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学大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社会学大纲
  • 李达著 著
  • 出版社: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35557872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597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636页
  • 主题词:社会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社会学大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唯物辩证法1

第一章 当作人类认识史的综合看的唯物辩证法1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的前史1

一 原始时代的人类的认识1

本书的根本论纲之提起1

原始的思维2

原始的宗教的世界观4

二 古代自然哲学中的辩证法5

古代哲学发生的历史依据5

塔列斯与赫拉克里图的自然哲学中的辩证法7

德莫克里特的唯物论8

三 古代唯心论哲学中的辩证法10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哲学中的论理学10

亚里士多德的论理学13

四 中世纪哲学中积极的成分14

中世纪阿拉伯哲学中的唯物论14

唯名论与二重真理论的积极的意义16

五 近代初期的唯物论18

近代初期唯物论的历史根据18

十六—十七世纪英国的唯物论20

十七世纪大陆各国的哲学21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论24

六 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法27

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根据27

康德哲学中的辩证法28

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30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的生成及发展32

一 唯物辩证法的历史根据32

十九世纪前半期资本主义经济上的矛盾32

十九世纪前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上的矛盾33

十九世纪前半期意识形态上的矛盾35

二 费尔巴哈唯物论与黑格尔辩证法之批判的摄取37

黑格尔学派的崩溃与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出现37

创始者们思想的演进与社会的实践40

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克服42

黑格尔辩证法之批判的摄取45

三 唯物辩证法的生成47

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47

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50

当作实践的唯物论看的唯物辩证法51

四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53

理论斗争中哲学的锻炼53

列宁的阶段55

列宁的唯物辩证法56

哲学的现阶段58

人类知识史的综合60

第二章 当作哲学的科学看的唯物辩证法62

第一节 辩证唯物论的一般特征62

一 哲学的根本问题之解决62

哲学上的根本问题62

唯物论的根本论纲63

唯心论的根本论纲65

折中论或二元论66

哲学的阶段性67

二 唯心论的克服与辩证唯物论68

唯心论之社会的根源68

唯心论之认识论的根源69

唯心论与宗教的关系71

唯心论之扬弃与现代唯物论73

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的差异74

三 物质的概念75

物质75

运动79

时间与空间80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的对象82

一 当作世界观与方法的统一看的唯物辩证法82

当作世界观看的唯物辩证法82

当作方法看的唯物辩证法85

二 辩证法、认识论与论理学的同一性89

三者的同一性问题之提起89

创始者们对于这问题的解决91

列宁对于这一问题的展开92

这一问题的概括95

第三节 世界的发展与世界认识史的概观97

一 世界的统一及其发展97

物质的构造的领域之研究97

物质世界的统一98

太阳系生成的原理101

地球生成的原理102

生命生成的原理104

二 世界认识史的概观106

世界认识的发展106

世界认识史之直观的阶段108

世界认识史之形而上学的阶段109

世界认识史之辩证法的阶段112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的诸法则115

第一节 对立统一的法则115

一 对立物的统一及斗争115

形而上学的发展观与辩证法的发展观115

当作自己运动的源泉看的对立物的统一及斗争117

对立物的同一或互相渗透120

矛盾与敌对121

二 当作辩证法的核心看的对立统一的法则123

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辩证法的根本法则123

对立统一法则应用的范例125

第二节 由量到质及由质到量的转变的法则127

一 质、量、质量127

质127

质的相对性与事物的一般联系128

质与属性131

量133

质量134

二 由量到质及由质到量的转变136

由量到质的转变136

由质到量的推移138

三 飞跃论140

飞跃的辩证法140

关于飞跃论的各种曲解142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的法则144

一 否定之否定的法则的意义144

这个法则的意义144

实例145

二 否定与否定之否定149

否定之本质149

否定之否定的本质151

三 关于这个法则的曲解153

黑格尔的三段法153

机械论者与形式论者的曲解154

第四节 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155

一 本质与现象155

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之推进155

哲学史上关于本质与现象的范畴的理解之演进157

现象与本质的辩证法159

本质与假象的关系160

二 根据与条件163

根据与条件的辩证法163

关于根据与条件的范畴的曲解166

三 内容与形式169

内容与形式的辩证法169

分离内容与形式的形式主义与机械论172

第五节 必然性与偶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法则与因果性175

一 必然性与偶然性175

哲学史上关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理解之演进175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法177

