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科学思想史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席泽宗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257550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62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38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科学思想史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一、从天文学史到科学思想史1
二、科学思想史的内涵3
三、中国传统科学的思维模式9
四、本书的写法14
第一章 从远古到东周初年的科学思想23
第一节 概论23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上古社会的存在及其性质的认识23
二、远古至东周初年科学思想的区分26
第二节 科学思想的发端29
一、科学思想萌芽于生产和生活的实践29
二、模仿和已有知识的推广33
三、由尝试到自觉的实践35
四、知识的传播与学习39
第三节 巫术与神话所反映的科学思想42
一、我国古代神话和巫术概况42
二、原始巫术思想推测46
三、对万物的拟动物化和拟人化观念51
四、神祗创造世界58
五、坚实而有限的天地观61
六、神话中的天人关系64
七、对世界的幻想与解说67
八、时空定位中的参照系思想69
九、治水与“利导”思想72
第四节 甲骨文所反映的科学思想74
一、甲骨文中科学思想的局部性74
二、一个由神祗支配的自然界76
三、占卜与预测81
四、命名和分类86
五、对时空的区分90
六、商代计数与重数的数学思想96
第五节 易、礼、诗、书中的科学思想98
一、易、礼、诗、书概说98
二、敬德与周代的科学思想103
三、顺“则”思想106
四、“辨别”思想的自觉和普遍化112
五、度量与测量116
六、灾异和祥瑞观念119
七、“地中”观念123
八、“天工人代”思想127
九、《诗经》中的怨天情绪与科学思想129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思想132
第一节 自然观从神学统治下的初步解放132
一、天道远,人道迩132
二、孔子与儒家的自然观135
三、老子及先秦道家的自然观138
四、荀子的“人与天地相参”思想142
五、屈原对传统神学自然观的质问144
第二节 雏形的宇宙理论146
一、重新解释世界的兴趣146
二、有始论与无始论147
三、有限论与无限论150
四、邹衍九州说152
第三节 阴阳五行说154
一、阴阳说的起源154
二、阴阳说与寒暑变迁158
三、阴阳说与音律学161
四、阴阳说在医学163
五、五行说的起源165
六、五行说的逐步推广169
七、邹衍及战国时代成熟的五行说172
第四节 春秋战国时代的物质观175
一、气范畴的产生175
二、作为感应中介的气180
三、作为万物构成质料的气181
四、精气与精神184
五、《管子》水为万物本原说187
六、《墨经》的“端”和原子论188
第五节 运动观和变化观191
一、生物变化191
二、非生物的变化192
三、人的变化194
四、一般的运动观和变化观196
五、朦胧的生物进化观念199
六、循环的发展观200
七、道与常202
第六节 逻辑与思维203
一、逻辑与思维方式203
二、百家争鸣与名家的兴起204
三、惠施、公孙龙的逻辑思想206
四、名辩与《墨经》209
五、归纳法与矛盾分析212
六、墨家逻辑思想215
七、荀子的逻辑思想218
第七节 先秦诸子的科学观220
一、自然科学与古代社会生活220
二、小道末技说224
三、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观227
四、对待自然界的态度229
五、奇技淫巧说234
六、环境与资源保护237
第八节 《周易》的世界图像238
一、《易经》和《易传》238
二、《周易》与道241
三、阴阳说与《周易》244
四、《周易》变化观245
五、制器尚象说247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科学思想249
第一节 气的中介作用和天人感应说249
一、汉代天人感应说的特点249
二、天人感应说的准备阶段251
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上)255
四、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下)258
五、天人感应说的影响及历史地位260
第二节 “气”与万物的关系261
一、元气是万物的质料261
二、气分清浊262
三、精神与气264
