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商代经济与科技【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商代经济与科技
  • 杨升南,马季凡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85483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817页
  • 文件大小:79MB
  • 文件页数:851页
  • 主题词:经济史-中国-商代;科学技术-技术史-中国-商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商代经济与科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商人从事经济活动的自然环境5

第一节 商人所处地域的地形、地貌5

一 三面环山的天然屏障和资源优势8

二 众多的河流与湖沼14

三 商“王畿”的地貌20

四 广阔的森林和草原22

第二节 商“王畿”的土壤条件24

一 山地黄土土壤26

二 冲积平原土壤30

第三节 商时期的气候和雨量33

一 商时期的气候33

二 商时期的降雨量44

三 干旱的威胁53

第二章 土地制度62

第一节 国家(或商王)对土地所拥有的权力62

一 商王可到全国各地圈占土地,建立田庄,经营农业63

二 商王称所垦辟的土地为“我田”65

三 商王对诸侯、方国和贵族所占有的土地拥有支配权65

四 商王以册封的形式将土地授予各级贵族68

第二节 奴隶主贵族的土地权69

第三节 邑人(公社成员)的份地72

第四节 商代“公社”——邑的性质79

第三章 作为经济基础的农业87

第一节 农业是商代社会经济中的一个主要部门87

一 文献中所见商代农业88

二 产生于农业的历法90

三 纪年称谓所反映的农业信息92

四 考古发掘出土大比重的农业生产工具94

第二节 农作物种类96

一 禾(粟)和秫97

二 黍和穄(?)102

三 麦(来)105

四 ?(?)—豆109

五 稻(秜)111

六 高粱113

第三节 农业生产工具116

一 农业生产工具的质料116

二 农业工具的种类119

第四节 农业生产技术134

一 对耕地的选择135

二 清除耕地面上的草木138

三 垦荒(裒田)139

四 翻耕143

五 整理土地150

六 粪种153

七 播种155

八 田间管理157

九 收割161

十 脱粒163

十一 储藏164

第五节 农业劳动者167

第六节 农业管理169

一 农官的设置169

二 商王亲自参与农业各环节的管理活动171

第四章 成为独立经济部门的畜牧业176

第一节 畜牧业在商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176

一 悠久的畜牧业传统176

二 建国后畜牧业的发展178

三 畜牧业是商代一独立经济部门181

第二节 家畜、家禽的种类182

一 家畜的品种182

二 家禽的种类197

第三节 畜牧业生产技术199

一 人工放牧200

二 圈栏饲羊201

三 牲畜的阉割203

四 对牲畜外形的观察205

五 对牲畜的保护207

第四节 牧场的设置210

一 设于商王室畿内的牧场212

二 在诸侯国境内的牧场217

第五节 畜牧生产的劳动者——芻222

一 芻的来源224

二 芻的身份226

第六节 畜牧业的管理体制229

一 牧官的设置230

二 牧场管理者向王朝报告牧情233

三 商王对牧群的巡察234

四 对优者的奖赏234

第五章 补充肉食来源的渔猎活动237

第一节 狩猎所获禽兽种类237

一 猎获的兽类动物238

二 捕获禽鸟的种类250

第二节 狩猎技术253

一 狩猎活动通称为“田”254

二 商人狩猎使用的具体方式256

第三节 狩猎活动的参加者和组织271

一 狩猎活动的参加者272

二 狩猎活动的组织276

第四节 狩猎活动的经济效益281

一 提供肉食品和手工业原料,是农牧业经济的补充281

二 对农牧业的保护作用283

第五节 捕鱼活动285

一 鱼类资源287

二 捕鱼方法290

三 对鱼类资源的保护294

第六章 发达的手工业300

第一节 青铜冶铸业(上)300

一 青铜器的种类300

二 青铜器的合金成分305