现代机械论与少数派唯心论关于必然与偶然的问题之曲解180

二 法则与因果性183

法则183

法则与因果性187

目的的概念之科学的说明191

三 可能性与现实性193

可能性与现实性的两个概念的意义193

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的三个契机——对象、条件与运动195

第四章 当作认识论和论理学看的唯物辩证法199

第一节 认识过程考察的根据、意识的生成199

一 当作反映论看的认识论199

认识过程展开的论纲199

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统一之基础201

二 意识与人类肉体的关系203

精神活动与神经系统的关系203

精神活动与脑髓及分泌腺204

三 动物的意识的生成过程206

下等动物的反作用206

高等动物的意识、无条件的反射运动与条件的反射运动208

四 人类的意识的生成过程210

条件的反射运动与人类的精神活动210

人类意识高出于动物意识的特征211

意识的生成之概括213

第二节 感觉214

一 当作认识的源泉看的感觉214

感觉的形成214

感觉的发展与实践216

当作认识的出发点看的感觉218

关于反映论的曲解之批判220

二 感觉与思维223

感觉与思维的关系223

由感觉到思维的推移及其与实践的关系225

关于感性与思维的关系的问题的许多异论227

第三节 概念229

一 表象229

表象的意义229

表象之形成与实践231

二 概念232

概念的意义232

概念的构成过程235

概念之发展与实践237

第四节 判断与推理、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240

一 判断240

黑格尔判断论的评价240

恩格斯的判断论242

判断论的概要244

二 推理246

推理形式的检讨246

推理论的概要248

三 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251

分析与综合的统一251

归纳与演绎的统一253

认识之圆运动的发展256

第五节 形式论理学的批判258

一 形式论理学的总批判258

形式论理学的思维原理258

形式论理学的总批判260

二 关于形式论理学的批判的问题263

辩证法论理学扬弃形式论理学的解释263

形式论理学只是抽象的思维的论理学266

普列哈诺夫调停两种论理学的错误267

分离理论与实践而调停两种论理学的错误268

形式论理学所能适用的范围269

第二篇 当作科学看的历史唯物论271

第一章 历史唯物论序说271

第一节 历史唯物论的对象271

一 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271

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271

关于分离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见解之批判273

社会的存在与社会的意识之关系275

二 社会的基础276

生产力276

生产关系277

生产方法与生产关系277

社会的经济构造278

三 社会的上层建筑279

政治的法律的上层建筑279

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280

上层建筑对于基础的作用281

四 社会的发展法则283

社会的构成形态及其发展283

社会发展的意义285

特定社会内部发展法则的特殊性285

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转变法则的特殊性286

历史唯物论的对象之规定287

第二节 当作历史观与方法、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看的历史唯物论288

一 历史唯物论是社会发展理论与社会认识方法之统一288

机械论者主张历史唯物论是社会及其发展法则一般的学说288

形式论者主张历史唯物论是社会的方法论289

上述两种见解的异同291

科学的理论与科学的方法之统一291

二 历史唯物论是社会的理论与社会的实践之统一294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294

