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教育纲要【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社会教育纲要
  • 马宗荣著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47
  • 标注页数:0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19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社会教育纲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教育的意义及其分化1

第一节 教育的意义1

社会的存续1

社会精神的同化2

个体化3

同化个体化与社会存续进步之关系3

社会化作用4

社会化作用本来是超越意志的作用4

有意的社会化作用——教育5

从来的教育的意义6

社会教育7

第二节 教育的主体与客体8

主体与客体8

教育者的权威12

教育者13

第三节 教育的目标与领域14

教育有两个目标14

职业陶冶15

一般陶冶16

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是相对的概念16

第四节 教育的分化17

教育的领域广大17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最组织化的教育17

社会中尚有未组织化的教育之存在17

社会教育18

第二章 社会教育19

第一节 社会教育的意义19

英美无我国所谓「社会教育」的名称19

美国的「社会教育」非我国的「社会教育」20

德国的「民众教育」的意义20

德国的「社会的教育」非我国的「社会教育」22

日本的「社会教育」的意义22

社会教育的意义23

第二节 社会教育的教育者26

社会教育的教育者是社会全体26

国家为社会教育的教育者之例26

地方政府为社会教育的教育者之例27

官厅为社会教育的教育者之例27

公共团体为社会教育的教育者之例28

个人为社会教育的教育者之例28

反对社会全体为社会教育的教育者之说及其谬误28

社会教育的中心教育者29

第三节 社会教育的客体33

社会教育的客体为社会全民33

成人及未受学校教育的人占社会教育客体中的主体但社会教育的对象是社会全民34

为什么要幼儿为社会教育的客体34

为什么要儿童为社会教育的客体34

为什么要少年为社会教育的客体35

为什么要青年为社会教育的客体——农村青年——商店员——女青年36

为什么要成人为社会教育的客体——劳动者40

为什么要其他的人门为社会教育的客体42

反对社会全民为社会教育的客体之说及其谬误42

第四节 社会教育与社会式的民众教育43

社会教育44

民众教育44

广义的民众敬育即社会教育狭义的民众教育为启蒙性的社会教育44

所谓学校式的民众教育与社会式的民众教育45

学校式的民采教育与社会式的民乘教育的区分不能成立45

社会式的民众教育说流行后所发行的流弊47

第五节 社会教育的必要48

第六节 社会教育的可能50

第七节 社会教育的理想及其分工54

社管教育的理想54

分工总说55

社会知育的重要56

社会知育——语文教育57

社会知育——科学教育58

社会德育的重要60

社会德育——公民教育61

社会德育——品格教育62

社会德育——团体训练62

公民教育再论63

团体训练再论64

团体训练与青少年65

社会体育(健康教育)的重要66

体育运动66

卫生教育67

社会技育的重要68

职业教育72

家事教育72

社会情育的重要72

艺术教育73

休乐教育75

艺术教育与休乐教育并存论77

非常时期内社会教育的目标78

第八节 社会教育的范围80

第九节 教育宗旨与社会教育82

第十节 社会教育的方法88

第十一节 社会教育的机关89

总说89

社会教育实施机关90

设立社会教育实施机关的原则113

社会教育行政机关116

社会教育行政机关的任务及其范畴116

社会教育发展机关120

设立社会教育发展机关的理论121

社会教育实验机关124

实验的程序及其态度125

第三章 我国社会教育的回顾与前瞻128

第一节 准社会教育时期128

第二节 社会教育萌芽时期131

第三节 社会教育成立时期——通俗教育中心时代133

第四节 社会教育成立时期——平民教育中心时代137

第五节 社会教育发展时期140

第六节 社会教育积极推进时期——现阶段的社会教育164

第七节 社会教育的前瞻17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