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社会学导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现代社会学导论
  • 奚从清编著 著
  • 出版社: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8106887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96页
  • 文件大小:90MB
  • 文件页数:411页
  • 主题词:社会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社会学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社会学的对象、特点、功能及其研究的意义1

第一节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

一、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分歧1

二、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对象4

第二节 社会学的特点和研究领域10

一、社会学的特点10

二、社会学的研究领域11

第三节 社会学的功能14

一、社会学的个人功能14

二、社会学的社会功能15

第四节 社会学研究的意义16

一、在中国开展社会学研究的意义16

二、怎样开展社会学研究18

第二章 社会学历史发展概述21

第一节 社会学产生的背景和条件21

一、社会经济条件21

二、思想理论条件22

三、自然科学条件23

四、社会调查条件24

第二节 社会学的创立、形成和发展24

一、社会学的创立24

二、社会学的形成27

三、现代社会学的发展29

第三节 社会学在中国发展的历程31

一、传入时期31

二、传播时期32

三、成长时期33

四、建设时期34

五、停滞中断时期37

六、恢复重建时期39

第三章 社会互动45

第一节 社会互动概述45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特点和类型45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51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两极55

一、社会互动中的个人55

二、社会互动中的社会58

三、个人与社会的关系63

四、个人是怎样构成社会的64

第三节 社会互动的条件68

一、社会互动的外部条件68

二、社会互动的内部条件69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72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72

一、社会化的含义72

二、社会化的特点74

三、社会化的意义75

第二节 社会化的条件76

一、社会化的主观条件76

二、社会化的客观条件78

第三节 社会化的过程80

一、婴儿期81

二、幼儿期81

三、学龄初期82

四、少年期83

五、青年期83

六、成年期84

七、老年期85

第四节 社会化的内容86

一、生活技能的社会化86

二、职业技能的社会化86

三、行为规范的社会化86

四、生活目标的社会化87

第五节 社会化的类型88

一、基本社会化88

二、继续社会化88

三、再社会化89

四、反向社会化90

第五章 社会角色91

第一节 角色概述91

一、角色概念91

二、角色特征95

三、角色本质97

四、角色规范97

第二节 角色认知100

一、角色期望100

二、角色观念102

第三节 角色行为104

一、角色学习104

二、角色扮演106

三、角色技能108

四、角色冲突与协调109

第六章 社会文化114

第一节 社会文化概述114

一、文化概念114

二、文化与文明的关系117

三、文化的来源与特征120

第二节 文化的结构和功能122

一、文化的结构122

二、文化的功能125

第三节 文化研究的现实课题128

一、创新文化128

二、和谐文化132

三、移民文化138

第七章 社会关系152

第一节 社会关系概述152

一、社会关系的含义152

二、社会关系的分类155

三、研究社会关系的意义157

第二节 人际关系158

一、人际关系的含义及其构成158

二、人际关系的分类159

第三节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型关系161

一、社会关系的历史考察161

二、社会主义新型关系的特点及其内容162

第八章 社会群体165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165

一、社会群体的含义165

二、社会群体的特征166

三、社会群体的类型167

第二节 初级社会群体170

一、初级社会群体的含义170

二、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171

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172

第三节 平民英雄群体173

一、平民英雄群体生成的时代意义173

二、平民英雄群体的含义及其特征175

三、平民英雄群体的社会功能177

四、平民英雄群体的生成机制179

第九章 婚姻与家庭182

第一节 家庭概述182

一、家庭的性质182

二、家庭的起源和发展184

第二节 家庭的结构和功能186

一、家庭的结构和类型186

二、家庭的功能188

第三节 中国社会的婚姻与家庭190

一、中国婚姻与家庭关系的变革190

二、中国家庭结构和功能的变迁192

第四节 中国婚姻与家庭的现实课题195

一、人口结构中的性别比例失调问题195

二、未婚同居问题196

三、家庭暴力问题197

四、离婚问题197

第十章 社会组织201

第一节 社会组织概述201

一、社会组织的含义和构成要素201

二、社会组织的分类202

三、社会组织的目标205

第二节 社会组织的结构和功能207

一、社会组织的结构207

二、社会组织的功能210

第三节 社会组织的管理212

一、组织管理的含义212

二、组织管理的理论213

三、组织管理的方式218

第十一章 社会结构223

第一节 社会的阶级结构223

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223

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和阶层结构226

第二节 社会的分层结构230

一、社会分层的来源230

二、社会分层的含义238

三、社会分层的意义240

第三节 社会的流动结构241

一、社会流动的含义241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242

三、社会流动的意义245

第十二章 社区247

第一节 社区概述247

一、社区的含义247

二、社区的要素与分类249

三、社区的结构与功能252

第二节 农村社区255

一、农村社区的含义和分类255

二、农村社区的特点257

三、中国农村社区的变化259

第三节 城市社区260

一、城市社区的起源与发展260

二、城市社区的类型与特点262

三、城市化263

四、中国的城市化265

第四节 集镇社区269

一、集镇社区的含义269

二、集镇社区的类型和特点270

三、集镇社区的功能272

第五节 社区发展与社区建设273

一、社区发展273

二、社区建设280

三、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的关系284

第十三章 社会制度287

第一节 社会制度概述287

一、社会制度的含义287

二、社会制度的起源288

三、社会制度的类型289

四、社会制度的特点291

第二节 社会制度的构成与功能292

一、社会制度的构成292

二、社会制度的功能294

第十四章 社会问题297

第一节 社会问题概述297

一、社会问题的含义及其构成要素297

二、社会问题的特征298

三、社会问题的类型302

第二节 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303

一、社会整合理论303

二、文化失调理论304

三、社会解体理论305

四、价值冲突理论306

第三节 社会问题的科学治理307

一、社会问题科学治理的含义307

二、社会问题科学治理的原则309

三、社会问题科学治理的途径方法314

第十五章 社会控制316

第一节 社会控制概述316

一、社会控制的含义316

二、社会控制的特征318

三、社会控制的作用319

四、社会控制的类型320

第二节 社会控制的形式322

一、社会的政治控制322

二、社会的思想控制323

三、社会的经济控制327

四、社会的心理控制328

第三节 越轨与犯罪的社会控制330

一、越轨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型330

二、犯罪行为的含义及其分类332

三、越轨与犯罪的社会控制334

第十六章 社会变迁337

第一节 社会变迁概述337

一、社会变迁的含义337

二、社会变迁的类型338

三、社会变迁的内容339

四、社会变迁的原因347

第二节 有计划的社会变迁350

一、什么是有计划的社会变迁350

二、当代中国的改革是有计划的社会变迁351

第三节 社会现代化353

一、社会现代化的含义354

二、现代化的内容356

三、现代化的理论359

第四节 中国的社会现代化360

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360

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点364

三、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365

第十七章 社会发展369

第一节 社会指标369

一、社会指标的含义369

二、社会指标体系371

三、建立中国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374

第二节 社会代价382

一、社会代价的含义382

二、社会代价的特征384

三、社会代价的成因385

四、减少社会代价的途径和方法388

第三节 社会发展391

一、社会发展的宏观思考391

二、社会发展的社会学思考39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