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宏观经济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孔宪臣,何瑜主编;何璋,杨安怀,张欣蕾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3140138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23页
- 文件大小:45MB
- 文件页数:344页
- 主题词:宏观经济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宏观经济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宏观经济学导论1
1.1什么是宏观经济学1
1.1.1宏观经济学的定义1
1.1.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
1.2宏观经济政策目标5
1.2.1充分就业5
1.2.2物价稳定6
1.2.3经济持续稳定发展6
1.2.4国际收支平衡6
1.2.5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7
1.3宏观经济学理论框架8
1.3.1从局部均衡分析推进到一般均衡分析9
1.3.2从静态和比较静态分析推进到动态分析9
1.4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0
1.4.1数理分析10
1.4.2经济统计分析11
1.4.3经济计量分析11
1.4.4掌握宏观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几点建议12
1.5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和区别13
1.5.1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13
1.5.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补关系14
1.5.3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属于实证分析14
1.5.4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14
【本章提示】15
【学习与创新】15
【题库】15
第2章 国民收入核算18
2.1国内生产总值18
2.1.1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18
2.1.2理解GDP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8
2.1.3用美元表示的GDP20
2.1.4实际国内生产总值21
2.1.5绿色GDP23
2.1.6人均GDP23
2.2生产法GDP核算23
2.2.1生产法概述23
2.2.2生产法中的部门划分24
2.2.3生产法的工业产值核算24
2.2.4实证数据:中国生产法核算的GDP26
2.2.5三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27
2.3收入法GDP核算28
2.3.1收入法概述28
2.3.2中国收入法GDP构成项目28
2.4支出法GDP核算30
2.4.1支出法概述31
2.4.2居民消费支出31
2.4.3政府消费支出31
2.4.4私人总投资支出31
2.4.5货物和服务净出口32
2.4.6最终消费支出32
2.4.7实证数据:中国支出法核算的GDP32
2.4.8三大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34
2.5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其他总量34
2.5.1国民生产总值35
2.5.2国民总收入35
2.5.3国民生产净值36
2.5.4狭义国民收入36
2.5.5个人收入36
2.5.6个人可支配收入36
【本章提示】38
【学习与创新】38
【题库】38
第3章 两部门经济中的收入决定理论41
3.1两部门经济模型的假设条件41
3.1.1两部门经济循环流量图41
3.1.2关于约束条件的假设41
3.1.3价格不变假设42
3.1.4对投资行为的假设42
3.1.5对消费行为的假设42
3.1.6对储蓄行为的假设42
3.1.7不考虑政府部门和涉外部门42
3.1.8对技术水平的假设43
3.2简单消费函数43
3.2.1简单消费函数的定义43
3.2.2自发性消费和引致性消费43
3.2.3消费函数的图形分析43
3.2.4边际消费倾向44
3.2.5平均消费倾向44
3.2.6持久收入假说46
3.3均衡收入的总支出分析46
3.3.1计划投资和非意愿库存投资46
3.3.2计划总支出47
3.3.3均衡收入的决定47
3.4储蓄函数48
3.4.1简单储蓄函数48
3.4.2自发性储蓄和引致性储蓄48
3.4.3储蓄函数的图形分析49
3.4.4边际储蓄倾向49
3.4.5平均储蓄倾向49
3.5均衡收入的储蓄一投资分析51
3.5.1国民收入的分解51
3.5.2储蓄—投资分析的联立方程求解51
3.5.3储蓄—投资分析的图形说明52
3.5.4均衡收入的变动52
3.6两部门经济的缺口分析53
3.6.1充分就业国民收入53
3.6.2紧缩缺口、GDP缺口和膨胀缺口54
3.7两部门经济中的投资乘数55
3.7.1乘数的定义55
3.7.2投资乘数的计算公式55
3.7.3投资乘数的传导机制56
3.7.4超投资乘数56
【本章提示】57
【学习与创新】57
【题库】58
第4章 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决定理论60
4.1三部门经济均衡收入决定理论60
4.1.1三部门经济循环流量图60
4.1.2对政府行为的假设60
4.1.3三部门经济中的消费函数61
4.1.4税前和税后边际消费倾向61
4.1.5三部门经济均衡收入的决定62
4.1.6三部门经济的财政收入62
4.2三部门经济中均衡收入的变动63
4.2.1税收变动对均衡收入的影响63
4.2.2财政支出65
4.2.3政府财政支出变动对均衡收入的影响65
4.2.4转移支付对均衡收入的影响66
4.3三部门经济中的乘数67
4.3.1政府购买支出乘数67
4.3.2自发性税收乘数68
4.3.3平衡预算乘数69
4.3.4转移支付乘数70
4.4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决定理论71
4.4.1四部门经济循环流量图71
4.4.2对涉外部门和外汇市场的假设72
4.4.3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72
4.4.4四部门经济中均衡收入的变动73
4.4.5四部门经济中的乘数74
【本章提示】75
【学习与创新】76
【题库】76
第5章 货币与货币创造79
5.1货币与银行79
5.1.1货币79
5.1.2货币总量划分80
5.1.3中央银行82
5.1.4商业银行83
5.2基础货币和准备金86
5.2.1基础货币的定义86
5.2.2基础货币的供应87
5.2.3基础货币的性质88
5.2.4中央银行调控基础货币的主要手段89
