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失业心理问题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失业心理问题研究
  • 田晓明著 著
  • 出版社: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ISBN:720604820X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292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305页
  • 主题词:失业-社会心理-调查研究-苏南地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失业心理问题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解析转型难题,构建心理策略…………………………………………王重鸣问题提出1

1失业与中国1

1.1对蒋介石“见面礼”的应答1

1.2失业几度光顾华夏大地2

1.3改革推出“首批”失业者5

2学界关注失业7

2.1对社会治安问题的关注8

2.2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注9

3.1一则寓言故事引发的思考12

3问题的提出12

3.2研究意义14

研究报告之一:失业归因心理研究16

1 引言17

2研究设计18

2.1被试18

2.2调查问卷设计19

3统计分析方法20

3.1官感检验法20

3.1.1官感检验一致性比较20

3.1.2一致性统计检验20

3.2卡方检验21

3.3多元总体均值差异显著性检验22

3.4系统聚类分析25

4数据统计与处理27

4.1官感检验情况统计及处理27

4.2对苏南人从事社会地位较为低下工作的态度卡方检验结果28

4.3总体均值差异的显著性检验30

4.4系统聚类统计分析32

4.4.1被试总体Ward法聚类结果32

4.4.2男性被试Ward法聚类结果34

4.4.3女性被试Ward法聚类结果36

4.4.4 30岁以下被试Ward法聚类结果38

4.4.5 30~40岁被试Ward法聚类结果40

4.4.6 40岁以上被试Ward法聚类结果42

4.4.7 30岁以下男性被试Ward法聚类结果44

4.4.8 30~40岁男性被试Ward法聚类结果46

4.4.9 40岁以上男性被试Ward法聚类结果48

4.4.10 30岁以下女性被试Ward法聚类结果50

4.4.11 30~40岁女性被试Ward法聚类结果52

4.4.12 40岁以上女性被试Ward法聚类结果54

5.1 官感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56

5统计结果56

5.2总体均值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57

5.3系统聚类结果57

5.3.1被试总体系统聚类结果57

5.3.2男、女被试系统聚类结果的比较59

5.3.3不同年龄阶段被试系统聚类结果的比较60

5.3.4不同年龄阶段男、女被试系统聚类结果的比较61

5.4在职人员与失业人员基本统计结果的比较62

6.1结论63

6结论与讨论63

6.2讨论64

6.2.1 归因解释64

6.2.2成因分析66

6.2.3在职人员与失业人员归因差异的解释72

研究报告之二:失业挫折心理研究73

1 引言74

2研究设计75

2.1 被试75

2.2调查问卷设计75

3.1卡方检验76

3统计分析方法76

3.2多元总体均值差异显著性检验80

3.3系统聚类分析80

4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80

4.1特征行为得分均值差异的显著性检验80

4.2系统聚类统计分析84

4.2.1被试总体Ward法聚类结果84

4.2.2男性被试Ward法聚类结果86

4.2.3女性被试Ward法聚类结果88

4.2.4 30岁以下被试Ward法聚类结果90

4.2.5 30~40岁被试Ward法聚类结果92

4.2.6 40岁以上被试Ward法聚类结果94

4.2.7 30岁以下男性被试Ward法聚类结果96

4.2.8 30~40岁男性被试Ward法聚类结果98

4.2.9 40岁以上男性被试Ward法聚类结果100

4.2.10 30岁以下女性被试Ward法聚类结果102

4.2.11 30~40岁女性被试Ward法聚类结果104

4.2.12 40岁以上女性被试Ward法聚类结果106

4.3被试挫折认知及心理状态分析108

4.3.1被试对失业挫折的主观认知分析108

4.3.2被试挫折心理状态分析111

4.4.1被试对他人评价的主观认知分析114

4.4被试对社会评价的主观认知分析114

4.4.2被试对家人态度的主观认知分析117

4.4.3被试对政府态度的主观认知分析120

5结论123

5.1被试的主要挫折行为特征123

5.2被试的挫折认知及心理状态124

5.3被试对社会评价的主观认知124

6讨论与建议125

6.1被试挫折成因分析125

6.2被试挫折行为特征分析129

6.3被试挫折心理防卫和应对策略132

研究报告之三:失业保健心理研究140

1 引言141

2研究设计141

2.1被试141

2.2调查问卷设计142

2.3统计分析方法142

2.3.1卡方检验142

2.3.1 比率差异显著性检验142

3.1被试对自身健康状况的主观评价分析143

3数据统计与处理143

3.2失业人员与在职职工健康状况比较分析146

3.2.1两类被试总体健康状况比较分析148

3.2.2两类被试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分析149

3.2.3两类被试健康状况的年龄差异分析150

4结论151

5讨论152

5.1心理紧张与疾病的产生152

5.2心理社会因素引发的生理和心理反应154

5.3.1神经生理机制158

5.3心理社会因素致疾的作用机制158

5.3.2神经内分泌机制162

5.3.3免疫机制166

5.4加强自我保健意识169

研究报告之四:再就业心理研究172

1 引言174

2研究设计177

2.1被试177

2.2调查问卷设计177

3数据统计与处理178

3.1被试对再就业途径的认识分析178

2.3统计分析方法178

3.2被试再就业前景主观认识分析181

3.3被试对工作岗位性质的认识分析184

3.4被试再就业意向的统计分析191

3.5被试对再就业形势的认识分析197

4结论203

5讨论与建议205

5.1 兴办有特色的技能培训,提高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能力206

5.2加强就业指导和教育工作,帮助失业人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209

5.3加强心理辅导,营造最佳的心理调适环境214

1 引言219

研究报告之五:失业人员择业心理研究——以苏州市区为例219

2研究设计220

2.1调查问卷设计220

2.2被试221

2.3统计分析方法221

2.3.1 卡方检验221

2.3.2因子分析法221

3数据统计与处理227

3.1 尚未就业的男性被试择业观分析227

3.2尚未就业的女性被试择业观分析233

3.3未就业被试择业观的性别差异比较238

3.3.1下岗归因的性别差异239

3.3.2就业概念理解的性别差异242

3.3.3再就业态度的性别差异243

3.3.4择业动机的性别差异246

3.3.5择业取向的性别差异247

3.3.6择业标准的性别差异248

3.4未就业被试与已就业被试择业观差异比较252

3.4.1失业(下岗)归因的差异比较252

3.4.2对就业概念理解的差异比较255

3.4.3再就业态度的差异比较256

3.4.4择业动机的差异比较259

3.4.5择业取向的差异比较260

3.4.6择业标准的差异比较262

4结论与讨论264

4.1择业观的性别差异265

4.2未就业和已就业被试的择业观差异269

4.3困扰苏州市政府的“隐性就业”问题272

参考文献278

附录一:调查问卷(一)281

附录二:调查问卷(二)286

后记29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