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南北朝经学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焦桂美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ISBN:9787532550913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529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576页
- 主题词:经学-历史-研究-中国-南北朝时代(420-581)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南北朝经学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先秦至魏晋经学发展之大势1
第一章 关于南北朝经学的宏观考察17
第一节 南北朝师学的发展及其特色17
一、南朝师学的主要表现18
(一)南朝师学的恢复与发展——宋齐之师学18
(二)南朝师学之兴盛——梁陈之师学25
二、南朝师学之特点29
(一)阶段性上升趋势29
(二)单线传授为主30
(三)寒门出身的经师日渐增多30
(四)学在京师31
三、北朝师学的主要表现32
(一)前期师学的多元状态32
(二)中期师学的汉学习尚35
(三)后期师学的融通倾向42
四、北朝师学之特点43
(一)渊源有自43
(二)学承多门44
(三)学在乡邑45
第二节 南北朝家学的发展及其特色45
一、南朝家学45
(一)南朝主要经学世家46
(二)南朝家学的主要特点48
二、北朝家学49
(一)北朝主要经学世家49
(二)北朝家学的主要特点51
第三节 南北朝经学的地域性特点51
一、南朝经学的地域性特点51
(一)南朝主要经学中心及其形成原因51
(二)主要经学中心学尚之别及其相互辐射54
二、北朝经学的地域性特点57
(一)齐鲁经学中心衰微之因58
(二)河北经学地位上升之因61
第四节 经学家的迁徙与南北朝经学64
一、经学家的迁徙现象及其原因64
(一)由北入南的经学家65
(二)由南入北的经学家66
(三)北魏平凉州、青齐过程中经学家的迁徙67
二、经学家的迁徙对南北朝经学的影响68
(一)促进了传习范围之趋同68
(二)促进了注疏内容之交融71
(三)促进了南北文本之交流75
三、经学家迁徙的意义78
第五节 南朝玄学与经学79
一、魏晋玄学对经学的影响80
(一)贱经尚道的社会风气80
(二)经学人才短缺的社会现实82
(三)儒家经注的玄学化83
二、南朝玄学的弱化与反弹85
(一)南朝玄学的弱化及其表征85
(二)南朝玄学的阶段性反弹89
三、南朝玄学对儒家讲经、注疏之影响91
(一)通经之士多兼好玄学91
(二)玄谈形式对讲经的影响93
(三)玄学谈辩风格对经学的影响94
(四)玄学思想对经学注疏的渗透96
四、南朝玄学影响经学之力度98
(一)玄学影响儒家经典的范围缩小99
(二)长于玄言的经学家注疏中具有明显的朴学倾向99
(三)音义学的发达进一步削弱了玄学化倾向101
第六节 佛教与经学的相互渗透101
一、经学对佛教的渗透102
(一)佛徒传习、注疏儒家经典102
(二)佛教论难以儒家经典为指导103
(三)佛徒认同并遵从儒家伦理105
二、佛教对经学的渗透106
(一)南北朝经学家之好佛106
(二)佛教对儒经注疏内容之渗透108
(三)佛教对儒经注疏语言之浸染109
(四)佛教对儒家讲经、注经形式之影响110
(五)佛教对儒家讲经、注经原则之影响112
三、佛教与经学相互渗透的不平衡121
(一)佛教无条件地接受经学的制约与规范122
(二)经学有选择地从佛教中汲取有益成分122
第七节 南朝经学与文学、文论、史学之互动123
一、文人兼通经学123
二、经学与文学127
(一)经学对文学内容之影响128
(二)经学对文学语言之影响130
(三)经学对文学风格之影响133
三、经学与文论136
(一)裴子野:反对“摈落六艺,吟咏情性”136
(二)刘勰:征圣宗经,依经树则137
(三)钟嵘:儒家思想规范下的文学批评140
四、经学与史学145
(一)南朝史学家对经学的基本态度146
(二)经学对史学内容之影响150
(三)经学对史学著述形式之影响153
第八节 诸经传播的不平衡现象及其原因156
一、诸经传播的不平衡现象156
(一)《公羊》、《榖梁》之浸微156
(二)《易》、《礼》、《论语》、《孝经》之兴盛159
二、诸经传播不平衡原因探析164
(一)《公羊》、《榖梁》衰微之因164
(二)《易》、《礼》、《论》、《孝》兴盛之因168
第九节 南北朝经学异同论173
一、南北朝经学之同173
(一)南北朝经学同源173
(二)注疏方法与体式基本相同174
(三)传播渠道基本相同174
(四)兼通诸经基本相同174
二、南北朝经学之异175
(一)经学家受玄佛影响不同176
(二)经学家治学范围不同176
(三)经学家对著述的态度不同177
(四)经学家综合研究的趋势不同178
(五)章句好尚不同178
(六)治经风格与解经旨趣不同179