5.2.5准备金89
5.2.6准备金率90
5.3货币创造90
5.3.1货币创造的定义90
5.3.2存款创造的前提90
5.3.3简单的存款创造模型91
5.3.4有超额准备金的存款创造模型92
5.3.5有超额准备金和现金排出的存款创造模型94
5.3.6货币乘数95
【本章提示】95
【学习与创新】96
【题库】96
第6章 利率决定及利率对投资的影响98
6.1货币需求98
6.1.1货币的交易性需求98
6.1.2货币的预防性需求99
6.1.3货币的交易和预防性需求函数99
6.1.4货币的投机性需求99
6.1.5货币需求函数100
6.1.6货币需求曲线的移动101
6.2均衡利率101
6.2.1均衡利率的定义101
6.2.2均衡利率的决定101
6.2.3流动性陷阱对利率的影响102
6.2.4货币供应量与均衡利率的变动103
6.2.5收入变动与均衡利率的变动103
6.3利率与投资函数104
6.3.1投资104
6.3.2投资函数104
6.3.3投资率105
6.3.4资本边际效率105
6.3.5资本边际效率曲线106
6.3.6投资边际效率曲线106
【本章提示】107
【学习与创新】107
【题库】108
第7章 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110
7.1产品市场的均衡:IS曲线110
7.1.1两部门经济产品市场均衡模型的基本假设110
7.1.2 IS曲线的定义110
7.1.3 IS曲线的几何推导111
7.1.4线性IS曲线的斜率111
7.1.5三部门经济中的IS曲线112
7.1.6 IS曲线的移动113
7.2货币市场的均衡:LM曲线114
7.2.1三部门经济货币市场均衡模型的基本假设114
7.2.2 LM曲线的定义114
7.2.3 LM曲线的几何推导115
7.2.4线性LM曲线的斜率116
7.2.5 LM曲线的三个区域116
7.2.6 LM曲线的移动117
7.3IS-LM模型117
7.3.1产品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联立方程求解117
7.3.2 IS-LM模型的调整过程118
7.3.3 IS-LM模型的比较静态分析118
【本章提示】121
【学习与创新】121
【题库】121
第8章 财政政策123
8.1财政政策概述123
8.1.1财政政策的定义123
8.1.2财政政策目标123
8.1.3充分就业预算盈余124
8.1.4补偿性财政政策124
8.1.5开放经济中财政政策与汇率制度的关系124
8.2财政政策工具125
8.2.1财政收入125
8.2.2公债发行126
8.2.3财政支出128
8.3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功能129
8.3.1瓦格纳定律129
8.3.2税收制度的自动稳定功能130
8.3.3福利支出制度的自动稳定功能130
8.4财政政策效力130
8.4.1挤出效应130
8.4.2 IS-LM模型中的政府购买乘数131
8.4.3税收政策的有效性132
8.4.4财政政策的局限性133
8.5中国财政政策实践134
8.5.1 1979—1981年的财政政策134
8.5.2 1982—1988年宽松的财政政策134
8.5.3 1988—1992年紧缩性财政政策134
8.5.4 1993—1997年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135
8.5.5 1998—2004年积极的财政政策135
8.5.6 2005—2008年稳健的财政政策135
8.5.7 2008年年底至今的积极的财政政策136
【本章提示】137
【学习与创新】137
【题库】137
第9章 货币政策140
9.1货币政策概述140
9.1.1货币政策的定义140
9.1.2货币政策目标140
9.1.3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141
9.1.4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144
9.1.5货币政策与汇率制度的关系145
9.2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传导机制145
9.2.1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定义146
9.2.2西方发达国家货币中介目标的演变146
9.2.3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定义147
9.2.4凯恩斯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148
9.2.5托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148
9.2.6早期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148
9.2.7货币政策的资产组合传导机制148
9.2.8货币政策的银行信贷传导机制149
9.2.9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机制149
9.3货币政策效力149
9.3.1货币政策乘数149
9.3.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150
9.3.3国内生产总值缺口及政府对策151
9.3.4货币政策的局限性152
9.4中国货币政策153
9.4.1中国货币政策目标153
9.4.2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154
9.4.3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改变154
9.4.4中国的公开市场操作155
9.4.5调整存款准备金率156
9.4.6中国的利率调控158
9.4.7中国的再贷款业务158
【本章提示】158
【学习与创新】159
【题库】159
第10章 总供求模型161
10.1总需求曲线161
10.1.1总需求曲线的定义161
10.1.2总需求曲线的形状说明161
10.1.3总需求函数的推导162
10.2古典总供给曲线163
10.2.1劳动需求曲线163
10.2.2劳动供给曲线164
10.2.3均衡实际工资水平的决定164
10.2.4宏观生产函数165
10.2.5总供给函数的推导165
10.2.6古典总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166
10.3凯恩斯总供给曲线167
10.3.1凯恩斯总供给曲线的推导167
10.3.2凯恩斯总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168
10.4短期总供给曲线168
10.4.1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工资粘性理论背景168
10.4.2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几何推导169
10.4.3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代表性企业解释170
