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画技法全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画技法全书
  • 余晖等著;尤汪洋主编 著
  • 出版社: 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
  • ISBN:7540108991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406页
  • 文件大小:61MB
  • 文件页数:42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画技法全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中国画技法史略3

第一章 六朝前:水墨与重彩画法之萌芽3

第二章 六朝:勾线渐趋成熟与凹凸法之出现5

第三章 隋唐:线描、水墨的高度发展与金碧设色的完善8

第四章 五代:双钩填彩与落墨画法之定格11

第五章 两宋:工笔的极致与兼工带写的初创及章法的突破15

第六章 元代:笔法墨法的拓展与丰富21

第七章 明代:水墨大写意的繁兴25

第八章 清代:水墨写意画法之盛及与西法之初融32

第九章 20世纪:金石书法入画与中体西用42

谢赫(南齐)《古画品录》49

宗炳(刘宋)《画山水序》49

顾恺之(晋)《画云台山记》49

顾恺之(晋)《魏晋胜流画赞》49

第一章 六朝技法画论49

第二部分 历代技法画论49

梁元帝(梁)《山水松石格》50

姚最(陈)《续画品》50

第二章 隋唐技法画论51

张彦远(唐)《历代名画记》51

朱景玄(唐)《唐朝名画录》51

王维(唐)《山水诀》52

王维(唐)《山水论》52

第三章 五代两宋技法画论53

荆浩(五代梁)《笔法记》53

荆浩(五代梁)《画山水赋》53

李成(宋)《山水诀》53

刘道醇(宋)《圣朝名画评》54

郭若虚(宋)《图画见闻志》54

黄休复(宋)《益州名画录》54

郭熙 郭思(宋)《林泉高致》55

董逌(宋)《广川画跋》57

米芾(宋)《画史》57

李廌(宋)《德隅堂画品》58

《宣和画谱》58

邓椿《画继》59

韩拙(宋)《山水纯全集》60

仲仁(释)《华光梅谱》60

李澄叟《画山水诀》61

第四章 元代技法画论63

赵孟頫《题秀石疏林图》63

李衍《竹谱》63

黄公望《写山水诀》64

王绎《写像秘诀》65

倪瓒65

饶自然《绘宗十二忌》66

吴太素《松斋梅谱》67

汤垕《古今画鉴》68

第五章 明代技法画论69

王绂《书画传习录》69

朱存理《铁网珊瑚》69

杨慎《画品》70

杨慎《名画神品目》70

李开先《中麓画品》70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70

李日华《竹懒墨君题语》72

詹景凤《詹东图玄览编》72

唐志契《绘事微言》76

沈颢《画麈》80

张丑《清河书画舫》80

郁逢庆《郁氏书画题跋》80

顾凝远《画引》81

周履靖《画评会海》81

顾复《平生壮观》84

第六章 清代技法画论85

笪重光《画筌》85

奚铁生 笪重光85

丁皋《写真秘诀》86

钱杜《松壶画忆》86

高秉《指头画说》87

沈宗骞《芥舟学画编》87

方薰《山静居论画》90

邹一桂《小山画谱》90

张子祥《课徒画稿着色要旨》91

王时敏《西庐画跋》92

王翚《清晖画跋》92

王原祁《雨窗漫笔》92

王原祁《麓台题画稿》92

王昱《东庄论画》93

王概《芥子园画传》93

恽格《南田画跋》100

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101

龚贤《画诀》《柴丈画说》《半千课徒画说》101

华琳《南宗抉秘》103

张庚《浦山论画》103

吴历《墨井画跋》104

郑板桥《郑板桥文集》104

李可染105

林风眠105

第七章 20世纪技法画论105

石鲁106

钱松喦107

齐白石108

黄宾虹109

潘天寿111

张大千112

傅抱石114

陈子庄115

陆俨少115

宫廷壁画121

石窟壁画121

寺观壁画121

墓室壁画121

殿堂壁画121

壁画121

岩画121

彩陶画121

第一章 通用名词术语121

第三部分 名词术语121

瓦当122

画像石122

画像砖122

中国画122

丹青122

帛画122

漆画122

指头画123

山水画123

界画123

青绿山水123

浅绛山水123

釴画123

屏风画123

木简画123

凹凸画123

绣像124

顶相124

大首124

花整124

云整124

整身124

云身124

衣冠像124

写真124

传神124

肖像画124

仕女画124

人物画124

金碧山水124

破墨山水124

泼墨山水124

小青绿山水124

花鸟画125

铺殿花125

水墨画125

装堂花125

捉勒125

折枝125

点画125

三才125

宫尖125

年画125

风俗画125

白画125

连环画126

变相126

道释画126

禅画(禅宗画)126

宗教画126

鞍马画126

故事画126

历史画126

人马画126

文人花竹126

墨花墨禽126

文人画127

院体画127

没骨画127

粗笔画127

一笔画127

士夫画127

木板画127

写意画127

细笔画127

工笔画127

吹画127

点香画纸127

太平天国壁画127

胸中有千驷128

胸有成竹128

锥画沙128

金错刀128

折钗股128

入木三分128

一挥而就128

一波三折128

解衣槃礴128

以写为法128

写画128

减笔画128

杂画128

工匠画128

一气呵成128

意到笔随129

弄笔自适129

落墨为格129

涉笔成趣129

得心应手129

心手相应129

意到笔不到129

境与性会129

意在笔先129

笔简意饶129

迹简意赅129

惜墨如金129

大处落笔129

大处落墨129

胸中逸气129

胸中盘郁129

随类赋彩130

应物象形130

骨法用笔130

气韵生动130

六法论130

传神论130

形神兼备130

不似之似130

传神阿堵130

以形写神130

神似130

形似130

平淡天真130

担夫争道130

忘形得意130

迁想妙得130

师法造化131

师古131

书画同源131

远取其势131

远近法131

透视131

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131

师造化,穷心源131

心师造化131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131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131

