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森林生态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张明如,德永军,李玉灵等主编;德永军,张明如,李玉灵编著 著
- 出版社: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 ISBN:7811150611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59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275页
- 主题词:森林-植物生态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森林生态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1章 森林环境10
1.1 森林的功能10
1.2 森林的环境10
1.1.1 森林环境11
1.1.2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11
1.1.3 生物圈12
1.3 人工环境13
1.4 环境因子的生态分析13
1.4.1 生态因子的分类13
1.4.2 限制因子14
1.4.3 研究环境因子的生态效应应注意的问题17
1.4.4 环境因子的生态学分析17
1.4.5 指示植物18
1.4.6 适应组合19
第2章 森林光因子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20
2.1 光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20
2.1.1 光的性质20
2.1.2 光的时空变化21
2.2 光对森林的生态意义22
2.2.1 光谱成分的生态作用22
2.2.2 光强的生态作用22
2.2.3 日照时间的生态作用24
2.3 树种的耐荫性25
2.3.1 树种的耐荫性25
2.3.2 树种耐荫性鉴别26
2.3.3 影响耐荫性的因素26
2.4 林内光照条件27
第3章 森林温度因子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29
3.1 温度变化规律29
3.1.1 热量平衡29
3.1.2 温度变化规律30
3.2 温度对植物的影响31
3.2.1 与温度相关的基本概念31
3.2.2 温度对植物的影响32
3.3 树种对极端温度的适应33
3.3.1 树种的耐寒性33
3.3.2 树种的抗高温性34
3.4 温度与树种分布35
3.4.1 温度与树种分布35
3.4.2 引种35
3.5 动物对温度的适应36
3.5.1 生理适应36
3.5.2 形态适应36
3.5.3 行为适应37
3.6 森林对温度的影响37
第4章 森林水因子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38
4.1 水在森林植物生命活动中的意义38
4.1.1 水对树木生命活动的重要性38
4.1.2 水对森林动物的重要性38
4.1.3 不同形态的水及其生态意义39
4.1.4 水分条件与森林(植物群落)分布39
4.2 树种(森林植物)对水分不足和过剩的生态适应40
4.2.1 有关水势的基本概念40
4.2.2 树种对水分的需要和要求40
4.2.3 树种对水分不足的适应41
4.2.4 树种对水分过剩的适应42
4.2.5 树种(植物)水分的生态类型42
4.3 森林动物对水分的生态适应45
4.4 森林的水分平衡46
4.4.1 林冠截留47
4.4.2 入渗土壤的水47
4.4.3 蒸散47
4.4.4 地表径流47
4.5 森林对降水的影响47
4.5.1 森林增雨作用评价47
4.5.2 降水通过森林后的水质变化48
4.6 森林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48
第5章 森林土壤因子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50
5.1 土壤的物理性质与林木生长50
5.1.1 母岩和土层厚度50
5.1.2 土壤质地和土壤结构51
5.1.3 土壤水分和空气51
5.1.4 土壤温度51
5.2 土壤化学性质与林木生长52
5.2.1 土壤酸度52
5.2.2 土壤营养元素52
5.2.3 盐碱土植物、钙土植物、沙生植物和石生植物53
5.3 土壤生物概述4
5.3.1 土壤微生物54
5.3.2 土壤动物55
5.3.3 树木根系55
5.4 森林对土壤的影响56
5.4.1 森林土壤的形成、构造和功能56
5.4.2 森林凋落物57
5.4.3 森林死地被物58
5.5 土壤肥力58
5.6 土壤的生态意义59
第6章 森林大气因子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60
6.1 大气成分对森林植物的生态作用60
6.1.1 CO2和O2的生态作用60
6.1.2 二氧化碳和氧的平衡61
6.2 大气污染与树木的关系62
6.2.1 大气污染的危害及森林植物的抗性62
6.2.2 森林植物的净化效应64
6.3 风对森林植物的影响及森林的防风效应66
6.3.1 风的时空变化规律66
6.3.2 风对植物的影响66
6.3.3 风对动物的影响68
6.3.4 风对生态系统的影响68
6.3.5 植被的防风效应68
第7章 森林火因子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71
7.1 森林燃烧环理论与林火类型71
7.1.1 火的发生条件71
7.1.2 森林燃烧环72
7.1.3 林火描述指标和类型72
7.2 火对土壤的影响73
7.2.1 物理性质73
7.2.2 化学变化73
7.2.3 生物变化74
7.3 火对植物的影响和植物的适应74
7.3.1 营养阶段对火的适应74
7.3.2 繁殖阶段对火的适应75
7.3.3 火对发芽的影响75
7.4 火对动物的影响75
7.4.1 直接影响75
7.4.2 间接影响75
7.5 火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和防火的后果75