三 铸造青铜器的矿料来源313

四 铜矿的开采与冶炼322

第二节 青铜冶铸业(下)323

一 型范的制造工艺323

二 青铜器铸造的工艺流程328

第三节 陶瓷业336

一 陶器的质料与颜色336

二 日用陶器:泥质陶和夹砂陶340

三 白陶349

四 硬陶350

五 原始瓷器351

六 陶窑和陶器的烧成温度354

第四节 建筑业358

一 城垣的建筑358

二 宫殿的建筑366

三 民居建筑385

四 村落的布局395

第五节 纺织业396

一 纺织物原料的种类398

二 纺织技术402

三 织机409

四 染色410

第六节 玉器制造411

一 玉器的种类414

二 商代玉器的原料产地417

三 制玉工艺420

四 制玉作坊427

第七节 骨角牙器制造428

一 广泛使用的骨制品428

二 骨器制造作坊434

三 制造骨器的材料436

四 制造骨器的工具436

五 制造骨器的工艺流程438

六 角器的制造439

七 牙器的制造440

第八节 手工业劳动者及管理444

一 手工业劳动者——工444

二 手工业的管理445

第七章 活跃的商业448

第一节 商代社会的分层及贫富差异449

第二节 社会分工的深化与城市的发展451

一 社会分工的深化452

二 城市的发展455

第三节 社会各阶层在商品交换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459

一 奴隶阶级460

二 国王及王室成员460

三 奴隶主贵族461

四 平民462

第四节 贝是商代的货币466

一 贝所具的价值尺度职能467

二 贝的支付手段职能468

三 贝的流通手段职能470

四 贝的储藏职能472

第八章 商代的财政制度476

第一节 财政收入477

一 甲骨文中有关贡纳活动的用语478

二 贡物的种类482

第二节 财政支出498

一 商王及其后妃的消费500

二 王宫戍卫及杂役人员的费用501

三 军事方面的支出502

四 对王室直属产业中劳动者的生活供给502

五 对死者的丧葬费用503

六 祀神的费用505

七 对贵族、官吏的飨宴511

八 赏赐的费用516

第九章 商代方国经济(上)519

第一节 晋地诸方国经济520

一 农业、家畜饲养及渔猎经济521

二 青铜器铸造业529

三 陶器制造539

四 建筑技术544

五 盐业生产551

六 其他手工业553

七 商品交换554

第二节 渭河流域的诸方国经济556

一 渭河流域的商时期文化及其方国556

二 商时期渭河流域诸方国的农业562

三 家畜饲养和渔猎经济570

四 青铜器制造业577

五 陶器制造业583

六 建筑技术592

七 其他手工业599

第三节 北土诸方国经济601

一 北土诸方国的农业、家畜饲养及渔猎活动603

二 青铜器制造业612

三 陶器制造业622

四 建筑技术632

五 纺织业639

第四节 东夷诸方国经济642

一 农业646

二 家畜饲养650

三 手工业654

四 商品经济——贝662

第十章 商代方国经济(下)665

第一节 两湖地区的商时期方国经济665

一 农业、家畜饲养和渔猎活动667

二 青铜器铸造670

三 铜矿的开采和冶炼678

四 陶瓷器制造682

五 建筑技术686

六 其他手工业692

第二节 赣鄱地区的商时期方国经济693

一 农业、家畜饲养和渔猎经济694

二 青铜器铸造699

三 铜矿的开采708

四 陶瓷器制造717

五 建筑技术720

六 玉器制造723

第三节 商时期蜀国的经济726

一 商代甲骨文中的蜀与四川的三星堆文化727

二 蜀国的农业、家畜饲养和渔猎735

三 青铜器铸造740

四 金器制造752

五 玉、石器制造755

六 陶器制造761

七 建筑技术763

八 纺织业767

九 关于制盐业769

十 商品交换772

第十一章 商代的天文与历法774

第一节 甲骨文天象记录的证认774

一 甲骨文的月食刻辞774

二 关于卜辞中的“星”779

第二节 殷商时期的历法782

一 关于历日的研究783

二 关于历月的研究798

三 关于历年的研究806

后记815

图1—1 契刻有中商受年的甲骨5

图1—2 商及四土受年甲骨6

图1—3 河南省地势地貌分区图7

图1—4 《山经》河水下游及其支流图15

图1—5 豫西第四系黄土分布图26

