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植被与土壤协同恢复机制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闫东锋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568830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219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230页
- 主题词:太行山-丘陵地-植被-生态恢复;太行山-丘陵地-土壤-生态恢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植被与土壤协同恢复机制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植被恢复研究及其意义1
1.1 恢复生态学理论与实践1
1.2 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3
1.3 植被恢复技术措施4
2植被与土壤协同机制研究进展7
2.1 植被恢复特征7
2.1.1 植被演替及恢复理论7
2.1.2 植被恢复的研究方法与实践8
2.2 植被凋落物及根系的生态功能12
2.2.1 根系特征及其生态功能12
2.2.2 凋落物特征及其生态功能14
2.3 土壤发育与质量评价15
2.3.1 土壤质量评价理论与应用15
2.3.2 植被恢复与土壤发育17
2.4 存在的问题20
3本书研究区概况21
3.1 地形地貌21
3.2 气候和土壤22
3.3 植被概况22
3.4 生境特点23
4研究内容、关键问题和技术路线25
4.1 研究内容25
4.2 研究目标26
4.3 关键问题26
4.4 技术路线27
4.5 关键技术28
5样地设置与调查29
5.1 样地选择29
5.2 样地设置31
5.3 植被调查31
5.3.1 乔木层调查31
5.3.2 演替与更新层调查33
5.3.3 灌木层与草本层调查33
5.3.4 凋落物层调查35
5.3.5 地表根系调查35
5.4 土壤调查36
5.4.1 土壤调查与取样36
5.4.2 土壤物理性质测定37
5.4.3 土壤化学性质测定37
5.5 环境因子调查38
6播种和植苗造林条件下植被恢复数量特征39
6.1 演替阶段的量化与识别39
6.1.1 研究方法39
6.1.2 演替阶段识别评价指标体系45
6.1.3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演替阶段的量化与识别46
6.1.4 基于灰色关联聚类的演替阶段的量化与识别49
6.1.5 基于DCA排序的演替阶段的量化与识别53
6.1.6 演替阶段划分与识别结果54
6.2 不同演替阶段植被优势种群数量特征55
6.2.1 研究方法55
6.2.2 不同演替阶段乔木优势种群特征59
6.2.3 不同演替阶段灌木优势种群特征65
6.2.4 不同演替阶段草本优势种群特征71
6.3 不同演替阶段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79
6.3.1 研究方法79
6.3.2 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不同演替序列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80
6.3.3 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物种多样性差异规律83
6.4 不同演替阶段更新演替数量特征85
6.4.1 研究方法85
6.4.2 更新树种组成分析85
6.4.3 更新种物种多样性分析88
6.4.4 主要更新优势种更新数量分析89
6.4.5 主要更新优势种重要值及生态位分析93
6.5 不同演替阶段植被生物量及元素分配95
6.5.1 研究方法95
6.5.2 乔木林生物量及分配95
6.5.3 灌、草生物量及元素分配97
6.5.4 植物总生物量100
6.6 不同演替阶段植被凋落物数量特征101
6.6.1 研究方法101
6.6.2 凋落物生物量及养分特征102
6.6.3 凋落物水文特征104
6.7 不同演替阶段地表根系结构及分布特征117
6.7.1 研究方法117
6.7.2 地表根系结构特征117
6.7.3 地表根系分布特征119
6.8 播种造林和植苗造林条件下植被演替程度评价122
6.8.1 植被修正演替度指数模型的建立122
6.8.2 播种造林和植苗造林植被恢复修正演替度指数123
6.9 小结与讨论124
7播种造林和植苗造林条件下土壤发育数量特征130
7.1 不同演替阶段土壤水文物理特性的变化规律130
7.1.1 研究方法130
7.1.2 土壤物理特性131
7.1.3 土壤水分变化特征134
7.1.4 土壤渗透能力及其影响因素138
7.2 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化学特性变化规律145
7.2.1 土壤pH值145
7.2.2 土壤有机质146
7.2.3 土壤全N、全p、全K146
7.2.4 土壤养分指标间的相关性148
7.3 播种造林和植苗造林植被土壤发育质量数量化评价149
7.3.1 土壤发育综合评价指数的建立149
7.3.2 播种造林和植苗造林植被土壤发育综合评价指数151
7.4 小结与讨论153
8植被与土壤协同恢复机制的数量化研究156
8.1 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发育因子的数量化耦合156
8.1.1 研究方法156
8.1.2 植苗造林条件下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发育因子的耦合关系157
8.1.3 播种造林条件下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发育因子的耦合关系161
8.2 地表植物和凋落物与土壤养分的数量化协同关系164
8.2.1 研究方法164
8.2.2 地表植物地上部分生物量、养分与土壤养分的协同关系165
8.2.3 地表植物地下部分生物量、养分与土壤养分的协同关系167
8.2.4 凋落物生物量、养分与土壤养分的协同关系170
8.3 地表根系与土壤发育的数量化协同关系172
8.3.1 研究方法172
8.3.2 根系参数与土壤发育特性指标的典型相关173
8.3.3 根系参数与土壤有机质、土壤全N的相关分析175
8.3.4 主要根系参数与土壤有机质、土壤全N的回归模型176
8.4 天然更新与土壤发育的数量化协同关系178
8.4.1 研究方法178
8.4.2 影响幼苗密度的土壤发育因子主成分分析179
8.4.3 幼苗密度与土壤发育因子相关分析180
8.4.4 幼苗密度与土壤发育因子的通径分析181
8.4.5 幼苗密度与土壤发育因子的逐步回归模型182
8.5 植被-土壤生态系统协同效应现时评价183
8.5.1 现时评价模型建立的背景183
8.5.2 现时评价模型的建立183
8.5.3 现时评价模型的检验184
8.6 小结与讨论189
9结论、讨论与展望194
9.1 结论194
9.2 讨论199
9.3 展望201
主要参考文献204
热门推荐
- 2994333.html
- 3434315.html
- 3623104.html
- 1192808.html
- 1514442.html
- 2282789.html
- 759869.html
- 3174090.html
- 1095237.html
- 27099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519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078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5024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538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290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581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89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840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771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18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