卧游131

气质俱盛131

澄怀味象131

六法131

传移摹写131

经营位置131

败墙张素132

谨毛失貌132

无笔无墨132

有笔有墨132

有墨无笔132

有笔无墨132

笔力能扛鼎132

燕家景致132

密体132

疏体132

疏密二体132

南北宗132

古意132

摹古132

复古132

法古132

变实为虚133

变虚为实133

四家样133

张家样133

简约133

曹衣出水133

吴家样133

吴带当风133

周家样133

吴带曹衣133

曹家样133

墨趣133

墨宝133

墨戏133

戏墨133

法备133

借古讽今133

借古喻今133

变古象今133

我自用我法133

借古开今133

墨迹133

四格134

三品134

四品134

大小李一变134

二美134

三绝134

三不朽134

米氏云山134

徐黄异体134

米氏“变化”134

米点山水134

名马样134

人样134

杂竹样134

吴装134

钤章135

起手印135

引首章135

拦腰章135

压角章135

穷款135

闲章135

花式章135

生肖章135

齐头不齐脚135

款尾章135

藏款135

落款135

题跋135

款识135

五清(五友)135

四友135

岁寒三友135

五君子135

四君子135

五等135

长款135

二病136

三白136

六要136

四势136

水晕墨章136

八法136

四知136

八格136

六长136

粉本136

小品136

临本136

摹本136

仿古136

仿造136

背临136

临摹136

写生136

齐脚不齐头136

七候137

四难137

三到137

十四要137

十二忌137

习气137

十四忌137

四病137

六朝三史137

画界三杰137

十病137

气韵137

逸气137

脂粉气137

六气137

六不可137

五嫌137

六易137

九宜137

三忌137

三病137

湖州竹派138

元四家138

元六家138

浙江画派138

二赵138

浙派138

二石138

二溪138

常州派138

南宋四大家138

米派138

二米138

徐熙画派138

黄筌画派138

北宋三大家(三家山水)138

江南画派138

北方画派138

大小李将军138

波臣派139

松江画派(松江派)139

嘉兴派139

嘉定四先生139

勾花点叶派139

画中九友139

嘉定派139

四王139

四僧139

明四家139

清六家139

金陵八家139

浙派三大家139

云间派139

肖像画派139

苏松派139

华亭派139

吴门四家139

吴中四才子139

吴中四杰139

吴门画派139

江夏派139

院派139

武林派139

丹徒派140

后四王140

姑熟画派140

袁氏画派140

罗家梅派140

小四王140

镇江派140

东江画派140

张松顾柳140

西域画派140

凹凸画派140

改派140

海阳四家140

江西画派140

扬州八怪140

陵画派140

武进派140

太仓画派140

娄东画派140

常熟画派140

虞山画派140

黄山画派140

新安画派140

京江画派140

老莲派141

龙眠派141

十洲派141

水墨写意派141

折中派141

禁中三绝141

停云派141

萍花九友141

南黄北齐141

三吴一冯141

南陈北崔141

近代三大家141

南张北溥141

松壶画派141

岭南三杰141

二居141

二苏141

岭南画派141

四任141

沪上三熊三任141

海派141

海上画派141

方奚汤戴141

费派141

画中十哲141

兼毫笔142

硬毫142

软毫142

不律142

宣笔142

湖笔142

天平笔142

文房四宝142

中书君142

管城子142

毛颖142

毛笔142

笔142

第二章 器材名词术语142

硬笔143

铁线笔143

鸡毛笔143

棕毛笔143

底纹笔143

丁香笔143

大楷笔143

于阗木笔143

三分笔143

二毫笔143

软毫笔143

纯毫笔143

紫毫笔143

羊毫笔143

狼毫笔143

鸡距笔143

无心散卓笔143

鹿毛笔143

玉笋笔144

斗笔144

长锋笔144

长沙楚笔144

水笔144

龙须友144

四德144

白马笔144

白云笔144

五色笔144

毛锥144

中楷笔144

中性笔144

天子笔144

巨笔144

马鬃笔144

人毛笔144

小楷笔144

山马毫144

聿145

羽毛笔145

竹挺笔145

苇笔145

秃友145

鸡毛笔145

秃笔145

仿古瓷管宣笔145

竹笔145

竹丝笔145

刚毫145

尖头奴145

白莎茅龙笔145

棕丝笔146

提笔146

鹅毛笔146

鼠尾笔146

植物纤维笔146

揸笔146

殷笔146

鼠须笔146

翰146

箕帚笔146

笔王146

指笔146

乳羊毫146

虎毫笔146

战国笔146

荻笔146

枣心笔146

