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说一切有部之禅定论研究 以梵文《俱舍论》及其梵汉注释为基础【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惟善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0137445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407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440页
- 主题词:禅宗-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说一切有部之禅定论研究 以梵文《俱舍论》及其梵汉注释为基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古印度前佛教时期的禅1
第二节 主流禅修与佛教禅修5
一、主流禅修对佛教禅修的影响5
二、佛教禅修对主流禅修的影响12
第三节 佛教禅修及其目的13
第四节 有部及其相关部派15
一、说一切有部15
二、经量部师和譬喻师17
三、分别论者19
第五节 关于选题、研究现状及方法21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21
二、有部与有部禅定论的研究现状24
三、研究范围及方法33
第二章 禅及其相关术语辨析35
第一节 生和定的概念分析36
一、生的定义与外延36
二、定的定义与外延37
三、生与定的不同39
第二节 禅的本义与发展39
一、禅的本义40
二、有部与经部对禅的定义探讨40
三、四禅的建立与发展42
第三节 三摩地的概念分析45
一、三摩地的定义46
二、与三摩地相关联的词48
三、三摩地和等至的区别56
四、三摩地作为大地法58
五、正三摩地与邪三摩地59
六、三摩地与散乱的辨析60
第四节 小结74
第三章 三界——对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辨析77
第一节 界的定义77
第二节 略释三界79
一、欲界六道79
二、色界与无色界81
第三节 三界分别83
一、蕴、处、界83
二、二十二根在三界的增上功能85
三、三界有情的心理要素93
四、三界的缘起96
五、四识住与七识住97
第四节 三界寿命的局限性102
第五节 有情及其世界的毁灭104
一、欲界的毁灭105
二、色界天的毁坏106
三、第四禅与四无色之无常107
第六节 人间为最好的禅修处107
第七节 小结111
第四章 无色界是否有色(物质)之辩114
第一节 色与无色的定义115
第二节 有色与无色之别118
第三节 分别论者与应理论者之辩论120
一、分别论者之教证(āgama)121
二、分别论者之理证(yukti)122
三、应理论者之教证122
四、应理论者之理证125
五、对引用经典的评定125
六、对两派所引经典之讨论128
第四节 “无色”问题之解决129
第五节 小结131
第五章 无想定与灭尽定之辨析132
第一节 无想定133
一、早期佛经对无想定的探讨133
二、阿毘达磨中的无想定136
第二节 灭尽定146
一、灭尽定的定义146
二、有关灭尽定的经典148
三、灭尽定的修习者149
四、灭尽定的获得151
五、灭尽定的所依154
六、意成身与灭尽定155
七、入灭尽定158
八、灭尽定的性质与异熟159
九、灭尽定的位置160
十、灭尽定的期限161
十一、灭尽定的力量162
十二、出灭尽定164
十三、触的生起166
十四、死亡与灭尽定的不同168
十五、为何叫灭受想定169
第三节 无想定与灭尽定之异同171
第六章 有关无想定与灭尽定的辩论173
第一节 无心之辩173
一、“俱”字的两层含义174
二、从心与心所的关系上论证176
三、从三法和合来论证176
四、从识是否不离身来论证177
五、心之生起178
六、两种作为实体的定180
七、众贤的结论183
第二节 灭尽定是佛教修行的目标吗?184
一、涅槃之义185
二、灭尽定与涅槃之相似186
三、灭尽定与身证187
四、灭尽定之正见190
第三节 小结191
第七章 四禅所具备的基本要素192
第一节 不染污禅所具备的要素193
一、禅支的建立193
二、近分定与四无色无禅支197
三、分别释禅支198
第二节 染污禅所具备的要素216
第三节 动禅与不动禅218
第四节 禅作为生存界之受差别220
第五节 小结221
第八章 等至的不同种类223
第一节 略释三种等至223
一、味等至223
二、净等至225
三、无漏等至226
第二节 三类等至的获得227
第三节 三类等至相生论230
一、从无漏等至无间生净无漏等至230
二、从净等至无间生起净无漏等至231
三、从染污等至无间生起净等至232
第四节 四种净等至234
第五节 修习超等至235
第六节 等至依身、所缘与断烦恼238
第七节 无漏等至及诸净近分定所断烦恼241
第八节 八近分定与中间定241
第九节 小结242
第九章 九等至与解脱的关系244
第一节 九等至的范围界定244
第二节 四禅与四乐通行的关系246
第三节 佛依乐速通行而证悟249
第四节 佛陀及其弟子依第四禅入涅槃252
第五节 四禅与四无色定的不同特点256
第六节 生天界与解脱之趋向257
第七节 小结260
第十章 论种种三摩地262
第一节 有无寻伺三摩地262
第二节 空、无愿、无相三摩地265
一、三三摩地的建立265
二、三三摩地与三解脱门268
三、三三摩地的差别相270
第三节 三重三摩地272
一、三重三摩地的建立272
二、三重三摩地是有漏275
三、三重三摩地之生起275
第四节 四修三摩地276
第五节 小结282
第十一章 论金刚喻定的特色283
第一节 金刚喻定与无间道283
第二节 金刚喻定与智285
第三节 金刚喻定与依地287
第四节 金刚喻定与断烦恼290
