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与犯罪【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与犯罪
  • 张小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群众出版社
  • ISBN:9787501443529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635页
  • 文件大小:248MB
  • 文件页数:656页
  • 主题词:犯罪社会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与犯罪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论:我国犯罪学研究的实然与应然1

一、犯罪学基础理论的近年发展1

二、犯罪学基础理论的未来展望15

第一章 犯罪学的知识结构24

第一节 犯罪学的概念24

一、犯罪学概念考察24

二、犯罪学概念辨析30

第二节 犯罪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37

一、犯罪学与刑法学37

二、犯罪学与刑事政策学39

三、浦已罪学与刑事侦察学41

第三节 犯罪学研究的基本路径44

一、基本路径的抽象意义44

二、基本路径的具体展开45

第四节 犯罪学的理论体系54

一、犯罪学理论体系考察54

二、犯罪学理论体系辨析58

三、犯罪学与刑法学理论侧重59

第二章 犯罪学的研究方法62

第一节 犯罪学研究的科学方法论62

一、辩证方法62

二、比较方法64

三、历史方法64

第二节 犯罪学研究的基本观念65

一、定性与定量的结合65

二、思辫与经验的结合67

三、宏观与微观的明晰67

第三节 犯罪学研究的经验方法68

一、犯罪学理论建构的程序68

二、犯罪调查的基本方法79

三、犯罪研究的统计技术83

第三章 犯罪本质104

第一节 犯罪概念的基本层次104

一、犯罪的形式标准104

二、犯罪的本质意义105

三、犯罪的应然界定107

四、犯罪的层次关系108

第二节 犯罪学犯罪概念与刑法学犯罪概念110

一、刑法学犯罪概念的基本考察110

二、我国刑法学犯罪概念的构成118

三、犯罪学犯罪概念定位的考察122

四、犯罪学犯罪概念定位的辨析123

第三节 犯罪学的犯罪本质129

一、犯罪学犯罪本质的考察129

二、犯罪学犯罪本质的辨析131

第四章 犯罪分类140

第一节 犯罪分类理论溯源140

一、刑事古典学派犯罪分类140

二、刑事近代学派犯罪分类143

第二节 犯罪分类价值取向147

一、刑法学:犯罪的刑罚学149

二、犯罪学:刑罚的犯罪学150

第三节 刑法学的犯罪分类152

一、刑法典的犯罪分类152

二、刑法理论犯罪分类154

第四节 犯罪学的犯罪分类159

一、犯罪学犯罪分类概况159

二、犯罪学犯罪分类建构162

第五章 犯罪现象描述基础164

第一节 犯罪现象的表现形式164

一、个体犯罪现象与总体犯罪现象164

二、静态犯罪现象与动态犯罪现象166

三、犯罪事实构成现象167

四、法定犯罪现象、社会危险行为现象、违法越轨现象177

五、犯罪生物现象、犯罪心理现象、犯罪社会现象180

第二节 犯罪现象的测量181

一、数理统计测量的基本类型182

二、数理统计测量的重要指标185

第六章 犯罪现象客观状况之一:总体犯罪的犯罪率波动状况188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188

