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药药剂学 供中药学类、药学类、制药工程等专业用 新世纪第3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杨明主编;田景振,付超美,吴清等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9787513208802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596页
- 文件大小:174MB
- 文件页数:618页
- 主题词:中药制剂学-中医学院-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药药剂学 供中药学类、药学类、制药工程等专业用 新世纪第3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概述1
一、中药药剂学的性质与任务1
二、中药药剂学在中医药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2
三、中药药剂学常用术语2
第二节 中药药剂学的基本内容3
一、中药药剂学的基本理论3
二、中药制剂剂型的重要性6
三、中药制剂的制备工艺7
四、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与评价8
第三节 中药药剂学的发展简况9
一、中药药剂学发展的历史回顾9
二、现代中药药剂学的发展概况11
第四节 中药药剂工作的依据12
一、法定依据12
二、临床依据17
三、生产依据17
四、市场依据18
第五节 剂型分类与选择原则18
一、剂型的分类18
二、剂型的选择原则20
第二章 中药调剂22
第一节 概述22
第二节 处方22
一、处方的概念与种类22
二、医师处方的内容与特点23
三、处方药与非处方药24
第三节 中药处方的调配25
一、处方的调配程序26
二、中药“斗谱”的排列原贝30
第四节 其他形式的饮片31
一、中药配方颗粒31
二、小包装中药饮片32
三、中药超微饮片33
第三章 制药卫生34
第一节 概述34
一、制药卫生的重要性34
二、中药制剂的卫生标准与检验方法34
三、微生物污染的途径及预防措施37
第二节 制药环境的卫生管理38
一、中药制药环境的基本要求38
二、空气洁净技术与应用40
三、洁净室的卫生管理41
第三节 灭菌方法与灭菌操作42
一、灭菌工艺有关参数及其相关性43
二、物理灭菌法47
三、化学灭菌法52
四、无菌生产工艺53
第四节 防腐54
一、防腐措施55
二、防腐剂55
第四章 中药制剂的原辅料57
第一节 中药制剂原料57
一、中药制剂原料的含义57
二、中药制剂原料的特点57
三、中药制剂原料的分类58
四、中药制剂原料的质量控制59
五、中药制剂原料在中药制剂中的地位和作用60
六、举例61
第二节 中药制剂辅料63
一、中药制剂辅料的含义63
二、中药制剂辅料的特点63
三、中药制剂辅料的分类63
四、中药制剂辅料的作用64
五、中药制剂辅料选择的基本原则及注意事项65
六、中药制剂辅料的管理66
七、中药制剂辅料的发展趋势67
第五章 粉碎、筛析、混合69
第一节 粉碎69
一、粉碎的目的69
二、粉碎的基本原理69
三、粉碎的方法70
四、粉碎原则71
五、粉碎的设备及使用注意事项72
第二节 筛析75
一、筛析的目的75
二、筛析的种类与规格75
三、粉末的分等76
四、过筛与离析的器械76
第三节 混合79
一、混合的目的79
二、混合机理79
三、混合方法79
四、混合机械80
五、混合的影响因素80
第四节 粉体学理论在药剂中的应用81
一、粉体学的概念81
二、粉体的特性81
三、粉体学在药剂中的应用88
第六章 浸提、分离、精制、浓缩与干燥91
第一节 概述91
一、药材成分与疗效91
二、浸提、分离、精制、浓缩与干燥的目的92
第二节 浸提92
一、浸提的过程92
二、影响浸提的因素94
三、常用浸提溶剂95
四、浸提辅助剂96
五、常用浸提方法与设备96
第三节 分离与精制103
一、分离103
二、精制104
第四节 浓缩107
一、影响浓缩效率的因素107
二、浓缩方法与设备108
第五节 干燥112
一、干燥的基本理论112
二、影响干燥的因素115
三、干燥方法与设备116
第七章 浸出药剂120
第一节 概述120
一、浸出药剂的含义与特点120
二、浸出药剂的种类120
第二节 汤剂121
一、概述121
二、汤剂的制备121
三、汤剂的质量要求122
四、汤剂的研究及改进122
五、举例123
第三节 合剂124
一、概述124
二、合剂的制备124
三、合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125
四、举例125
第四节 糖浆剂127
一、概述127
二、糖浆剂的制备127
三、糖浆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128
四、举例129
第五节 煎膏剂129
一、概述129
二、煎膏剂制备130
三、煎膏剂质量要求与检查131
四、举例132
第六节 酒剂与酊剂132
一、概述132
二、酒剂的制备133
三、酊剂的制备134
四、酒剂与酊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134
五、举例135
第七节 其他浸出药剂136
一、流浸膏剂136
二、浸膏剂137
三、茶剂138
第八节 浸出药剂易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措施140
一、防止浸出药剂长霉发酵140
二、防止浸出药剂产生浑浊沉淀140
三、延缓浸出药剂中活性成分水解141
第八章 液体药剂142
第一节 概述142
一、液体药剂的含义与特点142
二、液体药剂的分类142
三、液体药剂常用的溶剂143
第二节 表面活性剂144
一、表面活性剂的含义、组成与特点144
二、常用的表面活性剂145
三、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148
四、表面活性剂在药剂中的应用151
