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无机与分析化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陈若愚,朱建飞主编 著
- 出版社: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1182321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423页
- 文件大小:90MB
- 文件页数:436页
- 主题词:无机化学-高等学校-教材;分析化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无机与分析化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第2章 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5
2.1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5
2.2平衡常数6
2.2.1实验平衡常数Kp和Kc6
2.2.2标准平衡常数6
2.2.3活度与活度系数8
2.3多重平衡规则9
2.4标准平衡常数的应用10
2.4.1判断化学反应的程度10
2.4.2预测化学反应的方向10
2.4.3利用标准平衡常数计算化学平衡的组成11
2.5化学平衡的移动13
思考题15
习题15
第3章 定量分析概论17
3.1概述17
3.1.1分析方法的分类17
3.1.2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序18
3.1.3分析结果的表示18
3.2定量分析中的误差19
3.2.1误差的分类20
3.2.2误差与准确度21
3.2.3偏差与精密度22
3.2.4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24
3.2.5测量误差的减免24
3.2.6有限次测定数据的统计处理25
3.3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29
3.3.1确定有效数字的原则29
3.3.2有效数字的修约30
3.3.3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30
3.4可疑数据的取舍31
3.5滴定分析法概述33
3.5.1滴定分析法分类34
3.5.2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34
3.5.3标准溶液和基准物质35
3.5.4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37
思考题40
习题41
第4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43
4.1酸碱理论43
4.1.1酸碱电离理论43
4.1.2酸碱质子理论43
4.1.3酸碱电子理论和软硬碱理论45
4.2酸碱离解平衡47
4.2.1弱酸(碱)的离解平衡47
4.2.2水的离解平衡和溶液的酸碱性49
4.2.3共轭酸碱对K a ?与K b ?之间的关系50
4.2.4离解度和同离子效应51
4.3酸碱溶液中各组分的分布53
4.3.1一元弱酸(碱)溶液53
4.3.2多元弱酸溶液54
4.4酸碱溶液pH的计算56
4.4.1酸碱溶液pH的精确计算57
4.4.2酸碱溶液pH的近似计算60
4.5缓冲溶液64
4.5.1缓冲溶液及其作用原理64
4.5.2缓冲溶液的pH64
4.5.3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66
4.5.4缓冲溶液的选择和配制67
4.6酸碱指示剂68
4.6.1酸碱指示剂68
4.6.2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69
4.6.3混合指示剂70
4.7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72
4.7.1强碱(酸)滴定强酸(碱)72
4.7.2强碱(酸)滴定一元弱酸(碱)75
4.7.3多元酸(碱)的滴定78
4.7.4混合酸和混合碱的滴定82
4.8终点误差83
4.8.1一元酸碱的滴定83
4.8.2多元酸碱的滴定85
4.9酸碱滴定法的应用及计算示例86
4.9.1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86
4.9.2酸碱滴定法应用示例87
4.9.3酸碱滴定法结果计算示例88
思考题93
习题94
第5章 沉淀平衡和沉淀滴定法97
5.1溶解度和溶度积97
5.1.1溶解度97
5.1.2溶度积97
5.1.3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98
5.1.4溶度积与溶解度的关系100
5.2沉淀的生成和溶解101
5.2.1溶度积规则101
5.2.2沉淀的生成102
5.2.3沉淀的溶解103
5.3分步沉淀和沉淀转化108
5.3.1分步沉淀108
5.3.2沉淀转化110
5.4沉淀滴定法111
5.4.1沉淀滴定法对沉淀反应的要求111
5.4.2几种沉淀滴定法112
5.4.3沉淀滴定法的应用114
5.5重量分析法114
5.5.1重量分析法概述115
5.5.2沉淀反应的条件115
5.5.3共沉淀现象及其减免116
5.5.4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和误差117
5.5.5重量分析法应用实例117
思考题122
习题122
第6章 氧化还原平衡和氧化还原滴定法125
6.1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125
6.1.1氧化数125
6.1.2氧化还原反应126
6.2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128
6.2.1氧化数法128
6.2.2离子-电子法128
6.3原电池与电极电势129
6.3.1原电池129
6.3.2电极电势132
6.4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134
6.4.1电极电势的能斯特方程134
6.4.2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136
6.5电极电势的应用139
6.5.1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计算原电池的电动势140
6.5.2比较氧化剂、还原剂的相对强弱140
6.5.3选择合适的氧化剂和还原剂141
6.5.4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次序141
6.5.5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142
6.5.6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142
6.5.7溶度积常数的测定和计算144
6.6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144
6.6.1元素电势图144
6.6.2元素电势图的应用145
6.7氧化还原滴定法146
6.7.1氧化还原滴定法的特点146
6.7.2条件电极电势与条件平衡常数146
6.7.3氧化还原滴定曲线148
6.7.4氧化还原滴定指示剂152
6.7.5氧化还原滴定的预处理153
6.8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应用155
6.8.1高锰酸钾法155
6.8.2重铬酸钾法158
6.8.3碘量法160
6.9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163
思考题170
习题170
第7章 原子结构173
7.1原子结构理论发展概况173
7.1.1原子结构的早期发展173
7.1.2原子的玻尔模型174
7.2原子结构的近代概念175
7.2.1电子的波粒二象性175
7.2.2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近代描述177
7.3原子的电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182