一、新中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前(1950一1965)188

二、“文化大革命”后期至改革开放前(1972一1977)191

第二节 社会转型初期192

一、1981年的犯罪率波峰192

二、1981年之后的犯罪率波动193

第三节 社会转型深化期199

一、1988年至1991年犯罪率的上升200

二、1992年犯罪率回落的解释201

三、1992年至1997年犯罪率的持平204

四、1998年之后的上升与居高不下205

五、新中国成立以来犯罪率波动的评估207

六、中美犯罪率波动比较211

第七章 犯罪现象客观状况之二:暴力犯罪的犯罪率波动状况217

第一节 暴力犯罪的基本蕴涵217

一、暴力的界定217

二、暴力犯罪的界定218

三、暴力犯罪的刑法范畴222

四、暴力犯罪的事实特征229

第二节 暴力犯罪立案率总量波动状况231

一、暴力犯罪立案率波动的描述231

二、暴力犯罪立案率波动的评估237

三、中美暴力犯罪立案率波动比较238

第三节 暴力犯罪有关类型立案率波动状况241

一、枪劫罪立案率波动基本同步样态242

二、伤害罪立案率波动稳定上升样态244

三、强奸罪立案率波动相时水平样态246

四、杀人罪立案率波动略微上升样态248

第四节 暴力犯罪立案率波动的简要启示250

一、社会转型与犯罪治理250

二、社会转型与抢劫伤害251

三、社会转型与强奸251

第八章 犯罪现象客观状况之三:青少年犯罪率的波动状况252

第一节 青少年罪犯总量比率状况252

一、1980年至1988年波动中呈上升走势252

二、1989年至2002年波动中呈下降走势253

三、2003年至2005年略有上升253

四、1980年至2005年降幅大于增幅253

第二节 青少年罪犯分类比率状况256

一、未成年罪犯比率257

二、青年罪犯比率259

第三节 青少年罪犯比率与犯罪率比较260

一、有关表与图的特别说明261

二、刑事立案率的波动状况261

三、青少年罪犯比率的波动状况261

四、两者波动状况相比262

第九章 犯罪现象客观状况之四:有组织犯罪的现实状况265

第一节 有组织犯罪的事实特征265

一、有组织犯罪界定的考究265

二、有组织犯罪的基础蕴涵267

三、有组织犯罪界定的应然269

第二节 我国有组织犯罪的刑法规定275

一、有组织犯罪与刑法总则共同犯罪275

二、有组织犯罪与刑法分则立法模式276

三、有组织犯罪与刑法分则黑社会性质组织罪277

四、有组织犯罪刑法规定的具体表现280

五、有组织犯罪与司法实际用语281

第三节 我国目前有组织犯罪的存在283

一、理论与实践的不同见解283

二、有组织犯罪的认识前提285

三、有组织犯罪的现实存在287

第四节 有组织犯罪的现实表现288

一、我国有组织犯罪特征符合288

二、我国有组织犯罪典型事例291

第十章 犯罪现象客观状况之五:职务犯罪的现实状况295

第一节 职务犯罪的类型特征295

一、职务犯罪界定的考究295

二、职务犯罪界定的应然297

三、公务犯罪与相关概念298

第二节 公务犯罪的刑法规定302

一、主体特征国家工作人员302

二、职务特征背离职责与凭借职权304

三、行为特征作为与不作为306

四、主观特征故意与过失307

五、客体特征情形多样308

第三节 公务犯罪的现实特征311

一、犯罪成员.领导干部频频步足公务犯罪311

二、犯罪类型.贪污贿赂占据公务犯罪主体314

三、失范腐败.群体腐败承续腐败相对呈现314

四、犯罪手段.采用各种方式回避法律制裁 315

五、犯罪领域.市场重要行业部门犯罪突出315

六、社会危害.无形危害有形损失较为严重316

第十一章 十九世纪犯罪原因理论318

第一节 十九世纪前中期的犯罪统计学320

一、凯特勒的犯罪统计学320

二、犯罪统计学的发展322

第二节 十九世纪末的犯罪实证学派323

一、龙勃罗梭的犯罪人类学派323

二、加罗法洛的实证派犯罪学327

三、菲利的犯罪社会学派333

第三节 十九世纪后期的犯罪社会学派339

一、李斯特的犯罪社会学理论340

二、塔尔德的犯罪社会学理论342

三、迪尔凯姆的犯罪社会学理论345

第十二章 现代犯罪原因理论之一:社会结构理论351

第一节 社会解组理论353

一、社会解组理论概述353

二、帕克与伯吉斯的研究354

三、肖与麦凯的研究357

第二节 紧张理论359

一、紧张理论概述359

二、社会反常理论360

三、相对剥夺理论361

第三节 文化越轨理论363

一、文化越轨理论概述363

二、文化冲突理论364

三、暴力亚文化理论365

四、下层阶级文化理论366

五、少年犯罪亚文化理论368