10.4.4常规总供给曲线170
10.5总需求变动的经济影响170
10.5.1总需求曲线的移动171
10.5.2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和物价水平的影响171
10.6总供给变动的经济影响173
10.6.1总供给曲线的移动173
10.6.2总供给变动对均衡收入和物价的影响174
10.6.3供给学派175
【本章提示】175
【学习与创新】176
【题库】176
第11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178
11.1失业定义和类型178
11.1.1失业的定义178
11.1.2自愿性失业178
11.1.3摩擦性失业179
11.1.4结构性失业179
11.1.5技术性失业180
11.1.6周期性失业181
11.1.7临时性或季节性失业181
11.1.8隐蔽性失业181
11.1.9自然失业率182
11.2失业的原因、影响和对策182
11.2.1失业的原因182
11.2.2失业的经济影响185
11.2.3失业的社会影响185
11.2.4解决失业问题的对策186
11.3通货膨胀概述187
11.3.1通货膨胀的定义187
11.3.2通货膨胀的度量187
11.3.3根据通货膨胀严重程度划分的通货膨胀类型188
11.3.4根据人们预期划分的通货膨胀类型188
11.3.5从总供求角度划分的通货膨胀类型188
11.3.6结构型通货膨胀189
11.3.7输入型通货膨胀190
11.3.8落后经济的结构型通货膨胀190
11.4通货膨胀的影响及对策理论191
11.4.1通货膨胀促进论191
11.4.2通货膨胀促退论192
11.4.3货币中性论192
11.4.4通货膨胀的分配效应193
11.4.5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193
11.5菲利普斯曲线194
11.5.1菲利普斯曲线概述194
11.5.2短期菲利普斯曲线195
11.5.3产出—物价型菲利普斯曲线196
11.5.4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196
11.5.5长期菲利普斯曲线197
11.5.6菲利普斯曲线的恶化197
【本章提示】198
【学习与创新】198
【题库】198
第12章 经济周期理论201
12.1经济周期概述201
12.1.1经济周期的定义201
12.1.2战前经济周期的特征202
12.1.3经济周期类型203
12.1.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周期204
12.2经济周期理论概述206
12.2.1经济周期的纯货币理论206
12.2.2投资过度理论207
12.2.3消费不足理论207
12.2.4心理预期理论208
12.2.5危机总供求分析208
12.2.6长周期理论208
12.2.7经济危机的国际传递机制209
12.3乘数一加速数模型211
12.3.1加速原理211
12.3.2两部门经济乘数—加速数模型212
12.4政府的反危机措施213
12.4.1编制超前和滞后指标213
12.4.2国家干预国民收入再分配214
12.4.3相机抉择的财政货币政策214
【本章提示】215
【学习与创新】216
【题库】216
第13章 经济增长218
13.1经济增长概述218
13.1.1经济增长的定义218
13.1.2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218
13.1.3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220
13.1.4经济增长极限论221
13.1.5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221
13.2哈罗德一多马模型224
13.2.1哈罗德模型224
13.2.2多马模型225
13.2.3自然增长率227
13.2.4哈罗德—多马模型的三个增长率和刀刃上的均衡228
13.2.5哈罗德—多马模型的意义228
13.3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228
13.3.1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假设条件228
13.3.2基本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229
13.3.3资本深化和资本广化229
13.3.4人均收入230
13.3.5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长期均衡增长条件230
13.3.6技术进步条件下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231
13.4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232
13.4.1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的假设条件232
13.4.2社会储蓄倾向232
13.4.3充分就业经济长期均衡增长条件233
13.4.4社会适宜储蓄率和社会适宜利润份额234
【本章提示】234
【学习与创新】234
【题库】235
第14章 汇率基础237
14.1外汇与汇率237
14.1.1外汇237
14.1.2汇率237
14.1.3有效汇率238
14.1.4实际汇率238
14.1.5实际有效汇率239
14.1.6汇率供求分析239
14.1.7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240
14.2汇率变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243
14.2.1汇率与外汇风险243
14.2.2本币贬值对本国出口的作用243
14.2.3本币贬值对本国进口的作用245
14.2.4进出口商品需求弹性与外汇供求曲线的形状246
14.2.5外汇供求弹性与净出口246
14.2.6商品供求弹性与净出口247
14.2.7马歇尔—勒纳条件248
14.2.8小国弹性分析249
14.2.9进出口缺乏弹性条件下贬值的滞胀效应249
14.2.10 J曲线效应250
14.2.11冲击、短期和长期弹性250
14.2.12汇率变动与贸易条件251
14.3汇率制度251
14.3.1汇率制度的类型252
14.3.2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的比较253
14.3.3汇率制度的选择254
【本章提示】255
【学习与创新】255
【题库】256
第15章 汇率理论与实践258
15.1购买力平价258
15.1.1国内经济的一价定律258
15.1.2开放经济之间的一价定律258
15.1.3绝对购买力平价259
15.1.4相对购买力平价259
15.1.5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价值基础260
15.1.6传统的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局限性261
15.2贸易品购买力平价理论261
15.2.1贸易品购买力平价261
