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学生语文知识百科全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林枫杉主编 著
- 出版社: 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
- ISBN:7806486453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866页
- 文件大小:43MB
- 文件页数:1052页
- 主题词:语文(学科: 中学) 语文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学生语文知识百科全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基础知识]1
一、语音1
汉语拼音方案1
四体字母表1
声母表1
韵母表2
拼写规划2
标调歌3
隔音符号3
声母4
韵母4
轻声5
变调5
二、文字6
汉字特点6
汉字结构6
造字法表7
虚词的分类7
六书7
形声字7
多音字8
同音字8
形似字9
多义字9
读准字音9
消灭错别字9
易混偏旁区别9
汉字书写10
写字歌10
汉字字体演变10
汉字整理11
文字改革11
汉字的简化12
三、词汇12
词12
词汇12
基本词12
基本词汇12
基本词汇的特点12
多音词13
古词语及其作用13
简称13
单音词13
历史词语及其作用14
新讲词语及其产生条件14
褒义词与贬义词15
褒义词与贬义词的运用15
庄严词汇与俗语词汇15
庄严词汇与俗语汇的运用15
词的色彩15
方言词语及其运用16
社会习惯语及其运用16
口语词汇与书面语词汇运用16
口语词汇与书面语词汇16
外来词17
词义18
词义的性质18
词义的解说19
单义词20
多义词20
多义词的内部联系20
词的基本义21
词的引申义21
词的比喻义22
同音词与多义词22
词义引申的方式22
同义词23
同义词的相同部分23
同义词的细微差别23
反义词的相配关系24
同义词的辨析24
同义词的作用24
反义词24
反义词的作用25
成语25
成语的特点25
成语的来源26
成语的作用26
成语的运用26
词汇发展原因26
词汇发展特点27
词汇发展方式27
语素的作用28
语素与词的区别28
语素与汉字28
四、语法28
语素与词素28
语素28
语素28
语素的组合29
不自由语素29
半自由语素29
语素的构词能力29
语素的特点29
语素的声音形式29
语素与音节29
自由语素29
合成词构词方式30
按复合法构成的合成词30
语素与汉字、音节的几种关系30
合成词30
单纯词及其分类30
名量式合成词31
复合式合成词的结构辨析31
用附加法构成的合成词31
某些简称31
陈述式(主谓式)合成词31
补充式(动补式)合成词31
支配式(动宾式)合成词31
偏正式合成词31
并列式合成词31
理解合成词构词方式的作用32
单纯词、单音词、复音词、合成词关系32
单纯词合成词区别32
构词法33
构形法33
构词法与构形法的区别33
重迭构形法33
粘附构形法34
并列式合成词与偏正式合成词的区别34
支配式合成词与补充式合成词的异同34
偏正式合成词与主谓式合成词的异同34
助词 得 与语素 得 的辨析35
偏正式合成词与附加式合成词的异同35
词类36
词类36
划分词类的标准36
实词和虚词的区别36
实词的特点36
实词的分类37
虚词的特点37
名词37
动词37
形容词38
代词38
数词38
介词39
副词39
量词39
连词40
助词40
《木兰诗》40
叹词41
拟声词41
词的跨类42
兼类词42
兼属动词和名词的42
兼属形容词和名词的42
其他兼类词42
活用词42
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量词42
活用词跟兼类词的本质区别43
叹词活用为拟声词、动词43
拟声词活用为动词43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43
动词活用为量词、形容词43
副词活用为连词43
名词跟动词、形容词的辨别44
动词、形容词的辨别44
非谓形容词与名词的辨别44
心理动作词与形容词异同44
副词与形容词区别44
兼属形容词和副词的兼类词区别44
介词动词区别44
介词、动词兼类词的区别44
时间名词与时间副词的异同44
物量词与动量词的辨别44
动名兼类词的鉴别45
动形兼类词鉴别45
形名兼类词鉴别45
介词与副词的区别45
叹词与语气助气区别45
连词与关联副词区别与联系45
连词 和、跟、同 的介词 和、跟、同 区别45
介词与连词区别45
动词做主语条件46
动词做宾语条件46
形容词做主语条件46
形容词做宾主条件46
用词46
弄清词义46
不乱拆词46
分清词性46
前后一致47
明白易解47
义无两歧47
用对虚词47
符合事实48
防止生造48
文白相宜49
采摘方言49
合理借译49
分清褒贬50
区别轻重50
划清范围50
辨明语体50
切忌前后重复50
防止画蛇添足51
避免语义不全51
活用词义51
活用词类51
运用成语52
运用熟语52
同义合用53
反义相配53
仿造反义词53
同音假借54
辨析反义词其他方法54
巧妙移用55
顺势拈连55
故意拆词55
摹声绘色56
名词重迭56
动词重迭56
形容词重迭57
鲁迅58
平仄押韵58
数量词重迭58
添头加尾58
匀称和谐58
短语59
短语59
短语的功能分类59
名词短语59
动词短语59
形容词短语59
短语的结构分类59
并列短语59
偏正短语59
动宾短语59
声情并茂59
固定短语60
连动短语60
复杂短语60
其他短语60
复指短语60
介宾短语60
主谓短语60
动补短语60
兼语短语61
复句短语61
词与短语区别61
并列短语与并列式合成词的区别61
偏正短语与偏正式合成词的区别61
动补短语与动宾短语的辨别62
并列、偏正、动补、动宾、主谓短语的辨别标准62
主谓短语与主谓式合成词的区别62
动宾短语与动宾式合成词的区别62
动补短语与动补式合成词的区别62
偏正短语与主谓短语的辨别63
动词在前,名词在后短语类型辨别63
动补短语与主谓短语的区别64
复指短语与名词性偏正短语的区别64
复指的类型65
复指短语的用途65
怎样分析短语65
名·名 结构的复指短语与名词性并列短语的区别65
复指短语与名词短语的异同65
短语与句子的联系与区别66
短语和句子的区分方法67
