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舒本平,吴树英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545301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286页
- 文件大小:67MB
- 文件页数:300页
- 主题词:邓小平理论-高等学校:技术学校-教材;“三个代表”思想-高等学校:技术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1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4
三、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根据5
四、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主观条件6
五、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7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9
一、邓小平理论继承、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9
二、邓小平理论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13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14
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14
二、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15
第二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18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19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19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20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21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22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22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丰富内涵23
三、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26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27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27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31
三、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34
第三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38
第一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38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38
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高度统一40
第二节 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43
一、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43
二、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44
三、勇于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46
第四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50
第一节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50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根本问题50
二、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内涵53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重大意义56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58
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58
二、发展是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62
三、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64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68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68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68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73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大意义77
第二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78
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78
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81
第三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83
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83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85
第六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89
第一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89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步骤89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确立91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95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97
第二节 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99
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意义和性质99
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101
三、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106
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第三产业108
第三节 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110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和基本原则110
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12
三、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14
第四节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115
一、把科技和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15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17
三、坚持教育创新,提高劳动者素质121
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24
第五节 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126
一、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的关系126
二、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128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131
第一节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32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132
二、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道路133
三、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35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139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39
二、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实现形式的多样化141
三、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143
四、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145
第三节 完善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148
一、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148
二、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结合起来150
三、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151
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154
第四节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156
一、坚持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统一156
二、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158
三、以入世为契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160
四、走“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道路162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164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164
一、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164
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66
三、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67
四、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68
第二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69
一、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169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171
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172
第三节 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175
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75
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177
第四节 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179
一、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179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181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87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187
一、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187
二、坚持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189
三、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192
第二节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94
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194
二、坚持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发展先进文化196
三、发展先进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200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202
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202
二、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205
三、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207
第四节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09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09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211
第十章 “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214
第一节 “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214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214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客观依据219
三、“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原则221
第二节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223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实践223
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有利条件225
三、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原则227
四、“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意义229
第十一章 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233
第一节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233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233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238
第二节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39
一、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和宗旨239
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240
第三节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242
一、反对霸权主义和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242
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要性243
三、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原则和内容245
四、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根本途径和保障机制247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250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250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250
二、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253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党的领导254
第二节 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256
一、党的建设的总目标256
二、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要求257
三、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261
第十三章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67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267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267
二、加强各民族的团结270
三、发展新时期最广泛的统一战线272
第二节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276
一、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276
二、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做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280
附录1283
附录2285
参考书目286
热门推荐
- 709035.html
- 1261136.html
- 1994790.html
- 1189299.html
- 1330800.html
- 1453610.html
- 3761467.html
- 1150185.html
- 1248620.html
- 2506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853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688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8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68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589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462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717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240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546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96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