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科技创新与强国之路【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张先恩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市: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2076649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88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301页
- 主题词:科技政策-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科技创新与强国之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总论1
1.1 强国要素2
1.1.1 经济实力2
1.1.2 综合国力2
1.1.3 兰德指标3
1.1.4 竞争力报告4
1.1.5 我国学者的观点4
1.2 科学中心转移与强国更替5
1.2.1 文艺复兴与科学发展5
1.2.2 英国科学学会与欧洲工业革命6
1.2.3 德国成为科学大师和工程师的摇篮7
1.2.4 科技竞争造就美、苏两个超级大国7
1.2.5 诺贝尔奖百年显示科技强国角逐8
1.3 科学革命、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9
1.3.1 科学革命10
1.3.2 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11
1.4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特征13
1.4.1 大科学13
1.4.2 国际化、网络化14
1.4.3 技术成果转化周期缩短14
1.5 各国的科技立国政策15
1.5.1 日本:从“贸易立国”、“科技立国”到“知识产权立国”15
1.5.2 韩国:“疆土小国,科技大国”15
1.5.3 以色列:中东瘦小巨人,科技强国强军15
1.5.4 印度: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核技术16
1.5.5 美国:“科学、科学、科学、科学”16
1.6 李约瑟难题17
1.7 中国数字18
1.7.1 全球瞩目的经济数字18
1.7.2 鼓舞人心的科技数字19
1.7.3 第三只眼看中国数字20
1.8 DEMOS报告22
1.9 新李约瑟命题23
1.10 科学不再“沉寂”24
1.10.1 对新科技革命的期待24
1.10.2 “会聚技术”或各领风骚24
1.10.3 量子科学走出象牙塔25
1.10.4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26
1.11 迎接新科技革命、走科技强国之路26
参考文献27
第2章 英国30
2.1 工业革命的社会经济环境与需求31
2.1.1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营造了良好的政治体制环境31
2.1.2 资本原始积累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32
2.1.3 对外贸易扩张为工业革命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33
2.1.4 《国富论》为工业革命提供理论和思想基础33
2.1.5 传统手工业的繁荣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组织和劳动力保障34
2.2 技术创新与英国工业的迅速崛起35
2.2.1 纺织业35
2.2.2 采矿业36
2.2.3 冶金业37
2.2.4 交通业37
2.2.5 制造业38
2.3 科学基础与科学创新传统的形成39
2.3.1 科学创新精神的培育39
2.3.2 科学创新模式的转变40
2.3.3 科学创新知识与成就41
2.4 英国皇家学会促进知识创造与传播47
2.4.1 英国皇家学会的成立背景及其意义48
2.4.2 英国皇家学会促进了科学价值观的普及48
2.4.3 英国皇家学会促进了科学知识的广泛传播49
2.5 月光社架起科学、技术与工业紧密结合的桥梁50
2.5.1 月光社的成立及其使命50
2.5.2 月光社对科学、技术和工业结合的贡献51
2.5.3 月光社中的团体精神52
2.6 建立激励创新创业的制度与环境53
2.6.1 世界上第一部专利制度的实施53
2.6.2 企业家的远见卓识54
2.6.3 创新与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54
2.6.4 创业家与资本家的结合55
2.6.5 高等教育培养了社会精英56
2.7 英国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57
2.7.1 英国科技管理体系的特点58
2.7.2 重要的公立科研机构——七大研究理事会59
2.7.3 大学及其科研机构64
2.7.4 新时期的创新战略65
2.7.5 推进创新的重要举措66
2.8 给我们的启示68
2.8.1 科技创新是推动工业革命的根本力量68
2.8.2 市场需求为科技创新提供强大的动力69
2.8.3 科学革命和创新文化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70
2.8.4 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70
参考文献71
第3章 德国73
3.1 科技腾飞的基础与准备——德国完备的教育体制75
3.1.1 普及初等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75
3.1.2 扩大教育规模,将中等教育从贵族阶层扩大到普通群众76
3.1.3 职业技术教育与熟练技工的壮大77
3.1.4 洪堡与现代大学的建立78
3.1.5 与工业界紧密结合的高等工程教育80
3.1.6 德国教育体制的创新81
3.2 技术创新的坚实基础——德国科学的巨大成就82
3.2.1 高斯及“科学的皇后和仆人”83
3.2.2 亥姆霍兹与德国物理科学的兴起84
3.2.3 李比希与德国化学的崛起87
3.2.4 普朗克、爱因斯坦与物理学革命92
3.3 技术创新与德国的迅速工业化96
3.3.1 克虏伯与钢铁工业96
3.3.2 西门子与德国电气工业100
3.3.3 戴姆勒与汽车工业104
3.3.4 从基础设施建设起步,带动相关行业发展107
3.3.5 通过技术实现进步108
3.3.6 由技术领先走向技术称霸110
3.3.7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短暂辉煌111
3.4 “二战”后德国的重新崛起112
3.4.1 “二战”对德国科技体系的影响113
3.4.2 战后崛起的教育及科技因素114
3.4.3 德国科技创新体系的构成与特点117
3.5 启示118
3.5.1 视科学技术为强国之本118
3.5.2 视人才为致胜之道119
3.5.3 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122
3.5.4 重视国际合作123
3.5.5 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124
3.5.6 对我国的启示126
参考文献127
第4章 美国135
4.1 建国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科技创新的成长与发展136
4.1.1 美国科学技术的开创(1779~1860)136
4.1.2 美国科学技术的成长与发展(1861~1920)137