第五节 金刚喻定的力量293
第六节 小结295
第十二章 依定所起功德:四无量的修学体系296
第一节 什么是四无量297
第二节 为何称之为“无量”298
第三节 四无量的性质299
第四节 四无量定之行相300
第五节 四无量之所缘境302
第六节 四无量的所依处——界与地304
第七节 修四无量观能对治烦恼306
第八节 四无量的修习308
一、慈无量的修习309
二、悲与喜无量的修习311
三、舍无量的修习311
第九节 修四无量观的行者312
第十节 修四无量观的功力314
第十一节 修四无量观的果报315
第十三章 论依定所起功德: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318
第一节 八解脱318
一、八解脱名目318
二、解脱的定义323
三、具足住之本意325
四、八解脱的建立326
五、八解脱之所缘境332
六、八解脱的不同特色332
七、修八解脱的理由335
八、何许人能生起八解脱335
九、何为“身作证”336
第二节 八胜处340
一、八胜处名目340
二、众贤对“胜处”的解释345
三、前三解脱与八胜处的关系347
第三节 十遍处348
一、遍处之名目348
二、何为遍处349
三、众贤对“遍处”的解释350
第四节 解脱、胜处、遍处的所依和获得351
第五节 解脱、胜处、遍处之辨别353
第十四章 结论356
一、圣者成就的等至的数目356
二、不同部派的基本观点358
三、争论中所涉及的问题360
四、大乘禅定理论的发展361
附录:汉梵巴重要术语名称对照363
参考文献385
后记403
图像1—1 瑜伽坐姿方印5
图表2—1 三界有情处所分布表37
图表2—2 四禅四无色定的分类表39
图表2—3 心念相续与十大地法的关系59
图表2—4 二十心法与十五个实体65
图表2—5 三摩地与散心关系图67
图表2—6 狂乱与散乱的不同翻译表71
图表3—1 三界与五蕴84
图表3—2 三界与十二处、十八界84
图表3—3 二十二根各自的功能88
图表3—4 三界与二十二根90
图表3—5 二十二根与得沙门果92
图表3—6 二十二根与断非断93
图表3—7 欲界与四十六心所法95
图表3—8 三界与四十六心所法95
图表3—9 三界与十二因缘97
图表3—10 识所住与五蕴关系99
图表3—11 识住与三界九地之关系101
图表3—12 三界有情寿命103
图表4—1 有部色法分布117
图表5—1 对三触的不同记载167
图表5—2 对三触的不同解释167
图表7—1 四禅十八支193
图表7—2 四禅十一支194
图表7—3 四近分定与四无色十八支198
图表7—4 身受与心受的特征与区别202
图表7—5 身轻安与心轻安的特征与区别203
图表7—6 四染污禅十一与九支之区别218
图表7—7 禅之定与生及三受分别221
图表8—1 净等至的得与舍228
图表8—2 净、无漏与染污等至之得229
图表8—3 从无漏等至生起净与无漏等至的数量231
图表8—4 从净等至生起净与无漏等至的数量232
图表8—5 从染污等无间生起净等至的数量233
图表8—6 四净等至与四净无色234
图表8—7 《梵本》与《真谛本》的超等至修习次第236
图表8—8 《玄奘本》的超等至修习次第237
图表8—9 依地等至生起的数量239
图表8—10 八等至与三三摩地243
图表9—1 八根本定与八近分定245
图表9—2 四禅与四通行248
图表9—3 佛陀入涅槃示意图254
图表9—4 四禅与四无色定的特征256
图表9—5 九定与其相应的出生地258
图表10—1 上座部与有部对中间定的理解264
图表10—2 中间定位置安排265
图表10—3 无相、空、无愿与有漏无漏268
图表10—4 三三摩地之差别271
图表11—1 三界与六智286
图表11—2 四谛十六行相287
图表11—3 九定与384个金刚喻定289
图表11—4 欲界所获得的金刚喻定290
图表11—5 三界见修所断之烦恼291
图表12—1 三界与四无量的分配表305
图表12—2 四无量的修习次第表312
图表13—1 八解脱与二十一类法的相应关系333
图表13—2 八胜处345
图表13—3 解脱、胜处、遍处的相摄关系355
图表14—1 圣者与其成就的等至358
热门推荐
- 3033302.html
- 1890340.html
- 1372027.html
- 314212.html
- 1632364.html
- 2926343.html
- 2603040.html
- 1945719.html
- 3870584.html
- 35742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505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795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393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183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075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709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917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864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650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93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