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政治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现代政治学
  • 李爱华主编;孙韶林,王昭风,杨福禄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3058662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66页
  • 文件大小:67MB
  • 文件页数:38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政治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修订说明1

导论3

第一章 政治和政治学3

第一节 政治的含义3

一、政治的多种解释3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5

三、政治的含义释疑9

第二节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12

一、政治学的研究对象12

二、政治学的研究体系和特性13

第三节 政治学的历史沿革15

一、古代政治学的产生与演化15

二、近代政治学的兴起与发展18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与特点21

四、现代政治学的进展23

第四节 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和方法27

一、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27

二、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方法29

上篇 政治社会33

第二章 社会与政治33

第一节 政治的产生33

一、原始社会的无政治状况33

二、政治的产生和发展35

第二节 政治的作用38

一、政治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38

二、政治对一定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40

三、政治对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作用42

第三节 人与政治的关系44

一、人的“政治动物”特性44

二、现时代人类的政治化倾向46

第三章 阶级与国家48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关系48

一、阶级的含义和演化48

二、阶级关系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51

第二节 国家的本质、特征和职能53

一、国家的本质53

二、国家的特征59

三、国家的职能61

第三节 国家的历史类型63

一、国家历史类型的含义及更替63

二、剥削阶级类型的国家65

三、社会主义国家67

第四节 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69

一、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的必然性69

二、国家消亡的条件和途径71

第四章 民族与宗教74

第一节 民族和民族问题74

一、民族的含义74

二、民族问题75

三、民族与政治的关系77

第二节 宗教与政治79

一、宗教的本质79

二、宗教与政治的关系81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民族和宗教问题83

一、中国的民族问题83

二、中国的宗教问题85

三、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91

第五章 人民与政治家94

第一节 人民的政治地位和作用94

一、人民概念的历史发展94

二、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96

第二节 政治家的特点和作用97

一、政治家的概念与特点97

二、政治家的作用99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人民和政治家102

一、中国人民的政治地位102

二、中国政治家的特点103

三、中国人民与政治家的密切关系105

第六章 民主与法制107

第一节 民主与法制及其相互关系107

一、民主的含义107

二、法制与法治108

三、民主与法制的关系109

第二节 民主与法制的历史进程111

一、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民主与法制111

二、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与法制113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与法制114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民主建设和依法治国117

一、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发展进程117

二、中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120

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122

第七章 人权与主权126

第一节 人权的提出、发展及其内容126

一、人权学说的产生126

二、人权思想的发展128

三、人权的基本内容129

第二节 主权的含义和国际地位131

一、主权的含义及其历史形态131

二、主权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133

第三节 人权与主权的关系135

一、“人权高于主权”说135

二、“国权重于人权”论138

第四节 当代中国的人权与主权140

一、中国的人权发展状况140

二、中国维护主权的基本原则143

三、中国在国际上促进人权和捍卫主权的斗争145

中篇 政治制度149

第八章 政权组织形式149

第一节 政体和政府149

一、政体的含义和分类标准149

二、政府的含义、特征和机构设置150

第二节 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153

一、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基本原则153

二、奴隶制国家的政体和政府机构153

三、封建制国家的政体和政府机构155

第三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158

一、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基本原则158

二、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160

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机构163

第四节 当代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169

一、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基本原则169

二、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170

三、中国的政府机构173

第九章 国家结构形式177

第一节 国家结构形式的含义和制约因素177

一、国家结构形式的含义177

二、影响和制约国家结构形式的因素178

第二节 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国家结构形式178

一、城邦制178

二、分封制179

三、帝国制181

第三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结构形式182

一、单—制182

二、联邦制184

三、君合制、政合制和邦联制186

第四节 当代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187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结构形式的基本观点187

二、中国的单—制国家结构形式188

三、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和特别行政区制度189

第十章 选举制度193

第一节 选举制度的产生和作用193

一、选举制度的产生193

二、选举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194

第二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制度196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原则196

二、资本主义国家选举制的一般程序197

三、资本主义国家选举制度的历史进步性及其本质200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选举制度201

一、中国选举制度的形成和发展202

二、中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204

三、中国选举制度的法定程序206

第十一章 政党制度210

第一节 政党和政党制度210

一、政党的含义、特征和作用210

二、政党制度的形成和特点214

三、政党制度的类型216

第二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217

一、资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及作用217

二、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类型220

三、压力集团和绿党现象224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政党制度228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228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231

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234

第十二章 公务员制度238

第一节 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产生与扩展238

一、国家公务员制度在英国的创建238

二、国家公务员制度在世界众多国家的扩展240

第二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官制度242

一、资本主义国家文官制度的基本内容242

二、资本主义国家文官制度评价246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国家公务员制度247

一、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247

二、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249

三、中国与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不同特点253

第十三章 监督制度255

第一节 监督制度的内容和功能255

一、政治监督的含义和特点255

二、监督制度的内容256

三、监督制度的形式258

四、监督制度的功能259

第二节 监督制度的历史形态261

一、中国监督制度的历史沿革261

二、资本主义国家监督制度的确立263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监督制度266

一、中国监督制度的结构体系266

二、中国监督制度的健全完善270

三、监督制度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271

下篇 政治行为277

第十四章 政治变革277

第一节 政治革命277

一、政治革命的含义和特点277

二、政治革命的起因279

三、政治革命的方式282

四、政治革命的意义284

第二节 政治改革287

一、政治改革的性质和特点287

二、政治改革的类别289

三、政治改革的作用290

第三节 中国的政治革命和政治体制改革291

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291

二、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及基本要求295

第十五章 政治管理303

第一节 政治管理的含义和作用303

一、政治管理的含义、特征和分类303

二、政治管理的作用305

第二节 政治管理的原则和方式308

一、政治管理的原则308

二、政治管理的方式310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政治管理314

一、中国政治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314

二、中国政治管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316

第十六章 政治参与321

第一节 政治参与的含义和意义321

一、政治参与的含义321

二、政治参与的意义323

第二节 政治参与的形式及影响因素325

一、政治参与的形式325

二、影响政治参与的因素329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公民政治参与332

一、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特点332

二、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度”的提高334

第十七章 政治沟通337

第一节 政治沟通的含义和作用337

一、政治沟通的含义337

二、政治沟通的作用339

第二节 政治沟通的原则、类别和方式340

一、政治沟通的原则340

二、政治沟通的类别342

三、政治沟通的方式343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政治沟通345

一、政治沟通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345

二、增进中国政治沟通的基本要求348

第十八章 政治教育351

第一节 政治文化的含义和功能351

一、政治文化的含义和特点351

二、政治文化的功能353

第二节 政治教育的目的和途径355

一、政治文化与政治教育的关系355

二、政治教育的目的356

三、政治教育的途径357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政治教育359

一、政治教育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的作用359

二、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361

三、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36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