四、天体质料说266
五、风雨雷电与气269
六、阴阳之气与冬夏寒暑271
七、气的运动272
第三节 各种气运说273
一、律气说273
二、直接的气运说275
三、卦气说277
四、五运六气说279
五、候气281
第四节 阴阳五行说与几门科学的关系284
一、阴阳八卦与阴阳五行284
二、医学中的阴阳五行说285
三、生物分类与阴阳五行288
四、炼丹理论中的阴阳五行说290
五、阴阳五行与数学293
六、阴阳五行说与农学295
七、阴阳五行说与自然灾害论296
第五节 汉代天文学思想298
一、“圣人统理天文”298
二、律历一体说299
三、律数、易数与历数301
四、改正朔与推历元304
五、历法与占星306
第六节 天体演化论和宇宙结构说310
一、《淮南子》的天体演化论310
二、从《易纬》到《白虎通》的天体演化论311
三、张衡的天体演化论312
四、评汉代天体演化论313
五、盖天说系统的天体结构论314
六、扬雄难盖天八事316
七、张衡《浑天仪注》与浑天说317
八、地动说319
九、宣夜说320
第七节 汉代人的变化观321
一、贾谊《服鸟赋》中的天地为炉说321
二、《淮南子》中的金属生成论323
三、人的变化324
四、变化与服药326
五、变与不变之争327
六、无种化生论330
第八节 医、农等学科某些特有的科学思想331
一、医学对鬼神观念的排斥331
二、气候与病因333
三、从天时到时令335
四、土宜与改造自然336
五、望气与占声338
六、数字神秘主义339
第九节 思维方式与汉代科学341
一、贾谊的“德有六理”341
二、董仲舒“深察名号”343
三、汉代的定名工程345
四、观察与验证347
五、分析和演绎的衰落349
第十节 《论衡》的出现与天道自然说的复兴351
一、《论衡》与深入观察351
二、矛盾分析法的应用354
三、气感应的量化356
四、自然化生论与天地故生论(目的论)的斗争359
五、天道自然,其应偶合361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思想363
第一节 魏晋玄学的天道自然思想说363
一、《论衡》的传播与魏晋玄学的兴起363
二、魏晋玄学的天道自然思想367
三、《物理论》与天道自然观372
第二节 天道自然观在天文学中的反映:“顺天以求合”373
一、从历元为历本到悟出斗分太多373
二、杜预的“顺天以求合”思想376
三、天道自然观在天文历法领域里的深入378
四、从“顺天求合”到否认灾异383
五、天道自然观在整个天文学中的地位385
第三节 宇宙观的争论388
一、浑天理论的深入和发展(上)388
二、浑天理论的深入和发展(下)391
三、新的论天三家396
四、浑盖合一论399
五、佛道教的宇宙论及其地位401
六、地理新发现与天地结构观404
第四节 天道自然观在数学、音律学和农学中的表现406
一、天道自然与数学406
二、数学中实用倾向的发展410
三、音律学中的天道自然观414
四、天道自然观与农学418
第五节 自然之道,无所不为421
一、火浣布东来与五行观念的被破坏421
二、世界之大,无奇不有425
三、变化之道,何所不为429
四、博物与志怪432
第六节 气论与人体434
一、气论的深化434
二、行气、存神的理论与实践436
三、假外物以自固440
四、宝精与房中443
五、气论与鬼神说446
六、气论与咒禁450
第七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观453
一、国家是古代科学技术服务的第一对象453
二、天道自然观与魏晋南北朝的科技发展455
三、自然科学中理论兴趣的衰落459
四、一视同仁地看待科学和巫术迷信462
五、大道与小道466
第八节 自然与人力之争468
一、力与命、顺适与人力之争468
二、我命在我不由天470
三、《阴符经》与天人相盗思想473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科学思想476
第一节 天人关系争论的余波及天理概念的初萌476
一、祥瑞观念在隋代的复兴476
二、灾异祥瑞观念在唐代前期的一波三折478
三、灭蝗斗争与灾异祥瑞观念481
四、唐代思想家对祥瑞观念的批判483
五、唐代思想家对其他迷信观念的批判487
六、唐代后期关于天人关系的争论491
七、刘禹锡的天理概念494
第二节 科学理论兴趣的增长和“理”概念在自然科学中地位的升高497
一、“理”概念兴起的必然性497
二、医学中理论兴趣的增长500
三、天文历法领域理论兴趣的增长503
四、炼丹术理论兴趣的增长506
五、海潮理论的兴起509
六、隋唐科学理论探索的得失512
第三节 新旧交替中的天文学思想516
一、历法与“天地之心”516
二、日月运行的常与不常520
三、人感应思想的继续发挥525
四、浑盖之争的终结528
第四节 新兴的潮汐论及其思想534
一、封演、窦叔蒙的月水感致论534
二、卢肇的日水相激论537
三、邱光庭的潮汐论思想542
第五节 丹术与丹理547
一、唐代丹药功过格547
二、唐代士人论丹药549