第三节 溶解度与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154
一、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154
二、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155
第四节 真溶液型液体药剂156
一、概述156
二、溶液剂156
三、芳香水剂与露剂157
四、甘油剂158
五、醑剂159
第五节 胶体溶液型液体药剂159
一、概述159
二、胶体溶液的种类160
三、胶体溶液的性质160
四、胶体溶液的稳定性161
五、胶体溶液的制备与举例163
第六节 乳浊液型液体药剂164
一、概述164
二、乳剂形成的理论165
三、常用的乳化剂166
四、乳剂的稳定性168
五、乳剂的制备169
六、乳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170
七、举例171
第七节 混悬液型液体药剂171
一、概述171
二、影响混悬液稳定性的因素172
三、混悬液稳定剂173
四、混悬液的制备174
五、混悬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175
六、举例176
第八节 液体药剂的矫嗅、矫味与着色176
一、液体药剂的色、香、味176
二、矫味剂与矫嗅剂177
三、着色剂177
第九节 液体药剂的包装与贮藏178
一、液体药剂的包装178
二、液体药剂的贮藏178
第九章 注射剂179
第一节 概述179
一、注射剂的含义与特点179
二、注射剂的分类180
三、注射剂的给药途径180
四、注射剂的质量要求181
第二节 热原182
一、热原的含义与组成182
二、热原的基本性质183
三、注射剂热原的污染途径183
四、除去注射剂中热原的方法184
五、热原与细菌内毒素的检查方法185
第三节 注射剂的溶剂和附加剂186
一、注射用水186
二、注射用非水溶剂191
三、注射剂的附加剂192
第四节 注射剂的制备198
一、注射剂制备的工艺流程198
二、中药注射剂原料的准备199
三、注射剂的容器与处理202
四、注射剂的配液与滤过206
五、注射剂的灌封208
六、注射剂的灭菌与检漏211
七、注射剂的质量检查212
八、注射剂的印字与包装213
九、注射剂举例213
第五节 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216
一、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项目与方法216
二、中药注射剂的质量问题讨论218
三、中药注射剂的指纹图谱220
第六节 输液剂与血浆代用液225
一、输液剂的特点与种类225
二、输液剂的质量要求225
三、输液剂的制备225
四、输液剂质量问题讨论230
五、血浆代用液232
第七节 粉针剂与其他注射剂233
一、粉针剂233
二、混悬液型注射剂235
三、乳状液型注射剂236
第八节 眼用液体制剂237
一、概述237
二、眼用液体制剂的作用机理238
三、眼用液体制剂的附加剂240
四、眼用液体制剂的制备241
五、举例243
六、眼用液体制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244
第十章 外用膏剂245
第一节 概述245
一、含义245
二、特点245
三、分类245
四、药物经皮吸收机制与影响因素246
第二节 软膏剂249
一、概述249
二、基质249
三、制备253
四、举例254
五、质量要求与检查255
附:眼膏剂256
第三节 膏药257
一、概述257
二、黑膏药257
三、白膏药260
四、质量要求与检查260
第四节 贴膏剂261
一、橡胶膏剂261
二、凝胶膏剂264
三、贴剂266
四、质量要求与检查268
第五节 凝胶剂、糊剂与涂膜剂269
一、凝胶剂269
二、糊剂270
三、涂膜剂271
第十一章 栓剂273
第一节 概述273
一、栓剂的含义273
二、栓剂的特点273
三、栓剂的分类273
四、栓剂中药物的吸收途径及其影响因素275
第二节 栓剂的基质与附加剂276
一、栓剂的基质276
二、栓剂的附加剂278
三、栓剂基质与附加剂的选用278
第三节 栓剂的制备280
一、一般性栓剂的制备280
二、特殊栓剂的制备282
三、举例282
第四节 栓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284
第十二章 胶剂285
第一节 概述285
一、胶剂的含义285
二、胶剂的分类285
第二节 原辅料的选择286
一、原料的选择286
二、辅料的选择286
第三节 胶剂的制备286
一、工艺流程图286
二、制法287
三、注意事项288
四、举例288
第四节 胶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290
第十三章 散剂291
第一节 概述291
一、散剂的含义291
二、散剂的特点291
三、散剂的分类291
第二节 散剂的制备292
一、一般散剂的制备292
二、包装与贮藏292
三、特殊散剂的制备294
第三节 散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298
第十四章 丸剂299
第一节 概述299
一、丸剂的含义299
二、丸剂的特点299
三、丸剂的分类300
四、丸剂的制备方法300
第二节 水丸300
一、概述300
二、水丸的赋形剂301
三、水丸的制备301
四、泛制法制丸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304
五、举例305
第三节 蜜丸306
一、概述306
二、蜂蜜的选择306
三、蜜丸的制备306
四、塑制法制蜜丸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309
五、举例309
第四节 浓缩丸与水蜜丸310
一、浓缩丸310
二、水蜜丸312
第五节 糊丸与蜡丸313
一、糊丸313
二、蜡丸314
第六节 微丸315
一、概述315
二、微丸的制备316
