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论实践生态主义【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刘本炬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63634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34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53页
- 主题词:生态学-哲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论实践生态主义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危机与醒悟:当代生态哲学的产生1
一 生态危机全球化,呼唤生态哲学的产生1
(一)20世纪:经济利润胜利,生态环境失败2
(二)危机持续,呼唤哲学层面的反思8
二 生态运动风起云涌,促成生态哲学的产生11
(一)“地球日”12
(二)“绿色和平”运动12
(三)“地球至上”生态抵制运动13
(四)“环境正义运动”13
三 生态学的当代发展,为生态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知识准备15
(一)作为科学的生态学的产生15
(二)当代生态学的迅速崛起17
(三)人类生态学是生态哲学的知识基础18
(四)生态哲学的产生及其新思路:重新认识人20
第一章 联系与超越: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24
一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与生态学的联系26
(一)理论形成上的同时代性26
(二)理论研究思路上的相通性27
(三)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出路上的前瞻性28
二 在论述人与环境的实践辩证关系中渗透的生态哲学思想29
(一)关于实践基础上人与自然主客体对象性关系的辩证分析30
(二)关于两个“环境”与两种“生产”之间辩证关系的分析31
(三)关于人类对自然环境依赖性与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的分析32
三 对资本主义早期生态环境问题的具体研究33
(一)对环境破坏和污染状况、类型及其对工人阶级的危害的分析34
(二)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的根源分析35
(三)对减少和治理环境污染有效途径的探讨36
第二章 实践观与生态观: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实质是实践生态主义38
一 科学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论基础39
(一)确立了实践主体论,科学地解决了人的“三维二重性”问题39
(二)实现了历史本体论与历史认识论的统一40
二 用实践观统领生态哲学的历史前提44
(一)社会主体,即“现实的个人”45
(二)社会主体的活动,即人们的活动46
(三)社会主体的物质生活条件47
三 用实践观统领生态哲学的历史出发点48
(一)角度之一:从实践的主体出发,把“现实的人”作为出发点48
(二)角度之二:从主体的实践出发,把“物质生产”、“物质实践”作为出发点49
(三)角度之三:实践主体与主体实践的有机结合、内在统一51
四 对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批判的生态哲学启示52
(一)历史出发点的失误53
(二)直观唯物主义的认识根源55
第三章 自发——自觉——自由:人类改造自然的三个发展阶段59
一 人类实践发展阶段性的依据59
(一)人类改造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实践活动不断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60
(二)人类改造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实践过程包含着人类主体和自然客体之间的基本矛盾61
(三)主客体矛盾的形成、展开和解决,使实践发展呈现出阶段性65
二 自发实践:人类主体对自然客体的可能有效性改造阶段68
(一)自发实践的基本特征68
(二)在自发实践阶段中主体能动性的发挥69
(三)自发实践的局限性及其向自觉实践的发展71
三 自觉实践:人类主体对自然客体改造效应的二重化阶段72
(一)自觉实践的基本特征72
(二)自觉实践的两个环节74
(三)自觉实践中的消极后果及其克服的必然性75
四 自由实践:人类主体对自然客体的系统有效改造阶段78
(一)自由实践的基本特征78
(二)实现自由实践的基本条件81
(三)自由实践的相对性84
第四章 人化与异化:生态系统中的人化自然及其异化88
一 原生自然与人化自然88
(一)原生自然的三种状况89
(二)人的因素的介入与人化自然的形成90
二 自然规律中的原生规律和人化规律93
(一)人化系统规律93
(二)人工创物规律94
(三)人造新物规律94
三 人化自然的异化96
(一)异化概念的含义96
(二)马克思从劳动实践视角对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分析98
(三)人化自然中的两种异化表现100
第五章 效应与机制:社会系统的内外生态环境效应与运行机制102
一 社会系统的生态环境效应102
(一)生态环境与生态环境效应102
(二)社会系统生态环境效应的复杂性105
二 内外生态环境效应与社会运行机制的目标指向107
(一)内生态环境效应与内在机制的目标指向107
(二)外生态环境效应与外向机制的目标指向108
三 社会运行机制对内外生态环境的主动作用109
(一)运行机制的一体性109
(二)正负生态环境效应的比较与选择110
(三)内外生态环境效应的宏观控制112
四 强化政府的生态责任113
(一)树立和倡导生态文明理念113
(二)确保生态效应优化的制度供给114
(三)积极引导和推进生态经济的发展115
第六章 破坏与建设:传统生产方式的反思与生态化转型117
一 征服与报复的恶性循环117
(一)从被动屈服走向主动征服的浅层退化118
(二)从局部征服走向全球征服的深层污染120
(三)大自然对人类征服的局部性顺应与整体性报复124
二 传统生产力发展模式的误区125
(一)生产力概念的科学性质125
(二)传统生产力发展模式中的生态效益缺位129
三 当代生产方式的生态化转型及其趋向132
(一)生态化生产方式的新特征133
(二)生态化生产方式的经济构想与实践134
(三)生态化生产方式的效益整合136
第七章 节俭与奢侈: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异化及其健全化复归139
