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改革开往30年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回顾、评估与展望【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邓大松,刘昌平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76689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595页
- 文件大小:31MB
- 文件页数:614页
- 主题词:社会保障-福利制度-体制改革-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改革开往30年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回顾、评估与展望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评估与展望1
第一节 中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评估1
一、中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历程1
二、中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综合评估5
第二节 中国基本养老保险隐性债务、转制成本与财务平衡测算——基于国发[2005]38号文件形成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8
一、引言8
二、基本假设与测算方法12
三、模型构建17
四、参数假设与测算方案22
五、经验分析与政策含义25
第三节 中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结构性改革战略29
一、将中国的“统账结合”制度定义为“部分积累制”是误解或曲解29
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多支柱养老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33
三、实施“划资偿债”战略35
四、个人账户养老基金资本化运营战略38
第二章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改革回顾、评估与展望40
第一节 中国企业补充保险发展历程的简单回顾:三个阶段及其历史作用40
一、1978—1991年:工会主导的“职工互助补充保险”阶段41
二、1991—2004年:政府主导的企业补充保险起步阶段41
三、2004年至今:逐步实现市场化和信托制的现代企业补充保险阶段43
第二节 中国企业补充保险制度取得的成就:制度建设与市场发展44
一、确立了企业补充保险在养老保险多支柱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管理模式45
二、完善了企业补充保险制度的法律框架体系和管理机制45
三、认定了企业补充保险的市场管理机构资格47
四、实现了向规范的企业年金市场转型并开始成功运营47
第三节 中国企业补充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制度设计与外部环境49
一、外部法人受托制度设计:传导链过长与治理主体缺位49
二、内部理事会受托制度设计:法律地位与“封转开”问题54
三、外部政策环境:“部门立法”相互冲突57
第四节 中国企业补充保险展望:坚持DC型信托制度为首要60
一、国民福社和国家财政的可持续性需要DC型信托制60
二、企业年金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需要DC型信托制63
三、DC型信托制企业年金与中国历史文化环境的包容性69
第五节 当前中国企业补充保险的改革重点:九项任务72
一、对企业补充保险要统一认识,提高认识,加强认识72
二、提高企业年金的立法层次73
三、尽快和全面解决企业年金税优的两个难题75
四、解决内部理事会受托的两个法律困境76
五、解决外部法人受托主体“空壳化”的力度要继续加强79
六、机关事业单位建立职业年金是当前的改革重点82
七、建立和完善企业年金监管体制迫在眉睫85
八、强化企业年金行业自律85
九、完善工会系统举办的“职工补充互助保险”86
附录:两批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认定情况(61个资格)86
第三章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回顾、评估与展望89
第一节 历史回顾89
一、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90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91
三、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93
第二节 “医改”之争93
一、剖析“看病难、看病贵”94
二、补贴之争95
三、政府举措96
四、医改展望97
第三节 改革成就98
一、医疗保障的理念:从服务于企业改革转变到以人为本98
二、医疗保险的责任:从承担无限责任到有限责任的转变99
三、覆盖人群:从国有企业职工到整个人群99
四、保障性质:从福利待遇转变为社会保障100
五、改革策略:从单项改革转变为三改联动101
第四节 基本经验101
一、坚持保障标准低水平,保持可持续发展101
二、坚持渐近式改革,尊重既得利益102
三、分类指导,梯次推进102
四、发挥企业作用,降低运作成本103
五、坚持以大病统筹为主,分散大病风险103
六、广泛运用试点法104
第五节 存在问题104
一、管办不分,效率低下105
二、医疗供方缺乏约束,“三项改革”未能“联动”105
三、道德风险严重,医疗费用攀升106
四、个人账户失效,保险功能丧失107
五、医疗保障待遇不平等107
第六节 完善医保制度、构建和谐社会108
第七节 前景展望110
一、企业发挥载体作用,重新承担社会责任110
二、实现管办分离,引入竞争机制110
三、“三改联动”,全面推进111
四、因地制宜,大胆试点112
第四章 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回顾、评估与展望113
第一节 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历史演变与现状113
一、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历史演变113
二、中国现行失业保险制度实施状况120
三、中国失业保险制度实施以来的成就123
第二节 中国失业问题及原因分析124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三次失业高峰124
二、第三次失业高峰的特点126
三、中国未来就业形式依然严峻127
四、中国失业问题的原因128
第三节 中国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134
一、失业保险的覆盖率低134
二、保障功能不强137
三、促进就业功能弱138
四、统筹层次低140
五、基金的收缴使用问题严重141
六、法律保障欠缺142
七、现行制度与当前就业形势不适应143
第四节 中国失业保险制度展望145
一、基于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失业保险政策模型145
二、完善中国失业保险的对策建议148
第五章 工伤保险与劳动保护制度改革回顾、评估与展望162
第一节 工伤保险制度与劳动保护制度的历史回顾162
一、工伤保险及劳动保护的理论发展162
二、中国工伤保险与劳动保护制度的历史沿革167
三、中国工伤保险与劳动保护制度改革的内容和特征171
第二节 工伤保险与劳动保护制度的评估182
一、工伤保险与劳动保护制度的评估宗旨与原则182
二、工伤保险和劳动保护制度评估的指标设计和指标解释185
三、工伤保险与劳动保护制度综合指标评价188
四、工伤保险和劳动制度基本经验及存在的问题192
第三节 工伤保险与劳动保护制度改革展望199
一、工伤保险在国际劳工标准中的发展趋势199
二、典型国家工伤保险的改革动向及发展趋势202
三、中国工伤保险与劳动保护制度发展目标205
四、完善我国工伤保险与劳动保护制度的对策建议207
第六章 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回顾、评估与展望212
第一节 社会救助的理论解析212
一、社会救助的含义212
二、社会救助的性质与特点213
