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计算机网络【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曾家智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658808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56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369页
- 主题词:计算机网络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计算机网络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概述1
1.1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1
1.2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1
1.3 广域网WAN和局域网LAN2
1.4 局域网的举例2
1.5 广域网举例3
1.6 网络操作系统NOS(Network Operating System)4
1.7 网络体系结构5
1.8 OSI参考模型6
1.8.1 物理层6
1.8.2 数据链路层7
1.8.3 网络层7
1.8.4 传输层7
1.8.5 会话层8
1.8.6 表示层8
1.8.7 应用层8
1.9 OSI分层结构的数据传送9
1.10 OSI层间接口10
1.11 OSI的服务原语11
1.12 TCP/IP参考模型和TCP/IP协议栈11
习题13
第二章 物理层14
2.1 数据通信基础14
2.1.1 信息量14
2.1.2 通信模型15
2.1.3 耐奎斯特(H.Nyquist)定理16
2.1.4 香农(Shannon)定理16
2.2 网络介质17
2.2.1 同轴电缆17
2.2.2 双绞线17
2.2.3 光纤18
2.2.4 “无线介质”20
2.3 利用现有的模拟传输系统作为网络通道21
2.4 网络信号的数字传输系统22
2.5 物理接口24
2.5.1 RS-232-D24
2.5.2 RS-449接口标准26
2.5.3 V.3527
2.5.4 G.70328
2.6 网卡29
2.7 物理层互联设备29
习题30
第三章 介质访问控制(MAC)子层32
3.1 介质的静态分配32
3.2 介质动态分配的数学基础33
3.3 介质动态分配的基本协议36
3.3.1 ALOHA类协议37
3.3.2 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类协议39
3.3.3 无冲突协议40
3.3.4 有限竞争协议42
3.4 IEEE标准协议45
3.4.1 IEEE 802.3协议和以太网45
3.4.2 IEEE 802.4协议48
3.4.3 IEEE 802.5协议52
3.4.4 IEEE802.3/以太网、IEEE802.4和IEEE802.5的比较55
3.5 快速以太网和超高速以太网56
3.5.1 快速以太网IEEE802.3u56
3.5.2 100VG-AnyLAN58
3.5.3 超高速Gbps以太网59
3.6 FDDI/CDDI60
3.7 卫星网62
3.7.1 SPADE系统62
3.7.2 ISBN系统63
3.8 地面无线网络65
3.8.1 夏威夷大学的ALOHA系统66
3.8.2 无线局域网标准IEEE802.1167
3.8.3 码分多址CDMA68
习题70
第四章 数据链路层72
4.1 成帧和拆帧72
4.1.1 字符计数法72
4.1.2 带字符填冲的首尾界符法72
4.1.3 带位填充的首尾标志法73
4.1.4 物理编码违例法73
4.1.5 特定编码法73
4.2 检错和纠错73
4.2.1 信道出错的原因73
4.2.2 检错纠错的基本原理74
4.2.3 汉明码75
4.2.4 用汉明码纠多位错76
4.2.5 循环冗余校验码(CRC)77
4.3 基本数据链路层协议80
4.4 滑动窗口协议82
4.4.1 滑动窗口协议的概念83
4.4.2 一位滑动窗口协议84
4.4.3 回退n帧法86
4.4.4 选择性重发87
4.5 协议的描述和验证88
4.5.1 有限状态机(Finite State Machine)88
4.5.2 Petri网90
4.6 数据链路层标准协议92
4.6.1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HDLC)系列协议92
4.6.2 IEEE 802.2和子网访问协议SNAP95
4.6.3 SLIP协议和PPP协议96
习题98
第五章 网络层100
5.1 网络层为传输层提供的服务100
5.2 子网的内部结构101
5.2.1 虚电路结构101
5.2.2 数据报子网结构102
5.2.3 虚电路子网和数据报子网的比较102
5.2.4 子网内部结构和所提供服务的关系103
5.3 路由选择103
5.3.1 最佳原理和信源树104
5.3.2 最佳递交和路由表106
5.3.3 向量距离(V-D)法107
5.3.4 链路状态(L-S)法108
5.3.5 扩散法109
5.3.6 广播路由选择109
5.4 拥塞控制110
5.4.1 描述拥塞的模型110
5.4.2 拥塞控制的基本原理111
5.4.3 TCP/IP各有关层进行的拥塞控制112
5.4.4 TCP/IP实时通信标准中的拥塞控制113
5.4.5 ATM的拥塞控制——通信量整形114
5.5 IP地址115
5.5.1 IP地址的分类116
5.5.2 子网、超网和掩码(mask)117
5.5.3 Internet上的多点播送118
5.5.4 地址解析协议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119
5.5.5 逆向地址解析协议RARP120
5.6 IP分组(数据报)格式121
5.7 差错与控制报文协议ICMP123
5.8 互联网的结构和路由选择124
5.8.1 互联网的基本结构124
5.8.2 外部网关协议EGP125
5.8.3 边界网关协议BGP127
5.8.4 选径信息协议RIP128
5.8.5 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OSPF129
5.9 网际互联130
5.9.1 同协议互联131
5.9.2 协议转换互联135
5.9.3 隧道互联136
5.10 多协议路由器137
5.11 第三层交换机138
5.12 虚拟网(Virtual LAN,VLAN)139
5.13 宽带IP网和三网合一140
习题142
第六章 传输层144
6.1 传输层的服务质量144
6.2 传输层地址145
6.3 伯克利套接字(Berkeley Sockets)145
6.3.1 套接字和套接字描述符145
6.3.2 传输层服务原语和套接字系统调用146
6.3.3 套接字编程实例149