三、举例318
第七节 滴丸319
一、概述319
二、滴丸基质与冷凝液319
三、滴丸的制备320
四、制备滴丸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321
五、举例321
第八节 丸剂的包衣322
一、丸剂包衣的目的322
二、丸剂包衣的种类322
三、丸剂包衣的方法322
第九节 丸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323
一、性状323
二、水分323
三、重量差异323
四、装量差异324
五、装量324
六、溶散时限324
七、微生物限度325
第十节 丸剂的包装与贮藏325
一、丸剂常用包装材料与包装方法325
二、蜡壳包装325
三、丸剂的贮藏325
第十五章 颗粒剂327
第一节 概述327
一、颗粒剂的含义327
二、颗粒剂的特点327
三、颗粒剂的分类328
第二节 制粒方法328
一、制粒的目的328
二、制粒的方法与设备328
第三节 颗粒剂的制备336
一、水溶性颗粒的制备336
二、酒溶颗粒的制备338
三、混悬颗粒的制备339
四、泡腾颗粒的制备339
五、块状颗粒剂的制备340
六、举例340
第四节 颗粒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342
一、性状342
二、粒度342
三、水分342
四、溶化性342
五、装量差异342
六、装量342
七、微生物限度343
第十六章 胶囊剂344
第一节 概述344
一、胶囊剂的含义344
二、胶囊剂的特点344
三、胶囊剂的分类345
第二节 胶囊剂的制备345
一、硬胶囊剂的制备345
二、软胶囊剂的制备350
三、肠溶胶囊剂的制备355
第三节 胶囊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355
一、性状355
二、水分355
三、装量差异355
四、崩解时限355
五、微生物限度355
第十七章 片剂356
第一节 概述356
一、片剂的含义356
二、片剂的特点356
三、片剂的分类357
四、中药片剂的类型358
第二节 片剂的辅料359
一、稀释剂与吸收剂359
二、润湿剂与黏合剂361
三、崩解剂362
四、润滑剂364
第三节 片剂的制备365
一、湿法制颗粒压片法365
二、干法制颗粒压片法372
三、粉末直接压片373
四、压片时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373
五、注意事项376
第四节 片剂的包衣376
一、片剂包衣的目的、种类与要求376
二、片剂包衣的方法与设备377
三、片剂包衣材料与工艺380
第五节 片剂的包装386
一、多剂量包装386
二、单剂量包装387
第六节 片剂的质量检查387
一、性状387
二、鉴别388
三、含量测定388
四、重量差异388
五、崩解时限388
六、硬度(或脆碎度)389
七、溶出度检查390
八、含量均匀度检查390
九、微生物限度检查390
第七节 片剂举例391
第十八章 气雾剂、喷雾剂与粉雾剂394
第一节 气雾剂394
一、概述394
二、气雾剂的组成396
三、中药气雾剂的设计要求400
四、中药气雾剂的制备401
五、气雾剂的质量检查404
六、举例405
第二节 喷雾剂407
一、概述407
二、喷雾剂的装置407
三、喷雾剂的制备409
四、喷雾剂的质量检查410
五、举例410
第三节 粉雾剂411
一、概述411
二、粉雾剂的生产工艺流程及规定411
三、粉雾剂的质量检查412
第十九章 其他剂型413
第一节 膜剂413
一、概述413
二、辅料413
三、制备414
四、膜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415
五、举例415
第二节 海绵剂416
一、概述416
二、制备416
三、质量要求与检查417
四、举例418
第三节 丹药418
一、概述418
二、制备419
三、举例419
第四节 烟剂、烟熏剂与香囊(袋)剂420
一、烟剂420
二、烟熏剂421
三、香囊(袋)剂421
第五节 锭剂、糕剂、钉剂、线剂、条剂、灸剂、熨剂、棒剂、离子导入剂与沐浴剂422
一、锭剂422
二、糕剂422
三、钉剂423
四、线剂423
五、条剂423
六、灸剂423
七、熨剂423
八、棒剂424
九、离子导入剂424
十、沐浴剂424
第二十章 药物制剂新技术425
第一节 环糊精包合技术425
一、概述425
二、环糊精的性质426
三、包合物的制备427
四、质量评价429
第二节 固体分散技术430
一、概述430
二、固体分散体的常用载体及特性431
三、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方法432
四、固体分散体的质量评价434
第三节 微囊与微球的制备技术435
一、概述435
二、微囊与微球制剂的辅料435
三、微囊的制备437
四、微球的制备443
五、微囊、微球的质量评价444
第四节 纳米乳与亚微乳的制备技术444
一、概述444
二、常用的辅料446
三、纳米乳与亚微乳的制备447
四、纳米乳与亚微乳的质量评价448
第五节 纳米粒的制备技术449
一、概述449
二、纳米粒的制备449
三、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450
四、纳米粒的质量评价450
第六节 脂质体的制备技术451
一、概述451
二、脂质体的膜材453
三、脂质体的制备454
四、脂质体的质量评价456
第二十一章 中药制剂新型给药系统458
第一节 缓释、控释制剂458
一、概述458
二、缓释、控释制剂的设计461
三、缓释、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464
四、缓释、控释制剂的制备方法466
五、迟释制剂470
六、缓释、控释制剂的评价方法470
第二节 靶向制剂472
一、概述472
二、被动靶向制剂473
三、主动靶向制剂475
四、物理化学靶向制剂477
五、靶向制剂的评价479
第二十二章 中药制剂的稳定性481
第一节 概述481
一、中药制剂稳定性研究的含义481
二、中药制剂稳定性变化分类481
