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汽车安全工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葛如海,刘志强,陈晓东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572988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580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597页
- 主题词:汽车-安全技术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汽车安全工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概述1
第一节 汽车安全问题的历史与现状1
一、安全问题的历史1
二、安全问题的现状5
第二节 汽车交通事故的定义、特性与一般规律8
一、交通事故的定义8
二、交通事故的分类10
三、交通事故的一般特性12
第三节 影响汽车安全性的因素与措施13
第四节 我国汽车安全技术现状与展望18
一、产品质量管理的变革18
二、我国汽车标准体系现状18
三、我国汽车安全技术现状18
四、汽车安全技术发展趋势和提高汽车安全性的措施22
第二章 人的特性与汽车安全28
第一节 交通心理学28
一、交通心理学概况28
二、交通心理学的研究课题29
三、国外交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30
第二节 驾驶员的视认性与汽车安全32
一、人眼的功能及后视镜设计中的视觉因素考虑32
二、直接视野37
三、间接视野50
四、恶劣天气的视野保持59
五、发生故障时的视野保持64
六、夜间视认性及灯光视认性64
第三节 驾驶员操纵特性与汽车安全74
一、驾驶员的操纵性76
二、仪表类的视认方便性79
三、加速器控制系统的操作81
第四节 驾驶员行为特性与汽车安全82
一、反应特性82
二、驾驶员的行为特性84
三、性格特征及心理特性85
四、驾驶适应性87
五、注意力89
第五节 驾驶员酒后开车特性与汽车安全91
一、酒后开车与交通事故91
二、饮酒量与体内酒精浓度93
三、血液中酒精浓度与人的驾驶能力93
第六节 驾驶员驾驶疲劳特性与汽车安全94
一、什么叫驾驶疲劳94
二、疲劳的种类95
三、驾驶疲劳的症状97
四、驾驶疲劳与交通事故98
五、驾驶疲劳与道路交通条件98
六、疲劳与心跳99
七、驾驶疲劳对策99
八、驾驶疲劳的测量方法101
第七节 事故心理102
一、交通事故的直接原因102
二、观察错误103
三、判断错误103
四、操作错误103
第八节 行人等道路利用者的特性104
一、行人特性104
二、乘车者的交通心理105
三、骑自行车者的交通心理105
四、畜力车驭手的交通心理106
第三章 汽车碰撞特性108
第一节 汽车碰撞的基本知识108
一、汽车碰撞类型108
二、汽车碰撞过程的构成110
三、汽车碰撞的基本假设111
四、汽车碰撞的性质113
五、加速度在汽车碰撞中的危害115
第二节 汽车的一维碰撞115
一、汽车对固定墙壁的正面碰撞115
二、汽车对汽车的一维碰撞121
三、追尾相撞124
第三节 汽车的二维碰撞129
一、汽车与固定壁斜角的碰撞129
二、汽车与汽车前碰撞偏置碰撞车身变形经验公式130
三、二维碰撞动量分析131
四、矢量分析法141
五、二维碰撞后汽车的运动143
第四节 汽车与其他车辆的碰撞151
一、轿车与大型车的碰撞151
二、轿车与摩托车、自行车的碰撞151
第五节 汽车对行人的碰撞165
一、碰撞速度的推算166
二、汽车与行人的碰撞速度实验结果168
三、根据行人伤害判断的汽车碰撞速度173
第六节 汽车的单独事故174
一、不规则旋转175
二、与柱碰撞176
三、滚落路外177
第四章 汽车安全带179
第一节 安全带结构180
一、主动式安全带的种类180
二、安全带的主要零件及要求182
三、安全带总成的性能要求198
第二节 新型安全带199
一、强力限制器199
二、装有织带夹紧装置的安全带200
三、预加载荷(预张紧器)装置204
四、腰带部分折叠式安全带213
五、能量吸收式织带(EA织带)215
六、张紧力降低型紧急锁止卷收器215
七、织带导向臂215
八、空气安全带216
九、座位安全带报警系统216
第三节 被动式安全带217
第四节 安全带的设计分析220
一、安全带当量刚度对人体响应的影响220
二、安全带动态拉出量对人体响应的影响222
三、安全带腰带与肩带刚度的匹配223
第五节 安全带的使用效果224
一、对前排乘员的保护效果224
二、对后排乘员的保护效果228
第六节 安全带的试验229
一、安全带固定点试验229
二、织带性能试验232
三、带扣锁性能试验235
四、调节件的调节力试验235
五、卷收器性能试验235
六、卷收器耐久性试验238
七、安全带总成性能试验242
第五章 安全气囊247
第一节 安全气囊的结构与工作原理248
第二节 安全气囊碰撞传感器252
一、预知撞车传感器252
二、检测冲击碰撞传感器255
第三节 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264
一、气体发生器的类型264
二、气体发生剂267
三、中心点火管280
第四节 安全气囊气袋283
一、气袋的分类285
二、汽车用气袋织物的主要性能与指标286
三、气袋用材料及其性能289
四、气袋用纤维的规格290
五、气袋织物密封涂层293
六、气袋织物的透气性295
七、气袋的缝制301
八、非涂层气袋织物的后整理方法303
九、气袋试验304
第五节 安全气囊中央控制器306
第六节 侧碰撞安全气囊311
第七节 安全气囊设计分析314
一、撞车时乘员运动特性314
二、汽车全碰撞行程316
三、气囊展开时间的选择318
四、对乘员的不同攻击率与汽车内部行程的关系318