如何正确地给指定的成语从结构上分类67
词、短语、句子间关系67
单句67
单句67
单句特点67
单句成分68
主语68
划分句子成分的标准68
宾语69
谓语69
双宾语70
双宾语与兼语结构的区别70
单宾语同双宾语的辨别70
易混淆的单宾语和双宾语的区别71
补语71
宾语和补语的区别71
状语71
多项状语排列次序72
多项定语排列规律72
定语72
几种特殊状语成分72
状语用在主语前和主语前的定语怎样辨别72
状语的位置72
不相连的(不构成短语的)复指73
独立成分(插入语)73
独立成分同几种特殊状语成分的区别73
定语的划分原则73
句子成分间关系74
单句结构74
主谓句74
非主谓句74
主谓句与非主谓句的辨析74
非主谓句和省略句的区别75
紧缩句与省略句的区别75
主谓谓语句辨析75
复句谓语句75
小说的层次76
特殊句式76
把字句76
被字句76
主语谓语辨析法76
兼语句77
连动句77
是字句78
存现句78
把字句与被动句区别及互换方法78
连动句与并列短语谓语句区别79
连动句与动词状语句区别79
连动句与兼语句辨析79
连动句与动词、形容词作宾语句的辨别79
连动句与动宾短语宾语句的区别80
存现句与一般主谓句变换81
复杂单句81
兼语句与主谓短语作宾语句的区别81
疑问句82
句子用途分类82
陈述句82
祈使句83
感叹句83
陈述句式和反问句式的变换方法83
是非问、选择问与正反问的异同83
句子的性质分类83
判断句84
描写句84
叙述句84
句子的结构规律84
析句方法84
并列关系复句85
复句85
复句的类型85
复句85
句型、句式、句类有什么区别85
承接关系复句86
递进关系复句86
选择关系复句86
转折关系复句86
因果关系复句86
假设关系复句86
复句与关联词语87
时间关系复句87
单句与复句的区别87
条件关系复句87
目的关系复句87
连锁关系复句87
取舍关系复句87
总分关系(也叫分合关系)复句87
复句紧缩88
紧缩句的格式88
多重复句88
多重复句的分析88
称代式复指句中的单、复句区别88
复句形式做句子成分的条件89
总分复指句中的单复句区别89
并列复句与承接复句辨认90
句子的图解90
递进复句、选择复句与并列复句的辨认90
没有关联词语复句类型的辨析90
句子结构完整91
造句91
怎样把句子造通91
复句图解91
单句图解91
主语不苟简92
谓语不疏漏92
宾语不残缺92
附加成分要完整92
句子结构搭配得当92
主谓要相配92
动宾要相合92
偏正要相应92
联合要相当93
词序要合理93
先后有序94
主在谓前94
关系要明确94
宾在动后94
定位相宜94
状位合理94
因果有据95
条件相符95
层次清楚95
怎样把句子炼好96
突出语意重点96
受动前移96
施动后置96
附加成分变位96
通俗97
分句变位97
重复判断98
精炼句子结构98
重复紧缩98
相反相成99
呼告感叹99
简短明快99
加强句子语势99
蝉联式(也叫顶针式)100
回环式100
重复式(即反复式)100
安排调整句式100
肯定否定100
设问反问100
排比式100
对偶式100
错用虚词101
误解词义101
用词方面原因101
病句产生的原因101
改病句101
造句的检查101
违背事实102
自相矛盾102
含糊费解103
义有两歧103
褒贬不分103
语义轻重不辩103
词义范围不清104
误用同义词104
误用词性104
前后重复104
画蛇添足104
语义不全105
滥用简称105
滥造乱析词105
滥用古语词106
造句方面原因106
滥用书面语106
滥用方言词106
滥用外来词106
缺主语107
缺谓语107
缺附加成分108
主谓不配108
缺宾语108
谓宾不配109
偏正不相应109
联合不当109
谓宾易位110
主谓倒置110
定位不宜110
状位不合理111
条件不符112
先后无序112
因果无据112
修辞方面原因113
比喻不当113
逻辑方面原因113
反驳无力113
概念不明113
推理不合理113
层次不清113
判断不当113
论证无据113
故弄玄虚114
引用不当114
反语不反114
借代不明114
夸张不合理114
双关无关114
句群115
修改病句的方法115
句群的特点115
删掉某些词语115
句群115
变换词语顺序115
增加某些词语115
换掉某些词语115
摹状不形象115
层递无层次115
句群与段落116
句群与复句116
句群的结构方式116
句群内部关系116
句群的扩展117
句群的运用117
句群与复句互换方法117
在复句或句群中准确地填写关联词语117
修辞基础119
修辞119
修辞学119
学习修辞学的目的119
五、修辞119
多重句群怎样分析119
准确120
生动120
鲜明120
修辞的要求120
学习修辞的途径120
修辞学研究的内容范围120
修辞与语法121
修辞的主观基础与客观基础121
社会基础121
美学基础123
心理基础124
语言学基础125
逻辑基础126
自然基础126
语境基础127
声韵的选择127
语音修辞127
语音修辞127
声调的配合128
词汇修辞129
词汇修辞129
音节的调整129
词义的评价性130
词义的格调性130
词义的模糊性131
词义的形象性131
同义词的选用133
同音词的选用134
反义词的选用135
同素词的使用135
多义词的选用135
口语词、书面语词的选用136
古语词的选用136
外来语词的选用137
方言词选用138
行业词语的选用138
成语的选用139
歇后语的选用140
谚语的选用140
格言的选用141
敬辞、谦词、婉辞、客套话的选用141
贯用语的选用141
词类活用142
词语的锤炼142
语法修辞142
语法修辞142
虚词选用143
句式的变化与选择143
主动句式与被动句式144
一般句式与特殊句式144
特殊成分的运用145
陈述语气变成反问语气145
祈使语气变成疑问语气145
肯定说法与否定说法145
不相连的复指的运用146
相近意思和不同语气146
独立成分运用146
三种状语的运用146
句子的整散147
句子的松紧147
长句与短句147
复句的强调功能148
句法结构的缩略148
句法结构的复杂化148
欧化句式148
辞格修辞149
比喻149
明喻149
比喻的类型149
比喻的作用149
辞格修辞149
暗喻,也叫隐喻150
借喻150
引喻150
借代151
较喻151
互喻151
比喻的运用151
借代的主要方式152
借代的运用152
拟人152
比拟152
借代的作用152
拟人的作用153
拟人的运用153
拟物153
拟物的分类153