7.3.1多电子原子能级182
7.3.2核外电子排布规则184
7.3.3元素周期系186
7.4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关系188
7.4.1元素有效核电荷的周期性变化188
7.4.2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188
7.4.3元素电离能和亲和能的周期性变化190
7.4.4元素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192
7.4.5元素氧化数的周期性变化193
思考题195
习题196
第8章 化学键和分子结构198
8.1离子键与离子晶体198
8.1.1离子键198
8.1.2离子晶体201
8.1.3离子极化对晶体结构及性质的影响202
8.2共价键和原子晶体204
8.2.1价键理论204
8.2.2杂化轨道理论208
8.2.3分子轨道理论211
8.2.4离域π键217
8.2.5原子晶体218
8.3分子间力、氢键和分子晶体218
8.3.1分子间作用力218
8.3.2氢键222
8.3.3分子晶体223
8.4金属键223
8.4.1金属键理论224
8.4.2能带理论224
思考题228
习题229
第9章 配位平衡和配位滴定法231
9.1配合物的组成与命名231
9.1.1配合物的组成231
9.1.2配合物的命名234
9.1.3配合物的磁性235
9.2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237
9.2.1价键理论237
9.2.2晶体场理论240
9.3配位平衡246
9.3.1配位平衡常数246
9.3.2配位平衡的计算248
9.3.3配位平衡的移动248
9.4螯合物254
9.4.1螯合物的组成255
9.4.2螯合物的特性255
9.5 EDTA的性质及配位滴定256
9.5.1 EDTA的性质256
9.5.2 EDTA配合物的特点257
9.6影响金属EDTA配合物稳定性的因素259
9.6.1主反应和副反应259
9.6.2 EDTA的酸效应及酸效应系数260
9.6.3金属离子的配位效应及配位效应系数260
9.6.4 EDTA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261
9.7配位滴定曲线262
9.7.1配位滴定曲线262
9.7.2准确滴定的条件266
9.7.3酸效应曲线和配位滴定中酸度的控制267
9.8金属指示剂269
9.8.1金属指示剂的性质和作用原理269
9.8.2金属指示剂应具备的条件269
9.8.3常用的金属指示剂270
9.9配位滴定的方式和应用271
9.9.1单组分含量的测定271
9.9.2混合物中各组分含量的测定272
9.9.3预先分离275
9.9.4其他配位剂275
习题279
第10章 s区元素282
10.1元素概述282
10.1.1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282
10.1.2元素的分类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283
10.1.3从自然界中提取元素单质的一般方法284
10.1.4清洁生产和绿色化学286
10.2氢及其化合物288
10.2.1氢的制备、性质和用途288
10.2.2氢化物289
10.3碱金属和碱土金属291
10.3.1概述291
10.3.2氧化物293
10.3.3氢氧化物295
10.3.4盐类297
10.4元素的ROH规则和对角线关系301
10.4.1元素的ROH规则301
10.4.2对角线关系302
思考题304
习题305
第11章 P区元素307
11.1概述307
11.2卤素307
11.2.1卤素单质308
11.2.2卤化氢、氢卤酸、卤化物、多卤化物和卤素互化物308
11.2.3卤素的含氧酸及其盐311
11.3氧族元素313
11.3.1氧、臭氧、过氧化氢314
11.3.2硫及其重要化合物317
11.4氮族元素321
11.4.1氮及其重要化合物322
11.4.2磷及其重要化合物326
11.4.3砷、锑、铋的重要化合物330
11.5碳族元素332
11.5.1碳族元素的单质332
11.5.2碳的重要化合物333
11.5.3硅的重要化合物335
11.5.4锡、铅及其重要化合物337
11.6硼族元素340
11.6.1硼的重要化合物340
11.6.2铝的重要化合物344
11.7稀有气体345
11.7.1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346
11.7.2稀有气体的存在和分离347
11.7.3稀有气体的化合物347
11.8 p区元素化合物性质小结348
11.8.1 p区元素的氢化物348
11.8.2 p区元素的氧化物及其水合物348
11.8.3 p区元素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349
11.8.4 p区元素含氧酸盐的热稳定性349
思考题351
习题351
第12章 过渡元素354
12.1概述354
12.1.1原子半径354
12.1.2物理性质355
12.1.3氧化态355
12.1.4单质的化学活泼性356
12.1.5配位性和磁性357
12.1.6水合离子的颜色357
12.2钛族、钒族元素358
12.2.1概述358
12.2.2钛的重要化合物359
12.2.3钒的重要化合物362
12.3铬族和锰族元素364
12.3.1概述364
12.3.2铬的重要化合物365
12.3.3锰的重要化合物369
12.4铁系元素372
12.4.1概述372
12.4.2铁、钴、镍的重要化合物373
12.5铜族和锌族元素380
12.5.1概述380
12.5.2铜的重要化合物383
12.5.3银的重要化合物388
12.5.4锌、镉、汞的重要化合物389
思考题397
习题398
第13章 定量分析中的分离方法402
13.1溶剂萃取分离法402
13.1.1分配系数、分配比和萃取效率、分离因数402
13.1.2萃取体系的分离和萃取条件的选择404
13.1.3有机物的萃取分离406
13.2色谱分离法406
13.2.1纸上萃取色谱分离法406
13.2.2薄层萃取色谱分离法407
13.3离子交换分离法408
13.3.1离子交换树脂法408
13.3.2离子交换色谱法409
13.4沉淀分离法410
13.5其他方法412
附录413
附录1弱酸和弱碱的离解常数413
附录2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415
附录3标准电极电势416
附录4条件电极电势418
附录5配离子的稳定常数419
附录6部分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420
附录7元素周期表422
参考文献423
热门推荐
- 465088.html
- 1660210.html
- 1819471.html
- 2365343.html
- 886300.html
- 865557.html
- 2752252.html
- 3791839.html
- 885112.html
- 8533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1244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112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310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426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124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018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788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5664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101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07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