第八节 安全气囊使用效果分析319
第九节 汽车座椅乘员识别系统322
一、传感器系统322
二、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323
三、气囊安全释放控制系统325
第十节 安全气囊试验326
第六章 乘员舱内部保护乘员的其余措施330
第一节 能量吸收式转向柱330
一、能量吸收式转向柱的结构原理与设计333
二、自对正方向盘340
第二节 乘员约束系统——座椅、头枕与膝杠341
一、座椅341
二、头枕348
三、膝杠351
第三节 乘员舱内部结构351
一、轿车内饰件的分类351
二、轿车内饰件的特点352
三、汽车内饰缓冲吸能特性353
第七章 乘员舱以外保护乘员的措施357
第一节 吸能式保险杠360
一、吸能式保险杠基本结构361
二、吸能式保险杠设计365
第二节 车架及承载式车身结构369
一、车架及承载式车身结构369
二、车架吸能设计370
第三节 车门378
一、车门的类型378
二、车门安全性能要求381
三、车门上的安全性结构381
四、增强纤维复合材料车门384
第四节 强化A、B、C柱、门槛、车顶纵梁及防护格栅和前围386
一、强化A、B、C柱、门槛、车顶纵梁386
二、防护格栅和前围389
第五节 其他车身结构件390
一、翻车保护杆390
二、保险架390
第六节 典型车身结构件能量吸收特性391
一、扩孔管变形391
二、翻转管变形391
三、点焊连接薄壁梁碰撞性能392
四、复合材料管的缓冲吸能研究394
五、泡沫铝动态力学性能398
六、圆柱形波纹管吸能特性405
七、方形截面波纹管吸能特性412
第八章 对行人及其他车辆的保护措施413
第一节 车辆前端对行人的保护作用413
一、行人与车辆碰撞的位置分布415
二、行人碰撞试验法规416
三、行人腿与膝关节保护420
四、行人头部保护424
五、行人碰撞保护研究动态427
第二节 车辆外部凸出物428
第三节 汽车外部防护装置429
一、汽车外部防护装置的分类429
二、汽车前后下部防护装置的设计要求430
三、侧下部防护装置的设计要求434
第四节 汽车与行人碰撞模拟435
第九章 汽车碰撞试验438
第一节 整车碰撞试验439
一、碰撞试验类型440
二、实车碰撞试验程序453
三、实车碰撞用主要试验设备454
第二节 部件碰撞试验471
一、车顶及侧门强度试验471
二、门锁及门铰链试验473
三、座椅及头枕试验475
四、燃油箱试验481
五、转向柱试验482
六、内部凸出物试验482
七、保险杠性能试验(FMVSS215)485
八、货车驾驶室的碰撞试验486
九、行人碰撞保护试验487
第三节 零部件模拟碰撞试验方法与设备488
一、HYGE试验装置489
二、CATARC、UTAC和TNO模拟碰撞试验装置492
三、德国TUV零部件模拟碰撞试验装置493
四、美国MTS模拟碰撞试验设备493
五、VIA碰撞试验装置496
六、模拟碰撞试验装置滑车驱动方式497
七、模拟碰撞试验设备的吸能装置498
八、滑车与拖车间的联结及脱钩机构500
第四节 汽车碰撞模拟502
一、汽车碰撞计算机模拟的基本理论504
二、汽车碰撞模拟研究内容519
三、汽车碰撞模拟研究方法523
第五节 碰撞试验中乘员的替代物533
一、假人533
二、动物538
三、死尸540
四、志愿者541
第六节 伤害标准541
一、伤害标准的发展541
二、头部伤害标准544
三、胸部伤害标准545
四、大腿伤害标准546
五、侧面碰撞伤害指标547
六、面部的耐冲击性548
七、颈部的耐冲击性549
八、综合的伤害标准550
第十章 汽车碰撞后的对策552
第一节 燃料系、点火系和电气系统的防止火灾要求及布置552
一、燃料系的火灾预防552
二、排气系的火灾预防553
三、电气系统的火灾预防554
第二节 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557
一、内饰材料的定义557
二、内饰材料的分类557
三、内饰材料燃烧特性的评价指标及试验方法557
四、阻燃纤维562
五、非织造布阻燃汽车衬垫毡563
六、胶黏剂的阻燃565
七、阻燃聚丙烯568
第三节 燃油箱的布置及防止燃料泄漏的要求571
一、燃油箱的布置571
二、碰撞后防止燃料泄漏的要求572
第四节 汽车事故后乘员的紧急撤离572
参考文献575
热门推荐
- 2043825.html
- 1266588.html
- 2990423.html
- 2773106.html
- 2971453.html
- 106675.html
- 3029207.html
- 987587.html
- 1910193.html
- 20924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316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315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4314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028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799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545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331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827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460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94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