比拟的作用153
摹状153
正衬154
摹声154
反衬154
衬托154
摹形态154
摹景154
摹色154
衬托的运用155
示现155
摹状的运用155
预言155
悬想155
示现的作用155
对照及其种类155
追述155
对照的作用156
讽喻156
对偶的分类157
对偶的作用157
讽喻的结构形式157
对偶157
对偶的运用157
排比及其构成158
错综158
排比的作用158
排比的运用158
层递159
层递的分类159
层递的作用159
错综的分类159
错综的运用159
层递的运用160
节省及其分类160
省略的作用及运用160
象征160
双关161
双关的运用161
反语及其作用161
双关的作用161
双关分类161
歇后语及其作用162
反语的运用162
歇后语的构成163
歇后语的运用163
婉曲及其作用163
婉曲的分类163
婉曲与周折的运用164
讳饰的作用与运用164
讳饰164
周折164
夸张的分类165
夸张及其作用165
夸张的方式165
设问166
夸张的运用166
设问的作用166
设问的运用167
反问及其种类167
反问的作用与运用167
倒装及其分类167
反复的作用168
反复的运用168
引用及其作用168
反复及其种类168
引用的分类169
引用的运用169
警句及其作用169
警句的种类169
呼告及其作用170
拈连及其种类170
呼告的运用170
警句地运用170
回文171
联珠(顶针)171
拈连的作用171
联珠的作用172
设问与反问的联系与区别172
反复与排比的联系与区别173
比喻与象征的联系与区别173
比拟与比喻的联系与区别174
对偶与排比的区别174
借喻与借代的区别174
对偶与对照的联系与区别174
反衬与反比的区别174
层递与排比的联系与区别174
反语与讽刺的联系与区别175
双关与婉言的联系与区别175
联珠与回文的区别175
联珠与拈连的区别175
联珠与层递的区别175
反语与双关的联系与区别176
回文与顶针联系与区别176
连用176
兼用176
语言风格177
语言风格177
关于修辞方式同其他修辞现象的关系177
辞格分析177
套用177
语言风格的形成178
修辞方式与语体风格179
个人风格179
语言风格的类型179
民族风格180
时代风格181
语体风格182
表现风格182
口语风格与书面语风格特点183
口语同书面语的关系183
书面语风格183
科学语体183
口语风格183
公文语体184
文艺语体185
政论语体185
文艺语言186
文艺语体的分类186
书面语体分类表187
口语语体风格的形成187
汉语口语的特点187
语音特点187
词汇特点187
语法特点188
口语表达的书面化188
华丽188
明朗190
朴实190
含蓄191
繁丰191
洗炼192
豪放193
婉约193
谐趣194
庄严195
准确195
鲜明196
生动196
逻辑197
六、逻辑197
概念198
概念间关系198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198
定义199
分类(既概念的划分)200
判断200
直言判断200
假言判断201
选言判断201
或然判断201
实然判断201
必然判断201
选言推理202
演绎推理202
假言推理202
三段式202
推理202
怎样使判断恰当202
直接推理203
归纳推理204
完全归纳法204
不完全归纳法204
简单枚举法204
科学归纳法204
七、标点符号205
标点符号的家谱205
同一律205
排中律205
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205
类比推理205
矛盾律205
句号(。)206
点号用法206
标点的作用206
逗号(,)206
冒号(:)207
问号(?)207
顿号(、)207
分号(;)207
感叹号(!)208
标号用法208
引号( 、 )208
括号( )208
省略号(......)208
书名号(《 》、〈 〉)209
连接号(-)209
破折号(-)209
间隔号(·)210
专名号(__或~)210
标点的位置210
分句间标点210
句与句间标点210
引号与点号连用210
八、辞书210
常用辞书210
着重号(.)210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211
《同音字典》211
《康熙字典》213
《中华大字典》213
《辞源》213
《辞海》214
《经传释词》215
《词诠》215
《说文通训定声》216
《古书虚字集释》216
《四角号码新词典》217
《新华字典》217
《汉语词典》217
《现代汉语词典》217
《汉语成语小词典》217
《经籍篡古》217
笔画检字法218
音序检字法218
部首检字法218
检字法218
《新华词典》218
四角号码检字法219
直音219
反切219
拼音219
释义219
说明意义219
注音219
举出用例220
九、书法220
为什么要学习方法220
书法的分类220
笔221
要写好毛笔字221
文房四宝221
学习书法要树立正确态度221
墨222
写字姿式223
砚223
纸223
执笔224
运腕224
笔管形式224
运笔225
笔法225
笔画226
永字八法226
结构226
独体字的结构227
合体字的结构227
习字方式229
成篇字的写法229
书体简介230
习字程序230
临摹注意事项230
名家简介232
硬笔书法233
十、美学与美育233
美学233
美学是社会科学233
马克思主义美学233
美学研究的范围233
美学研究的对象233
艺术家必须研究美学233
审美教育的目的234
培养审美能力234
审美教育的意义234
审美理想234
美234
艺术美234
美学与伦理学234
审美评价234
审美感受234
审美感知234
审美感234
美学与哲学234
美家与艺术学234
美学与实践234
审美意识234
生活美235
心灵美235
语言美235
美育与思想品德教育236
美育与人生观236
环境美236
仪表美236
行为美236
美育教育途径和原则237
自然美教育237
社会美教育238
艺术美教育238
科学美教育239
美的享受239
创造美好生活239
指事240
一、文言词法240
字240
[文言知识]240
六书240
象形文字240
会意241
形声241
转注241
假借241
形声字分析241
偏旁系统242
部位系统242
汉字特点242
笔画系统242
结构系统242
