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发展战略导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社会发展战略导论
  • 张向东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7300009743
  • 出版时间:1991
  • 标注页数:491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50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社会发展战略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人类对社会发展战略的选择22

第一节 人类对社会发展的研究与选择22

一、发展选择是人类生存的需要22

二、发展选择是人类文明的标志23

三、人类对社会发展的研究25

第二节 多元因素对发展选择的制约26

一、物质环境26

二、国际环境27

三、主观条件28

第三节 社会发展模式及其选择29

一、世界模型的启示30

二、社会发展模式与社会制度31

三、社会发展模式的不同层次32

四、社会发展模式选择的理论与实践37

第二章 人口发展战略40

第一节 人口发展的社会因素40

一、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40

二、人口发展战略的选择44

一、人口产业结构的现状47

第二节 人口产业结构的转变47

二、人口产业结构的优化49

三、人口产业结构的转变51

第三节 人口老化趋向及其影响54

一、人口老化的发展趋向54

二、人口老化发展过程及其影响56

三、人口老化与社会保障体系59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64

第三章 资源的开发与利用64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64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65

三、自然资源的特征66

第二节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社会生产的发展67

一、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概况67

二、土地、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68

三、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76

四、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80

第三节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原则82

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84

二、经济可行,注重效益84

三、保护资源,促进平衡85

四、统筹兼顾,合理安排86

第四节 主要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86

一、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对策88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89

三、能源开发利用对策91

第四章 社会发展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战略95

第一节 生态失衡的历史演变96

一、古代农业社会96

二、近代工业社会97

三、未来信息社会98

第二节 未来的抉择:走生态化发展之路99

一、悲观学派关于环境与发展的观点99

二、乐观学派的研究角度101

第三节 发展中的“人类—环境”系统102

一、从自然生态系统到人工生态系统103

二、从“牧童经济”到“太空人经济”104

三、我国的生态设计106

第五章 社会发展战略视野中的消费109

第一节 消费问题在社会发展战略中的地位109

一、消费需求的一般特征109

二、消费问题在社会发展战略中的地位111

三、对消费进行战略研究的主要任务113

第二节 消费模式选择与社会发展114

一、消费模式的国际比较115

二、消费模式的选择与确定116

三、发展中国家的适度消费与社会发展118

第三节 消费结构与消费资源配置119

一、消费结构及其定向变化趋势119

二、我国消费结构变化带来的结构性矛盾120

三、消费结构性变化与资源配置合理化121

第四节 消费的社会效应122

一、示范效应和攀比效应122

二、滞后效应和超前效应123

三、消费同构效应124

第五节 消费导向机制及导向政策125

一、消费导向机制及消费指标体系的建立125

二、消费预测和消费计划化128

三、消费体制129

四、消费导向政策130

第六章 沟通与交往135

第一节 交往的实质与类型135

一、交往的涵义135

二、交往的实质138

三、交往的分类139

第二节 交往与社会发展142

一、交往与社会同步发展142

二、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147

三、沟通与交往的发展趋势158

一、为交往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169

第三节 沟通与交往的战略决策169

二、为交往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先进的媒介171

三、制定交往规范体系172

四、把沟通与交往纳入常规教育计划175

五、发展和完善交往的社会控制系统175

第七章 文化发展战略178

第一节 文化理论及其战略地位178

一、文化的涵义178

二、文化的构成179

三、文化的特征180

四、文化的变迁181

五、文化的分类及其战略地位186

第二节 观念文化发展战略189

一、创造兼容并存的文化环境189

二、正确处理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191

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194

四、社会效益是精神生产的评价标准198

五、依靠科学技术促进文化发展200

一、现代教育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201

第三节 发展教育事业是实现文化战略目标的关键201

二、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202

三、教育发展战略203

第八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210

第一节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211

一、科学技术与认识211

二、科学技术与生产力214

三、科学技术与现代管理219

四、科学技术进步的动力222

一、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225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评价与选择225

二、科学技术的选择是一个政治过程227

三、科学技术的不适当使用给人类造成危害228

四、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及其战略选择231

第三节 不发达国家面临的困境与挑战233

一、不发达国家的困境233

二、新技术革命加剧了国际竞争236

三、国际竞争的新格局与我国面临的选择237

一、发展经济学的形成238

第九章 经济发展理论238

第一节 经济发展理论的形成与演变238

二、发展经济学的演变243

第二节 主要经济发展理论246

一、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状况的分析246

二、主要经济发展理论分析246

第三节 创立科学的发展经济学257

一、怎样看待西方发展经济学257

二、探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259

第一节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战略264

第十章 世界经济发展战略纲要264

一、经济国际化265

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战略267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270

一、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经济特征270

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类型270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战略274