图1—6 洛阳北310国道路堑黄土剖面图27

图1—7 河南境内历代黄河变迁图32

图1—8 挪威雪线与中国温度迁变图34

图1—9 黄土剖面硅酸体变化与古气候图37

图1—10 获象的甲骨39

图1—11 黄土剖面磁化率曲线图41

图1—12 帝降旱的卜辞57

图1—13 焚女巫求雨的卜辞60

图2—1 进入诸侯国垦田的卜辞64

图2—2 井字形的田字甲骨文76

图3—1 称年的甲骨文93

图3—2 带穗头的禾字甲骨97

图3—3 受章年与受黍年同版甲骨110

图3—4 记载有高粱的甲骨114

图3—5 郑州南关外铸铜遗址出土的青铜120

图3—6 1.罗山蟒张后李出土的铜锸122

2.马王堆三号墓出土汉时带柄铁口锸122

图3—7 甲骨文男字124

图3—8 甲骨文耤字125

图3—9 殷墟灰坑壁上的双齿耒痕迹125

图3—10 妇好墓出土的青铜铲128

图3—11 郑州二里岗上层一期石铲129

图3—12 郑州二里岗时期出土的蚌铲130

图3—13 郑州二里岗下层二期出土的石刀131

图3—14 殷墟苗圃期石镰133

图3—15 殷墟苗圃期蚌镰134

图3—16 土地分等的商代青铜器136

图3—17 五百四旬七日甲骨141

图3—18 ?田卜辞144

图3—19 幽勿牛与黄勿牛甲骨148

图3—20 战国铁犁头复原图149

图3—21 殷墟出土的骨锥156

图3—22 百汫的甲骨159

图3—23 种田的众逃亡卜辞168

图4—1 用千头牛祭祀的甲骨179

图4—2 驾马车打猎的甲骨184

图4—3 子黄尊铭185

图4—4 妇好墓铜罍上的水牛角纹187

图4—5 妇好墓出土的玉雕绵羊189

图4—6 甲骨文“为”字196

图4—7 妇好墓出土的玉鹅199

图4—8 百只去势的猪205

图4—9 猪产子甲骨文209

图4—10 九牧的卜辞211

图4—11 右、中牧场卜辞217

图4—12 贡刍506人的甲骨225

图4—13 河北丰宁亚牧铭文230

图5—1 虎骨刻辞239

图5—2 获兕四十的甲骨241

图5—3 狩猎阱麋的卜辞244

图5—4 焚田获兽卜辞259

图5—5 陷坑获七百只麋鹿260

图5—6 裒大兕甲骨270

图5—7 获三万尾鱼甲骨287

图5—8 捕获鲔(鲟鱼)卜辞288

图5—9 捕鱼的拦网290

图5—10 《井鼎》铭文298

图6—1 郑州张寨杜岭出土的青铜方鼎302

图6—2 妇好三联甗303

图6—3 苗圃北地陶模与内范324

图6—4 苗圃北地陶外范325

图6—5 苗圃北地方形陶范安装示意328

图6—6 郑州熔铜坩埚和“将军盔”329

图6—7 苗圃北地陶鼓风管330

图6—8 司母戊鼎的铸型及其装配331

图6—9 铜觯浇铸示范图331

图6—10 龙头提梁卣332

图6—11 提梁卣的多次铸接333

图6—12 郑州铭功路出土的陶拍342

图6—13 郑州二里岗上下层主要陶器比较图343

图6—14 郑州商城出土的陶水管346

图6—15 郑州商城出土的板瓦347

图6—16 妇好墓出土陶埙348

图6—17 殷墟白陶罍350

图6—18 郑州南顺城街H1出土的原始瓷器及硬陶器352

图6—19 郑州商代陶窑355

图6—20 孟庄商代陶窑复原图357

图6—21 偃师商城大小城平面图360

图6—22 郑州商城平面图362

图6—23 洹北商城位置图365

图6—24 妇好墓出土偶方彝373

图6—25 郑州商城C8F15平面图374

图6—26 郑州商城C8F16平面图375

图6—27 郑州商城C8F15复原图375

图6—28 洹北商城一号基址平面图378

图6—29 小屯F11残壁画墙皮378

图6—30 偃师商城宫城遗址平面图380

图6—31 郑州商城石板水池380

图6—32 郑州商城井3平、剖面图382

图6—33 安阳殷墟出土的陶水管384

图6—34 殷墟白家坟商代“丁”字形陶水管道385

图6—35 孟庄圆形房子平面图386

图6—36 小屯西地GH405平、剖面图387

图6—37 小屯北地F10、F11平、剖面图389

图6—38 紫金山北商代铸铜遗址探沟及遗迹分布图391

图6—39 木骨泥墙结构图393

图6—40 柘城孟庄商代房屋平、剖面图394

图6—41 孟庄商代房屋复原透视图394

图6—42 着衣石人(左)和玉人398

图6—43 殷墟出土麻布残片399

图6—44 蚕示甲骨405

图6—45 后岗圆坑发现的成束丝406