汉字结构242
声符242
意符242
古今字243
楷书243
异体字243
结构方式243
隶书243
篆书243
金文243
甲骨文243
汉字字体243
繁体字244
同源字244
通假字244
单音词245
多义字245
同音字245
多音字245
形近字245
词汇245
复音词(主要指双音词)246
单复音词的区别246
同义词247
同义词的辨析247
同义词的阶级差别247
事物形状用途差别247
语法功能差别247
泛指特指差别247
同义词的连用247
一词多义248
反义词的互用248
字形与字义248
反义词的对用248
反义词248
同义词的对用248
古今词义的变化249
读音与词义249
异读249
用典250
礼貌的称呼250
理解文言词义250
动宾式合成词251
偏正式合成词251
并列式合成词251
合成词251
迭音词251
联绵词251
单纯词251
词的构成251
词类251
外来词251
名词作用252
时间处所词的作用252
处所词252
时间名词252
方位词252
专有名词252
普通名词252
事物名词252
名词252
主谓式合成词252
补充式合成词252
缀加式合成词252
抽象名词252
能愿动词253
能愿动词作用253
动作动词作用253
联系动词作用253
联系动词253
动作动词253
动词253
名词词缀253
人称代词作用254
人称代词254
代词254
状态形容词254
动词词缀254
形容词254
性质形容词254
形容词作用254
古今汉语人称代词不同用法255
指示代词255
指示代词用法255
疑问代词256
疑问代词作用256
被饰代词256
者 字用法256
代词 者 与助词 者 的区别256
所 字用法256
分数词257
分数词表示法257
再 的用法257
序数词257
岁 、 月 、 日 特殊用法257
基数词表示法257
基数词257
数词257
不定数词258
不是数词表示法258
古今数词不同用法258
量词258
数量词258
量词表示法258
范围副词作用259
范围副词259
数量词的作用259
副词259
程度副词作用259
时间副词作用259
程度副词259
时间副词259
介词及分类260
状态副词260
语气副词260
方式介词260
原因介词作用260
原因介词260
时地介词作用260
时地介词260
状态副词作用260
语气副词的作用260
反诘语气副词260
估量语气副词260
巧幸语气副词260
否定语气副词260
肯定语气副词260
谦敬副词260
转折语气副词260
以261
古今介词不同用法261
为261
于261
几个多义介词用法261
人事介词的作用261
人事介词261
方式介词的作用261
连词262
并列连词262
递进连词262
选择连词262
承接连词262
转让连词262
如 的用法263
而 的用法263
若 的用法263
陪从连词263
目的连词263
因果连词263
假设连词263
条件连词263
几个多义连词用法263
提顿语气词264
助词 之 用法264
句首语气词264
语气词连用264
陈述语气词264
感叹语气词264
祈使语气词264
疑问语气词264
语气助词264
惟 的用法264
叹词265
惊赞感叹词265
伤痛感叹词265
愤斥感叹词265
欢愉感叹词265
兼词265
词类活用266
叵266
名词活用为动词266
尔266
耳266
焉266
诸266
盍266
旃266
名词使动用法270
名词活用为量词270
使动用法270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270
动词的使动用法270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区别与作用271
动词活用为名词271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271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271
名词作状语271
意动用法271
动词作状语272
古今汉语名词不同用法272
古今汉语动词不同用法273
古今形容词的不同用法274
古今汉语代词的不同用法275
同音多类词276
其277
之277
以278
与279
则279
两个以上实词构成280
短语的构成280
然280
短语280
二、方言句法280
短语280
复杂短语281
句子主要成分281
单句281
短语的作用281
是句内结构单位281
动补短语281
主谓短语281
动宾短语281
偏正短语281
并列短语281
实词间有联系281
短语的分类281
主语282
主谓倒置282
主语的构成282
谓语283
主语的省略283
复杂谓语283
连谓式283
谓语的构成283
递谓式284
谓语的省略284
宾语284
宾语的构成284
双宾语285
宾语的倒置285
宾语的省略285
定语286
一般性定语286
一般性定语的构成286
同一性定语的构成287
定语的联合287
定语后置287
状语287
一般性状语287
领属性定语的构成287
同一性定语287
领属性定语287
一般性状语的构成288
时地状语288
时地状语的构成288
人事状语288
人事状语的构成288
人事补语的构成289
人事补语289
数量补语289
状语的联合289
时地补语的构成289
时地补语289
补语289
状语的后置289
程度状语的构成289
程度状语289
描写句290
叙述句290
非主谓句290
单句290
主谓句290
程度补语的构成290
结果补语290
趋向补语的构成290
趋向补语290
程度补语290
结果补语的构成290
数量补语的构成290
祈使句分类291
祈使句291
陈述句的形式291
陈述句的分类291
陈述句291
判断句291
祈使句的形式292
疑问句292
疑问句的分类292
疑问句的形式292
主动句293
压缩句293
感叹句的分类293
短句293
句式293
感叹句的形式293
感叹句293
存现句294
连动句294
兼语句294
被动句294
判断句295
使动句296
唯......是......296
省略句296
固定格式句式296
倒装句296
句子短语化296
意动句296
有以297
与其......孰若......297
唯......之......297
何所297
有所297
无乃(母乃)297
得无(得母)297
无以(母以)297
无所297
孰与(孰若)298
若何(若之何、若......何)298