苘笔146

漆边墨147

集锦墨147

漱金墨147

朱墨147

彩色墨147

漆金墨147

身烟147

项烟147

徽墨147

再和墨147

本色墨147

漆烟墨147

油烟墨147

松烟墨147

墨147

微毫笔147

霜兔147

上党松烟148

人造墨148

九玄三极墨148

万应锭148

八宝止血药墨148

八宝药墨148

圆构图148

上谷墨148

万杵膏148

一得阁墨汁148

一池春绿墨148

书画墨汁148

大府墨148

天灶墨149

西域墨149

陈墨149

方便墨149

松烟149

中烟149

中华墨汁149

天瑞墨149

云烟149

中书省149

天然墨149

韦诞墨149

五彩墨149

云头艳149

巨墨149

锅底墨150

精鉴墨150

歙墨150

煤烟150

高丽墨150

石墨150

龙宾150

药墨150

松煤150

白墨150

油烟150

乌金150

油松墨150

大千书画纸151

山水笺151

大篓纸151

二则纸151

上虞纸151

小笺151

三元皮纸151

一九纸151

万年红纸151

一五纸151

纸151

人工合成纸152

毛头纸152

人物笺152

五色粉笺152

五色笺152

开化纸152

小纸152

元书纸152

云母笺152

广都纸152

毛六吉152

五色花笺152

月白笺152

匹纸152

七色纸152

大笺纸152

土纸152

龙凤笺153

白棉纸153

札花153

四川宣纸153

玉扣纸153

皮纸153

古田笺153

布头纸153

古纸153

生纸153

双夹153

双流纸153

由拳纸153

毛边纸153

六合麻纸153

玉版笺153

凤翔白麻纸153

台藤154

白鹿宣154

羊脑笺154

白滑纸154

丝絮纸154

丝绵纸154

夹宣154

玉版纸154

孔丹纸154

白鹿纸154

白绵纸154

六合纸154

皮抄纸154

龙须纸154

白斤纸154

白麻纸154

连四纸155

抓笔155

色笺155

花笺155

竹纸155

鱼茧155

毛太纸155

苏煮捶155

色麻纸155

龙须雅纸155

网纸155

红色笺纸155

构皮纸156

麦光纸156

松江潭笺156

松花笺156

灰金笺156

苔笺156

榖纸156

团花笺156

花鸟笺156

冰翼纸156

东洋皮纸156

旱滩坡纸156

仿苏纸156

芙蓉皮纸156

苔纸156

侧理纸157

泾纸157

金花纸157

宣德洒金纸157

金银花纸157

鱼子笺157

会府纸157

罗纹纸157

鱼笺157

会稽竹纸157

虎皮宣157

汪六吉纸157

藤纸158

藤角纸158

宣纸158

藤白纸158

楮纸158

藤皮纸158

粉笺158

草纸158

矾纸158

大模纸158

藏经纸158

熟宣纸159

澄心堂纸159

净皮纸159

剡藤纸159

蝉翼笺159

薛涛笺159

宣德贡笺159

蜡纸159

磁青纸159

宣德纸159

凝霜纸159

熟纸159

高丽纸160

砑花纸160

流沙纸160

官堆纸160

碧云笺160

染色纸160

砑光纸160

料半160

南煮捶160

海苔纸160

赫蹄161

雅纸161

蚕茧纸161

黄纸161

栈香树皮纸161

椒纸161

葵笺161

桃花纸161

绵纸161

楮皮纸161

洒金纸161

洒金银纸161

洒金五色笺161

桑皮纸161

茧纸161

石君162

七十二峰砚162

纸砚162

三彩砚162

玛瑙砚162

白玉砚162

三十六峰砚162

抄手砚162

砚162

硬黄纸162

麻纸162

雁皮纸162

木砚163

汉砖砚163

易水砚163

金星砚163

乐石砚163

风字砚163

大理石砚163

苴却砚163

水晶砚163

斗星砚163

万石君163

松花石砚163

洮砚164

卵砚164

贺兰砚164

石鼓砚164

鱼脑冻164

凤凰池164

天然砚164

凤池砚164

轩辕砚164

金星石砚164

红丝砚165

陶砚165

瓷砚165

青州石末砚165

青州铁砚165

铁砚165

多蝠砚165

即墨侯165

徐公砚165

竹砚165

青州砚165

紫金石砚166

橡皮砚166

砚山166

紫玻璃砚166

紫石砚166

龙尾砚166

凤味砚166

织金石砚166

铜砚166

罗纹砚166

刷丝砚166

朱砂澄泥砚166

薛南山石砚166

嘉陵峡砚167

砚瓦167

漆石砚167

漆砚167

绿石砚167

淄石砚167

手抽砚167

婺源砚167

盘谷砚167

嘉峪石砚167

浮莱山石砚167

鲁砚167

柘砚167

砖砚167

西砚168

菊花石砚168

尼山砚168

田横石砚168

鼍矶石砚168

端砚168

磐山石砚168

温石砚168

燕子石砚168

墨海168

铁火砚168

澄泥砚169

天坛砚169

石泥砚169

潭柘紫石砚169

瓦砚169

玉砚169

衢砚169

石泓169

石友169