三、前人对南北朝经学的看法及其得失181
(一)前人对南北朝经学风格的看法181
(二)前人对南北朝经学成就的评价184
第二章 南朝经学188
第一节 南朝经学发展概况189
一、如何认识宋齐时期的经学189
(一)前人对宋齐经学的一般认识及其原因189
(二)宋齐恢复经学之举措191
(三)宋齐经学对梁陈经学之影响198
二、梁武帝提倡经学之举措199
(一)设立中央、地方两级学校,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200
(二)重用通经之士,以利禄促进经学发展201
(三)身体力行,重视以经学教育子弟202
三、王俭与南朝经学之重振204
(一)王俭提倡经学之活动204
(二)王俭提倡经学之影响210
第二节 南朝经学的基本走向212
一、续接两汉与宗主魏晋并行,不同时期互有消长212
(一)前人对南朝经学宗主的基本看法212
(二)发扬汉人古义与崇尚魏晋新学并行的宋齐经学213
(三)以宗魏晋注为主的梁陈经学218
二、宗主一家又兼采众说,注重创见且新义迭出220
(一)宗主一家,兼采众说221
(二)注重创见,新义迭出221
第三节 雷次宗的《略注丧服经传》222
一、《略注丧服经传》之特色223
(一)申郑为主,说礼谨严223
(二)善于从书法中明经传之义225
(三)不袭陈义,注重发明226
二、《略注丧服经传》之影响与不足228
第四节 庾蔚之的《礼记略解》230
一、《礼记略解》之特色232
(一)注重义理,文辞简约232
(二)宗郑为主,间用卢王233
(三)校勘文字,多得其正236
(四)善于推断作记者之意237
(五)力求合理阐释异文237
二、《礼记略解》之成就与不足239
第五节 何胤、贺玚的《礼记》注疏241
一、何胤的《礼记隐义》242
(一)长于文字训诂244
(二)宗郑为主又不宥郑说244
(三)补记注之阙,重自得之见246
二、贺玚的《礼记新义疏》248
(一)宗郑为主249
(二)重立新说250
第六节 崔灵恩的经学成就252
一、崔灵恩的《三礼义宗》253
(一)宗郑为主,少取王肃之说254
(二)重视从文字训诂入手阐发经义260
(三)重视阐释具体礼仪并揭示意义261
(四)好用纬书及五行说解经262
(五)于经传无文处详加推演263
(六)保存古本文字265
二、崔灵恩的《集注毛诗》267
(一)经注文字,多胜俗本267
(二)立足《毛诗》,兼采三家268
第七节 沈文阿的《春秋左氏经传义略》270
一、沈文阿生平著述271
二、《春秋左氏经传义略》之特点272
(一)疏申杜注272
(二)以礼释《传》275
第八节 皇侃的《礼记义疏》276
一、《礼记义疏》的阐释特点277
(一)宗郑为主,广采他说278
(二)阐释义理为主,间引文献互证282
(三)运用科判体式,重视总结段义285
(四)注重从礼仪变迁的角度阐释礼制289
(五)释礼决疑,多所创见291
二、《礼记义疏》的不足294
(一)偶有无据臆说者294
(二)偶有据误本而误释者295
第九节 皇侃的《论语义疏》297
一、《论语义疏》的体制及阐释特点297
(一)《论语义疏》的体制特点298
(二)《论语义疏》的阐释特点302
二、关于《论语义疏》主旨问题的再探讨308
(一)《论语义疏》的玄学化倾向309
(二)《论语义疏》的儒家主旨311
三、《论语义疏》之成就322
(一)邢昺撰修《论语注疏》之基础322
(二)古注及古本文字之保存者322
(三)治南朝经学之重要文献324
第十节 关于《论语义疏》篇序的初步研究325
一、篇序的主要内容325
二、篇序之检讨328
(一)篇序之局限329
(二)篇序之贡献331
(三)篇序之影响333
三、篇序反映的皇侃的学术思想334
(一)篇序存在的误区说明皇侃的文献学思想尚未成熟334
(二)篇序的主观性反映了皇侃的阐释学思想尚存局限335
(三)篇序体现了皇侃以儒为主、玄佛兼修的学术倾向335
第三章 北朝经学336
第一节 北朝经学发展概况336
一、北魏经学之发展337
(一)从道武帝至献文帝——北魏经学的初步发展337
(二)从孝文帝至宣武帝——北魏经学之兴盛339
(三)孝明之后——北魏经学之衰微341
二、北齐经学之发展342
三、北周经学之发展343
第二节 北朝经学风尚之变迁345
一、兼容并蓄——北朝前期的经学风气346
二、郑学为主——北朝中期的经学风尚347
三、南学北渐——北朝后期的经学风习349
第三节 卢景裕《周易注》之特色353
一、重视文字训诂353
二、长于象数解《易》354
(一)用升降、卦变说解《易》355
(二)用互体说解《易》355
(三)用乘应说解《易》356
(四)用消息说解《易》356
第四节 卢辩的《大戴礼记注》357
一、《大戴礼记注》的注释特点及方法358
(一)重视训诂,阐释大义358
(二)注重校勘,保存异文360
(三)注解简明,考订详实360
(四)广征博引,以书解书362
(五)不泥一家,好立异说365
二、《大戴礼记注》的贡献及不足367
(一)《大戴礼记注》的贡献367
(二)《大戴礼记注》的不足368
第五节 苏宽《春秋左传义疏》之特色370
一、申杜为主371
二、间用《公》、《榖》372
三、多驳旧说372
四、重视义例374