奈何(奈......何)298
如何(如之何、如......何)299
何如(何若、奚若、奚如、胡如)299
何以(奚以、何为、胡为、曷为)300
一何(壹何)300
何其300
不亦......乎301
之谓301
何......之有301
何......为(何故......为、何乃......为、何以......为)301
谓之302
以为(以......为)302
于是(于是乎、于此乎、于兹乎)303
虽然303
然则303
然而303
是以(以是、以此、是用、用是、用此、是故、以故)304
既而(已而)304
此其(是其)305
往往305
不唯(非独、非徒、非特、非直、非唯)305
复句306
复句的分类306
并列复句306
层递复句306
选择复句306
总分复句306
复句306
让转复句307
假设复句307
条件复句307
因果复句307
承接复句307
目的复句308
多重复句308
多重复句的划分308
三、文言常用词308
安308
彼309
并309
兵310
曾310
不310
尝311
差311
诚311
此312
从312
卒312
当313
得314
第(弟)314
独315
度315
俄316
而316
尔317
耳318
方318
非319
夫320
复320
姑321
更321
盖321
苟322
故322
固323
顾323
何324
曷325
盍326
乎326
忽327
胡327
及328
或328
即329
竟330
极330
疾330
间330
将331
见331
皆332
借332
尽332
居333
举333
靡334
莫334
俱334
具334
乃335
岂336
且336
去337
如337
若338
说339
甚339
乘339
是340
胜340
孰341
使342
斯342
虽343
食343
所343
者344
为345
唯(惟、维)345
向346
兮346
相347
寻347
焉348
邪349
也349
矣349
哉350
巳350
亦350
因351
欲352
云352
诸353
属353
自354
四、文言修辞354
古汉语修辞354
古汉语修辞与阅读古书354
古汉语修辞与现代汉语修辞355
怎样学习古汉语修辞356
古汉语修辞与汉语词汇发展356
稽古357
引经357
代称358
省略359
倒置359
转类360
隐喻360
迂迴360
用典361
委婉362
夸饰(夸张)363
并提(又叫合叙)363
割裂364
节缩364
互文见义364
点化365
炼字365
连及366
隐语366
双关367
映衬367
拟声368
摹状369
对偶370
反语370
拟人370
拈连370
排比371
递进371
补充省略 调整语序372
掌握虚实 保持语气372
字字落实 符合原义372
通读全文 领会大意372
翻译古文的口诀372
翻译古文的原则372
极点372
句读372
五、古文翻译372
序373
跋373
注序373
赠序373
序跋类373
奏373
议373
驳议373
奏议类373
说373
议373
驳373
辨373
论373
论辨类373
文言文体的分类373
关于文言文体373
专用名词 不必翻译373
语句通顺 检查仔细373
六、文言文体373
策373
喻374
诏令类374
诏374
令374
笺374
敕374
策问374
诰374
檄374
书374
状374
帖374
札374
简374
书牍类374
对问374
谏书374
疏374
素374
表374
上书374
册文374
碑375
基碑375
碑志类375
方志375
碑记375
基志铭375
刻文375
评传375
正史375
年表375
编年体375
列传375
本纪375
世家375
传状类375
传375
行状375
杂史375
诗376
祭文376
诔376
诗歌类376
哀辞376
词376
乐府376
山水诗376
边塞诗376
曲376
颂376
铭376
箴376
箴铭类376
训376
颂赞类376
哀祭类376
赞376
符命376
辞赋类376
赋376
辞376
骚376
地方志377
叙述类377
小记类377
传说377
典志类377
寓言377
魏晋志怪小说377
唐代传奇377
律诗377
谚377
谣377
谣谚类377
绝句,亦称截句377
近体诗377
古体诗377
咏物诗377
咏史诗377
即景诗377
田园诗377
文学常识378
七、文史知识378
古代神话378
文学起源378
宋代评话378
宋杂剧378
骈体文378
元明清演义 章回小说378
元散曲378
八股文378
建安七子379
正始文学379
竹林七贤379
梁陈诗人与宫体诗379
建安文学379
志怪小说380
轶事小说380
文章四友380
唐初四杰380
南北朝骈文380
山水田园派诗人381
边塞诗人381
新乐府运动382
古文运动382
大历十才子382
通俗文学383
词与词派383
传奇文学383
唐宋八大家384
苏门四学士386
杨万里与中兴四大诗人386
永嘉四灵386
宋元话本386
元杂剧386
元散曲387
章回小说387
前后七子388
桐城派388
英雄传奇小说388
竟陵派388
历史演义388
台阁体与茶陵诗派388
公安派388
诗界革命389
小说发展新阶段389
地方戏与京剧389
传说故事390
历代名家390
孔子390
孟子390
墨子390
贾谊391
枚乘391
屈原391
韩非子391
荀子391
庄子391
司马相如392
司马迁392
班固392
曹操392
曹丕393
曹植393
蔡琰393
陶渊明393
李白394
陈寿394
鲍照394
郦道元394
范晔394
谢眺394
谢灵运394
杜甫395
白居易395
杜牧396
沈括396
柳永396
李清照396
陆游396
司马光397
范仲淹397
关汉卿397
文天祥397
辛弃疾397
蒲松龄398
曹雪芹398
于谦398
刘基398
汤显祖398
洪昇398
孔尚任398
方苞398
黄宗羲398
张志和399
刘禹锡399
周敦颐399
张养浩399
诸葛亮399
宋玉399
梁启超399
姚鼐399
龚自珍399
康有为399
贺知章399
薛福成400
《诗经》400
历代名著400
柳亚子400
章炳麟400
袁牧400
查慎行400
周容400
张溥400
归有光400
林嗣环400
魏学洢400
王磐400
《尚书》401
《春秋》401
《左传》401
《国语》402
《战国策》402
《论语》402
《韩非子》403
《楚辞》403
《庄子》403
《墨子》403
《荀子》403
《孟子》403
《吕氏春秋》404