缸砚169

银朱170

赭石170

朱磦170

雄黄170

雌黄170

歙砚170

朱砂170

龙鳞月砚170

平板砚170

徽砚170

瓦头砚170

十二峰陶砚170

燕脂171

靛青171

花青171

檀色171

二青171

三青171

石绿171

曾青171

沙青171

白青171

扁青171

空青171

月黄171

藤黄171

土黄171

石青171

铅粉172

珊瑚末172

银色172

金色172

蛤粉172

曙红172

白垩172

牡丹红172

大红172

三绿172

二绿172

铜绿172

勾斫173

复勾173

露线173

接笔173

隐线173

勾勒173

笔法173

五笔七墨173

笔墨173

第三章 笔墨名词术语173

双钩173

垛叠174

介字点174

点叶174

嵌色点174

湿苔点174

渴苔点174

点厾174

点苔174

点垛174

点174

摹描174

临描174

白描174

线描174

描174

点簇174

仰头点175

垂头点175

大混点175

个字点175

小混点175

垂藤点175

攒三聚五点176

尖头点176

破笔点176

梧桐点176

椿叶点176

平头点176

聚散椿叶点176

胡椒点177

攒三点177

菊花点177

梅花点177

鼠足点177

垂叶点177

藻丝点177

刺松点178

仰叶点178

水藻点178

松叶点178

杉叶点178

柏叶点178

个字间双钩点179

夹叶点179

泥里拔钉点179

点景179

点花179

点人物179

皴法179

芝麻皴179

乱麻皴180

披麻皴180

刺梨皴180

弹窝皴180

雨点皴180

豆瓣皴180

米点皴180

马牙皴180

斧劈皴181

大斧劈皴181

小斧劈皴181

云头劈皴181

矾头皴181

钉头皴182

鳞皴182

雨淋墙头皴182

横皴182

绳皴182

透网鳞皴182

折带皴182

泥里拔钉皴182

太湖皴183

鬼皮皴183

解索皴183

荷叶皴183

直擦皴183

卷云皴183

乱柴皴184

点擦横皴184

交叉麻皮皴184

破网皴184

铁线皴184

牛毛皴184

马远皴法185

关仝皴法185

夏圭皴法185

荆浩皴法185

骷髅皴185

刘松年皴法186

李唐皴法186

范宽皴法186

刮铁皴186

擦186

皴擦186

积染186

通染186

擦染186

渲染186

留187

重187

变187

板187

圆187

结187

三要187

四种病187

飞白187

刻187

五笔187

屋漏痕187

折钗股187

锥画沙187

金错刀187

擢187

捽187

刷187

拂187

曳187

平187

颤笔188

方笔188

抢笔188

运笔188

干笔188

湿笔188

减笔188

焦笔188

落墨189

积墨法189

泼墨法189

破墨法189

淡墨法189

浓墨法189

六彩189

墨分五色189

五彩189

五墨189

六要189

墨法189

迸跳189

圆笔189

刷水190

撞水、撞粉190

焦墨法190

水法190

宿墨法190

拓墨法190

三株组合法191

五株组合法191

三株交互法191

三株对立法191

第四章 画法名词术语191

二株分形法191

大小二株法191

起手四歧法191

二株交形法191

1.画树法191

鹿角法192

蟹爪法192

露根法192

范宽树法192

郭熙树法192

王维树法192

马远树法192

燕仲穆风树法192

萧照枯树法192

马远拖枝树法192

菊花点树法193

胡椒点树法193

梅花鼠足点树法193

点叶法193

柯九思树法193

关仝树法193

倪云林树法193

吴仲圭树法193

曹云西树法193

李唐树法193

夹叶法194

夹叶着色法194

刘松年杂树法195

盛子昭杂树法195

梅花道人杂树法195

黄子久杂树法195

杂树法195

范宽杂树法195

倪迂杂树法196

郭熙杂树法196

李唐悬崖杂树法196

荆浩、关仝杂树法196

夏圭杂树法196

“二米”杂树法196

倪云林小树法196

北苑远树法196

松树法196

李唐松树法197

马远破笔松法197

郭熙群松法197

唐寅松树法197

柏树法197

王叔明松树法197

刘松年雪松法197

赵大年松树法197

王叔明山头远松法197

李营邱松树法197

马远松树法197

树中衬贴疏柳画法198

勾勒梧桐树画法198

梧桐树画法198

芭蕉树画法198

棕榈树画法198

含苞树画法198

根下衬贴小树画法198

迎风取势树法198

柳树法198

点花树干法199

点桃树干法199

点梅树干法199

2.画石法199

石分三面199

取势法199

参伍法199

大间小199

小间大199

画石间坡法199

画石诸法199

点杏树干法199

郭熙石法200

二米石法200

李思训石法200

李成石法200

王维石法200

巨然石法201

萧照石法201