三、中药制剂稳定性研究的现状482
第二节 影响中药制剂稳定性的因素及稳定化措施482
一、影响中药制剂稳定性的因素482
二、稳定化的措施485
第三节 中药制剂稳定性考察方法487
一、化学动力学简介487
二、中药制剂稳定性考察项目488
三、中药制剂稳定性考察方法489
四、中药制剂稳定性试验应注意的问题496
第四节 中药固体制剂稳定性497
一、固体制剂稳定性试验497
二、固体制剂颜色变化500
第五节 包装材料对制剂稳定性的影响500
一、玻璃500
二、塑料501
三、橡胶501
四、金属502
第六节 制剂稳定性结果评价及贮存与保管要求503
一、制剂稳定性结果评价503
二、制剂贮存与保管的要求503
第二十三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504
第一节 概述504
一、生物药剂学的含义与研究内容504
二、药物动力学的含义与研究内容504
三、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关系505
四、中药制剂的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505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507
一、生物膜的组成与结构507
二、药物的转运方式508
三、药物的体内过程509
第三节 影响药物制剂疗效的因素514
一、药物的物理化学因素514
二、药物的剂型因素516
三、机体的生物因素520
四、药物相互作用522
第四节 药物动力学523
一、药物动力学常见的基本概念523
二、单室模型单剂量给药526
三、多室模型541
四、多计量给药544
五、中药药效动力学简介550
第五节 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550
一、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的含义550
二、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的试验方法552
三、体外溶出度与生物利用度555
第二十四章 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560
第一节 药物配伍变化概述560
一、药物配伍的概念560
二、药物配伍用药的目的560
三、药物配伍变化的类型560
第二节 药剂学的配伍变化561
一、物理配伍变化561
二、化学配伍变化562
三、药物制剂中辅料与药物的配伍变化564
四、注射剂的配伍变化566
第三节 药理学的配伍变化568
一、协同作用568
二、拮抗作用569
三、产生不良反应569
四、制剂在体内发生的相互作用569
第四节 制剂配伍变化的研究方法570
一、预测制剂配伍变化的一般实验方法570
二、固体制剂中药物与辅料配伍变化的一些研究方法571
第五节 配伍变化的处理原则与方法572
一、处理原则572
二、处理方法573
第六节 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573
一、药品不良反应的含义573
二、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分类574
三、中药制剂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574
四、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原则576
第二十五章 中药新药的研制578
第一节 概述578
一、中药(天然药物)新药的概念578
二、中药新药研究的相关法规578
第二节 药品注册申请分类578
一、药品的注册申请分类与说明579
二、中药、天然药物注册分类与说明579
第三节 中药新药研制的指导思想与选题580
一、中药新药研制的指导思想580
二、中药新药研制的选题581
第四节 中药新药临床前药学研究585
一、处方的设计585
二、剂型的选择587
三、制备工艺研究587
四、质量标准研究589
五、稳定性实验研究594
第五节 中药新药临床前药效学与安全性评价研究596
一、药效学研究596
二、安全性评价研究596
第六节 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研究596
热门推荐
- 1758996.html
- 3530849.html
- 69788.html
- 1414394.html
- 3712967.html
- 3812134.html
- 1238338.html
- 2605979.html
- 207706.html
- 17886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1570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84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390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193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55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470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680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581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352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93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