《史记》404
《列子》404
《孙子》404
《淮南子》404
《汉书》405
汉乐府与《孔雀东南飞》406
《论衡》406
《后汉书》407
《水经注》407
《文心雕龙》407
《诗品》407
《三国志》408
《西厢记》408
《梦溪笔谈》408
《拜月亭》409
《资治通鉴》409
《琵琶记》409
《三国演义》410
《水浒传》410
《西游记》411
《封神演义》412
《三言》413
《二拍》413
《聊斋志异》413
《红楼梦》414
《醒世姻缘传》414
《镜花缘》414
《儒林外史》414
《牡丹亭》415
《长生殿》416
《桃花扇》416
《官场现形记》416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416
《老残游记》416
《孽海花》416
《五经》417
《四书》417
五言诗与古诗十九首417
三垣418
十二次418
北斗418
四象418
二十八宿418
七政418
天文418
八、文化常识418
分野419
天文与占星术420
历法420
日420
月420
年420
闰420
四时420
望421
弦421
朏421
一天内记时法421
十二时辰421
纪日法421
朔421
六十甲子421
支421
干421
二十四节421
晦421
节日422
寒食422
社日422
上元422
元旦422
人日422
三正422
千支纪年法422
太岁纪年法422
岁星纪年法422
纪年法422
农历月份的别称422
纪月法422
路423
道423
国423
郡423
州423
地理423
除夕423
冬至423
腊日423
中秋423
中元423
七夕423
伏日423
端午423
浴佛节423
上已423
清明423
花朝423
重阳423
同地异名424
名山大川与一些习惯的称呼424
历代首都424
县424
军424
同名异地424
省424
府424
职官425
中央官职425
三公425
汉代加官425
六部425
博士、助教官426
武官426
九卿426
史官426
谏官426
监察官426
察举427
科举427
阶427
勋427
品427
地方官制427
爵427
榜眼428
姓氏428
姓名428
武科428
贡生428
探花428
束修428
三甲428
殿试428
会试428
举人428
乡试428
生员428
考试分级428
状元428
名字连说429
年号429
庙号429
谥号429
名和字429
号429
春秋时男子取字429
姓氏几点说明429
贵族妇女的姓429
氏429
六礼430
婚姻430
礼俗430
阶级与阶层430
尊号430
避讳430
冠礼430
三族431
亲属称谓431
小宗431
大宗431
昭、穆431
亲属的宗法关系特点431
九族431
族431
宗法431
合葬431
殉葬431
丧葬431
葬431
齐衰432
斩衰432
丧服432
庶432
嫡432
五谷433
饮食433
乘车法433
辕433
轫433
轴433
辋433
车马433
车马433
关于丧服的几点说明433
缌麻433
小功433
大功433
舆433
冠434
玉434
衣裳434
帽434
帻434
庶人头衣434
弁434
冕434
茶434
衣434
服饰434
酒434
饴434
家禽434
羹434
醢434
脯434
三牲434
六谷434
室435
宫435
皇宫435
皇帝趣闻435
履435
袜435
男女服饰435
衮435
裘435
袍435
宫室435
农具436
酒器436
烹饪器436
盥洗器436
烛436
案436
床436
席436
什物436
镫(灯)436
不惑之年437
豆蔻年华437
及笄之年437
弱冠437
而立之年437
杖朝之年437
知命之年437
花甲之年437
古稀之年437
鲐背之年或耄耋之年437
期颐之年437
黄口437
始龇437
孩提437
襁褓437
年龄称谓437
九宫437
四调437
五宫437
乐调437
十二律437
八音437
七音437
总角437
乐律437
五声437
重空泛议论 轻自读理解438
重肤浅分析 轻深层理解思考438
重肢解课文 轻整体阅读438
重逐段分析讲解 轻巧妙设计寻找突破口438
重架空分析 轻有机结合438
重公式化模式 轻多样性438
重教师讲 轻学生练438
阅读现状438
一、阅读基础438
[阅读知识]438
重正面领会理解 轻学生质疑问题439
重搞花架子 轻实事求是439
重老本 轻钻研439
应对策略439
增强育人意识439
更新教育思想439
改进阅读教学方法439
重形象塑造 轻词句的诠注440
重通读训练 轻题海战术440
加强阅读教学基本功训练440
重整体把握 轻过细分析440
重个性特点 轻教参意识441
确定阶段学习目标 精心安排教学内容441
采用新鲜活泼教法 培养学生的兴趣441
结合学生实际 授之以渔441
及时反馈评估442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442
开拓联想 适时点拨442
扮演角色 演示动作442
吃透教材 挖掘新意442
阅读现状产生原因442
对待施教对象 认为学生低能442
培养良好阅读习惯443
阅读应重视问题443
对待教育教学 持 讲课职责 观念443
对待教参资料 抱 本本主义443
对待教学目标 追求讲深讲透443
培养思维能力444
培养语言感受能力444
授之阅读方法445
阅读的作用445
阅读的作用445
学到知识445
生活知识445
生产知识445
文化知识445
科学知识445
社会知识445
鉴赏能力446
理解能力446
想象能力446
提高能力446
表达能力446
分析能力446
认识能力446
写作能力446
观察能力446
创造能力447
受到教育447
思想教育447
美的熏陶447
学会生活447
学会作人447
阅读方式447
精读447
略读447
朗读448
跳读448
默读448
速读448
浏览448
点评助读449
熟读背诵449
复述课文449
阅读训练449
认读训练449
分析训练449
理清思路450
理解句意450
推敲词语450
解题明意450
阅读内容450
综合训练450
概括训练450
评价训练450
了解时代背景450
划分层次451
记叙文分层法451
议论文分层法451
说明文分层法452
把握段意452
归纳中心452
分析特点452
思考练习452
编写阅读提要453
初读感知453
利用注释453
阅读过程453
阅读知识短文453
质疑解惑454
比较分析454
想象体味454