六、不同机会理论372

第十三章 现代犯罪原因理论之二:社会化过程理论377

第一节 社会学习理论378

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379

二、萨瑟兰的差异交往理论381

三、艾克斯的不同强化理论384

第二节 社会控制理论388

一、雷克利斯的遏制理论389

二、赫希的社会控制理论391

第三节 标签理论394

一、贝克尔的标签理论395

二、利默特的标签理论397

第十四章 现代犯罪原因理论之三:冲突理论399

第一节 保守的冲突理论400

一、达伦多夫的强制性协作组合理论403

二、沃尔德的利益群体冲突理论406

三、钱布利斯、塞德曼的司法冲突特性408

四、昆尼之犯罪的社会现实理论408

第二节 激进的冲突理论410

一、工具马克思主义413

二、结构马克思主义415

三、整合马克思主义416

第十五章 犯罪原因理论的应有观念424

第一节 犯罪原因的概念424

一、犯罪原因概念考察424

二、犯罪原因概念辨析425

第二节 犯罪原因的相关概念428

一、犯罪根源、犯罪原因、犯罪条件、犯罪因素的基本蕴意428

二、犯罪根源、犯罪原因、犯罪条件、犯罪因素的相互关系431

第三节 犯罪原因的构成因素及其地位432

一、犯罪的自然环境因素、心理因素434

二、犯罪的生物因素、社会因素435

三、犯罪原因的体系结构438

第四节 犯罪原因理论的特征440

一、犯罪原因理论的解析性440

二、犯罪原因解析的复杂性441

三、犯罪原因理论的深刻片面性443

四、现代犯罪原因三大理论的特征445

第十六章 犯罪原因的各别因素449

第一节 犯罪原因的宏观因素449

一、文化与犯罪449

二、现代化与犯罪454

第二节 犯罪原因的微观因素460

一、社会化的概念特征460

二、社会化的执行机构462

三、社会化与犯罪的研究要旨465

第十七章 犯罪原因社会结构理论的建构467

第一节 默顿的社会反常理论467

一、社会反常理论概要467

二、社会反常理论简评478

第二节 化解阻断模式483

一、理论的基本架构484

二、化解阻断模式与社会反常理论488

第十八章 犯罪率增长的社会结构分析492

第一节 意识价值与犯罪率494

一、改革开放前的意识价值与犯罪率494

二、改革开放后的意识价值与犯罪率495

第二节 社会分层与犯罪率507

一、改革开放前的社会分层与犯罪率507

二、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分层与犯罪率508

第三节 制度规范与犯罪率518

一、公众不满的深层原因518

二、制度规范缺陷的社会效应523

三、不适度紧张的化解528

第十九章 犯罪行为的个体社会生活剖析532

第一节 关于量表533

一、目标533

二、现实535

三、合法方法535

四、违法成本535

第二节 数据来源537

一、犯罪类型的代表性537

二、犯罪地区的代表性538

三、问卷答案的真实性538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539

一、目标项539

二、现实项542

三、合法方法项544

四、违法成本项548

第二十章 犯罪对策的基本原理555

第一节 犯罪对策的概述555

一、犯罪对策的概念特征555

二、犯罪对策的内容结构557

第二节 犯罪预防与犯罪控制558

一、犯罪预防的基本观念558

二、犯罪控制的基本观念567

三、犯罪预防与犯罪控制的关系571

第三节 刑事政策572

一、刑事政策的概念特征572

二、我国刑事政策的基本内容580

第四节 刑事政策之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587

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的演进阶段587

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的基本思想590

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的理性思辫592

第五节 刑事政策之二:宽严相济594

一、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的形成演进594

二、宽严相济政策的提出597

三、宽严相济政策本体内容的展开605

四、宽严相济与相关政策表述611

结语617

术语索引621

主要参考书目63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