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学概念辩证 从细胞学谈中医【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王君伟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0860800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160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170页
- 主题词:中医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医学概念辩证 从细胞学谈中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中西医学的差异与统一2
第一章 中西医学的差异2
一、中西医学思想观念的差异2
(一)整体观与生物医学模式2
(二)恒动观与非恒动观3
二、中西医学基本理论的差异4
(一)中医学生理与西医学生理的差异4
(二)中医学病理与西医学病理的差异6
三、中西医学基本方法的差异7
(一)中医“治病”与西医“治疗”的差异7
(二)中西医学基本医疗原则的差异8
(三)标、本与对症、对因逻辑必然性的差异8
(四)西医学的“危害”9
四、中西医药物学的差异10
第二章 中西医学的统一11
一、中西医学药物学的统一11
(一)细胞与细胞环境的统一11
(二)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的统一12
(三)作用于细胞结构与细胞功能的统一13
(四)自主与不由自主的统一13
(五)自主修复与不由自主修复的统一14
(六)寒、热与抑制、兴奋的统一14
二、中西医学基本方法的统一15
(一)中西医学医法的统一15
(二)中西医学诊断法的统一16
三、中西医学基本理论的统一19
(一)能量与物质的统一19
(二)内因与外因的统一20
四、自然观与生物观的统一21
五、调节医学与干预医学的统一22
下篇 中医基本概念再认识24
第三章 气24
一、抽象的气24
(一)物与气24
(二)从物质到气质24
(三)从唯物论到唯气论25
二、具体的气25
(一)中医气的种类及含义25
(二)中医气的实质与意义28
第四章 抽象的阴阳29
一、阴阳与道29
(一)阴阳即为道29
(二)阴阳是更为深刻的道30
(三)“一物两体”与“一分为二”30
二、阴阳的抽象31
(一)静与动31
(二)主与次31
(三)存在与存而不在31
三、阴阳与有限32
四、阴阳与质32
(一)质与非质33
(二)质与实质33
(三)现象与本质34
(四)质变35
(五)质再变37
(六)可能与现实38
五、阴阳与性40
(一)性40
(二)界与限42
(三)动与非动44
(四)性的变46
(五)近限与临界47
(六)缘的体现50
六、阳动阴静与阴主阳从50
第五章 具体的阴阳52
一、整体观与恒动观的阴阳52
(一)整体观的阴阳52
(二)恒动观的阴阳52
二、标本与寒热52
(一)具体的标本与寒热53
(二)标本寒热模型53
三、自然的标本寒热模型53
(一)物54
(二)化54
四、生物的标本寒热模型55
(一)器55
(二)化56
(三)生57
第六章 真实的阴阳61
一、阴阳与逆从61
(一)阴阳61
(二)逆从65
二、阴与阳93
(一)《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93
(二)《生气通天论篇第三》103
(三)《阴阳离合论篇第六》105
(四)《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105
第七章 病的阴阳109
一、病因109
(一)必要的病因109
(二)充要的病因110
(三)内因110
(四)外因111
二、病的机制112
(一)病的根本机制113
(二)病的具体机制119
三、病的损、伤、修、复机制122
(一)被动阶段的损、伤机制123
(二)主动阶段的修、复机制127
(三)阴阳格拒132
四、病邪的传变机制132
(一)邪之传133
(二)病之变134
五、阴阳有余否138
(一)阳有余否138
(二)阴有余否139
第八章 医的阴阳140
一、医的含义140
(一)医的根据140
(二)医的实质140
(三)医的必要140
(四)自愈与治愈140
二、医之法141
(一)调节法与干预法141
(二)阳生阴长法与阳杀阴藏法141
(三)中医的源流与“阳生阴长,阳杀阴藏”143
三、伤寒学派的医法144
(一)孙思邈之医法144
(二)许叔微之“先去邪后议补”147
(三)陈念祖之“存津液”147
四、其他学派的医法148
(一)河间学派之医法148
(二)易水学派之医法148
(三)攻邪学派之医法149
(四)丹溪学派之医法149
(五)温补学派之医法149
(六)温病学派之医法150
五、医法之流弊150
六、医之度151
(一)无度之医法151
(二)有度之医法154
(三)瞑眩156
七、医之自由159
主要参考文献160
热门推荐
- 1545117.html
- 928129.html
- 3418377.html
- 3172807.html
- 2454125.html
- 2926248.html
- 585358.html
- 2558088.html
- 1187451.html
- 18644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219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82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706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872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362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370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705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986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44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67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