图6—46 商代丝绸图案409

图6—47 玉凤416

图6—48 玉龙416

图6—49 《天工开物》琢玉图422

图6—50 钻头与钻孔424

图6—51 妇好墓出土的骨笄431

图6—52 妇好墓出土的雕花骨匕432

图6—53 宰丰雕花骨433

图6—54 夔鋬象牙杯441

图6—55 三星堆二号坑象牙埋藏情况443

图7—1 遽伯还簋铭文470

图7—2 甲骨文买字470

图7—3 亢鼎铭文471

图8—1 贡羊三百甲骨479

图8—2 贡牛百头甲骨487

图8—3 贡犬二百甲骨489

图8—4 来象甲骨490

图8—5 取盐卜辞493

图8—6 用五百仆祭祀505

图8—7 小子?簋513

图9—1 贡白马、入龟527

图9—2 铜簋和骡子图形527

图9—3 旌介村出土含铁铜钺531

图9—4 李家崖类型具地方特色的铜器533

图9—5 带角兽形青铜觥534

图9—6 第二类型文化铜器铭文536

图9—7 敛口三足瓮541

图9—8 垣曲商城二里岗下层陶窑平、剖面图543

图9—9 东下冯二里岗时期圆形基址F502、506平、剖面图546

图9—10 垣曲商城平面图548

图9—11 李家崖古城平面图549

图9—12 东下冯商代圆形建筑基址平面图552

图9—13 扶风壹家堡羊圈平、剖面图573

图9—14 老牛坡出土的镞范581

图9—15 老牛坡商文化三期陶器部分纹饰588

图9—16 老牛坡6号陶窑平、剖面图591

图9—17 碾子坡深土窑式房屋基址平、剖面图593

图9—18 老牛坡第二号建筑基址上的石柱础598

图9—19 藁城台西出土的骨锥606

图9—20 镇江营出土的鹿角镢607

图9—21 卢龙出土弓形器背上的犀牛612

图9—22 平谷刘家河出土的部分铜器614

图9—23 唐山雹神庙出土的石范619

图9—24 林西古采矿四号采坑图621

图9—25 筒腹形陶鬲626

图9—26 古冶陶窑631

图9—27 双碑陶窑632

图9—28 台西第六号房子平、剖面图636

图9—29 商时期台西房屋布局复原638

图9—30 台西商代晚期水井平、剖面及井盘视意图639

图9—31 台西铜觚上丝织品组织示意图642

图9—32 济南发现的青铜犁铧648

图9—33 苏埠屯出土的铜铲648

图9—34 大辛庄发现的铜镰649

图9—35 半月形有孔石刀650

图9—36 前掌大商代马具复原651

图9—37 前掌大出土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657

图9—38 盔形器的形制演变图660

图9—39 出土盔形器的部分遗址位置示意图663

图10—1 随县发现的青铜工具668

图10—2 大铜铙674

图10—3 矿井支撑木框架结构复原图679

图10—4 铜绿山炼铜竖炉复原图681

图10—5 双燕咀圆形竖穴窑685

图10—6 费家河“8”字形陶窑686

图10—7 盘龙城位置图688

图10—8 盘龙城一号宫殿复原剖面图689

图10—9 炭河里遗址地形、位置示意图690

图10—10 新干大洋洲出土的青铜犁铧694

图10—11 兽面纹虎耳铜方鼎700

图10—12 商代中期(J72)矿井支架示意图710

图10—13 商代晚期矿井支架示意图711

图10—14 商中期巷道支架示意图711

图10—15 商晚期巷道支架结构示意图712

图10—16 商时期的木滑车713

图10—17 溜槽选矿示意图715

图10—18 选矿溜槽及尾砂池平、剖面图716

图10—19 吴城6号龙窑平、剖面图719

图10—20 吴城城址地形图721

图10—21 陶屋盖722

图10—22 侧身羽人玉佩饰724

图10—23 翻越秦岭的古道734

图10—24 三星堆铜人面具741

图10—25 三星堆Ⅰ号大神树745

图10—26 金杖纹饰图案753

图10—27 人物山图案玉璋758

图10—28 金沙遗址跪坐人石雕760

图10—29 三星堆遗址分布图763

图10—30 成都十二桥干栏式房屋复原图767

图10—31 三星堆青铜立人像768

图10—32 重庆地区大量出土尖底杯和圜底罐的遗址分布770

图10—33 尖底器771

图11—1 乙酉夕日食775

图11—2 十三月甲骨文800

图11—3 十四月甲骨文80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