7.5.1 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75
7.5.2 防火的后果76
第8章 森林植物与地形因子的生态关系77
8.1 地形条件的生态意义77
8.2 地形及其基本类型78
8.2.1 地形的概念78
8.2.2 地貌类型78
8.3 地形对森林的影响78
8.3.1 山地地形对森林植物的影响78
8.3.2 平原区中小地形对植物的影响79
8.3.3 河谷地形对植物的影响79
第9章 森林植物生态适应81
9.1 植物生活型82
9.1.1 生活型的概念82
9.1.2 生活型的分类82
9.2 植物生态型86
9.2.1 生态型的概念86
9.2.2 生态型类别87
第10章 森林种群生态89
10.1 种群概论89
10.1.1 种群的概念89
10.1.2 种群的统计特征91
10.2 种群的数量及动态93
10.2.1 生命表与存活曲线93
10.2.2 种群内禀增长率95
10.2.3 种群增长模型95
10.2.4 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方式97
10.2.5 植物种群的特点与动态模型100
10.3 种群的空间格局100
10.3.1 群聚与分散100
10.3.2 种群的空间格局101
10.4 种群调节103
10.4.1 外源性种群调节学说(动物)103
10.4.2 内源性种群调节学说(种群自我调节学派)104
10.5 动物捕食在种群调节中的作用105
10.5.1 捕食者与被捕食者数学模型(Lotka-Volterra捕食模型)105
10.5.2 植物一草食动物系统106
10.6 生态对策106
10.6.1 生态对策107
10.6.2 繁殖对策109
10.6.3 生长对策110
10.6.4 R-选择、C-选择和S-选择的生活史式样110
10.7 种内关系与种间关系112
10.7.1 种内关系113
10.7.2 竞争114
10.7.3 种间竞争114
10.7.4 竞争排斥原理与生态位理论117
10.7.5 Tilman模型与植物的种间竞争122
10.7.6 他感作用124
10.7.7 寄生与共生126
10.7.8 捕食作用127
10.7.9 协同进化128
第11章 森林群落结构特征130
11.1 森林群落的概念130
11.1.1 森林群落的定义130
11.1.2 群落基本特征131
11.1.3 对群落性质的两种对立观点132
11.2 森林群落的种类组成132
11.2.1 性质分析133
11.2.2 数量特征134
11.2.3 种的多样性134
11.2.4 稳定性137
11.2.5 种间关联138
11.3 森林群落的外貌和结构139
11.3.1 群落的结构要素139
11.3.2 群落垂直结构140
11.3.3 群落水平结构141
11.3.4 群落的外貌和季相142
11.3.5 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142
11.4 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142
11.4.1 生物因素142
11.4.2 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143
11.4.3 空间异质性与群落结构144
11.4.4 岛屿与群落结构145
11.4.5 一个物种丰富度的简单模型146
11.4.6 平衡说和非平衡说147
第12章 森林群落动态特征150
12.1 森林群落的年变化150
12.2 森林群落演替的原因与模式151
12.2.1 森林群落演替的概念151
12.2.2 演替模式152
12.3 植物群落演替的速度157
12.3.1 生境的严酷程度158
12.3.2 组成群落的物种特性158
12.4 演替的“顶极”理论158
12.5 森林演替模型及实例160
12.5.1 林木更替模型160
12.5.2 演替实例163
12.6 经典演替观与个体论演替观163
12.6.1 经典的演替观164
12.6.2 个体论演替观165
第13章 森林群落分类168
13.1 群落的分类168
13.1.1 区系学派(法瑞学派)168
13.1.2 生物地理群落学派171
13.1.3 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系统和单位172
13.1.4 群落分类中的数量方法174
13.2 群落的排序174
13.2.1 排序概述174
13.2.2 间接梯度排序175
13.3 立地分类175
13.3.1 理论基础175
13.3.2 分类方法176
第14章 森林群落地理分布177
14.1 概述177
14.1.1 影响森林植被分布的因素178
14.1.2 陆地生物群落的水平分布179
14.1.3 陆地生物群落的垂直分布规律180
14.2 世界森林分布183
14.2.1 北方针叶林183
14.2.2 落叶阔叶林184
14.2.3 常绿硬叶林185
14.2.4 常绿阔叶林185
14.2.5 季雨林186
14.2.6 热带雨林186
14.3 中国森林地理分布188
14.3.1 寒温带针叶林带188
14.3.2 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带189
14.3.3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189
14.3.4 北亚热带伴有常绿阔叶树的落叶阔叶林带189
14.3.5 中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190
14.3.6 南亚热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190
14.3.7 青藏高原区190
14.3.8 蒙新区191
第15章 森林生态系统概述192
15.1 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192
15.1.1 生态系统的概念192
15.1.2 森林生态系统的概念193
15.1.3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性193