一、苏联的经济发展战略274

二、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276

第十一章 城市化与区域发展战略278

第一节 城市的观念与发展279

一、现代城市的观念279

二、城市的产生与发展283

第二节 城市化287

一、城市化的定义与实质288

二、城市化的前提289

三、城市化的动力290

四、城市化的类型与发展过程295

第三节 区域发展战略298

一、区域的涵义298

二、中心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298

三、城郊型社区的特点及其战略地位299

四、区域发展战略对策303

第十二章 社会发展战略视野中的社会结构305

第一节 社会结构理论306

一、社会结构的涵义306

二、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307

三、西方社会结构理论308

四、苏联的社会结构理论311

第二节 社会结构状况及其发展趋势313

一、阶级、阶层结构313

二、产业结构321

三、权力结构328

第三节 社会结构对社会发展的影响333

一、开放与流动334

二、动力阶层336

第十三章 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338

第一节 社会发展动力引论339

一、社会发展动力的概念339

二、社会进步的标准342

三、人类社会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344

第二节 历史过程的根本动力345

一、社会基本矛盾345

二、对抗性社会中的阶级斗争347

三、社会需要的动力意义349

一、自然环境的动力意义351

第三节 影响社会发展的其他动力因素351

二、文化传播的动力意义353

三、人口因素的动力意义356

第四节 现代社会动力的基本特征358

一、世界的一体化358

二、社会基本矛盾的新变化360

三、精神动力的强化361

一、社会组织的界定364

第十四章 社会组织的动态系统364

第一节 社会组织动态系统的构成364

二、动态性及动态系统365

三、动态系统的表现方式367

第二节 社会组织系统的要素变化及相互作用分析368

一、社会组织中的目标368

二、社会组织的结构369

三、社会组织中的文化370

四、社会组织中的技术371

六、社会组织中的管理372

五、社会组织中的环境372

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373

第三节 组织互动375

一、正式组织的互动375

二、非正式组织的互动377

三、组织间的互动377

四、我国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动378

一、社会组织的历史沿革379

第四节 社会组织的发展趋势与战略决策379

二、社会组织的发展趋势380

三、社会组织发展的战略决策381

第十五章 社会事业的计划管理体制382

第一节 社会事业计划管理的概况382

一、社会事业发展的涵义382

二、社会指标运动383

三、社会事业发展计划385

一、计划管理体制的内容与特点387

第二节 建立社会事业计划管理体制的原则387

二、建立计划管理体制的客观基础388

三、建立计划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388

第三节 创建新的社会事业计划管理体制的设想390

一、新体制的目标模式390

二、社会事业计划管理体制的基本轮廓390

三、社会事业计划管理体制近期改革设想394

一、社会保障的涵义396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内容和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396

第十六章 社会发展战略视野中的社会保障事业396

二、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397

第二节 国外社会保障事业简介400

一、英国的社会保障事业401

二、美国的社会保障事业402

三、波兰的社会保障事业403

四、保加利亚、匈牙利和民主德国的社会保险事业404

五、日本的社会保障事业406

第三节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407

一、社会保障从属企业化的弊端409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设想与走势414

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步骤416

第十七章 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与机制419

第一节 社会协调发展的立论根据419

一、社会发展要求协调419

二、全球发展战略研究对我们的启示421

三、发展中国家战略选择的历史教训421

四、世界新技术革命引起的巨大变革422

五、我国发展战略研究的深入探索423

第二节 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426

一、社会协调的涵义426

二、社会协调发展的特点426

三、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427

四、影响社会协调发展目标实现的因素430

第三节 建立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431

一、全面配套,深化改革431

二、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和规划指导433

三、建立社会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434

四、建立全国咨询监测网络系统435

五、发挥人在社会协调发展中的主体作用437

第十八章 社会发展指标体系439

第一节 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涵义与功能439

一、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涵义439

二、建立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必要性440

三、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功能443

第二节 建立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理论依据和方法444

一、理论依据444

二、基本方法445

第三节 建立我国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设想447

一、我国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工作开展情况447

二、国外社会发展指标体系介绍449

三、我国拟建立的社会发展指标体系453

第十九章 社会发展预测461

第一节 社会发展预测的重要性461

一、社会的未来是当前世界迫切关注的问题之一461

二、社会发展的未来是可以预测的464

一、社会发展预测的趋势性466

第二节 社会发展预测的实质466

二、社会发展趋势的决定因素468

第三节 社会发展预测的方法470

一、社会发展预测方法使用特点470

二、社会发展预测方法的类型472

第二十章 社会发展的决策与管理480

第一节 发展、决策与管理480

一、现代社会发展的特点480

二、社会管理是社会发展的加速器483

三、决策是管理的核心486

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决策系统487

一、社会发展决策与管理的重要性487

二、制定社会发展决策的依据488

三、社会发展决策系统的构成488

四、决策的科学程序489

第三节 社会发展决策管理的组织领导489

一、决策管理的隶属关系490

二、决策管理组织的主要任务49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