吴仲圭石法201

云林石法201

王叔明石法201

黄子久石法201

观赏石法201

开嶂钩鏁法202

山坡路径法202

画坡法202

主山自为环抱法202

宾主朝揖法202

3.画山法202

画山起手法202

山田法203

平田法203

石矶法203

坡陀法203

石壁露顶法203

石壁露根法203

4.画泉法203

画泉诀203

乱石叠泉法204

山口分泉法204

云流断泉法204

垂石隐泉法204

黄子久泉法204

网布204

水口204

悬崖挂泉法205

画泉两叠法205

画泉三叠法205

喷泉法205

涌泉法205

细泉法205

平泉法205

5.画瀑布法205

瀑布画法205

6.溪涧湖塘法206

泉瀑法206

溪涧法206

飞瀑法206

石梁垂瀑法206

垂瀑法206

沂水法206

溅瀑法206

淙水法206

溪涧涟漪法207

湖塘法207

网巾207

7.江海波涛207

浪潮法207

海涛法207

江流法207

浪潮法208

江海法208

巨浪法208

8.烟雾云霭法208

云烟法208

勾云法208

勾染法208

9.画古代建筑法209

古代建筑209

烟雾法209

屋户法209

渍染法209

粉溪法209

吹云法209

干擦法209

空云法209

庭院法210

楼阁法210

寺庙法211

塔亭法212

宫殿法213

城郭法214

陵墓法214

牌楼法214

舟船法215

10.画兰法215

墨兰法215

兰叶层次法215

一笔钉头鼠尾螳肚215

桥梁法215

画叶稀密法216

画兰花法216

蕙兰花法216

画叶左右法216

四笔五笔间折叶216

三笔破凤眼216

二笔交凤眼216

点心法217

交互法217

双钩兰法217

勾染兰法217

11.画竹法217

墨竹法217

位置法218

立竿法218

点节法218

安根法218

画枝法218

墨梅法219

12.画梅法219

远竹法219

画叶法219

双钩法219

口字格220

枝有细嫩220

花不并生220

花分多少220

爻字格(即女字格)220

戈字格220

画梅起手法220

月字格220

之字格220

桠字格220

又字法220

品字格220

画梅体格法220

世字格220

六枝221

留花式221

立竿式221

十种221

九变221

八结221

七须221

四向221

五出221

三点221

二体221

一丁221

画梅取象说221

木不并接221

眼不并点221

画花式222

画花法222

墨菊法222

13.画菊法222

画梅五要诀222

双钩梅法222

点蕊式222

画梅三十六病诀222

点叶勾筋法223

画蕾蒂法223

画枝杆法224

勾勒法224

14.画牡丹法224

画花法224

15.画荷法225

画花法225

画叶法225

白描法225

画叶法225

画枝梗法225

画梗法226

白描法226

16.画花卉法226

花卉四种法226

得势为先226

三势、三忌226

草本花卉226

木本花卉227

藤本花卉228

根下苔草法228

17.画草虫法228

19.画鱼蛙法229

18.画蜂蝶法229

20.画虾蟹法230

21.画翎毛法231

瓴毛231

鸟不离卵形231

翎毛次第法231

翎毛姿态法231

22.画畜兽法232

墨马落格法232

墨牛落格法232

墨驴落格法233

墨猫落格法233

墨狗落格法233

墨猪落格法233

墨羊落格法233

人体解剖234

人体比例234

墨虎落格法234

23.画人物法234

墨豹落格法234

墨兔落格法234

人体透视235

人体动态235

透视要诀235

散点透视235

画人三要235

三停五部235

天三地四235

立五岳235

五岳虚染235

浑元一圈235

阴阳虚实法236

画鼻八格式236

三难二急236

二目一唇236

高鼻式236

塌鼻式236

肥鼻式236

三尖定准236

五嫌236

十病236

六易236

九宜236

浑元定格236

十五骨节虚染236

两仪四象236

一颧三照应236

露齿口型237

觑目式237

口型六格式237

峭角口型237

掼角口型237

厚唇口型237

瘪嘴口型237

喜意口型237

五绺须式237

画耳格式237

肥人耳式237

瘦人耳式237

五绺三须237

连鬓须式237

十分面237

十分面237

九分面237

暴目式237

蚕眉式237

瘦鼻式237

结鼻式237

露鼻式237

勾鼻式237

断鼻式237

画眉六格式237

剑眉式237

笑目式237

浓眉式237

蛾眉式237

寿眉式237

画目六格式237

俊目式237

英目式237

老目式237

平眉式237

仰238

坐五立七238

坐五立七盘三半238

三停五眼238

四股尺238

俯238

五分面238

背像238

旁背仰238

四分面238

六分面238

七分面238

八分面238

十八描239

高古游丝描239

人物服饰239

人物表情239

琴弦描239