第二节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改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提出及其意义217
第三节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实施状况223
一、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实施状况223
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情况229
第四节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政策建议231
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231
二、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32
第七章 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回顾、评估与展望237
第一节 中国社会福利体系概述238
一、社会福利的含义及其类型238
二、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发展历程的简单回顾240
三、现行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内容244
第二节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实践反思254
一、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实施与推进的效果评估255
二、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与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260
第三节 改革与重构:转型期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发展方向的思考266
一、西方福利社会思想的重大转型及其对中国社会福利政策的启示266
二、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和谐社会福利制度体系——“合作主义模式”下的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276
第八章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创新研究284
第一节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势在必行284
一、当前农村养老保障仍处于“制度真空”284
二、土地保障功能与家庭保障功能持续弱化286
三、“乡—城”人口迁移加速农村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287
第二节 现收现付制应用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可行性研究289
一、研究背景289
二、现收现付制养老金精算模型291
三、参数假设与精算方案295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299
第三节 基金积累制应用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可行性研究304
一、研究背景304
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精算模型306
三、参数假设与精算结论308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312
第四节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与方案设计316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316
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具体方案320
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管理体系323
第九章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回顾、评估与展望327
第一节 合作医疗概念与基本问题327
一、社区合作医疗内涵327
二、传统合作医疗概念327
第二节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变迁328
一、历史上的农村医疗保障328
二、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历史变革330
三、传统合作医疗兴衰考察结论337
第三节 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衰落因素分析338
一、传统农村合作医疗衰落后农村卫生状况恶化338
二、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兴衰分析339
三、20世纪90年代重建失败——基于供求的经济学诠释345
第四节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运行347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组织框架347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特点349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现状350
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存在的问题352
第五节 大力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354
一、农村医疗保障重构的政策取向和制度安排354
二、发展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政策建议357
第十章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361
第一节 “民工潮”的涌起与“三农”问题361
第二节 农民工进城的处境与待遇362
第三节 农民工现行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存在的问题与诊断368
第四节 各地针对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的调整体现了人性化色彩371
第五节 未来农民工社会保障将更加制度化、规范化379
第六节 建立农民工城镇养老保险与农村养老保险的有效衔接383
第十一章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386
第一节 中国城市化与土地使用进入快速发展期386
第二节 失地农民土地征用权益受损与产权的残缺388
第三节 各地对失地农民实施社会保障的改革路径395
一、发达地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政策396
二、中部地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政策402
第四节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未来走向409
一、土地补偿机制要进一步法治化410
二、根据可持续发展原则留足针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基金411
三、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机制411
第十二章 军人社会保障制度变迁、评估与展望413
第一节 我国军人社会保障的发展历程413
一、革命战争时期的军人社会保障(1927—1949年)413
二、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之前的军人社会保障(1949—1979年)418
三、改革开放以来军人社会保障(1979年至今)419
第二节 我国军人社会保障的客观评估423
一、军人社会保障现状分析423
二、军人社会保障评估428
第三节 军人社会保障水平研究430
一、军人社会保障总体水平分析430
