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创造方法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裴晓敏主编;陈锋,张增常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4344443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198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209页
- 主题词:创造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创造方法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前技法时代1
一、偶然发明的世纪1
二、试错法3
第二章 创造技法时代7
一、创造技法时代的诞生7
二、创造技法的分类8
(一)联想系列技法10
(二)组合系列技法19
(三)类比系列技法24
(四)臻美系列技法27
三、创造技法之间的关系29
四、传统创造方法的局限性30
(一)传统创造技法的局限31
(二)传统创新过程的困境分析32
第三章 “后技法时代”的创造方法概述34
一、“后技法时代”的时代背景与特征34
二、TRIZ是什么34
三、TRIZ的由来与核心思想35
(一)TRIZ来源35
(二)TRIZ的核心思想36
(三)TRIZ的发展36
(四)TRIZ理论与发明的级别39
(五)TRIZ创新方法理论体系40
第四章 TRIZ创新思维42
一、最终理想解(IFR)43
二、九屏幕法:资源分析法48
三、小人法51
四、STC算子——大小、时间和价格58
五、金鱼法60
第五章 TRIZ创新规律63
一、技术系统的S曲线进化法则65
(一)S曲线进化法则65
(二)S曲线分析66
(三)S曲线分析的作用67
二、提高理想度法则(获得“最终理想解”)68
(一)技术系统的进化目标68
(二)提高理想度的含义68
三、子系统的不均衡进化法则71
四、动态性和可控性进化法则72
(一)提高柔性子法则72
(二)提高可移动性子法则75
(三)提高可控制性子法则77
(四)增加系统的动态性和可控性的路径78
五、增加集成度再进行简化法则78
六、子系统协调性进化法则80
(一)结构上协调80
(二)性能参数的协调81
(三)工作节奏和频率上的协调81
七、向微观级和场的应用进化法则81
八、减少人工介入的进化法则84
第六章 TRIZ技术矛盾与创新原理87
一、技术矛盾与矛盾矩阵88
(一)技术矛盾与39个技术参数88
(二)矛盾矩阵92
二、创新原理:不折中地解决技术矛盾94
(一)分割原理(Segmentation)95
(二)抽出原理(Taking out/Extraction)98
(三)局部特性/品质(Local Conditions/Quality)100
(四)不对称原理(Asymmetry)101
(五)组合原理(Merging)103
(六)多用性原理(Universality)105
(七)嵌套原理(Nested doll)105
(八)质量补偿原理(Anti-weight)107
(九)预先反作用原理(Preliminary anti-action)108
(十)预先作用原理(Preliminary action)109
(十一)预先防范原理(Beforehand Cushioning)111
(十二)等势原理(Equipotentiality)112
(十三)反向作用原理(The other way around)112
(十四)球面化原理(Spheroidality)114
(十五)动态原理(Dynamics)115
(十六)作用不足或过量作用原理(Partial or excessive actions)116
(十七)向多维度过渡原理(Another Dimension)118
(十八)机械振动原理(Mechanical vibration)120
(十九)周期作用原理(Periodic action)121
(二十)连续有效作用原理(Continuity of useful action)122
(二十一)紧急行动原理(Skipping/Rushing through)123
(二十二)变害为益原理(Convert harm into Benefit)124
(二十三)反馈原理(Feedback)125
(二十四)中介物原理(Mediator)126
(二十五)自服务原理(Self-service)126
(二十六)复制原理(Copying)127
(二十七)替代原理(替代法)129
(二十八)机械系统的替换原理(Mechanics substitution)130
(二十九)气压或液压原理(Pneumatics and hydraulics)130
(三十)利用软壳或薄膜原理(Flexible shells and thin films)131
(三十一)多孔材料原理(Porous materials)132
(三十二)变色原理(Color change)133
(三十三)同质性原理(Homogeneity)134
(三十四)抛弃与再生原理(Discarding and recovering)135
(三十五)改变物理和化学状态原理(Transformation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states)136
(三十六)相变原理(Phase transition)138
(三十七)热膨胀原理(Thermal expansion)139
(三十八)氧化原理(Strong oxidants)141
(三十九)惰性环境原理(Inert atmosphere)142
(四十) 复合材料原理(Composite materials)142
第七章 物理矛盾与分离原理144
一、物理矛盾144
二、分离原理145
(一)空间分离146
(二)时间分割150
(三)条件分离152
(四)整体与局部分离153
(五)解决物理矛盾的创新原理154
(六)分离原理的综合应用155
第八章 TRIZ方法的程序与流程157
一、TRIZ理论工具体系157
二、TRIZ解题流程157
三、利用矛盾矩阵和创新原理解题案例159
第九章 “后技法时代”对创造方法的诠释168
一、TRIZ创造哲学基础169
(一)创新理论基础之一:唯物辩证法169
(二)创新理论基础之二:本体论171
二、TRIZ方法论本土化过程探析174
(一)TRIZ理论本土化思考174
(二)TRIZ与传统创造技法的比较与融合175
(三)TRIZ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会通177
三、对TRIZ创造方法的哲学反思180
(一)算法程序与创造性思维:从“深蓝”谈起180
(二)逻辑规则:TRIZ创造过程的形式走向181
(三)人文缺失:TRIZ方法的潜在弊端183
第十章 无法而法:中国传统创造方法185
一、中国形而上的创造方法论185
二、法无定法:科学方法向无法而法的超越187
三、道有其道:由技进道189
四、创学时代:西方创造之技与东方创造之道合璧193
参考文献196
热门推荐
- 2780071.html
- 135513.html
- 2915786.html
- 2265907.html
- 2555389.html
- 918905.html
- 572833.html
- 2390626.html
- 576480.html
- 10260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249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748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512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671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687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025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97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044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309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65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