三、服丹理论中的返本还原论553
四、丹理与唐代科学的思维方式562
五、丹术与实验思想565
第六节 隋唐科学中的气论568
一、律气、卦气与阴阳人格论568
二、气与潮汐论570
三、气论和唐代丹术573
四、唐代医学与五运六气说577
五、气占的新发展580
第七节 隋唐时期的科学观582
一、科学、技术与社会582
二、关于“天人合一”587
第六章 宋明时期的科学思想596
第一节 气论与科学596
一、张载、沈括等论气596
二、气论在各门自然科学中的运用600
第二节 阴阳五行论610
一、阴阳论与科学610
二、五行论与科学617
第三节 格物致知说的兴起620
一、从哲学角度的解释620
二、格物致知即研究科技的理解627
三、对科学发展的影响636
第四节 综合性科学思想638
一、物质和运动守恒思想638
二、物类相感641
三、无神思想644
第五节 儒家思想与科技648
一、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648
二、博学于文651
三、不违农时 树艺五谷654
四、虽小道必有可观者656
五、多能鄙事657
六、“经典”观658
第六节 科技典籍分类体系662
一、宋以前662
二、宋代666
三、明代669
第七节 科学方法673
一、考察与观察673
二、分类与类比678
三、演绎法681
四、统计与数理分析683
五、怀疑、批判与继承686
六、规律与原因688
七、试验692
八、解剖与图谱693
第八节 科学社会观694
一、科技的社会地位694
二、官方科技政策698
三、对待外来科技的态度706
四、科技教育712
五、科技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717
六、科技成果的普及与推广721
七、技术发展观724
第九节 学科思想727
一、天文学思想727
二、物理学思想735
三、地学思想742
四、生物学思想751
五、数学思想760
六、医学思想762
七、农学思想763
第七章 明清之际的科学思想767
第一节 明末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767
一、近代科学在欧洲之兴起767
二、耶稣会士东来与“学术传教”之方针769
三、通天捷径——天文学之特殊历史角色770
四、明末“实学思潮”之辨析775
第二节 宇宙观及有关争论777
一、地圆之争777
二、宇宙模式:类型与虚实之争780
三、世界地图带来的冲击790
第三节 远西奇器与金针鸳鸯——技术观与科学观792
一、“远西奇器”概观792
二、对于奇器之用的不同态度796
三、金针与鸳鸯: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之关系800
第四节 “西学中源”说及其源流与影响802
一、“西学中源”说发端于明之遗民802
二、康熙多方提倡,梅文鼎大力阐扬804
三、其他学者之推波助澜808
四、“西学中源”说产生的背景809
第五节 新旧思想之冲突及其后果812
一、徐光启和方以智812
二、对“西学中源”说的批判和争论815
三、康熙的功过816
四、17世纪中国有没有科学革命?818
注释和文献820
索引825
人名索引825
书名索引848
推荐书目871
热门推荐
- 1848987.html
- 1937372.html
- 1358599.html
- 3786251.html
- 2142522.html
- 577721.html
- 3316398.html
- 2311580.html
- 3646879.html
- 14799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96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633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482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267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844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202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371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66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794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90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