法律继受的“试行性”264
三、法律试行制度的规范性和认知性构造264
(一)法律试行制度中自省法特征264
(二)试行法及其妥当性依据266
第三节 日本土地财产法立法继受及其自省机制268
一、立法和学说的继受时代268
(一)立法的继受时代268
(二)学说的继受时代270
(三)小结271
二、继受法的变迁时代272
(一)继受法与继受国社会现实的隔阂272
(二)基于民事特别法对继受法作出调整273
(三)基于判例对继受法作出修正274
三、日本法的自觉时代:基础方法论的形成276
(一)继受法的同化276
(二)土地财产法与利益衡量论277
(三)一般条款对继受法具备自省功能278
四、日本土地财产法继受中的自省机制279
(一)自省法范式下的不动产租赁合同279
(二)“正当事由法则”和“信赖关系法则”的自省功能280
第四节 中国民事立法继受过程中的自省机制建构281
一、民法系统的自省性281
(一)语言系统的自我生产及自我参照性281
(二)民法概念的自省性281
二、民法系统自我观察282
三、构筑民法系统内部的自省机制284
结语——从民法“体系思维”转向“系统思维”286
一、应对法律的不确定性:体系进路VS系统进路286
(一)体系进路286
(二)系统进路287
二、从“形式合理性”到“自省合理性”289
(一)韦伯的“降低法律不确定性”战略289
(二)卢曼的“增大法律不确定性”战略289
三、从民法“体系思维”转向“系统思维”290
(一)民法体系思维的局限性290
(二)民法系统思维291
四、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价值多元化时代的中国民法学292
(一)中国民事立法正处在价值多元化时代292
(二)告别决断论步入系统论293
参考文献295
后记:作为思想的民法309
热门推荐
- 2742212.html
- 3760161.html
- 2851865.html
- 2052708.html
- 2588050.html
- 3017724.html
- 1924442.html
- 417060.html
- 3508794.html
- 17236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923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628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590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277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563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522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03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615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032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43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