二、军人社会保障项目子系统保障水平分析432
三、提高军人社会保障水平的政策建议441
第四节 我国军人社会保障发展展望443
一、重塑军人社会保障发展理念443
二、重定军人社会保障发展目标444
三、重组军人社会保障体系结构445
四、重划军人社会保障责任主体446
五、重构军人社会保障管理体制447
第十三章 城镇住房保障体制改革和发展:历程回顾与发展构想448
第一节 中国城镇传统住房保障体制的特征和弊端448
一、中国城镇传统住房保障体制的特征448
二、中国城镇传统住房保障体制的弊端449
第二节 中国城镇住房保障体制改革的历程453
一、中国城镇住房体制改革的方向453
二、中国城镇住房保障体制改革的历程456
三、中国城镇住房保障体制改革和建设的成就470
第三节 中国城镇住房保障体制进一步发展的构想472
一、中国城镇住房保障体制需要进一步发展472
二、中国城镇住房保障体制进一步发展的构想474
第十四章 教育保障制度改革回顾和展望480
第一节 教育保障制度建立的背景481
一、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481
二、初步具备了系统的法律制度基础482
三、国家具有一定的资金承受力483
四、“以县为主”的新管理体制483
第二节 义务教育投入法律化是教育保障制度的基础484
一、我国义务教育投入法律化的演进历程484
二、义务教育投入法律化历程中的经验486
三、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489
第三节 受教育权固定化是教育保障制度的关键492
一、立法保障493
二、行政保障496
三、司法保障500
第四节 教育公平是教育保障制度的基本出发点503
一、农民子女义务教育政策503
二、教育扶贫505
三、教育资助507
四、“春蕾计划”509
第十五章 社会保障管理制度建设510
第一节 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五龙戏水”的历史过程及其影响510
第二节 中国社会保障管理模式的选择514
一、政府管理模式514
二、政府和公法机构共同管理模式515
三、工会管理模式515
第三节 中国社会保障管理的内容与评价517
一、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517
二、社会保障对象的管理520
三、社会保障绩效管理521
四、社会保障行政管理523
五、社会保障财务管理526
六、社会保障管理服务528
七、社会保障风险管理531
第四节 中国社会保障管理的改革与未来533
一、西方国家社会保障管理的趋势533
二、中国社会保障管理的未来走向534
第十六章 社会保障法制建设545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保障立法546
一、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社会保障立法的建立和初步发展546
二、改革开放后社会保障立法的创新与全面发展时期548
第二节 中国社会保险法制建设之成就550
一、在社会保险概念的界定上达成了共识,社会保险制度框架已经明确550
二、社会保险制度转型已基本完成,国家立法具备了较好的实践基础550
三、社会保险立法有了宪法依据551
四、社会保险法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社会保险立法开始提速551
第三节 社会保障立法的缺陷与不足552
一、社会保险立法理念落后552
二、社会保险基本法律缺失,社会保险法治化程度较低552
三、社会保险法律体系内容存在局限性553
四、社会保险法律规范的不统一和混乱554
五、社会保险法律实施机制薄弱,缺乏合理的法律救济制度554
第四节 完善我国社会保障法制建设554
一、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法制的重要性554
二、关于社会保障立法模式与思路的不同观点556
三、关于我国社会保障立法模式的选择557
四、我国社会保障立法的主要内容558
第五节 中国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之展望560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保障立法560
二、树立科学、先进的立法理念561
三、加快制定社会保险方面的法律561
四、优先建立社会救助体系562
五、借鉴国际经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562
六、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564
第十七章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566
第一节 城乡二元分割社会保障体系566
第二节 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理论和理念基础570
一、大数法则与风险分散570
二、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570
三、工业反哺农业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571
四、边际效用递减论572
五、人权观与社会正义原则573
第三节 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现实必要性与战略意义575
一、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启动内需、推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575
二、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576
三、有助于促进社会稳定,有助于计划生育的国策推行577
四、是面对土地保障、家庭保障弱化和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的必然选择577
第四节 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制约因素578
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相对缓慢578
二、公共财政体制不健全578
三、法制建设滞后579
四、社会保障建设观念滞后579
五、现行土地制度有待改进579
第五节 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制度设计580
一、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原则580
二、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体系582
三、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险体系583
参考文献587
热门推荐
- 2575711.html
- 3592382.html
- 1163964.html
- 1192617.html
- 1221856.html
- 2220980.html
- 2176710.html
- 2692328.html
- 3523388.html
- 8068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917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635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872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511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433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943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89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784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960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73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