由历史的必然到历史的自由295

当作理论、方法及实践指导看的历史唯物论298

第二章 资产阶级社会学及历史哲学之批判299

第一节 资产阶级社会学之批判299

一 资产阶级社会学之先驱299

社会契约说的社会观299

地理学的唯物论的社会观302

旧派机械唯物论的社会观304

空想主义的社会观306

二 资产阶级社会学及其变迁的趋势309

实证主义社会学309

生物学主义的社会学311

心理学的社会学与形式社会学313

知识社会学与文化社会学316

资产阶级社会学的总批判318

第二节 资产阶级历史哲学的批判321

一 康德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321

康德的历史哲学321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323

新康德主义的历史哲学326

新黑格尔主义的历史哲学328

第三篇 社会的经济构造331

第一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331

第一节 劳动过程、自然与社会331

一 劳动331

劳动是人类与自然间的物质代谢过程331

劳动过程是社会与自然之对立的统一332

二 劳动过程的三个要素332

有意识的劳动332

劳动手段333

劳动对象334

三 劳动过程之社会性335

纯抽象的劳动过程335

劳动过程之自然的方面与社会的方面336

劳动过程的社会方面之积极性337

四 社会发展法则必须在社会内部去探求338

社会与自然之差异338

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339

社会发展的原因存在于社会之中340

五 各派社会学说对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之谬论及其批判341

旧派社会学的谬见及其批判341

新派社会学说的见解及其批判342

第二节 生产力344

一 当作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看的生产力344

生产344

单纯的再生产345

扩大的再生产346

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生产力347

生产力不能离开生产关系去考察348

二 生产力的社会性349

生产力与生产诸力的意义349

生产的生产力的两个方面350

劳动手段的社会性351

劳动对象的社会性352

劳动力的社会性353

劳动力与生产手段之关系355

三 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技术与科学的作用356

技术对于生产力的发达的作用356

技术是历史的范畴357

科学对于生产力发展上的作用359

科学与技术之关系359

科学与技术的成果对于社会的关系360

第三节 生产诸关系361

一 生产诸关系之形成361

生产关系361

分配关系363

消费关系364

交换关系365

生产诸关系与生产关系366

二 生产诸关系的物质性与社会性367

生产诸关系的物质性367

生产诸关系的社会性369

三 生产关系与生产方法372

生产力与生产方法372

生产方法是生产诸关系的基础373

生产关系之历史的形态374

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376

第四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376

一 生产力是生产关系运动的内容376

当作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看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376

生产力是生产关系的内容378

生产关系适应于生产力的发展379

二 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形式380

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380

生产关系也障碍生产力的发展382

特定生产关系的能动性与特定生产方法的内容383

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经济构造的变革384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384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386

关于经济构造变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387

第二章 经济构造之历史的形态389

第一节 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各种社会的经济构造389

一 先阶级社会的经济构造389

研究经济构造的历史形态的重要性389

先氏族社会的经济构造390

氏族社会的经济构造393

原始社会之崩坏397

二 奴隶制社会的经济构造399

阶级社会之共通的特性399

奴隶制的经济构造之发生及发展400

奴隶制的经济构造之崩溃401

三 封建社会的经济构造403

封建的生产关系之根本特征403

封建的手工业,商业与商业资本405

农奴制与封建制的同一407

变相的封建的生产方法——“亚细亚的生产方法”409

封建的经济构造之崩溃411

第二节 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413

一 资本主义的成立及发展的过程413

工场手工业时期413

机械的大工业415

机械之资本主义的使用与劳动者阶级415

当作生产关系看的资本,占居支配地位416

二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倾向418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418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419

工场的有计划组织与生产的无政府状态420

都市与农村的对立421

恐慌的必然性422

三 帝国主义424

生产的集积与独占424

银行的新作用与金融资本425

资本之输出426

国际的独占与世界分割427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冲突的尖锐化428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430

一 过渡期经济的特征430

过渡期经济的一般特征430

过渡期经济的根本法则432

资本主义经济的范畴不适用于过渡期经济436

过渡期的扩大再生产的意义438

二 过渡期经济的发展440

战时共产主义440

新经济政策时代——复兴期441

第一个五年计划——改造期442

三 苏联经济的现阶段443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设之完成443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前提条件445