15.2 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193
15.2.1 非生物环境194
15.2.2 生物成分194
15.3 食物链和食物网196
15.3.1 食物链和食物网196
15.3.2 食物链种类197
15.4 食物网理论198
15.4.1 Cohen描述食物网结构的术语198
15.4.2 食物网的若干规律198
15.4.3 级联模型199
15.5 营养级与生态金字塔199
15.5.1 营养级199
15.5.2 生态金字塔200
15.6 生态效率202
15.6.1 能量参数202
15.6.2 营养级位之内的生态效率202
15.6.3 营养级位之间的生态效率203
15.7 生态系统的类型203
第16章 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205
16.1 热力学定律205
16.1.1 能量的概念205
16.1.2 热力学定律205
16.2 初级生产(第一性生产)206
16.2.1 概述206
16.2.2 初级生产力的水平207
16.2.3 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207
16.2.4 初级生产量测定方法208
16.3 次级生产208
16.3.1 次级生产量的生产过程208
16.3.2 次级生产量测定209
16.3.3 次级生产的生态效率209
16.4 生态系统中的分解210
16.4.1 分解过程的性质210
16.4.2 分解过程的影响因素211
16.5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214
16.5.1 食物链层次上的能流分析214
16.5.2 生态系统层次上的能流分析214
16.6 异养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217
16.7 生态系统能流模型218
16.8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及其传递218
16.8.1 信息概述218
16.8.2 信息及其传递219
第17章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221
17.1 物质循环的一般特点221
17.1.1 生命与元素221
17.1.2 物质循环221
17.1.3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类型223
17.2 水循环224
17.2.1 全球水循环224
17.2.2 生态系统中的水循环225
17.3 气体型循环225
17.3.1 碳循环225
17.3.2 氮循环227
17.4 沉积型循环(Sedimentary cycle)228
17.4.1 磷循环228
17.4.2 硫循环229
17.5 有毒有害物质的循环230
17.5.1 有毒有害物质循环的一般特点230
17.5.2 有毒有害物质循环实例231
17.6 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特点232
17.6.1 概述232
17.6.2 森林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的过程233
17.6.3 林下植被在养分循环中的作用233
17.6.4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循环的生态效应234
第18章 生态系统的动态与平衡236
18.1 生态系统的演替236
18.1.1 概述236
18.2 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结构和功能特征237
18.2 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238
18.2.1 生态平衡238
18.2.2 反馈调节239
18.3 生态系统演替与功能过程240
18.3.1 森林植被皆伐后的影响241
18.3.2 皆伐后植被的发育243
18.3.3 生物调节的恢复244
18.3.4 森林生态系统的发展与稳态245
18.3.5 波动斑块稳态学说246
18.3.6 关于生态系统发展模型的讨论246
18.4 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248
18.5 生态恢复248
18.5.1 生态恢复与恢复生态学248
18.5.2 恢复生态学的主要内容248
热门推荐
- 3561601.html
- 1129002.html
- 196594.html
- 1052016.html
- 3131863.html
- 2907364.html
- 1923296.html
- 2682926.html
- 2356550.html
- 34462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353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5102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269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953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067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814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429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453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182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3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