6.4 传输控制协议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158
6.5 传输层的连接管理161
6.5.1 三次握手建立连接161
6.5.2 三次握手释放连接162
6.5.3 TCP连接管理的有限状态机164
6.5.4 糊涂窗口综合症及其避免策略167
6.5.5 TCP的重传机制168
6.6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170
6.7 TCP/IP实时通信标准170
习题172
第七章 应用层173
7.1 网络安全技术173
7.1.1 网络加密、解密原理173
7.1.2 加密、解密标准174
7.1.3 数字鉴别(Authentication)177
7.1.4 数字签名178
7.1.5 密钥分配181
7.2 域名系统(Domain Name System)184
7.2.1 域名空间184
7.2.2 域名解析185
7.2.3 资源记录186
7.2.4 域(Domain)和区(Zone)187
7.3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188
7.3.1 网络管理功能188
7.3.2 SNMP网管模型189
7.3.3 网管站和网管代理信息交换方式190
7.3.4 网络管理的发展趋势190
7.3.5 被管信息的标准191
7.4 远程登录198
7.5 电子函件(E-mail)202
7.5.1 电子函件服务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02
7.5.2 电子函件的格式204
7.5.3 SMTP协议204
7.5.4 通用互联网函件扩充标准MIME205
7.5.5 电子函件的安全技术209
7.6 文件传输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210
7.6.1 FTP客户/服务器模型210
7.6.2 TCP端口号码的分配211
7.6.3 FTP的传输格式211
7.6.4 FTP命令212
7.6.5 FTP屏幕信息和报文格式213
7.6.6 简单文件传输协议TFTP214
7.7 万维网WWW(World Wide Web)215
7.7.1 概述215
7.7.2 WWW的基本概念216
7.7.3 统一资源定位符URL217
7.7.4 通过超链接指向新页的过程217
7.7.5 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218
7.7.6 超文本标识语言HTML220
7.7.7 表单(FORM)和公共网关接口(CGI)224
7.7.8 Java227
习题229
第八章 其它网络232
8.1 ATM简介232
8.1.1 ATM的基本概念:233
8.1.2 ATM的交换工作原理236
8.1.3 ATM的信元236
8.1.4 ATM的协议参考模型239
8.1.5 服务类型和服务质量243
8.2 ATM与IP结合245
8.2.1 IP/以太网与ATM的区别246
8.2.2 IP/以太网的通信技术247
8.2.3 覆盖模型的分类248
8.2.4 CIPoA的标准结构248
8.2.5 CIPoA概要249
8.2.6 CIPoA的通信规程250
8.2.7 向ATM ARP服务器登录地址(初始化)规程250
8.2.8 ATM封装IP分组的方式251
8.2.9 ATM ARP和In ATM ARP的报文格式251
8.2.10 CIPoA的缺点253
8.3 X.25协议253
8.3.1 X.25协议层次253
8.3.2 X.25协议结构254
8.3.3 分组层255
8.3.4 呼叫建立和清除259
8.3.5 流量控制261
8.3.6 重置和重启动过程262
8.4 帧中继263
8.4.1 典型的拓扑结构265
8.4.2 帧中继的协议结构266
8.4.3 帧中继的帧格式266
8.4.4 帧中继的连接268
8.4.5 帧中继的数据传送268
8.4.6 拥塞问题270
8.4.7 数据链路连接标识符271
8.5 IBM的系统网络体系结构SNA272
第九章 宽带IP网络新技术277
9.1 宽带IP的传输技术277
9.1.1 传统路由技术及其局限性277
9.1.2 基于ATM的IP传输(IP over ATM)278
9.1.3 基于SDH的IP传输(IP over SDH)288
9.1.4 基于WDM的IP传输(IP over WDM)296
9.1.5 各种宽带IP传输技术的比较302
9.2 宽带IP的接入技术302
9.2.1 xDSL技术及应用303
9.2.2 Cable Modem技术及应用309
9.2.3 以太网接入313
9.2.4 卫星宽带IP接入317
9.2.5 地面移动和固定无线宽带IP接入318
9.3 万兆以太网技术(10 Gigabit Ethernet)325
9.3.1 万兆以太网的出现及标准制定325
9.3.2 万兆以太网的优缺点326
9.3.3 万兆以太网技术的应用329
9.3.4 万兆以太网的工作原理331
9.3.5 小结333
9.4 下一代网际网层协议——IPv6334
9.4.1 IPv6概述334
9.4.2 IPv6的寻址346
9.4.3 IPv4向IPv6的过渡353
9.4.4 IPv6技术的发展现状355
参考文献356
热门推荐
- 3169327.html
- 878284.html
- 1745433.html
- 2530136.html
- 1500993.html
- 3436197.html
- 3100877.html
- 665562.html
- 2624973.html
- 4898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925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668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1030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58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604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739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511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605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432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40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