第二个五年计划的任务446

社会主义经济的将来447

第四篇 社会的政治建筑449

第一章 阶级449

第一节 科学的阶级观449

一 阶级的概念449

当作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的表现看的阶级对立449

阶级的定义450

关于阶级的错误观点之辨正454

二 阶级的发生及其发展457

阶级的发生457

奴隶制社会的阶级459

封建社会的阶级460

第二节 资本主义社会的各阶级462

一 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阶级及其历史的发展462

两个主要阶级的发生462

两个主要阶级的发展463

二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过渡阶级465

大地主465

小所有者阶级,农民的分化466

智识分子——及其他社会集团468

过渡期社会的诸阶级471

三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颉颃472

经济斗争472

政治斗争474

理论斗争475

第二章 国家476

第一节 国家的理论476

一 科学的国家观476

当作社会发展产物看的国家476

当作社会上层建筑看的国家479

当作阶级统治机关看的国家481

当作公权力的组织看的国家483

二 超越的国家观的批判485

资产阶级的超越的国家观之批判485

关于科学的国家观的曲解之批判489

第二节 国家之起源及其发展492

一 国家之起源492

无国家社会的氏族组织492

氏族组织之崩溃与国家之发生494

国家发生的几个实例496

二 奴隶制社会的国家与封建国家499

奴隶所有者的国家499

封建国家502

第三节 近代国家506

一 由绝对主义国家到近代国家的转变过程506

近代国家之先驱——绝对主义国家506

绝对主义国家之历史的使命508

发展了的资产阶级的利益与绝对主义国家之矛盾510

二 近代国家构成的原理511

资产阶级革命511

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514

三 近代国家机关的构造516

近代国家的国家机关与政府形态516

议会制与普通选举519

四 资产阶级国家的法西斯化521

资产阶级国家与法西斯主义521

法西斯主义形态的两个方面524

从民主主义到法西斯主义独裁526

第四节 过渡期的国家530

一 过渡期国家的本质——无产阶级专政530

过渡期国家的特征530

苏维埃政权的民主性531

社会主义建设期的苏维埃政权533

二 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534

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534

领导农民大众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535

消灭剥削与阶级差别以建设社会主义537

三 过渡期国家制度的特征539

苏联宪法的特征539

过渡期国家机构的特征541

四 国家死灭的过程543

过渡期国家死灭的前提条件543

国家死灭过程的两个阶段544

第五篇 社会的意识形态547

第一章 意识形态的一般概念547

第一节 当作上部构造看的意识形态547

一 意识形态的形成547

个人意识与社会意识547

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548

二 社会意识与社会的存在550

社会的存在离社会意识而独立550

社会意识依存于社会的存在552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554

社会意识对于社会的存在之作用555

第二节 意识形态的一般特性557

一 意识形态的相对的独立性557

意识形态的相对的独立性557

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的歪曲性559

二 意识形态的阶级性560

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是阶级社会的反映560

意识形态的斗争性561

第二章 意识形态的发展563

第一节 先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563

一 原始社会的意识形态563

言语的发生563

原始的思维565

宗教的起源及其形态567

原始社会的艺术570

二 奴隶制社会的意识形态571

古代宗教的特征及基督教的起源571

古代的哲学思潮及科学的发达573

古代的艺术和文学576

三 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577

封建时代的哲学、科学与基督教577

封建时代的文学和艺术579

第二节 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580

一 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一般特征580

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580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拜物教583

二 资本主义社会的诸意识形态583

资产阶级的科学583

资产阶级的法律和道德585

资产阶级的艺术和文学586

近代哲学思潮的发展588

宗教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作用590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591

一 文化革命591

文化革命的意义591

文化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593

二 新文化的创造与反宗教运动594

新文化的基本特征594

社会主义建设与宗教的斗争59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