铁线描239

三庭五配三匀239

寸马分人239

三拳一肘239

盘三跪四239

五配三匀239

立七盘三239

六七蹲三239

人物动态239

行云流水描240

蚂蟥描(兰叶描)240

钉头鼠尾描240

混描240

橄榄描241

枣核描241

折芦描241

曹衣描241

橛头描241

柳叶描242

竹叶描242

战笔水纹描242

减笔描242

柴笔描242

蚯蚓描242

工笔画人物243

写意画人物243

白描画人物243

勾填法244

渲染244

平涂244

泼彩244

烘晕244

接染244

点染244

第五章 设色名词术语244

金碧244

青绿244

粉彩244

淡彩244

重彩244

设色244

浅绛244

渍染245

红靠黄,亮晃晃245

红间黄,喜煞娘245

烘天青,泼地绿245

女红、妇黄、寡青、老褐245

青间紫,不如死245

要想精,加点青245

粉青绿,人品细245

黑靠紫,臭狗屎245

弹染245

承接套染245

先铺后染245

铺染245

先染后罩245

罩染245

衬染245

套染245

烘染245

沥粉堆金245

喻意246

比喻246

布置246

布势246

平衡246

疏可走马,密不透风246

计白当黑246

借地为雪246

虚实246

取势246

联想246

经验246

意象246

疏密246

布局246

位置246

章法246

第六章 章法名词术语246

完整246

黑白相守247

正局与侧局247

虚实相生247

破险247

造险247

纵横247

朝揖247

奇偶对应247

藏露247

取舍247

宾主247

呼应247

开合247

方构图248

长构图248

一团元气248

构图248

三角形构图248

S 形构图248

波形构图248

对角构图248

自然分疆法248

湖山小景248

马一角,夏半边248

夏半边248

马一角248

置陈布势248

八面生意248

三叠两段248

全景山水248

六远法249

七观249

阔远249

幽远249

迷远249

平远249

深远249

高远249

斜构图249

三远法249

“·”形构图249

之字格249

井字格249

T 形构图249

凹形构图249

大和裱250

广装250

南裱250

北裱好250

鱼鳞装250

竖幅横装250

不对等式250

拓片250

宫廷装250

装裱250

赣装250

诗堂250

旋风装250

宣和装250

旧装250

第七章 装裱名词术语250

宋装250

边251

铜吊圈251

纲绳251

题诗251

护口刺251

浆口251

反镶251

耳边251

拖尾251

正镶251

挖嵌251

套钳251

包首251

轴头251

天地杆251

裱画设备251

飞金装251

飞金251

绢251

绫251

仿古锦251

锦251

裱画材料251

引首251

配杆252

装轴252

包头252

安铜鼻子252

砑光252

上蜡252

上下墙252

覆托法252

上天杆252

上地杆252

拴纲结带252

单色裱252

两色裱252

三色裱252

立轴252

正托法252

惊燕带252

锦眉252

副隔水252

镶边252

签条252

局条252

画心252

地头252

天头252

骨别子252

丝带252

卷边252

套边252

圆扇253

团扇253

成扇253

屏条253

横披253

手卷253

卷轴253

册页253

蝴蝶式253

推篷式253

镜心253

通景253

屏风253

楹联253

画对253

对联253

对子253

条屏253

摆254

下料254

挖254

补254

挣干254

圈档254

上浆254

运笔十法254

运刷十法254

裱褙十三科254

一尺三分三254

二先二宜254

T 形竖幅254

三分画七分裱254

接笔254

揭心254

命纸254

全色254

豁254

串纸254

启子口254

斗方254

裱件254

托254

镶料254

镜片254

经折式254

挖款255

假款255

改款255

作伪255

辨伪255

辨真255

添款255

加款255

假画真款255

真画假款255

误跋255

假画真跋,真画假跋255

知假255

知真255

鉴定知识255

旁证材料255

辅助依据255

主要依据255

鉴定依据255

鉴定目的255

鉴定255

第八章 鉴赏名词术语255

勾填作假256

完全作假256

临摹作假256

部分作假256

挪移款跋256

仿作256

臆造256

苏州片256

河南造256

开封货256

拼凑画心256

代笔256

真装潢假画256

割裂分段256

“魂子”做假256

转山头256

雨夹雪256

金蝉脱壳256

揭二层256

主题257

立意257

八法257

六要六长257

六要257

六法257

鉴赏能力257

鉴赏257

鉴识257

鉴别257

上海书画作假小集团257

扬州皮匠刀257