记好笔记455
预习--感知阶段455
分析--理解阶段455
朗读法456
自读方法456
课外阅读456
教读456
复习--巩固阶段456
自读456
阅读分类456
练习--运用阶段456
课内阅读456
标疑法457
背读法457
联想法457
推测法457
评析法457
写读法458
分读法458
齐读法458
复述法458
提纲法459
划批法459
讨论法459
提纲法459
提问法459
列表法460
读提示方法460
读原文方法460
阅读练习方法460
阅读注释方法460
利用工具书方法461
查阅资料方法461
利用参考书方法461
写读书笔记方法461
加评语方法461
自读程序461
审课题461
品写法462
明中心462
编提纲462
识生字462
理层次462
写提要462
读课文462
释生词462
写段意462
分析语句方法463
突出重点 善于捕捉主要语句463
直接表达主题思想的语句463
含义深刻 耐人寻味的语句463
富于表现力的语句463
使用频率大 社会交际价值高语句463
利用同义词或反义词置换比较464
利用生动形象的描述464
利用具体事例理解表示抽象意义的词语464
表情 手势 动作表演464
利用学生已有知识 经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464
利用直观教具464
基本作法464
结构复杂的语句464
结合语境 联系上下文465
理解句意的方法465
抓住句子中关键词语理解句子465
结合时代背景 历史典故有关知识理解句子465
通过理解句子的表达方式理解句子465
分析句子结构关系理解句子465
按空间变换(地点、场景的变更)来划分466
按事情发展顺序划分466
划分层次466
按时间推移来划分466
联系上下文466
划分层次的方法466
按不同内容的事件来划分467
按逻辑关系划分467
从论点 论据 论证入手467
从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入手467
从分析中心论点和和分论点入手467
怎样概括段意468
概括从属段段落大意方法468
概括写人记事段段落大意方法468
概括议论抒情为主段段落大意方法468
概括段意468
按特殊标志划分468
按说明程序来划分468
按作者思路划分468
驳论文章应先抓住谬论468
根据文章发展脉络 即行文线索划分468
从内容入手分析中心469
分析中心思想的基本途径469
把握中心思想应注意的问题469
概括中心思想469
概括议论文段意469
用前言 关键句 警句和结束语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469
从解题入手470
从分析背景入手470
从分析人物的言行对话入手470
从分析主体事件入手470
从分析表达方式入手471
从分析重点句段入手471
从分析开头入手471
从结构入手471
从分析结尾入手471
从分析整个论述过程入手471
从分析抒情议论入手472
从对比映衬分析入手472
从折射暗示中分析中心473
从作者思路脉络入手473
分析写作特点473
写作特点的含义473
行动描写474
概括描写474
环境描写474
侧面描写474
正面描写474
心理描写474
写人技巧474
语言描写474
肖像描写474
描写的运用474
表达方式的运用474
记叙的线索474
记叙的顺序474
记叙类474
叙述方面的特点475
记叙中的议论475
场面描写475
记叙中的抒情475
结构安排475
详略安排要得当475
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475
写事技巧475
对比映衬475
具体描写475
以小见大475
细节描写475
论证方法476
在议论中间提出论点476
结尾归纳论点476
论据476
事实论据476
理论论据476
开门见山提出论点476
摆事实 讲道理476
例证法476
旁证法476
引证法476
喻证法476
类比法476
朴素真切476
两相比照476
首尾照应476
过渡476
悬念误会476
语言表达476
生动传神476
标题即是论点476
简洁明快476
修辞运用476
象征手法476
托物言志476
画龙点睛476
议论类476
论点的提出476
说明顺序477
说明方法477
下定义说明477
分类说明477
举例说明477
比喻说明477
说明的结构层次安排477
对比说明477
数字说明477
描写说明477
生动说明477
平实说明477
驳论据477
说明要把握特征477
说明类477
语言特点477
结构特点477
选材方面477
驳论证477
驳论点477
批驳方法477
反证法477
对比法477
分层论证477
引申法477
假设法477
目标性原则478
导入原则478
启发性原则478
趣味性与知识性478
导入478
教读的内容478
教读方法478
说明的语言特点478
分析写作特点应注意问题478
新颖性原则479
趣味性原则479
导入方法479
讲故事式480
创设情境式480
开门见山式480
描述式481
制造悬念式481
直观演示式481
释题式481
提问式481
美育诱导式482
语误式482
介绍式482
引用式482
经验提示式482
导游式482
以旧带新(课课相联)式482
音像导入式483
讲解方式483
解释式483
说明式483
启发式483
总结式484
描述式484
概括式484
评论式484
总结方式484
提示中心式485
想象式485
扩展延申式485
课外阅读485
课外阅读485
语文课外阅读必须重视485
课外阅读指导486
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书 读好书486
语文课外阅读的形式486
语文课外阅读的内容486
语文课外阅读的特点486
指导学生有计划地读书 多读书487
教给学生课外阅读方法 巧读书487
查阅图书目录487
查字典 查词典487
记学习卡片487
积累词语487
积累与整理资料487
学会点评487
学会分析 比较 归纳487
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488
养成独立思考 严谨勤奋的习惯488
课外阅读的作用488
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488
使用工具书习惯488
养成心 脑 眼 手 口齐动习惯488
养成习惯488