第六节 贾思同等的《春秋传驳》375
一、贾、卫争论的具体问题及其得失375
二、贾、卫之争所反映的学风演变379
第七节 熊安生的《礼记义疏》381
一、熊氏《义疏》之特色382
(一)独尊郑注,心无旁骛382
(二)注重互证,务求有据384
(三)深入探讨,后来居上387
(四)好引阴阳谶纬389
(五)善于总结条目392
(六)力求对异文作出合理解释394
(七)力求对《礼记》地位作出进一步认定396
二、熊安生的经学成就398
(一)为北朝培养了经学人才398
(二)为《礼记正义》奠定了基础399
(三)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借鉴399
第八节 徐彦的《公羊传疏》399
一、关于徐彦的年代400
二、《公羊传疏》的阐释内容及方法403
(一)解释疑词,补充根据403
(二)标注出处,核对引文404
(三)多方申述,以明何注406
(四)校勘文字,改正讹谬410
(五)阐明史实,少申阴阳412
第四章 隋代经学414
第一节 隋代经学发展概况414
一、隋代经学之发展414
二、南北学人在隋代经学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416
三、隋代经学的基本走向418
第二节 何妥《周易何氏讲疏》之特色419
一、长于义理解《易》420
二、间用象数之说421
三、借注《易》表达政治理想424
第三节 陆德明的《经典释文》427
一、《释文序录》之内容428
(一)阐述著述之因428
(二)阐明训释方法及原则429
(三)探讨经典基本问题431
二、《释文》训释之内容433
(一)阐释音义为主433
(二)训释名物、典制434
(三)探讨诸经具体问题435
三、《释文》训释之特色438
(一)简约征实,少涉玄虚438
(二)贯综古今,兼容并蓄441
四、《释文》之贡献442
(一)考察汉魏六朝语音变迁之资料442
(二)保存古注之渊薮443
(三)考辨学术渊源之线索443
第四节 刘焯、顾彪的《尚书》注疏444
一、刘焯的《尚书义疏》445
(一)不主一家,择善而从446
(二)独立思考,发明已见447
(三)疏解详实,言必有据447
二、顾彪的《尚书顾氏疏》449
(一)申孔为主450
(二)兼采众说451
第五节 刘炫的经学成就及治经特色455
一、刘炫生平著述455
二、刘炫的《春秋述义》456
(一)依杜注而疏457
(二)不因杜注,自为疏解460
三、刘炫的《春秋规过》462
(一)《春秋规过》所规内容462
(二)刘炫规杜之方法468
四、刘炫的《春秋攻昧》471
五、刘炫的其他经学著作473
(一)《尚书述义》473
(二)《毛诗述义》476
(三)《古文孝经述义》479
六、刘炫经学的总体特色483
(一)择善而从,敢于立异483
(二)释义简约,富有文采484
(三)注重征实,不涉玄虚485
第五章 南北朝经学对唐代经学之影响489
第一节 南北朝对隋唐经学形式之影响489
一、讲经形式之继承490
二、注疏体式之沿用491
第二节 南北朝对唐代经学风尚之影响492
一、贯综古今、融通南北的经学风尚对唐代经学之影响492
二、反对玄虚浮华、崇尚文质彬彬的治经风格对唐代经学之影响496
第三节 南北朝对《五经正义》内容之影响498
一、《正义》明确标举的吸收南北朝成果之处499
二、《正义》未加标注而援引的南北朝成果504
结语512
主要参考文献518
后序&杜泽逊525
后记527
热门推荐
- 1136540.html
- 589626.html
- 1378564.html
- 3835143.html
- 2478005.html
- 3493412.html
- 2890351.html
- 3057823.html
- 2657172.html
- 8030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612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085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200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736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5889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41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204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061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06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05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