北京后门造257

广东造257

湖南造257

长沙造257

喻意258

质感258

量感258

画风258

墨感258

笔墨功夫258

流派258

传神258

传统功力258

色感258

师法258

体感258

师承258

意境258

寓意258

金石气258

扁平锋勾线261

秃笔点261

2.点261

指甲勾线261

散笔锋勾线261

秃笔锋勾线261

1.勾(即勾线)261

一、新笔法261

第一章 中国画传统新技法的种类和运用261

第四部分 新技法261

长锋勾线261

指墨点262

豆瓣皴262

芝麻皴262

点皴法262

3.皴262

弹点262

刮点262

洒点262

喷点262

散笔点262

牛毛皴263

透网鳞皴263

折带皴263

写意披麻皴263

线皴法263

矾头皴263

雨点皴263

马牙皴263

连勾带点皴263

破笔皴264

骷髅皴264

鬼皮皴264

面皴法264

方块皴264

雨淋墙头皴264

拖泥带水皴265

没骨皴265

刮铁皴265

泼写式266

指点式266

线式266

指背式266

洒弹式266

晕染式266

6.指墨画法266

点式266

5.染266

4.擦266

翻卷皴发266

7.丝267

8.枯笔267

9.飞白267

二、新墨法267

1.泼墨法267

2.破墨法268

3.洒墨法268

4.焦墨法268

5.宿墨法268

吹云法269

7.吹墨法269

6.积墨法269

8.水冲法270

三、新色法270

1.广告色、水粉画色兼用法271

2.丙烯色兼用法271

3.水彩色兼用法271

4.染料色兼用法271

5.金银色兼用法271

6.色墨调和法271

7.泼彩法271

四、新水、剂法272

1.粉水法272

2.矾水法272

3.冰雪法273

4.胶水法273

5.加油法273

6.冲墨法274

7.加剂法274

(1)拓方面275

1.拓印类275

水拓法275

第二章 中国画特殊新技法的种类和制作方法275

滃拓法276

加矾水拓法276

实物拓法276

加油水拓法276

皱纸拓法277

衬垫拓法277

样模拓法277

水印法278

滚印法278

(2)印方面278

透印法279

对印法279

实物压印法279

样模压印法279

(3)拓印方面280

画板拓印法280

刷板拓印法280

刮板拓印法280

粘板拓印法281

滚板拓印法281

加油板拓印法281

纹板拓印法281

遮掩拓印法281

凹凸纸拓印法282

2.缬染类282

实物拓印法282

浸染法283

扎染法283

油染法283

蜡染法283

3.物、化类283

撒盐排谴法284

吸收沉淀法284

固形冲墨法284

洗涤剂冲化法285

洗衣粉泡沫落墨法285

麦乳精喷洒法285

橡胶水法285

纸筋法286

刮擦法286

4.处理类286

皱纸法286

海绵法286

刀片法286

局部变性法287

堆积法287

遮盖法287

5.喷绘类287

模板遮挡喷绘法287

模板游离遮挡喷绘法288

拼贴法288

挖补法288

6.拼贴类288

徒手喷绘法288

杂物遮挡喷绘法288

定形器遮挡喷绘法288

毛刷遮挡喷绘法288

撕纸遮挡喷绘法288

皱纸遮挡喷绘法288

棉花遮挡喷绘法288

熨印法289

烙印法289

烫印法289

7.烫、烙类289

画、物拼贴法289

压印法290

电脑制作类290

电脑创意法290

电脑构图法290

电脑造型法290

电脑分割法291

电脑变形法291

电脑拼贴法291

电脑填色法291

电脑勾线法291

电脑构成法292

电脑扫描、喷绘法292

投影感光类292

第三章 现代中国画的构图和构成293

一、现代中国画的构图艺术293

1.现代构图的形式法则293

(1)改“立体表现”为追求“平面构成”293

(2)主张“解构、分割、分解、拼合”293

视觉程序294

视觉的特点294

(1)视觉生理性能的运用294

2.生理、心理性能在现代构图中的作用294

(7)回归原始构成,强调装饰效果294

(6)致力于综合表现294

(5)利用斑驳、残缺、破损、陈旧等圆熟之感,进行新的创造,以达到圆熟之美294

(4)利用变形、夸张、剪辑、拼贴等手段,打破形的桎梏,强化抽象因素294

(3)运用“跨时代、跨时空”的构思、构图形式,追求意象表现294

“喻意”的运用295

“平衡”的运用295

“完整”的运用295

“联想”的运用295

“经验”的运用295

(2)意象、联想心理性能的作用295

视觉的选择295

视觉习惯295

二、现代中国画的构成艺术296

1.现代构成的形式法则296

和谐296

节奏297

韵律297

重心297

2.现代构成在中国画中的运用297

(1)平面构成的运用297

对比297

比例297

平衡297

对称297

对应297

点的运用298

线的运用298

近似的运用300

(2)色彩构成的运用300

空间的运用300

疏密的运用300

分割的运用300

渐变的运用300

面的运用300

重复的运用300

透视规律的运用301