批判地读488
组织交流489
读写结合489
读写结合的意义489
读写结合的方法489
学学489
读读489
写写489
作用489
改变了认识规律489
边读边写490
先写后读490
先读后写490
读写结合的方式490
充分发挥范文的示范作用490
直接吸收写作知识490
二、文体阅读491
记叙文491
记叙文491
常见的记叙文491
阅读目标491
基础知识491
要素491
记叙的顺序491
顺叙491
表达方式492
人称492
线索492
倒叙492
插叙492
详略492
叙述493
描写493
议论493
叙议结合493
抒情494
怎样阅读记叙文494
单义词495
词的色彩495
反义词495
同义词495
多义词495
引申义495
词的转义495
词的基本义495
比喻义495
阅读记叙文的步骤495
理解词语和句子含义495
句子分析496
从字词的意义入手496
结合特写语境496
从词语感情色彩入手496
并列式497
因果式497
分析段落层次结构497
顺接式497
总分式497
段内结构497
抒情段498
说明段498
描写段498
叙述段498
议论段498
怎样分段498
转折式498
特殊段498
结构段498
主体段498
段的功能498
选择式498
递进式498
段的表达方式498
不同内容499
以作者的思路499
以作者思想感情变化499
事件发展过程499
人物活动499
空间线索499
时间线索499
中心线索分析法499
句段分析法500
自然标志法500
结构方式500
怎样概括段落大意500
抓住中心句500
用前言 警句 格言 结束语概括500
从分析开头结尾入手501
从分析题目入手501
从分析主要事件入手501
从分析人物入手501
从分析结构入手501
表达段意的语言501
概括从属段段落大意方法501
概括议论和抒情为主的段落大意方法501
概括法501
归纳中心思想 理解写作目的501
概括叙述描写为主的段落大意方法501
从分析议论抒情成分入手502
从分析内容入手502
从分析文章写作背景入手502
从分析重点句段入手502
从表达方式入手502
从表现手法入手502
中心思想怎么写502
内容上的转折503
过渡的条件503
过渡方法503
倒叙 插叙与顺叙衔接地方503
选材方面与剪裁方面503
过渡503
段落层次503
结尾503
开头503
结构安排503
分析写作特点503
伏笔照应504
前后照应504
由总述到分述或由分述到总述的地方504
照应504
首尾照应504
心理描写505
景物与人物分开来写505
景物描写方法505
细节描写505
间接描写505
景物描写505
动作描写505
语言描写505
肖像描写505
直接性格描写505
分析作品中的人物505
主次与详略505
连贯505
景物与人物交织着写506
景物描写的作用506
创造环境气氛506
烘托人物性格 突现人物精神风貌507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507
显示作品的时代背景507
展现作品所描绘的地域风貌507
表现手法508
议论508
悬念508
对比手法508
描写方式508
叙述方式508
抒发作者思想感情508
表达方式508
抒情508
衬托手法509
白描手法509
说明文510
文艺性说明文510
事物说明文510
分类510
什么是说明文510
事理说明文510
文风方面特点510
修辞特点510
造句特点510
遣词方面特点510
抑扬手法510
语言特点510
分析写作特点应注意510
说明对象511
空间线索511
时间线索511
说明线索511
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511
描写性说明文511
阅读目标及内容511
实用性说明文511
记叙性说明文511
介绍性说明文511
阐述性说明文511
非文艺性说明文511
分类512
下定义512
说明程序512
说明方法512
作诠释512
逻辑线索512
综合线索512
举例513
比喻513
比较513
列数字513
图表513
描写说明513
引用513
说明文的内容513
说明文的特点514
说明是主要表达方式514
内容以介绍科学知识为主514
介绍历史514
分析成因514
交待作法514
解说功用514
讲解构造514
说明文的作用515
说明文的其他表达方式515
叙述515
描写515
议论515
说明文的语言515
确切515
简洁515
通俗515
从理清文章的顺序入手516
扫除文字障碍516
从句与句 段与段间关系入手516
分析结构516
平实说明516
从分析中心段 中心句 重要词语入手516
从文题入手516
解释说明对象(事物)的特征和本质516
分析说明文的步骤516
生动说明516
怎样分析说明文516
从分析
热门推荐
- 1854640.html
- 1782511.html
- 2270809.html
- 2311404.html
- 1430777.html
- 220642.html
- 895155.html
- 1222847.html
- 3208715.html
- 26030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164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831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232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995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98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136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1459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40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824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14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