4.1.3 若干重大科技创新139
4.1.4 美国早期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141
4.2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科学研究中心转向美国141
4.2.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国力快速提升(1919~1939)141
4.2.2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经济和军事的发展(1939~1945)143
4.2.3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若干重大科学技术成就144
4.2.4 美国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科技发展的经验147
4.3 二战后至70年代初:美国科学技术实现腾飞147
4.3.1 美国战时和战后科学技术发展的经济条件147
4.3.2 二战后美国科技政策的调整和影响148
4.3.3 二战后世界冷战格局对美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149
4.3.4 二战后至70年代初美国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150
4.4 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引领世界科技浪潮153
4.4.1 美国科技政策的调整与变化153
4.4.2 引领全球的重大科技产业之一——美国IT技术产业156
4.4.3 引领全球的重大科技产业之二——美国BT技术产业162
4.5 美国国家科技创新体系167
4.5.1 研究型大学167
4.5.2 国立科研机构168
4.5.3 大公司的思想领袖:企业研究院170
4.5.4 创业型大学:麻省理工和斯坦福大学的“双城记”172
4.6 美国科技创新的政策与机制179
4.6.1 美国现代科技政策的圣经:“科学——无止境的前沿”179
4.6.2 美国科技政策的运行机制184
4.6.3 美国人才战略190
4.7 启示193
参考文献195
第5章 日本197
5.1 脆弱的科技遗产(1868年前)198
5.1.1 科技遗产198
5.1.2 被叩开的国门199
5.1.3 曙光初现200
5.2 明治时期的国家发展与科技进步(1868~1912)201
5.2.1 全面西化201
5.2.2 文明开化203
5.2.3 殖产兴业206
5.2.4 崛起扩张210
5.3 大正、昭和初年的科技发展(1912~1945)211
5.3.1 “一战”中的持续扩张与以科学为基础的工业212
5.3.2 “二战”时的科学动员机制与公司研究214
5.3.3 战时研究所与大学的发展215
5.3.4 两次大战间的科技成果216
5.4 “技术引进”与经济奇迹(1945~1973)217
5.4.1 战后景象217
5.4.2 逐步复苏218
5.4.3 贸易立国220
5.4.4 经济奇迹224
5.4.5 创新体系225
5.5 “科学技术创造立国”与发展转向(1973~1990)226
5.5.1 高增长的终结226
5.5.2 战略转向——“科学技术创造立国”227
5.5.3 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发展230
5.5.4 以企业为主体之一的基础研究体系231
5.6 “科学技术创造立国”与新的形势(20世纪90年代至今)233
5.6.1 “泡沫经济”及其破灭233
5.6.2 “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233
5.6.3 主要的科技创新及其进展237
5.6.4 “产学官”有效结合的国家创新体系238
5.6.5 新的世纪与新的发展——“知识产权立国”239
5.7 启示243
参考文献244
第6章 中国247
6.1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248
6.1.1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248
6.1.2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249
6.1.3 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并存251
6.1.4 中国必须依靠创新才能驱动发展253
6.2 中国科技发展进入快速跃升期254
6.2.1 取得一批重大科学成果254
6.2.2 抢占一批战略高技术制高点255
6.2.3 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56
6.2.4 SCI论文跃居世界第2位258
6.2.5 国内发明专利快速增长259
6.2.6 中国具备了科技大发展的能力260
6.2.7 当前影响科技创新的几个关键问题262
6.3 中国产业发展步入重要转型期264
6.3.1 中国产业正在进入创新驱动的新阶段264
6.3.2 当前企业创新面临的主要障碍265
6.3.3 中国产业创新的路径选择267
6.4 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大国向强国转变270
6.4.1 向创新型国家迈进270
6.4.2 大幅度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提升我国竞争力的关键271
6.4.3 突破科技跃升期的重要环节272
6.4.4 依靠创新驱动产业发展273
6.5 科技创新的战略方向276
6.5.1 新技术革命——实现大国向强国转变的关键机遇276
6.5.2 向海洋进军——实现大国向强国转变的战略考量280
6.5.3 向外太空进军——实现大国向强国转变的广阔空间282
6.5.4 向深地进军——实现大国向强国转变的坚实基础284
6.5.5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大国向强国转变的历史使命285
参考文献288
热门推荐
- 3449006.html
- 102044.html
- 1201784.html
- 328063.html
- 933007.html
- 3724718.html
- 1091210.html
- 1718110.html
- 1281503.html
- 5301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005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05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314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22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178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769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502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820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683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50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