对比规律的运用301

调和规律的运用302

感情色的运用303

垂直作线法304

侧锋皴法304

平刷法304

侧锋作线法304

第四章 新工具、新载体的性能及其运用304

角锋作点法304

1.底纹笔画法304

一、新工具的运用304

5.莲蓬画法305

3.硬笔画法305

4.瓜络画法305

平锋皴法305

2.棕毛笔画法305

6.纸团蘸色画法306

7.铁线笔画法306

二、新载体的运用306

1.纸类306

铜板纸的运用发306

水彩画纸的运用306

水粉画纸的运用306

绘图纸的运用306

铅画纸的运用306

三合板、五合板的运用307

化纤布的运用307

3.板类307

仿古绢的运用307

纸板的运用307

纤维板的运用307

纹理板的运用307

瓷板的运用307

2.绢、布类307

日用皱纸的运用发307

工业用滤纸的运用307

日本色纸的运用307

高丽纸的运用307

草筋纸的运用307

皮纸的运用307

仿笔墨、色法308

仿纸、绢法308

仿破损法308

第五章 中国画仿古、做旧新技法308

第六章 中国画污损补救法310

第五部分 历代大家技法图析313

1.顾恺之《洛神赋图》313

2.展子虔《游春图》卷314

3.阎立体《步辇图》315

4.李思训《溪山行旅图》315

5.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宋摹本)316

6.王维《雪溪图》(宋摹本)317

7.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318

8.韩斡《照夜白图》319

9.韩混《五牛图》320

10.孙位《高逸图》321

11.董源《夏山图》322

12.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323

13.黄筌《写生珍禽图》324

14.徐熙《雪竹图》轴(传)324

15.李成《读碑窠石图》325

16.郭忠恕《雪霁江行图》326

17.巨然《秋山问道图》327

18.范宽《雪景寒林图》328

19.赵昌《竹虫图》330

20.燕文贵《溪山楼观图》330

21.许道宁《关山密雪图》331

22.文同《墨竹图》332

23.崔白《寒雀图》333

24.郭熙《早春图》334

25.王诜《渔村小雪图》335

26.李公麟《五马图》336

27.米芾、米友仁及高克恭《云横秀岭图》337

28.王希孟《千里江山图》338

29.赵佶《柳鸦图》338

30.赵伯驹《江山秋色图》卷339

31.梁楷《泼墨仙人图》340

32.马远《踏歌图》轴341

33.刘松年《四景山水图》342

34.夏圭《溪山清远图》343

35.赵孟坚《墨兰图》344

36.法常《写生蔬果图》345

37.郑思肖《墨兰图》346

38.李衍《双钩竹图》346

39.赵孟?《鹊华秋色图》347

40.柯九思《清闼阁墨竹图》轴348

41.黄公望《富春山居图》349

42.吴镇《渔父图》350

43.王冕《墨梅图》卷351

44.张渥《九歌图》卷352

45.倪瓒《渔庄秋霁图》353

46.王蒙《青卞隐居图》354

47.王绎《杨竹西小像》355

48.边文进《雪梅双鹤图》356

49.戴进《金台送别图》357

50.林良《鹰鹊图》358

51.吕纪《寒雪山鸡图》359

52.沈周《庐山高图》360

53.文徵明《惠山茶会图》卷361

54.唐寅《事茗图》卷362

55.仇英《送别图》364

56.陈道复《墨花图》364

57.徐渭《花卉图》卷365

58.董其昌《仿北苑山水图》轴368

59.曾鲸《王时敏像》369

60.陈洪绶《水浒叶子》369

61.蓝瑛《白云红树图》371

62.程邃《山水册》372

63.弘仁《天都峰图》373

64.髡残《报恩寺图》374

65.朱耷《河上花图》卷374

66.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376

67.王鉴《梦境图》轴377

68.王晕《仿巨然楚山烟云图》377

69.王原祁《浅绛山水》横轴378

70.吴历《杜少陵诗意图》379

71.恽寿平《秋海棠图》380

72.龚贤《自藏山水册》381

73.梅清《白龙潭》383

74.高其佩《九老图》384

75.华喦《红叶画眉图》385

76.李方膺《墨梅图》385

77.李?《雄鸡图》387

78.金农《达摩图》轴388

79.郑燮《兰竹荆石图》389

80.郎世宁《估闲骝图》390

81.赵之谦《紫藤》391

82.虚谷《猫图》392

83.任伯年《松藤斑鸠图》393

84.蒲华《墨竹图》394

85.吴昌硕《梅花图》轴395

86.高剑父《芦苇蜻蜓》396

87.黄宾虹《黄岳灵泉院》397

88.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398

89.于非?《牡丹蛱蝶》399

90.傅抱石《潇潇暮雨》400

91.潘天寿《雄视图》401

92.林风眠《黄山》402

93.李可染《水墨山水图》轴403

94.张大干《振衣千仞冈》404

95.钱松苗《今日江南分外娇》404

软兼硬,色不愣425

热门推荐