15.2.2国内需求结构变动与购买力平价262
15.2.3巴拉萨—萨缪尔森命题262
15.3利率平价264
15.3.1套利264
15.3.2无抵补利率平价265
15.3.3抵补套利265
15.3.4抵补利率平价266
15.3.5远期汇率的决定267
15.4人民币汇率制度和汇率政策267
15.4.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和汇率政策267
15.4.2钉住美元汇率制268
15.4.3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268
15.4.4双重汇率制和人民币贬值政策269
15.4.5人民币汇率下调政策269
15.4.6中国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269
15.4.7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政策270
15.4.8当前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外部原因270
15.4.9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汇率理论解释271
15.4.10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国内因素272
15.4.11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产生的积极作用273
15.4.12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275
【本章提示】275
【学习与创新】275
【题库】275
第16章 国际收支理论277
16.1国际收支平衡表277
16.1.1国际收支的定义277
16.1.2国际收支平衡表277
16.1.3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282
16.2国际收支分析282
16.2.1国际收支差额的定义282
16.2.2国际收支与国民收入的关系283
16.2.3国际收支与货币供给的关系284
16.2.4国际收支与物价的关系284
16.2.5国际收支与财政收支的关系285
16.2.6经常差额与资本净流出的关系285
16.2.7经常差额与储蓄投资差额的关系286
16.2.8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286
16.2.9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经济影响287
16.3国际收支市场调节机制288
16.3.1金本位下的国际收支市场调节机制288
16.3.2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的国际收支市场调节机制290
16.3.3牙买加体系的国际收支汇率调节机制290
16.3.4国际收支市场调节机制的局限性291
16.4政府的国际收支调节292
16.4.1政府调节国际收支的目标292
16.4.2政府调节国际收支的一般原则293
16.4.3政府调节国际收支的主要手段293
16.4.4中国的国际收支调节手段294
16.5中国的国际收支296
16.5.1 21世纪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296
16.5.2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297
16.5.3长期持续的国际收支双顺差给中国带来的消极影响297
16.5.4解决长期持续双顺差的对策298
【本章提示】298
【学习与创新】298
【题库】299
第17章 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302
17.1基本的MF模型302
17.1.1基本的MF模型的假设条件302
17.1.2开放经济中的IS曲线303
17.1.3开放经济中的LM曲线304
17.1.4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的BP曲线304
17.1.5开放经济的一般均衡305
17.2汇率制度与政策效应305
17.2.1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政策的效力305
17.2.2浮动汇率制下财政政策的效力307
17.2.3固定汇率制下货币政策的效力308
17.2.4固定汇率制下财政政策的效力309
17.3金融隔离经济中的MF模型310
17.3.1金融隔离经济中的BP曲线310
17.3.2 BP曲线的移动311
17.3.3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政策的效力311
17.3.4浮动汇率制下财政政策的效力312
17.3.5固定汇率制下货币政策的效力313
17.3.6固定汇率制下财政政策的效力313
17.4两国MF模型314
17.4.1两国MF模型的基本框架314
17.4.2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315
17.4.3浮动汇率制下财政政策的溢出效应315
17.4.4固定汇率制下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316
17.4.5固定汇率制下财政政策的溢出效应318
【本章提示】319
【学习与创新】319
【题库】319
参考文献322
热门推荐
- 1942707.html
- 742065.html
- 608096.html
- 183732.html
- 475352.html
- 2563006.html
- 3723645.html
- 2162134.html
- 2439250.html
- 22784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503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208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194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35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158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189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236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280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231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18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