一 制约当代人类生活方式的因素及其现状139
(一)人口膨胀的巨大压力140
(二)地球资源能源的急剧减少142
(三)高新技术应用的二重性144
(四)经济主义生产消费观的刺激146
(五)环境污染和退化对生存的威胁147
二 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异化149
(一)人格的分离150
(二)享乐主义欲求的膨胀150
(三)贫富“两极化”与“消费者阶层”的出现151
三 对消费主义的反思以及向健全型生活方式的回归153
(一)对“享受型需要”的反思153
(二)恢复节俭风尚的“回归热”156
(三)“绿色消费”的兴起158
第八章 扬弃与创新:对传统观念的批判与思维方式的更新161
一 批判机械论,确立整体论161
(一)机械论的片面性缺陷162
(二)整体论的新思路164
(三)整体论的生态实践167
二 破除对抗论,确立和谐论170
(一)对抗论及其实践恶果170
(二)和谐论的新思路173
(三)和谐论的整体性功能特点176
三 反思功利论,确立互利论178
(一)对功利论三种典型表现的反思178
(二)互利论的新思路184
(三)与互利论相关的几个观念187
第九章 探索与挑战:当代生态哲学研究和争议的动向190
一 对生态哲学新思路的探索190
(一)生态本体论和规律论的探索191
(二)生态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探索197
(三)生态价值论的探索200
二 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挑战204
(一)关于人类中心主义的界定205
(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挑战207
(三)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回应210
三 对极端个人主义和技术万能论的反思213
(一)个人主义的觉悟与个人主义的极端化213
(二)技术力量的历史限制与技术发展的生态化217
第十章 抉择与追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构建221
一 传统工业文明(灰色文明)的矛盾与冲突221
(一)索取与付出的矛盾冲突221
(二)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冲突222
(三)当代发展与后代发展的矛盾冲突223
(四)贫困与发展的矛盾冲突224
(五)技术圈与生态圈的矛盾冲突225
二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抉择226
(一)可持续发展的界定226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要求232
(三)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确立人类整体性的人本价值观235
(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239
三 生态文明(绿色文明)的追求241
(一)文明进程中的否定之否定241
(二)生态文明的实践追求244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责任248
第十一章 发展与协调:中国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255
一 经济快速增长中的生态危机256
(一)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257
(二)令人担忧的生态恶化263
(三)克服生态危机的现实障碍268
二 发展观的转变及其贯彻落实272
(一)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及其丰富发展273
(二)扭转生态环境二元化趋势281
(三)改变“环境政策边缘化”状态284
(四)转变政府职能287
三 协调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制度保证288
(一)可持续发展的法治化保证289
(二)生态文明的公共管理体制保证291
(三)公众参与、民主监督与环境NGO294
第十二章 保护与重建:西部大开发的生态文明之路300
一 21世纪西部大开发的生态动因、初步成效与环境态势301
(一)启动西部大开发的生态动因301
(二)生态环境建设起步的阶段性成效304
(三)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态势尚未改变307
二 西部生态环境的重建311
(一)生态环境重建的必要性311
(二)生态利益是西部大开发的最高利益312
(三)环境重建战略的实施314
三 西部民族文化开发的思路探索321
(一)保护好民族传统文化,是西部民族文化开发的前提和基础323
(二)实现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是西部民族文化开发的重要任务325
(三)加强文化创新,是西部民族文化开发的重要保证327
主要参考文献329
后记333
热门推荐
- 340841.html
- 1803519.html
- 2522188.html
- 1988548.html
- 3687673.html
- 3898176.html
- 1995345.html
- 3876237.html
- 797472.html
- 3455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079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820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786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467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589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760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180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055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776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16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